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安史之亂、土木堡之變是唐朝和明朝的重要轉折點,其他王朝呢?特別是西漢和東漢。
14
回覆列表
  • 1 # 漢關駝鈴

    眾所周知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安史之亂,這個轉折點十分明顯,安史之亂前唐朝十分強盛富足,朝廷中央對全國的控制十分有力。安史之亂之後一切都變了,對外處處捱打,喪失大片國土,對內藩鎮割據,宦官亂政,朋黨之爭,朝廷失去了控制力。

    明朝的轉折點在土木堡之變,變前,明朝對外強勢進取,四夷臣服,對內內部穩定,欣欣向榮。變後,對外軍事收縮,變進功為防禦,對內政治混亂,皇帝多受成混蛋皇帝,宦官亂政,文臣坐大,朋黨之爭開始。

    西漢的轉折點不明顯,有人說是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造成太子劉據死亡,改變正常的帝王繼承製度,加上漢武帝窮兵竇武,文景之治積累財窮用完,國家變貧。但後來又有了“昭宣之治”的恢復,漢宣帝時國力又達到顛峰。真正由盛轉衰是在漢元帝時期,但沒有明顯的事件可劃分,漢元帝時期國家實力尚可,漢成帝前期尚能認真理政,但娶了趙飛燕之後,便開始長期沉浸酒色,西漢朝政開始混亂,王家外戚逐步把持朝政。

    東漢的轉折點是在鄧太后死後漢安帝親政,殺了外戚鄧騭一家,從此朝政變得混亂起來。在和帝、安帝幼年時,雖然外戚竇家、鄧家專橫,但國力仍然處於上升階段,對外戰爭經常勝利,國內政治穩定。安帝殺掉鄧家後,自己能力有限,控制不住朝政,天災頻發,外患四起,接下來的順帝、衝帝、質帝均在位沒幾天,外戚梁氏長期掌權,朝政一片混亂,梁翼被稱“跋扈將軍”,後被漢恆帝聯合宦官幹掉,開始宦官專政。

  • 2 # 冷月青史

    歷史的拐點走向,與成敗起伏的人生頗為相似。

    往往表現在某個貌似偶然的具體事件上。

    但促成這個事件的發生,又是許多累積因素的必然結果。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剛好210年。

    其中漢武帝劉徹在位長達54年(前140年——前87年),一人佔了整個西漢的四分之一時間。

    又因為他所處的歷史時期,是有漢以來三代皇帝勤儉持家60餘年的積累,達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國力最盛實力最牛的時期。

    有了這樣的家底,作為皇四代的劉徹,就和我們富*代的心態一樣,點燃了心中的無限夢想,要做點祖先沒做過的大業。

    不必多想,劉徹超越目標就是秦始皇。

    (對匈奴作戰的驃騎將軍霍去病)

    秦始皇比劉徹命不好的地方,就是劉徹有祖宗的70年的家底可以讓他折騰。

    而秦始皇則在十年統一六國的戰爭中,基本把祖宗家底折騰光了。

    等他把百姓折騰得就剩一口氣了,還要北擊匈奴、南征百越。

    百姓心中就剩下對他咬牙切齒的仇恨了。

    陳勝吳廣振臂一揮,六國後裔群起相應,天下反秦之勢必然浪湧蜂起。

    也就可看出人民對秦始皇不顧百姓死活的統治是多麼痛恨。

    我們一方面要肯定秦始皇在統一華夏做出的偉業,

    一方面也不應無視被歷史車輪碾壓在泥土中的萬千百姓。

    這也是秦始皇被罵了2千年的主要原因。

    那麼,想在帝業上超越秦始皇的劉徹,

    除了擊敗了匈奴、蕩平了南越,還鑿空了西域,把中國的版圖在秦始皇的基礎上翻了近1倍。

    正是這些功績,後人把他和秦始皇並稱。

    兩位皇帝都太牛太能幹,對後世的貢獻都很巨大。

    (秦朝時疆域圖)

    但在無限讚譽的漢武雄風背後,是被史書一筆帶過無數百姓的血淚。

    從馬邑之謀(前133年)開始對匈奴戰爭,到巫蠱之禍結束(前92年),這兩件標誌性事件,共40年時間,整個大漢朝所有人都被裹挾進連年的戰爭中。

    老爹景帝劉啟交給劉徹手中的大漢帝國,是個無比富足的國家;

    國家的糧倉稻米吃不完都黴爛了,錢庫裡串錢的繩子都糟朽了,百姓騎母馬都不好意思參加朋友聚會。

    真正達到了國家和百姓都很富足的水平。

    但劉徹連續40餘年的征戰,不僅國庫耗幹了,百姓也一傢伙回到了反秦前吃糠喝稀的赤貧水平。

    劉徹為了支援大軍作戰,採用各種手段。出臺了榨乾上到王侯、下到百姓的各種政策。

    1、鹽鐵專賣(變相剝削帝國所有人)

    2、實施《算緡法》配套《告緡法》(直接吞併了地主和富戶階級)

    3、賣官鬻爵(搞亂了政治秩序,踐踏了帝國公信力)

    4、推恩令(還要對王侯貴族下狠手)

    ……。

    諸多手段,讓王侯貴族失了爵、讓地主富戶破了產、讓草民百姓衣食無著落。

    整個帝國上上下下,都要為劉徹發動的戰爭買單,誰都逃不了。

    匈奴基本沒有反抗能力了,百越、西域也歸入了大漢版圖。

    劉徹用榨乾所有大漢子民血淚的代價,換來了足以比肩秦始皇的萬世功業。

    同時,也險些造成秦朝二世覆滅的悲劇重演。

    (西漢後期漢帝國疆域圖)

    雖贏得了面子上的無限榮光,但大傷了裡子元氣的大漢帝國,雖經過短暫的宣帝中興,還是難逃衰落的命運。

    把一個國家的命運交付在一個皇帝是否賢德身上,如同賭博押注,很不靠譜。

    這也是封建帝制的致命侷限性。

    遇到無德無能的皇帝,會把國家搞得萎靡不振、烏煙瘴氣,

    遇到秦皇漢武這樣的超能皇帝,又會把百姓折騰地半死不活,國家如臨深淵薄冰。

    所以,後來唐的安史之亂、宋的靖康之亂、明的土木堡之役、清的鴉片戰爭……。

    面子上看起來是各有千秋的具體事件,根子上都是毀在皇帝專制制度下。

    只是大同小異的故事重複而已。

    3百年好像就成了帝國王朝的大限,只要帝制不解除,這樣的故事還會不斷重複上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暴君石虎,讓天下騷然卻壽終正寢,濫殺背後是怎樣的統治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