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空谷幽蘭yyh
-
2 # 洞察天下World
一,古代生產力不發達(糧食產量少)。商業若是發達意味著有限的糧食會流向價格高的地方,價格低的地方吃飯便成了問題。而糧食又與社會穩定相掛鉤,幾乎可以確定地講,吃有了問題,國家安全也就有了問題。再加上交通不發達(糧食很難流通)的原因,於是為了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更多的事情上,他們(統治者)乾脆限制商業的發展。
二,可以防止割據。古代由於資訊溝通不發達,人們有時候除了一廂情願地相信別無他法,這種高度的相信實際上導致了地方高度自治。商業若是發展起來,會像水往低處流一樣,無聲無息而又極容易積少成多,這樣就會慢慢走向壟斷併產生利益集團,從而威脅到那一家一姓的統治。三,可以保證民風純樸。發展商業是需要大量技巧的,這些技巧有時候會與傳統的倫理道德相違背。在古代,一旦人心“不古”,政權便岌岌可危(在以前的統治中,人心佔有較大的比例,不像現在)。
在這裡,有人可能會提到某某名人的態度(認為應該重農抑商)會影響統治的方式。的確是這樣,不過我們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正是由於上述根本性原因,才使得某名人有重農抑商的想法,統治階級提到某文化名人的語錄不過是為自己尋找根據(合法性)罷了。
-
3 # 秦耕心田
古時候人們交易的方式是原始的以物易物,那種方式簡單直接,在交易中沒有利潤體現,交易者只要雙方同意,就沒有什麼紛爭和矛盾。隨著社會發展和變化,交易又有了金錢這種中介和從事專業的商人。商人雖然不是直接勞動者,但也要生活,從中間謀取部分利潤。在商品社會中,由於供求之間的條件,一些商人會謀取暴利,甚至出現欺詐行為。這些現象勢必引起生產者的不滿。所以在古代人們是厭惡商人的。看法如此,是否正確,希指正!
-
4 # 新泉小駐
商人重利輕義,與主流的精英信奉的風骨與節操格格不入。文人講究骨氣精神,輕視物質需求,與商人的利益至上相違,所以排斥商人便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
5 # 辰小情話
排斥商人,從深層次講是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決定的。
中國古代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從春秋戰國開始就有了“獎耕站”,“抑商賈”的經濟政策。到秦漢時間更是有了“重農抑商”“崇本抑末”說法。到了明清時期則有了“閉關鎖國”“海禁”的政策。
所以上層統治者不提倡的商業,屬於末業,排斥商人也不足為怪。
其二,從中國的地理形式也抑制了商業的發展。中國東面臨海,北方有戈壁,西北是高原,這種封閉的地理位置不利於外界交流和商業流通,所以商業發展不起來,自然商人地位也上不去。
其三就是商人本身在以農為本的社會中是投機取巧的,很多人以從商為恥。 -
6 # 小劉談心事
古代很多民族排斥商人的根本原因是文化基因使然,商人重利。而重利就與傳統的儒家思想相沖突,所以朝廷就制定了一些政策來抑制商人。比如官員的子女不能和商人通婚,商人不能穿戴綾羅綢緞編制的衣服等。用這些政策來打壓商人的地位,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不能把商人作為人民崇尚的物件。所以在古時候商人的地位最低,這個不是很多民族排斥,而是整個國家,整個中華民族在很長的一段歷史都是這樣的。
-
7 # 中國通史別講
古代人排斥商人,重農輕商,以我們現在的觀點,是不對的。其實,站在古人的角度,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對古人而言,最重要的是糧食,民以食為天嘛。只有糧食充足了,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能穩定。如果農業減產,糧食欠收,人民出現饑荒,國家就要動亂了。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多與饑荒有關。而商人不種地,以倒賣貨物漁利,對國家穩定沒有益處,反而減少了種地的勞動力。所以不受歡迎。
現代社會則不同。現在我們處於工業文明社會,工業品需要流通,商人是很重要的。儘管如此,我們國家依然很重視農業。我國有一個18億畝耕地紅線,就是說,不論怎麼開發,我國農業耕地不能少於18億畝。這是糧食安全的需要。
-
8 # 永珍集
感謝和大家分享。
首先,題目的說法需要糾正一下。中國古代並不“排斥商人”,準確的說法是“重農抑商”,是要節制資本、節制消費。
01滿清以前,中國經濟雄居世界之巔上千年有人認為,中國古代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處於以物易物的階段;
更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節制商人,是文化中的糟粕;
……
花樣百出,也無言以對,只能讓歷史現實來啪啪打這些人的臉,竟然將中國經濟曾雄居世界之巔上千年的事實,置之不理而妄言一二。
戰國時代銅質貨幣
據資料可考證,中國經過了上萬年的農業時代,但是早已脫離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以物易物的階段。在中國古代,銅製貨幣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經開始使用,到了戰國時代已經大量普及、流通使用,根據其不同的形制,大致可以分為布幣、刀幣、圓錢、銅貝幾類。秦統一六國後,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年軌,幾乎實現全民參與以後的政治經濟生態發展。銅幣的使用一直持續到清代。
西歐“中世紀”莊園佈局 圖
反觀西方長達一千多年的“中世紀”,以莊園為單位,沒有賤金屬貨幣的大量或自由流通,更不用談市場經濟,因為莊園內部已經形成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貴金屬,也僅僅存在於貴族之間的交換。
中國古代自秦漢以來,一直是集約化的農業時代(精耕農業,春秋戰國時期《呂氏春秋》等資料有完備的從理論到實踐的指導,至今仍在發揮重要的作用),擁有依託全國聯通道路的商品集散網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史料記載,漢代小農之家的收入,有三分之二來源於市場交換。
如果用物質經濟、生產力水平來評價一個社會的進步程度,漢朝佔全球財富26%,唐朝鼎盛時期佔全球財富58%以上,整個宋朝佔世界財富的60%以上,元朝,明朝佔世界GDP的50%左右。
02為什麼現代人,會對中國古代經濟有這些誤解千年來,世界是中國的。滿清之後,中華文化被篡改、被摒棄,至今荼毒猶存。
中華文化之核心被我們誤解,西方普世價值觀盛行。
西歐“文藝復興”時期 圖
歷史上的“歐洲中心論”、“西方中心論”、“西方文明優越論”等等,曾經為殖民戰爭、帝國主義、種族主義提供了理論上的合理性。
西方“中心論”的主流敘述興起於18世紀,後來由嚴復以“天演論”傳入中國。西方“中心論”,其核心觀點就是以物質技術、經濟基礎和社會生產力作為評價社會發展的唯一標準。其邏輯大致是:物質經濟水平越發達,文化就越先進,社會就越進步;物質經濟水平越落後,文化就越糟粕,社會就越專制。
中國古代發達的市場經濟,孕育了人類發展史上絕大部分重要科技成就,中國的偉大發明絕非四大!我們應當自知,而後才能自信。
中華文化不落後、不劣根、不封建,中華文化的核心是道。中國古人素來有“以學治天下”之高度,陰陽之辯,中華學術一以貫之。
“文化自信”,就是要打破盲目膜拜以西方“普世價值”的現狀,找回中華文化之魂。
03節制資本,是古人對自然、社會、人性的深刻認識3.1有限自然資源和無限人類慾望之間的矛盾,需要節制中華文化之核心,源自天地。中國古人,深刻認識到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之間的矛盾,需要透過節制來達到平衡。
古人強調要“取之有時,用之有度”,這裡的節制,不僅僅是對資本的節制,而是全民的約束。只有讓人與自然實現動態的均衡,才是人類可持續發展之路。
3.2資本更容易實現兼併或壟斷,從而導致社會的整體失衡“抑商重農”是中國持續數千年的基本國策,兩千多年《管子》提出四民分業(士農工商)定居制度,強調“節制資本”、“節制消費”。節制不是要消滅,反而政府需要保障商人手中有足夠的資本。
管仲 像
古人認為,市場具有自我組織的功能,但是不能自我實現平衡。因為,市場具有自我強化的趨勢。如果讓資本自由進出,則商人更容易壟斷經濟,進而行業兼併,進而商品與價格失衡,進而依附權力尋租,進而導致社會結構的整體失衡。
今人“重商輕農”,資本幾乎無處不在,資本是為了尋租和資本本身,最後買單的就是苦逼的老百姓。全中國的房價,資本就是主要的幕後推手!
3.3中國古典經濟學以均平為目標,是中華文化之核心的現實應用中國古典經濟學——《管子》輕重之術,是黃老學說的又一代表作。輕重之術,是陰陽之辨,目標是均平。區別於西方經濟學,以一味的追求經濟增長為目標,而忽視自然資源有限性的現實。
節制,是要百姓均平,是要讓富起來的老百姓不致驕橫,貧下去的老百姓不至於潦倒。
-
9 # 你好龍灣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社會各階層受重視程度的排序是“士、農、工、商”,商人排在最後,地位最低,最受歧視。其深層次原因:
其一,在中國古代一直信奉著“學而優則仕”的理念和傳統,讀書人最受敬重,社會地位最高,讀了書做什麼?參加科舉取士。中國古代還信奉著“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理念,對於讀書做官趨之若鶩。
其二,中國古代長期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絕大多數老百姓都是以務農為本,面朝黃土背朝天,統治階級髙度重視農業生產,國家的稅收也主要來源於農業。在中國的古代工業製造業非常薄弱,還未出現較大規模的工場,僅停留在小規模的手工業作坊,但即便如此手工業者也是憑手藝、技能吃飯,也比商人的地位要高。
其三,在中國漫長的古代歷史中,由於受道路交通條件、運輸工具薄弱等侷限,老百姓過得更多的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商品流通極不發達,基本上沒有商品經濟的概念,統治階級長期奉行“重農抑商”的治國方略。
其四,從古至今,商人從骨子裡就帶出來的“商人無利不起早”、“唯利是圖”、“在商言商”等毛病,都令其他社會階層所看不起,尤其是一些渾身充斥著銅臭味、見錢眼開的不法奸商更是令廣大老百姓所不齒。
因此,在中國古代,商人的社會地位最低,最令人看不起。
-
10 # 秋葉翁
這個提法不正確,排次商人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屬性,幾乎歷朝歷代都對商人限制和歧視,而在世界範圍內幾乎找不到其歧視商人的怪現象。在唐代,胡商就出現在長安,絲綢之路長長的商隊大都是胡人;歐洲的商業可以追索道古希臘時期,儘管中世紀開始一定程度限制了商業的發展,但到了十一世紀,義大利威尼斯又誕生了商業文明,在東方,印度商人和阿拉伯商人經商有名,根本看不到對商人歧視的現象。
為什麼只有中國古代存在歧視商人的現象?經過分析原因有三點:
一中國自秦統一以來,秦所實行的法家政策,秦所要依靠的是農民,農夫被限制在土地上見聞有限,便於教化和馴服,不想像商人四處流動,成為流民。另外商鞅把 商人看成強人,他們手裡的財富很容易轉化為兵馬,易產生動亂,所以在掌握政權的秦始皇,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不喜歡商人。到了漢朝漢武帝要征服匈奴,商人成了他的聚寶盆,儘管漢朝是道家為國教,到了漢武帝時,獨尊儒術,但他的中央集權的體制使得他不可能喜歡商人。中國歷史上,對上商人寬容的是唐朝和宋朝 元人本來就有經商的傳統,只是他們的經商只限於買賣,不注重商品的生產。歷史進入了明清,國家的集權有所加強 ,為了醜化商人,把商人說成是見利忘義的小人,而使得歧視商人有了理論依據。
二商人信奉的是利,這和儒家所宣稱的忠義是跟格格不入的,因此在很長的時期,商人被主流意識所排斥,登不了大雅之堂。
三在集權時期,朝廷也想壟斷經營,而商人是與他們爭利的,因此商人不討統治者喜歡,即使在相對寬鬆的唐朝,朝廷實行鹽鐵專賣,那“見利忘義”的鹽梟一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反之小民不怎麼討厭商人,因為傷人使得他們的生活更美好,商人的競爭使得價格更低。
中國以外的民族為什麼不歧視商人?因為在古代,任何其他的民族沒有達到像中國一樣的極度集權,因此其他民族商人相對自由,而且有很高的地位,不受歧視,反而有很高的地位。中國古代存在對商人的歧視,完全寺是統治者造成的,在中國古代,統治者的喜好和厭惡決定著社會意識的方向,他人是改變不了的。
-
11 # 行不歸
中國古代有士農工商的職業排序,商人職業地位最低,此外,中國還有無奸不商的說法,可見,古代社會對商人商業是有很大歧視的。儘管商人可以積累鉅額的社會財富,但是商人的社會地位政治地位低下。現在有錢可以買豪車住豪宅,開私人飛機,但古代社會等級無處不在,穿衣有等級,坐轎也有等級,商人有錢也不能瞎顯擺。
不唯中國如此,歐洲社會也是如此。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誕生之初,貴族階層瞧不起新興的市民階層,法國大革命期間,社會劃分為三個等級,教士、貴族、市民等級,其中市民等級地位最為低下,需要繳納各種稅負,卻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市民階層主要是新興的工商業階層,他們在經濟上崛起之後也希望掌握相應的政治權力,這正是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
商人和商業地位低下與古代社會的經濟狀況密切相關。古代社會是自然經濟,農業和手工業結合,社會分工簡單,不需要大規模的社會交換,只有食鹽、鐵器、奢侈品等需要從外界獲得,因而商業對社會得作用不大,商人的地位也無足輕重。除了少數商業民族,重本抑末,重農抑商幾乎是所有統治者的國策。
再有,古代社會分裂割據十分嚴重,商業往往和掠奪聯絡在一起,商貿往來不暢,商業意味著極大的風險和極高的利潤,因而也容易招來統治者對財富的嫉恨。
還有商業帶來的財富往往會使人民脫離所謂的本業,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也容易招致統治者的排斥和打壓。
-
12 # 憶平生裡
古代把普通百姓分為士農工商四個層次。士為讀書人,農為農民,工為手工業從事者,商即為商人。商人排在末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封建王朝維護政權的需要。
我國古代有一項政策叫重農抑商。為什麼封建社會要抑制商業?一:穩定農業生產。古代君王重視農業,原因是農業生產者安分守己地種田,就不會輕易破產,就能夠穩定農業生產基礎,就不會去做危害統治者政權的事情,另外,種田需要繳稅,這讓國家財政有了穩定的收入。
二:強化戶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動。在統治者看來,從事商業的人走南闖北,流動性很高,這不利於人口的管理,進一步說,不利於社會的穩定。一旦從事商業活動的人多了,那相應的,從事農業的人就減少了,由此糧食減產,國家餘糧不足,財政收入縮水。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這印證了商人行蹤的不穩定性。
古代統治者抑制商人的辦法有:繳納繁重的賦稅,限制商人及其後代從政,限制商人的日常生活。商人透過貿易活動可以積攢起很多的財富,但是,古代統治者為了抑制商業,扶持農業,會對商人收取過重的賦稅,這個在商鞅變法提出的政策有說明。在古代能夠實現階級跨越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官,許多底層人民透過十年寒窗苦讀成功地上升至上層社會。對於商人不能從政這一個規定,就是要阻斷商人社會地位上升的可能,讓商人不被社會高度認可,並且其子孫也要受到牽連,這是個很殘酷的做法了。另外,商人在出行工具上,穿著打扮上以及住宅上都有歧視性的規定。
一句話總結:古代統治者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才會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排斥商人。
-
13 # 濤聲弘願
士農工商,商被排到了最後,是因為這些都是行業,古人定義行業,是修行業障。也就是在古人認為我們做任何一個行業都是來修行自己的心的,而從商會長仰我們貪心,所以對修心不利,如果我們從商是為了利益大眾也是很好的,但是一般人在私心上很難做到
-
14 # 福州小菜
中國古代文明是農耕文明的巔峰,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士人則是統治階層,重農抑商則是維持穩定的需要,因為商人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不符合統治階層的需要:
一、商人好利而忘義
古代統一階層向來標榜以仁義治天下,而商人則追求利潤最大化,經常將仁義放在一邊,尤其國家有難時,投機倒把,囤積居奇,甚至資通外敵,置國家與民族利益於不顧,自然為統治階層所不喜。
二、商人縱慾而不守禮
俗話說,飽暖思淫慾,商人逐利而生,尤其是鉅商大賈,積累了雄厚的資金後,縱情享樂,聲色犬馬,與國家推行的仁義禮智信不相符合,尤其是資本雄厚後,可能進一步提出的政治要求,甚至出現紅頂商人禍亂國家,更不為統治階層所接受。
三、商人好動而不好靜
商人逐利而生,東倒西販,不符合農業社會戶籍管理,不事生產,任意流動,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性,安於現狀者好管理,東奔西串著多流民。這些人對土地的依賴性小,使管理難度增大,自然為地方官府所不喜。
四、商人求新而不守舊
為了利益最大化,商人自然願意不斷求新求變,而統治階層又希望老百姓能夠安貧樂道,因循守舊好管理,自然將商人所追求的譽為奇淫巧技而加以否定
商人的諸多特點都不符合統治階層的需求,自然被統治階層所不喜,只因商人確實會危及統治階層的地位。
回覆列表
明代不排斥,而且官宦都願意和商人交往,官商勾結。商人重利輕別離,無奸不商,見利忘義,其實都是對商人的誤解,商有商道,真正的商人,還是應以誠信為本,才能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