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剪西剪

    你所認識的廣大觀眾都有誰?自媒體的資料看看就得了,別信太深。豆瓣評分的話,分高的電影可能是刷的,但是分低的電影,也就那樣了。如果真要找個說法,只能說這部電影不合適合豆瓣上的觀眾。

  • 2 # 一淵寓言

    《1942》目前在豆瓣的評分是7.8分,屬於不高也不低的檔次。個人認為,這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7.8的評分有點委屈它了。但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電影和評分不匹配的情況,就和電影本身的內容一樣,是有歷史原因的。

    1、刷分說

    在網路上,一個比較權威且被廣泛接受的帖子說,這是因為電影初上映的時候刷分所導致的。可能確實也有一定的影響,只有是商業的地方,就有利益糾紛,據說當時同時期上映的某大片的拍片受到了影響,即使是商業道德也無法阻止商業行為,對不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1942》的豆瓣評分1星的比例最高,這個顯然很不合理,也是耐人尋味的。

    時至今日,豆瓣評分中,4星的比例最高,幾乎佔到了50%,1、2星加起來的佔比佔到了6%左右,早期的影響還是存在的。

    2、災難題材的微妙性

    電影本質上是娛樂產業,雖然電影題材多元化,也有災難片、歷史片、紀實片的存在,但是大眾的審美消費主流,還是以好萊塢的那種愛情片、槍戰片為主,俗氣且現實。所以,你去看愛情片、動畫片、探險片、奇幻片等等,這些片子的豆瓣評分可能更容易讓人接受。

    歷史題材的電影,過於沉重和悲傷的話題,本來是冒險的行為。

    尤其是《1942》這樣的題材電影,能在中國上映,簡直是個奇蹟。可以想象,為了能讓電影上映,電影製作方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修改、美化和平衡是肯定要去做的事。

    但這也正好說明了一點,不僅是電影稽核一方,即使大眾對於苦難的歷史題材,也是有很多禁忌的。

    比如《1912》、《南京!南京!》這樣的片子,看了會讓人非常沉重,甚至承受不起,就不要說,有很多人可能都不會選擇去看。

    即使看的人,本著對歷史尊重,只要電影中出現一點兒感覺不符合歷史的地方,就會大加苛責。這個已經和電影本身無關,而是由觀影人對於歷史的態度所造成的

    3、出於對電影、對此類題材更負責的心理

    對於輕鬆娛樂搞笑的電影題材,我們可能會更包容,但是對於這類的題材,觀眾往往會吝嗇手中的打分,固然力挺者會給出五分,但是更多的人,會在認為這是個好電影的同時,會認為,如果能注重電影戲劇本身,而淡化災難消費,可能會更好。

    蔣方舟說“不知道是喜歡這個電影,還是不喜歡這個電影”;王小山說看完以後“說不出話來”。

    我想,這個評價不是給電影的,而是給歷史的。

    這個時候,我們往往分不清,到底是在看電影還是在看歷史。

    不過也恰好說明,劇情和演員都很給力,讓我們都被代入進去了。

    4、豆瓣的群體所決定的

    豆瓣的常駐人員,還是偏小眾的,對於電影的口味和偏好,可能還是更偏文藝化。所以個人的偏好導致的偏見,最終導致一個比較的低的評分,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產汽車中,哪個品牌質量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