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之聲1953

    輔導班就是一些人的騙人工具,它標註一些家長經濟欠佳,就是讓人們,特別是家長及孩子之間進行經濟攀比,就攀比誰的家長更能為孩子在輔導班上更多的花錢,這就是輔導班的主辦者為了騙到更多的錢,所採取的騙錢的伎倆!請每個家庭應擦亮你們自己的眼睛,不要陷入到這個陷阱之中去。

  • 2 # 每日學奧數

    在各種課外輔導課程風靡的時代,培訓機構也使出渾身解數開出各種優厚條件吸引家長報名,但被輔導班標註家庭經濟欠佳對家長來說實在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情,如果覺得自尊心受到傷害,家長提出退費是合理的。

    對於這件事情我認為首先是輔導班員工的工作失誤,別人如何標註沒有錯,我們無從反駁,錯就錯在銷售工作失誤把資訊暴露出來被家長看到,造成了非常尷尬的局面。

    其次,家長也不用過於介懷,培訓機構每天開單太多導致他們需要對資訊快速分類標註,因此可能會從孩子的隻言片語中探聽家庭經濟條件,這種做法其實也是機構為給孩子匹配符合經濟條件的課程包而做的一種標註,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

    最後,如果家長退課,希望家長千萬不要告訴孩子突然從機構退課的真實原因,以免對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傷害。

    總之這個社會事件讓我們每個人都看清了:我們都已經被明碼標價。

  • 3 # 靜靜的書屋

    我也是老師,可以肯定地說,這麼標註不好,不要標籤化任何人,不論對家長還是學生,這是起碼的要求。

    我覺得教師要關注弱勢群體,我說的弱勢群體不是指後進生,而是留守兒童或單親兒童,不要標籤化他們,不要讓他們老是覺得自己比其他同學特殊,我甚至覺得不應該單獨找留守兒童或單親兒童聊天,更不要說標籤化了。教師自己知道哪些兒童是留守兒童就可以了,平常悄悄地關注一下有沒有反常現象,有問題針對問題而不是正對人,更不要針對留守兒童這個身份,不要動不動就留守兒童專項心理輔導,這種輔導只會強化留守兒童的自卑。

  • 4 # 漫談國際教育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這個只是銷售為了不同型別的客戶專門制定相應的銷售策略的做法,不必放在心上。當然,這個標籤的命名是有一些歧視的因素的,更好一些的標籤應該叫做價格敏感型家長。針對不同型別的客戶,課程銷售會制定不同的銷售策略來促成付費下單,例如針對價格敏感型客戶,他們會更多的從優惠和禮品的角度來說服客戶。

    一個成熟的人,需要明白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認清現實是你走向成功的開始。不要太在意別人給你貼的標籤,認準自己的奮鬥目標,擼起袖子,幹就完了!

  • 5 # 彧昀熻

    輔導班進行正常的教學是不需要標註經濟狀況的,所以不必自欺欺人地想著輔導班標註經濟狀況是有什麼其他用途,說的直白一些無非就是輔導機構盯著你的錢唄。

    我在大學期間曾經在輔導機構兼職過一段時間,除了教學之外偶爾也參與一點兒行政的工作。兼職期間多次聽到主管招生的老師和校長談話過程中聊到學生的家庭狀況,尤其有的學生去輔導班一補課就是三四科同時補,對於這類學生,校長一定會囑咐任課老師優先照顧,不管學生學的好不好老師一定要耐心,態度要好,一定要把這些學生留住;同時還會囑咐負責接待家長的老師,一定要多和這些學生的家長交流,隔幾天就打電話彙報學生的狀態,一定要讓家長感受到機構的負責。

    同樣我也見過輔導機構學生多的時候,一對一課程爆滿,校長為了留住這些有錢的學生,讓任課老師無論如何要給這些學生調出時間,最過分的做法就是讓任課老師把已有的經濟狀況不好的,不能長期補課的學生勸退,然後給經濟狀況好的來補,並且讓家長一次性繳五六十節課的費。

    現實就是這樣的情況,輔導班做的是教學活動,但更是商業活動。

  • 6 # 絲雨潤春風

    題主你好,輔導班標註家長經濟欠佳,我個人覺得這並不是一種歧視,只是輔導班自身的一種拓展銷路,挖掘潛在客戶的一種手段,畢竟輔導班是以盈利為目的,利益最大化是他們的目標之一。做標註者:

    做標註者是前端接待人員,也就是所謂的前臺人員,主要就是負責接待家長,收費,資訊接待等工作,並不參與教學,涉及不到教學歧視,這只是進入輔導班學習的第一步。

    為什麼要標註家長經濟情況:

    1、方便了解家長的經濟情況,從一方面來說,方便老師到時候推薦家長買什麼型別、檔次的學習用品,學習繪畫和別的科目學習還是不一樣的,對於學習用品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舉例來說:前兩年剛開始學習彩鉛的時候,老師要求最低也需要輝柏嘉的48色,100左右,其次是霹靂馬品牌48色,三百多,最後有的人用的是幾十塊錢的雜牌彩鉛,但是畫出來的效果明顯的不一樣。所以說,繪畫學習不同於別的科目,對學習用品還是有一定要求的,之所以標註,很大可能為了方便老師推薦家長買哪一類產品,從經濟角度出發更合適。

    2、機構是以盈利為目的,這個眾所周知,怎麼能把利益最大化,這個也是需要他們考慮的問題。不僅要擴大招生,也需要在現有的客戶群體裡,尋找潛在消費人群,怎麼尋找肯定先先向經濟條件好的家庭下手。怎麼下手,就是更進一步推課,標註家長經濟情況就是為了發掘潛在消費人員,並不是要歧視誰。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培訓機構,這樣做也無可厚非,只是保密工作沒有做好,做的太明顯了,並且還被家長看到了,影響就不太好了。

    作為培訓機構應該怎麼做:

    1、做好保密工作,一些標註屬於內部資訊,應該用的是隻有內部人員才能看得懂的語言方式,避免資訊外漏。

    2、當家長看到或者聽到時,機構應該向家長解釋清楚,讓家長明白並不會對任何人有歧視,並做一些補償措施,比如課時打折或者贈送一點禮品課程之類的,平息家長之怒。

    對於家長來說:

    1、先正視自己和家庭,標準是否符合自己情況,如果符合,那也就是實際情況,並不是什麼歧視,只是自己太過於敏感和脆弱,怕別人知道自己的短處和不足。如果不是,那就另當別論。

    2、家長可以把那個標準的資訊留做證據,先不急於給孩子退課,而是要觀察孩子的學習效果,看看老師在教學中有沒有歧視孩子的情況,如若沒有,那是皆大歡喜的事情,如果有,那就可以要求機構賠償和退費的權利。

    3、家長要放寬心態,不要凡事那麼敏感,有一句話叫:一個人越炫耀什麼就是越需要是什麼,一個人最怕什麼也是最沒有什麼,莫要讓心虛和虛榮害了自己。

    綜上所述,培訓機構標註家長經濟情況,並不一定是歧視,反過來要看家長以什麼心態看待這個事情了,自己沒有問題還怕別人怎麼看待嗎。過於敏感和脆弱的心靈未必是一件好事,心態放寬自然少去很多苦惱。

  • 7 # 桃李微言

    輔導班標註家長“經濟欠佳”,這既可以理解為輔導班的管理方式,也可以理解為是這個家長遭遇了“差別對待”。

    如果輔導班為了在短時間裡,認清眾多學生的每一位家長,而這樣標註了,就算做這是他們的管理方式好了。

    如果把這一標註理解為“差別對待”,也未為不可。

    我們人類從始祖那裡,就被差別對待了:女媧先用捏泥人的方法造人,結果很慢啊,於是她就用樹枝蘸泥漿一甩一大片地造人。

    據說,前邊那些人是上等人,佔很小的比例;後邊造的人是普羅大眾,很多很多。

    再說現代社會里,好多商業行為在明目張膽地搞差別對待:住房有經濟適用房、有高檔住宅區,有別墅群。

    同一個品牌的商品,線上線下供應的商品品質不同價格不同;國內國外銷售的商品品質不同價格不同。

    我們每一個人每一位消費者都遭遇了差別對待,我們有沒有什麼不適感嗎?

    沒有!

    甚至會覺得這樣的做法理所當然。

    為什麼?

    因為,大家都如此。集體無意識!

    差別對待的物件一旦由群體換成了個體,那這個個體就馬上會如芒刺在背:怎麼就我這樣?

    因為你“經濟能力欠佳”。

    我們這個社會,歷來對“高”情有獨鍾,對“低”則橫眉冷對。

    這就是現實。

    我們當然改變不了社會的現實,也改變不了自己的經濟現實,我們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的視角。

    ◎ 他標註他的,你做好你的。他收錢你交錢兩不相欠,那他標註就標註唄!

    特朗普人家還是總統呢,美國的37位神經病專家聯合判定特朗普是神經錯亂。

    特朗普照樣幹總統。

    特朗普的意志夠堅定:我要用實際表現證明我是我自己,管你們說什麼!

    ◎ 他標註他的,你交錢他輔導各幹各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玻璃心”只會自尋煩惱!

    只要標註以後他沒有對孩子另眼相待,怎麼教別人就怎麼教孩子,那就說明那只是個“標註”而已。

    ◎ 他標註他的,你活你的,各不相擾。

    不知道他這樣標註的時候,你心靜如水;知道了他這樣標註以後,你心亂如麻。

    我們總是活在標籤裡:一個學者,偏要學生們稱自己“老闆”;一個蓋房子的,非常喜歡人家喊他“老大”……

    現在,黨內有了新規:不許喊職務,一律稱“同志”。

    看你還搞特殊化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賴冠霖的大勢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