回覆列表
  • 1 # 蒹葭蒼蒼2017

    不可否認豐田秀吉是當時日本傑出的政治家,一代梟雄。他於戰國時期崛起,利用其卓越的才幹和智慧基本上統一了日本。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治國有方,多年戰亂的日本一時間國泰民安。他見日本已經安定,遂萌發了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他決心到比日本更廣大的空間施展一番。首先要征服朝鮮,再來征服中國,後再征服印度。這是他本人對自身才能的自信。其次他努力下日本國力蒸蒸日上,而當時朝鮮政治腐敗,軍備廢弛。而宗主國大明萬曆幾十年不上朝,朝政日非,豐田秀吉認為侵略朝鮮,大明會無力干預。所以貿然發動了侵朝戰爭。後來大明援朝,中日雙方互有輸贏,這使他堅信他的百戰之師不會輸給大明。這是他對中日雙方實力的對比中得出的結論。後來中朝陸海軍重創日軍,同長期戰爭引發了日本內部分裂,豐臣秀吉在憂懼中死去,日本才從朝鮮撤走全部軍隊。

  • 2 # 西餐劉顯琨

    萬曆年間,明朝發動“三大徵”,才最終平定了日本對朝鮮半島的入侵。

    但是為什麼國力強盛的大明要費三次才完全解除倭寇之患呢?

    主要有這幾點原因。

    1.豐臣秀吉為首的幕府,再次統一了日本列島,統一後的日本列島,國力自然大增。

    2.多年戰亂,武將大名手下有很多武裝力量,這會嚴重威脅到幕府的統治。借對外戰爭消耗地方實力。

    3.統一後需要冊封獎勵功臣,日本列島太小,需要更多屬地。

    4.豐臣秀吉明顯野心不止是統一日本,而是完成大陸政策。而日本大陸政策第一步必然是與他們近在咫尺的朝鮮半島,當做日後的跳板。

  • 3 # 清晨上山的小兔子

    日本戰國時期的“猴子”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各部大名後,就開始謀劃借朝鮮為跳板,進而侵略中國。一個彈丸島國之所以敢於叫板大明帝國,與豐臣秀吉的性格以及日本當時的形勢密切相關。

    從“出生寒門”到“出人頭地”,統一日本後的豐臣秀吉野心隨之膨脹

    豐臣秀吉出生在日本的一個貧寒農民家庭,年少喪父的他,四處漂泊,終被織田信長所器重。豐臣秀吉能夠從寒門跳躍成為終結戰國時代的日本第一人,靠的不僅是過人的領導才能和軍事能力,還有他那永不甘為人下的野心。在這份慾望驅使下,豐臣秀吉將主家取代,四處征伐,終結亂世。

    明智光秀髮動“本能寺之變”後,織田信長身亡,豐臣秀吉趁勢成為了織田信長的接班人,並在隨後透過一系列戰爭統一了日本。對豐臣秀吉來說,區區一個日本難以無法滿足他的胃口,海峽對面的朝鮮,領土廣袤的大明甚至是印度才是他的終極目標。

    在戰火風飛的日本戰國時期,豐臣秀吉能夠橫掃諸多大名,統一日本,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豐臣秀吉見日本的局勢已經穩定下來,他的野心也變得越來越大,渴望實施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的計劃,決定到比日本更大的空間施展拳腳,便開始了行動,他先攻打朝鮮,企圖佔領朝鮮後在攻打中國,遷都北京,最後佔領印度。

    侵略明朝可以轉移當時日本的國內矛盾,並且鞏固其統治

    在日本統一戰爭中,除了反抗到底的島津、毛利、北條和長宗我部外,對於那些主動投降的大名,豐臣秀吉仍保留了他們大部分的領地。除此,豐臣秀吉還需要對自己的手下進行領土分封,結果發現攻下的土地根本不夠封賞。隨著日本一步步統一,土地不夠分的問題愈發嚴重,只能透過對外戰爭搶奪土地,秀吉也想透過向海外侵略他國來犒賞功臣

    所以,當豐臣秀吉頒佈侵略計劃時,手下們是歡舞雀躍,因為大家至少不用盯著手頭這點子地苦哈哈的熬日子了。 一旦打下大明,個個都能土地翻個幾十倍。

    當時日軍侵略朝鮮軍團長們分別是:小西行長、加藤清正、黑田長政、島津義弘、福島正則、小早川隆景、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豐臣秀勝。這些人當中,加藤清正、福島正則同為賤嶽七本槍,是秀吉最為倚重的將領。黑田長政是黑田官兵衛之子,小西行長是秀吉的老部下。宇喜多秀家是秀吉的養子,豐臣秀勝是秀吉的外甥。毛利輝元和島津義弘是在日本統一戰爭中損失慘重的大名。

    日軍前期攻佔朝鮮太過順利,讓豐臣秀吉對明朝產生了錯誤判斷

    豐臣秀吉曾經向朝鮮國王直言,欲以朝鮮為跳板攻打大明,被朝鮮國王直接拒絕。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畢竟朝鮮一直是大明的小弟,連國王都是大明冊封。

    “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釋。”《豐臣秀吉致書朝鮮國王雲》

    豐臣秀吉於是在1592年,派出了14萬步兵,8000多水軍,700艘戰艦出征朝鮮。4月,日軍跨過朝鮮海峽,在釜山一帶登陸,開始了入侵朝鮮的戰爭。起初,日軍一路勢如破竹,用極快的速度就佔領了朝鮮的漢城和平壤,直逼明朝邊境。而且,當日軍一個月就攻佔漢城後,豐臣秀吉便認為大明和朝鮮一樣不堪一擊,揚言 “以我軍之戰力,對付明軍那是大水崩沙,利刀破竹”,隨後他開始和大臣商議遷都北京一事。

    豐臣秀吉提出:(1)攻佔大明後,由自己的養子豐臣秀次擔任明朝關白,主要統治明朝的中原地區和北方地區;(2)天皇移駕北京,將北京附近的十國作為天皇的食邑;(3)豐臣秀吉本人以寧波為據點,進而侵略印度。

    從他的計劃中可以看到,豐臣秀吉打算自己以後定居在寧波,這是為何?其實主要是因為寧波不但有發達便利的對外貿易經濟,成熟的海洋航線,而且和日本的眾多港口距離最近,正所謂進可攻,退可守,所以豐臣秀吉選擇寧波作為大本營也就不奇怪了。

    面對日軍的侵略,朝鮮國王只好向當時明帝國的萬曆皇帝求助。而且,日軍一度進攻到明朝邊境地區。萬曆皇帝命遼東總兵李如松為提督,讓其率領4萬士兵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境內支援朝鮮抗擊日軍。

    很快,朝鮮戰場的局勢發生轉變,日軍的進攻計劃受阻,傷亡慘重,豐臣秀吉不得不與明朝和談,接受明朝冊封。結果因為朝鮮和日本沒有談好,日本再度侵略朝鮮,但面對明朝聯軍,日軍日趨乏力,沒多久,豐臣秀吉病逝,德川家康奪取大權。

    “漢家之德威播聞,除所獲首功,封為京觀,仍檻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棄屍稿街,傳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鑑戒,大洩神人之憤心。於戲,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茲用佈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 萬曆皇帝《平倭詔》

    故而,出生寒門的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後,野心開始膨脹,而且為了轉移日本國內領土不夠封賞的矛盾,才開啟了侵略朝鮮,挑戰大明的計劃。但最終以失敗告終,豐臣家族因為朝鮮戰爭,在他死後迅速消亡。

  • 4 # 麻花的故事

    其實日本從來都沒有能力和中原帝國長期抗衡,包括甲午戰爭和二戰。因為他知道自己國土面積小,資源少,人口少,打消耗戰絕對是他吃虧。

    當然,這是秀吉理想化的目標,秀吉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沒那麼蠢,他抗衡大明是另有目的的。

    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發家

    我們先看秀吉理想化的目標。

    要說豐臣秀吉的信心,那一定要說說他的發家史。日本在幕府統治時期,是非常注重出生的。而豐臣秀吉的出生...社會最底層。

    這樣的一個人透過自己的努力統一了日本,信心不膨脹才怪呢。我一個社會最底層出生的人都能成為日本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打個大明朝問題應該也不大。

    他的出生和大洋彼岸的那位開國大帝有得一比,經歷也有點相似。開局一個碗,差點餓死,聽聞織田信長招兵就成了小兵,然後混到了小兵頭目,透過墨俁一夜城一戰成名。

    本能寺之變,明智光秀弄死了織田信長,秀吉就打著替信長報仇的旗號最終接手了信長的家底,此時大半個日本已經控制在秀吉手上了。

    於是他透過威逼利誘、武力脅迫等等方式搞定了包括德川家康在內的其他大名,最終統一了日本。

    墨俁一夜城

    攻打朝鮮以及大明的明面目的

    日本是統一了,但統一過程中湧現了一大批有功勞的武士,這些都得分封土地啊,但日本就那麼點地盤,哪裡夠分。

    沒地分,武士與中央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秀吉若再不採取措施,好不容易統一的國家將再次分裂。

    於是他想到了一個一舉三得的辦法,那就是將全國的視線轉移到西邊去,要土地,那邊有大把的土地,只要你們打下來都是你們的。既把武士階層與中央的矛盾轉移到了日本與其他國家的矛盾上,又解決了土地分封問題,第三得就是秀吉的真實目的。

    所以就有了萬曆朝鮮戰爭。

    萬曆朝鮮戰爭

    真實目的

    對於發動戰爭,豐臣秀吉也有自己的私心,自己出生卑微,任憑他使出了十八般武藝、費盡心力,終究只是個關白而不能是徵夷大將軍。

    這是他一輩子的痛,但如果他能再進一步,打下朝鮮或者直接打下大明朝,那就不一樣了,他將成為日本歷史第一人。

    誰還敢在他背後戳他脊樑骨。

    這都是源氏埋下的種子

    但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他還沒蠢到覺得可以打下大明。當然,如果能打下更好。

    很明確,秀吉的目標一開始是朝鮮。他想透過欺負大明朝的這個藩屬國來伸手跟大明要好處,從第一次戰爭結束後他接受議和就看得出來。

    他的目的是讓大明朝封他為日本的王。但可惜小西行長和沈惟敬抱著同樣的目的相互欺騙了秀吉和朱翊鈞,成功破壞了秀吉的目的,於是就有了第二次戰爭。

    沈惟敬影視劇形象

    結果還沒怎麼打秀吉自己就嗝屁了,最終也沒能實現自己徵夷大將軍的夢。

    當然,不否認秀吉確實飄了。第一次戰爭他短時間內就幾乎佔領了朝鮮全境,他開始膨脹了,覺得自己強無敵。如果真能打下大明,也就不需要大明冊封他了。於是就動起了抗衡大明的心,但很快他就遭受到了來自社會的毒打。

    秀吉之殤

    秀吉統一日本以來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為自己正身,他的夙願是成為日本實際上和名義上的雙重no.1。

    但他在日本國內已經做到了極致,也僅僅只是實際上的日本掌控者,而名義上他還是老二,只不過是沒老大罷了。

    所以他不得不將目光投向強大的明王朝,希望透過明王朝的強大來震懾自己屬下那幫子迂腐之人,然後借大明之口來告訴自己的子民他才是日本的王。他是為了這個目的才相信自己有能力和大明抗衡的。

    其實他做到了,只可惜雙方的議和人員都會錯了意,最終欺騙了秀吉。

    秀吉治下的日本

    結語

    秀吉雖然已經是實際上日本的王了,但他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讓自己的子民認為他是日本的王,可惜最終也沒能實現。

    而且自己雖然做了一回黃雀,殊不知還是替德川家康做了嫁衣。當然,這些他是不知道的,也算有所慰藉了。

  • 5 # 閒放堂

    先說結論,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與和是政治利益的取捨進退。此次戰役在朝鮮發生和結束,日軍先攻,朝鮮向大明求援,大明是去救援朝鮮,打的日軍只能招架,然後撤退談判,再豐成秀吉死,日本徹底失敗。當時日本國內看的很清楚,這仗是打不贏的。不存在長期對抗的問題,豐成秀吉在這個過程中,始終不承認失敗,那是騎虎難下,硬撐著。否則沒法給諸侯們交代,損失這麼大,啥也沒撈上,再認錯,他就得下臺。二戰結束,天皇發的是終戰詔書,啥意思,你懂得。

    戰前日本國內的實際情況,1467年應仁之亂以後,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基本上和中國的戰國一樣,各路豪強割據,不受天皇控制,整個國家烽火連天,百姓苦不堪言。直到一代梟雄織田信長出現,這個類似於曹操的人物,縱橫捭闔,天下布武,誰不服就滅誰,成為日本第一,而且也是挾天子令諸侯,基本沒人敢炸刺。但真所謂人算不如天算,正當他如日中天,準備一統天下之際,自己人叛變了,而且乘著他沒防備的機會,發動本能寺之變,一把火被燒死了。這時候是1582年。織田信長死後,他的手下豐成秀吉本來在前線打仗,得到訊息後,立即與對手休戰,帶著大部隊迅速剿滅叛軍,並乘勢掌握大權。豐成秀吉成為織田信長實質的接班人以後,於天正十三年(1585年)擔任關白,後擔任太政大臣,獲賜氏姓豐臣氏,後將關白職務讓與養子豐臣秀次而自稱"太閣",基本就是我國的宰相吧。但是請記住一點,日本還處於諸侯割據時代,只不過是暫時的和平罷了。

    豐臣秀吉掌握大權後,野心不斷膨脹,竟然夢想著不僅佔領朝鮮,還要佔領中國,把北京作為首都,他在寧波待著,接著佔領臺灣、菲律賓、印度。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大東亞共榮圈的軍國主義思想起源就是他!他說這話,真實意圖是給國內那些豪強們聽的,日本那麼小,根本不夠這些強盜們分贓,咋辦,出去搶。

    夢想再美好,也得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於是第一步想借道朝鮮,公元1591年,他給朝鮮國王寫了一封信,是這樣說的:"日本豐臣秀吉,謹答朝鮮國王足下。吾邦諸道,久處分離,廢亂綱紀,格阻帝命。秀吉為之憤激,披堅執銳,西討東伐,以數年之間,而定六十餘國。秀吉鄙人也,然當其在胎,母夢日入懷,佔者曰:"日光所臨,莫不透徹,壯歲必耀武八表。"是故戰必勝,攻必取。今海內既治,民富財足,帝京之盛,前古無比。夫人之居世,自古不滿百歲,安能鬱郁久居此乎?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釋。貴國先修使幣,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會軍營,以為我前導。"

    全是文言文,用大白話解釋就是,我豐成秀吉很牛逼,日本被我統一了,不信我告訴你,我娘懷我的時候,做了一個夢,是太陽進肚子了,算命的說你兒子長大後肯定是偉人。結果你看,我打仗從來沒敗過,國家也治理的很好。人活一輩子超不過一百年,像我這樣優秀的人怎麼能老死在日本呢?所以想借個道,把中國拿下。看到沒有,就這意思。

    大家再看看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給裕仁天皇奏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國征服,則其他如小中亞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於我,是世界知東亞為我國之東亞,永不敢向我侵犯。”是不是差不多。

    這麼美好的夢想一經幫主號召,那些打打殺殺的強盜們能不高興嚮往嗎?於是一同去。

    回到上面,朝鮮國王接到信以後,沒答應。咋辦?打過去。1592年,發兵17萬,進攻朝鮮。4月15日登陸,半個月佔漢城,再一個半月佔平壤。朝鮮國王倉皇逃走,跑到中朝邊境躲了起來,並緊急向大明求援。萬曆皇帝和大臣們剛開始也感到突然,但後來明白日本的用意,決心晚打不如早打。

    接著,平壤大捷。1593年1月上旬,明將李如松率4萬精銳,對陣日本第一軍團2萬人,最終以傷亡不足千人代價,攻克平壤,日軍傷亡九千餘人。

    碧蹄館之戰,這是一次真正的野戰,這是考驗雙方將帥用兵謀略的、應變能力的最佳時機,經此一戰,明軍以少敵多,互有傷亡,但讓倭寇再次領教了大明的實力。

    李如松3月初焚燒日軍於龍山的糧倉粟數十萬,逼使其撤退。戰線迅速向南推進。

    1593年6月,戰況陷入僵局,加上朝鮮破壞過度,造成瘟疫流行,當地徵發糧食不易,以及急於保全佔據朝鮮南部四道的戰果,豐成秀吉遂派使節隨同明使沈惟敬由釜山至北京城議和。能打則打,打不過就談,這就是謀略。

    1597年,談判不成,再次開戰。實際上誰也沒相信真能談成,不打出個勝敗都不甘心。此時明軍4萬,日軍14萬。經過一系列陸戰、海戰後,日軍無法堅持,留一半拒守,一半撤退,基本等於敗了。

    1598年10月,豐成秀吉死。日軍全部撤退。此次戰役持續了七年,最後中朝勝利,日本失敗。

    此次戰役後,日本國內政局發生巨大變化,德川家康最終勝出,開啟日本歷史的德川幕府時代,自1603年至1868年,長達265年。

    此次戰役後,中國國內政局也發生變化,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後金大汗,年號天命。1618年公開反明,1644年明亡清興。

    此次戰役後,世界進入17世紀,西方開始崛起。

  • 6 # 大山裡的幼稚鬼

    正如一位美國戰略家所說的那樣,日本整個民族“一切的想象力都來自於它對大陸的渴望”。在歷史上,這種渴望驅動著日本不斷從大陸吸收先進的文化和技術,最終使日本納入了中華文明圈。

    1592年,剛剛統一日本不久的豐臣秀吉對中國和朝鮮發動了戰爭,這場戰爭日本稱為“文祿之役”,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中國則稱為“朝鮮之役”,這是日本第一次進行征服大陸的嘗試。

    日本整個中華文明圈最外圍的國家,突然試圖打破東亞三國之間長期以來的平衡,將它所渴望的這片大陸據為己有,這一實踐不但對中國、朝鮮和日本三個國家的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甚至也決定著亞洲歷史的走向,可以說日本此後對亞洲大陸進行的歷次戰爭都是沿著豐臣秀吉劃定的路徑進行的。

    豐臣秀吉的“新世界觀”

    為什麼日本第一次征服大陸的戰爭會發生在16世紀末這一時間點呢?這還要從日本人的世界觀說起,古代日本人的世界觀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儒教世界,二是以天竺(印度)為中心的佛教世界,在這兩個世界中日本都處於邊緣地位。

    16世紀是世界歷史上的大航海時代,大航海帶來的新地理知識傳入日本後,給日本人的世界觀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他們突然意識到日本並不是天然的邊緣國家,中國也不是天然的中央之國,只要能夠擊敗中國,日本也可以佔有大陸,甚至還可以進而佔有天竺的“極樂世界”,豐臣秀吉的征服大陸戰略也恰恰反映出了這種“新世界觀”的影響。

    當然,豐臣秀吉想要征服大陸,還有更實際的原因,那就是獲得土地。戰國時代的武士跟隨領主作戰,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獲得封地。隨著戰爭的不斷進行,豐臣秀吉部下們的領地也在飛速增加,例如加藤清正,起初只有後120石,到豐臣秀吉平定九州後,加藤清正獲得半個肥國的領土,共計195000石。

    想要獲得領土只能靠戰爭,日本國內戰爭結束後,豐臣秀吉便無法獲得新的領地來封賞他的部下,因此他只能將眼光投向海外,畢竟當時日本的武士實在太多了,耕地根本不夠分的。

    豐臣秀吉之所以這麼膨脹,是因為當時日軍剛剛經歷了內戰的洗禮,作戰經驗豐富,且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槍,其效能遠勝於中國和朝鮮軍隊所使用的的火銃。早在1543年,日本就引進葡萄牙的火繩槍,這一新武器立刻被戰國大名們用於實戰並不斷加以改進,不久之後日本就能自制火繩槍並將其大批次地投入到戰爭之中。

    到豐臣秀吉統治時期,日本已經形成了近江國友、繼伊雜賀等多個火繩槍製造中心。日本人在火繩槍戰術運用方面也有著很高的水準。當時還沒有發明來復線,所以火繩槍的命中率非常低,因此無法作為單兵武器在一對一的戰鬥中使用,但很多步兵集中在一起使用火繩槍齊射就能形成一片彈雨,從而對敵軍形成致命的打擊。

    日軍當時所具備的主要優勢就在於火繩槍和長年內戰使日軍士兵擁有的豐富的作戰經驗。但其缺陷也同樣明顯,首先火繩槍雖然效能優良,但火力不強,日軍使用的彈丸太小,無法造成足夠衝擊力,對擁有重甲保護計程車兵不能造成有效殺傷。

    其次,日本士兵的護甲多為竹製輕甲,防護能力明顯不足,其實日本之所以製作的彈丸小也跟日本內戰時普遍川竹製輕甲有關,畢竟這也省錢又能造成有效殺傷。

    不得不說豐臣秀吉的戰略在前期確實很厲害,僅僅三個月就攻克了朝鮮王京漢城,等到真正的對手明軍出現時,雙方在平壤一戰,明軍也以失利而結束。當然,不久之後,明軍再投入更多的兵力和更優秀的將帥後,終在平壤取得勝利,之後碧蹄館一戰雖然遭遇日軍主力失敗,但日本一時間也奈何不了只能開啟和談,爭取時間重整旗鼓重頭再來。

    1597年2月,豐臣秀吉發動了第二次對朝鮮的戰爭,結果到了第二年豐臣秀吉就死在了京都伏見城,日軍無心戀戰,由蔚山城撤離,被明軍分道進擊,最終在露梁海域開啟海上決戰,日本大敗而回。

    豐臣秀吉需要發動戰爭,獲取更多的土地,這樣才能維持他在國內的統治地位,大名們雖然臣服於他,讓他成為了關白,但日本的當時的體制決定了國內根本不可能穩定,只要稍有機會,總有大名跳出來,豐臣秀吉死後,蟄伏多年的德川家康就跳了出來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一開始,豐臣秀吉想要以“閃電戰”的方式迅速征服朝鮮,倘若明軍再慢一點,大概朝鮮就亡國了,這種摧枯拉朽的輝煌給了豐臣秀吉極大的信心,也使得他的威望登上了人生的頂點。可明軍加入戰爭之後,對於日軍來說越來越不利,日軍的短板逐漸暴露出來。

    可對於豐臣秀吉而言,這場戰爭還是要繼續進行下去,因為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場戰爭,還是一個關乎自身地位的嚴重政治問題,只有繼續打下去,才能證明他決策的正確性,才能將日本繼續擰成一股繩,否則,等待他的就是戰國烽煙再起,輝煌終化昨日煙雲。

    從他登上日本實際上的領導者地位後,他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威懾大名需要保持本部實力,保持自己的實力,就需要不斷封賞給自己的武士們土地,沒有那麼多土地,只能對外進行戰爭,而對外戰爭的物件,也只有朝鮮和大陸。

  • 7 # 誰是誰的菜

    日本在唐朝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而在近代又對中國發動了長達十四年左右的侵華戰爭,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血淚歷史。日本大概對於很多人的印象也許就是這樣的。

    那麼,對於中國人而言,未免會有一個疑問總是縈繞在心頭,遠東日本一直以中國為老師,這樣的學生,為什麼能夠多次超過他的老師,超過中國,走在世界的前列,為什麼會這樣?

    比如說在明朝,豐臣秀吉就悍然發動了對朝鮮的入侵,甚至意圖透過朝鮮入主中華。豐臣秀吉這樣狂妄的想法和這種瘋狂的舉動是出於他的無知嗎?不是的。

    豐臣秀吉相信最起碼能夠與明朝長期抗衡是有原因的。在明朝時,日本已經識破了中國的沒落和無能,中國這樣一個老大帝國是可以挑戰的。

    如果這樣的說法大家覺得不可靠,那麼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

    想一想,在清朝的時候,滿清人是以少數民族大約十七萬的兵力就一舉擊潰了中原明朝。數百萬的雄兵,數以億萬的百姓和廣袤無垠的土地,擊潰這樣一個老大帝國,需要很大的國土面積和很多的人口嗎?

    換句話說,如果日本當年挑戰成功,對於中國人的歷史來說,也許只是大和民族挑戰了中國,而不是說滿清八旗挑戰了中國,我們仍然會把日本人看作一個外來少數民族的角色。因為確實少數民族一再地對中原朝廷進行了挑戰、佔有,並不斷地取得了強勢的地位。

    回看我們的歷史,中原王朝的政權是不斷沒落的。國家的慘敗不是由於外敵的入侵,而是自身不斷的沒落,結果使自己變化。

    在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李牧以十四萬大軍花了幾年時間,就把北方的匈奴十幾萬人打得屁滾尿流,一蹶不振,數十年不敢再犯,換取了長期的和平。

    到了漢武帝時,窮盡國家全部的國力和匈奴鏖戰,國庫幾乎打空,耗盡了國力,才換得了和平。最後也是獲勝了,而相對於李牧來說,漢武帝的勝利成本就太貴了。

    到了宋朝,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時間內,宋朝政府與北方的遼、金只能打打停停,不斷地苟和,最後還是滅亡了。宋相較於漢和唐就顯得太弱一些了。

    到了明朝,只是十多萬八旗鐵騎,明朝政府做了簡單抵抗之後,在很短時間內就滅亡了。

    看看這些王朝更迭史就明白了,我們的中原王朝政權確實是在不斷沒落的。

    國家政權的不斷沒落,本質上是國民文化的不斷的衰敗。

    按我的理解,清朝事實上還是一個管理不錯的政府。

    從人口數量說,從漢唐的五千萬到宋朝的一兩個億,到清朝結束時,人口已經突破了四個億。在農業國家裡面,人口的數量就是生產力水平和生產力能力的一個重要保障。而人口在清朝是最多的,最繁盛的。

    古代中國的盛世,不論是開元盛世還是武則天時期的盛世,又或者是唐太宗的貞觀之治等等。這些盛世算起來不過十幾年,多的不過二三十年。而在清朝,康乾盛世前後百年的和平發展,這種事情只有在清朝才有。

    清朝沒有出現如漢朝的外戚專政,沒有出現如唐朝的宦官當權,也沒有明朝的權臣、弄臣。

    關於中央集權的管理能力和集權能力,清朝政府比以往各個朝代更能熟練地使用這種能力。

    國土面積,清朝也是最為廣袤的。有人會想到元朝,但是元朝是說不清楚的,中國是元朝的,還是元朝是中國的。也就是說中國是元朝的一部分,還是中國擁有元朝。如果連這個命題都不能解釋,那麼你如何來說,元朝擁有廣袤的領土是我們的自豪呢?

    由此看清朝真是一個管理不錯的時代。然而我們知道的腐朽清政府,關鍵的原因是清政府在洋人面前徹底的失敗,徹底的垮臺了,所以很多帽子和很多棍子都打在了它的身上。

    回望歷史,當年的豐臣秀吉並不是一時的腦子發熱,也許那時的日本人已經開始洞察了我們這一個老大帝國的腐朽,於是他們敢於撼動明王朝這樣一棵巨大的大樹。也許人家已經看穿了你的把戲,開始嘗試向你發起了挑戰。

  • 8 # 戰史解碼

    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迷之自信”的國家,豐臣秀吉作為這個國家的人,當然也相當有自信。豐臣秀吉幼年家境貧寒,可是他不甘心屈從命運,於是少年時就四處遊蕩,憑著自己的本事被織田信長所信任,織田信長在政變中被殺後,豐臣秀吉繼承了他的位置,經過一系列戰爭統一了日本,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

    (豐臣秀吉)

    但是他的自信告訴他,幅員遼闊的明朝也應該是他的土地,所以豐臣秀吉決定攻打明朝的藩國朝鮮,打下了朝鮮再攻打明朝首都北京,讓整個中國成為日本人的天下。豐臣秀吉很快打到了朝鮮平壤,可是他實在太自信了,認為朝鮮這麼容易就打下來了,明朝也是一樣的,即使打不下來,以自己的能力也能長期和明朝抗衡。然而萬曆皇帝很快讓遼東總兵李如松率領四萬明軍跨過鴨綠江,把豐臣秀吉打的落花流水,不得不向明朝投降。

    其實豐臣秀吉能統一日本,這說明他的智商還是不低的,那麼他應該知道,攻打明朝那麼強大的國家無異於以卵擊石,他為什麼還要那麼做呢?首先還是源於他的自信,豐臣秀吉對明朝並不瞭解,他有一半的把握可以打敗明朝,即使打不過,長時間和明朝抗衡,消耗他們的國力,他相信明朝力量削弱了,他就能把明朝打下來。但是他的彈丸小國怎麼能和明朝抗衡,所以他的這一半的把握完全落空了。

    (李如松)

    那麼豐臣秀吉的另一半打算是什麼呢?他雖然統一了日本,但是國內還有很多人根本不認同他的統治,為了讓這些人臣服他,他必須做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那就是攻打最強大的明朝。豐臣秀吉心裡應該清楚,明朝不是他可以打的下來的,然而為了讓大家臣服,他必須硬撐著相信自己一定能和明軍抗衡,要是他自己都不相信能和明朝長期抗衡,那麼國內的人豈不是還會笑話他?

    然而事實證明,過度的自信和死要面子是不可取的,不是豐臣秀吉相信自己能和明朝對抗,明朝就會給他這個機會,他只不過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中罷了。面對明朝和朝鮮的聯軍,已經損失慘重的豐臣秀吉無力迴天,很快就病逝了,讓德川家康奪取了大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那麼多男的噴女人結婚收彩禮現實拜金?卻又羨慕娶了高額嫁妝老婆的哥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