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喜歡荷花

    諸葛亮足智多謀,知己知彼,對對方主帥能夠作出正確的分析和精確判斷,設定假象逼真,引誘對方上當,從而取得成功

  • 2 # 人生如詩14

    這在於魏蜀雙方,一方是諸葛亮,另一方是司馬懿。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是張郃(或者司馬師兄弟)沒準就打進去了,而諸葛亮沉著機智利用敵方瞭解到自己身上的優點是謹慎小心,所以偶爾弄一回險,出其不意。

    也有認為司馬懿知道是空城,故意放蜀軍一馬,以利於其在魏帝心中的地位,和後來多次與蜀國交戰一直保持不戰不和,直至放諸葛亮的靈柩運回國內。姑且算是一家之言。

  • 3 # 今俺來思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裡最精彩的戲份之一,它之所以能夠“唱”成功,是有其主客觀原因的。

    一、客觀因素

    (1)蜀軍新敗,無兵可派

    “空城計”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諸葛亮擺空城計前,蜀軍剛剛經歷了“街亭失守”,擺在諸葛亮面前的路,只有退守漢中,儲存實力,以圖將來。

    諸葛亮一番操作:急喚關興、張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擊,只鼓譟吶喊,為疑兵驚之。彼當自走,亦不可追。待軍退盡,便投陽平關去。”又令張冀先引軍去修理劍閣,以備歸路。又密傳號令,教大軍暗暗收拾行裝,以備起程。又令馬岱、姜維斷後,先伏于山谷中,待諸軍退盡,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人,分路報與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軍民,皆入漢中。又遣心腹人到冀縣搬取姜維老母,送入漢中。

    大部隊撤退了,能派的兵,也都派出去了。現在突然飛馬來報,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所以,擺“空城計”實乃不得已而為之。

    (2)魏軍來將,司馬仲達

    如果換其他人,諸葛亮斷斷不敢擺空城計。而魏軍來將,恰恰是司馬懿。

    司馬懿是《三國演義》後期的重點人物,演義裡關於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鬥法”,有好幾回,可以說,雙方都是“知根知底”。司馬懿知道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諸葛亮知道司馬懿“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

    試想,如果魏軍換個將領兵,尤其是換個莽將,不瞭解諸葛亮平時謹慎,一拍腦袋衝進去,那諸葛亮也就活不到一百零三回了。

    二、主觀因素

    司馬懿的大智慧

    司馬懿真的是料定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便引兵而去?

    他完全可以派一股小部隊前去進攻試試。即便是懷疑城內有伏兵,他可以把西城包圍起來,只圍不攻啊!

    其實司馬懿深諳“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放眼三國,能與諸葛相抗的,只有司馬懿,這一點,司馬懿心裡何嘗不跟明鏡似的?如果這一次,他殺了諸葛亮,他司馬懿在曹魏政權的路也就到頭了。

    這一情節幾乎和第五十回“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異曲同工。諸葛亮安排關羽把守華容道,難道不清楚後果?為了“收服”關羽,而放走宿敵,孰輕孰重,諸葛亮掂量不出來?只有一個解釋:曹操不能殺。

    “空城計”也是一個道理:諸葛亮還不能死

    司馬懿的智慧,在三國,絕對是頂級存在。曹魏政權中,謀臣武將也是數不勝數,但最後的結果,司馬氏一統三國,就是最好的證明。

    所以,司馬懿主觀放生諸葛亮,這一說法也是不無道理的。

    綜上,“空城計”能夠成功,是主客觀多方因素結合的結果,可以說,缺一不可成功。“空城計”誰成誰敗,當時來看,肯定是諸葛勝,但從長遠來講,司馬懿並沒有輸。

  • 4 # 冷月青史

    這個精彩故事,蘊含了許多心理、哲學、兵法等方面的道理。從不同方面都可解讀。

    但雙簧要演好,正反派都要夠勁。

    1、諸葛亮和司馬懿思想層次都要在一個高水準。

    兩人的思想境界其實相差不多,都是用智慧約束衝動的理智型人物。

    也只有彼此半斤對八兩,才能把戲演下去。

    雙方任何一個換成衝動的猛將型人物,做事不過大腦提刀就要砍人那種,

    這事就很難演下去了。

    2、兩人彼此要透徹地瞭解洞悉對方。

    諸葛亮和司馬懿是非常瞭解對方脾氣、秉性的。

    諸葛亮算準司馬懿本性多疑,一定會想得太多,多慮者必膽怯,斷不敢貿然衝進空城。

    如果換成許褚、夏侯惇式的猛將,估計馬都不會停,一秒都不猶豫,

    就會直接衝上城樓,先殺個痛快,然後來個焚琴煮鶴。

    這個妙計必然失效。

    而司馬懿對諸葛亮的印象就是,絕對謹慎從不弄虛作假。

    他自覺聰明地認為諸葛亮這樣性格的人,一生濃眉大眼的人怎會耍陰謀詭計呢。

    玩也要玩陽謀呀。

    司馬懿的自負、多疑、自以為是,恰被諸葛亮利用了。

    顯然,空城計故事裡的諸葛亮,計謀是高於司馬懿的。

    3、司馬懿的自負固執。

    司馬懿軍中肯定有頭腦簡單、膽大如斗的屬下。

    但凡有一個人建議,帶小分隊殺進去探個究竟。司馬懿同意的話,諸葛亮也玩完了。

    但司馬懿固執地認為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城中必有詐。

    他不允許也聽不進別人的不同意見,從而給諸葛亮一個逃生的機會。

    這故事當然只是故事,破綻頗多。歷來主要疑問有三:

    1、司馬懿派狙擊手狙殺諸葛亮行不行?

    2、司馬懿派一支敢死隊衝進去一探實情究竟行不行?

    3、司馬懿圍而不打,困住諸葛亮個把月行不行?

    不論哪種方法,都可避免中計減小自己的損失。尋常人都能想到的解決方案,聰慧善謀的司馬懿會想不到?

    只是《三國演義》的故事太精彩,人們從情感上都相信這就是真的。

    羅貫中為了抬高諸葛亮,把司馬懿貶低得不像正常人。

    借用魯迅說“孔明多智而近妖”的話,空城計貶低司馬懿“仲達弱智而似傻”。

    我們聽個精彩的故事就好,萬不可當真,這事細琢磨是經不起推敲的。

  • 5 # 孤城影隨

    空城計的本質就是心理戰,虛虛實實,讓人搞不清楚真實情況,司馬懿會中諸葛亮的空城計,原因很多,我的看法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的因素。

      首先司馬懿的職權有限,他沒有戰略決策權,他的任務就是防守邊疆,進攻不是他的職責,他也沒有發動戰略進攻的權力。

      有很多人不理解歷史,你想想,諸葛亮是什麼人,我們一般認為他就是比較聰明,是一個智者,但是在古代,他是誰,他的第一身份是蜀國的丞相,是顧命大臣,是蜀國的實際最高領導人。

      看見諸葛亮意味著什麼,與諸葛亮面對面意味著什麼。懂點古代軍事的人就會知道,意味著戰略決戰,司馬懿有戰略決戰的資格和權力嗎?顯然沒有,他僅僅是邊疆的一個高階將領,他沒有資格跟諸葛亮進行戰略決戰。

      什麼是戰略決戰,就是你死我活的最後一戰,就算司馬懿看破空城計,他手下的將領們能看破嗎,他敢進攻,他的將領們敢進攻嗎?打戰是要死人的,戰略決戰意味著血流漂杵,屍山累累,不是一個級別的人物面對面意味什麼,一個是能夠決定一切的戰略性人物,一個僅僅是邊疆守將。

      司馬懿有必要去冒險嗎?設身處地想一想,任何級別的人物都會中空城計,除非他跟諸葛亮有私仇舊恨,打戰是為了報仇雪恥,也許會不顧一切的衝進去。所以實事求是的說,司馬懿中空城計是很正常的事情。

  • 6 # 幻海巡遊

    首先我們澄清一個歷史史實,歷史上根本不存在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空城計。當時魏軍統帥是名將曹真,當時司馬懿不在這次戰場。而且歷史上的曹真是一個智勇雙全的猛將,並不是一個草包,而且很多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都被安在了司馬懿身上。

    但是既然題主問的是《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那麼我們便不再探究真實的歷史。僅在《三國演義》的角度去分析。

    司馬懿還是那個曹魏智慧擔當,曹真還是那個“半草包”,曹爽是個“真·草包”

    看完以下幾點分析,我們會得出結論。

    ☆空城計梗概

    公元228年,諸葛亮掛帥一出祁山伐魏,趙雲分兵斜谷作疑兵,諸葛亮親率大軍向祁山方向出發。馬謖和王平扼守蜀軍糧道——街亭。結果馬謖只是紙上談兵的蠢貨,一手導演的街亭悲劇。

    司馬懿大軍逼近諸葛亮所在西城,城內只有2000老弱殘兵,為了迷惑魏軍。諸葛亮高坐城門上,城門大開,諸葛亮撫琴待司馬懿。

    司馬懿見此情景,躊躇不前,最終撤兵。諸葛亮逃出昇天。

    ☆諸葛亮和司馬懿處事風格和行為習慣

    在司馬懿眼中,諸葛亮屬於那種老謀深算,謀定而後動的人,凡事只要不是有百分把握,一般不輕易做出決策,更不會拿自己生命開玩笑。他自認為不如諸葛。

    而司馬懿的性格和曹操有點像,都屬於那種精於算計,但是又多疑的人。因此面對諸葛這種人,司馬懿寧願敬而遠之。

    對於司馬懿來說,犯險冒進有可能兵敗丟失性命遠比撤兵被笑為懦夫更難以接受。 因此從這點來看,空城計有可以成功的基礎。

    ☆司馬懿如果不撤兵,有沒有解決現狀的方法?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有,而且有很多。

    首先,斥候/先鋒部隊探路,一探虛實

    作為一個完整的作戰部隊,斥候和先鋒部隊是一定有的(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偵察兵),司馬懿完全可以派出小股部隊進城查探,因為西城是一個小城,面積不大。不用一個時辰就能查探出虛實。

    如果真的有軍隊,數量肯定不多,而且西城孤立無援。司馬懿可以選擇重兵攻城或者圍而不打,坐等城內彈盡糧絕。

    如果是虛張聲勢,那就好辦了,直接殺進去,活捉諸葛亮。司馬懿完勝。

    其次,司馬懿珍愛兵士,直接圍城

    我們已經瞭解到,西城只是一個小縣城,兵馬不會很多,當然糧草也不多,而且孤立無援。司馬懿幾十萬大軍,只要圍住西城,圍而不打,每日叫戰喊話。蜀軍只能時刻緊繃,不出旬月,諸葛亮必然糧草枯竭,人困馬乏。司馬懿完全可以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司馬懿完勝。

    最後,城頭直接射殺諸葛亮

    諸葛亮獨坐城頭,撫琴而待司馬懿,正在裝X,身邊並沒有大量盾兵守衛,此時只要魏軍弓弩手上前,一陣亂射。諸葛亮必定被射成篩子。司馬懿完勝。

    ☆司馬懿為什麼直接退軍?因為他不能殺諸葛

    在《三國演義》中,智慧不輸諸葛亮很多司馬懿想不到這幾點麼?顯然不是的。那他退兵只能是有意為之。我們再看下此時三國政權局勢:

    蜀國,劉備已死,劉禪登記稱帝,相父諸葛亮為丞相,總覽蜀國軍政大權。

    東吳,孫權一心偏安一隅,沒有稱帝野心,而且其手下以張昭為核心的文臣大多有求和歸順的潛意識。

    魏國,曹丕死亡不久,曹叡剛即位,曹叡雖然短命,卻也是一個明君。要不然也不會和曹操、曹丕統稱“曹氏三祖”。

    曹叡手下可以依仗的宗親僅剩曹休,曹真之流,難堪大用。而司馬懿老謀深算,其子司馬師勇冠三軍。假如此次戰役,司馬懿活捉(殺死)諸葛亮,蜀漢政權失去主心骨,成為一盤散沙。魏國想要一統三國阻力大減,司馬懿聲望在魏國會如日中天。本來曹氏掌權人對於司馬懿一直處於防備狀態,輕易不會給他兵權,假如諸葛亮死了,曹魏一統三國的最大阻力不復存,司馬懿也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那他可能的結局只有一個,滿門超斬。

    ☆司馬懿放走諸葛亮的好處

    司馬懿放走諸葛亮,在滿朝文武(三國時代)可以展現出他的“愚蠢”和“無能”,這樣曹叡可以略微降低對他戒心,畢竟一個連如此簡單的“空城計”都沒有辦法處理的人,更沒有能力和野心去謀朝篡位。之後諸葛亮病死五丈原還導演了一出“死諸葛嚇走活司馬”的鬧劇,大抵也有這種因素存在。

    同時,相對曹氏子孫的昏庸,司馬懿還是聰慧之人,只要諸葛亮在世一天,曹叡就不能殺他。司馬懿一死,曹魏在智慧上會被時刻想一統江山的蜀漢碾壓。曹魏的江山就要斷送在他的手中。

    綜上,空城計的成功,表面上是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性格/謀略博弈,深層上更是他們的一種默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已經在鐵路局就業半年,其他鐵路局招往屆生報名去面試有機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