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伯丁2
-
2 # 南朝居士
十常侍不是普通的宦官,而是皇帝的秘書,住在宮裡,宮裡有禁軍,何進怎麼殺呢?
派兵攻打?那妥妥的造反了,
合法的砍頭?何進可沒有那麼大的權力。
漢朝的大將軍不是武將,而是相當於宰相的職位,更偏文職,
大將軍這個職位從衛青開始,漢武帝設定大將軍,位置比與三公,相當於丞相,是為了剝奪丞相的決策權,是內朝最大的官。
所以,東漢是錄尚書事和大將軍是宰相,丞相雖然叫丞相,只是執行機構,沒有決策權。
而十常侍呢?他們不僅僅是皇帝的服侍人員,更重要的角色是皇帝的秘書、助理,有很大權力的人,
可以說,皇帝和十常侍是連體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何進想殺十常侍,幾乎不可能,除非直接派兵攻打,派兵攻打就必須攻打皇宮,那就是造反了。
十常侍為何不投靠何進呢?
十常侍本來就是想跟何進合作的,但是以袁紹為代表計程車大夫們也想拉攏何進,何進就想兩頭不得罪,於是請董卓到洛陽,平衡兩方勢力。
結果玩脫了,後面的大家也就知道了。
總之,像他們這樣高階的官僚,誰殺誰都很容易,但是,殺了後能擺平還好,擺不平殺了就得償命了,這才是最難的。
-
3 # 暴瘋語
何進殺不了十常侍和十常侍不投靠何進原因很複雜,主要還是政治妥協的結果。
先說何進其人,何進原先是個殺豬的,妹子嫁給漢靈帝先封為貴人,生下皇子劉辯後又被封為皇后,何進才得以重用並掌握兵權。在這之前漢朝就有外戚掌握軍權的慣例,衛青、霍去病都是外戚主軍。
再說十常侍,十常侍是以張讓、趙忠為首的十二個中常侍宦官。這十二個人是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
東漢吸取西漢的教訓認識到外戚主軍的危害,設立了中常侍宦官系統抑制外戚專權,兩個集團互相牽制共同服務皇帝。
除過這兩夥人還有一個以袁隗為首的世家門閥集團。當時的情形可謂三足鼎立,但十常侍和何進根基比較弱,需要聯合起來對抗門閥集團,一直是有合作的,利益也糾纏不清。
十常侍和何進矛盾激化的原因是皇位之爭。漢靈帝駕崩後十常侍想立陳留王劉協為帝,也經過董太后的同意,漢靈帝死前也是這個意思。而何進主張立何皇后之子劉辯為帝,所以兩派對抗很激烈,都想置對方於死地。
何進本想出兵除去十常侍,但何太后一直不同意,後來袁紹給何進出了個餿主意,讓何進招董卓進京用外軍除去十常侍。十常侍得知訊息後便假借何太后懿旨騙何進入宮。何進信以為真連侍衛也沒帶就去了,剛進宮就被伏殺。
何進和十常侍在漢靈帝在位時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合作,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何進之所以被殺純屬自己大意。十常侍投靠何進更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職責本來就是為了制約何進,再去投靠?皇帝和世家門閥集團都不會坐視不理的,那樣死的更快。
-
4 # 希望的地方1
何進身為大將軍,是漢軍的最高統帥。而且在東漢時期,大將軍實際作為朝廷的執政,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位。
而作為宦官集團的代表——十常侍,是皇權扶植起來,用來平衡外朝官僚集團和外戚的,因為宦官毫無根基。所以他必須依靠皇權,而在皇帝年幼的時候,太后臨朝必然依靠他的孃家人,也就是外戚集團。
如果小皇帝長大後,必然想向外戚奪權,那麼他所能依靠的只有宦官集團,因為只有皇帝一言九鼎,宦官集團才能夠狐假虎威。如果這個皇帝說話都不算話了,那麼宦官也就是個擺設。可以說宦官集團的存在就是皇帝確保皇權至高無上的一種保險措施。
宦官集團作為皇權用來平衡官僚集團和外戚集團的一個勢力,皇帝自然不允許他們向官僚集團和外戚靠攏!而且宦官的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壓制士林為代表的官僚集團。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也使得他們不可能同流合汙!
何進之所以,殺不了十常侍。就是何進的妹妹何太后阻攔!
宦官集團,作為皇帝的身邊人緊緊的依靠皇權。所以他們既保護皇權,又攜制皇權,畢竟東漢的太監是掌軍的,在皇宮之內可以說他們說了算。在封建王朝作為權利的原點。誰掌握的皇帝,誰又可以狐假虎威!
而作為大將軍是外朝代表,雖然是外戚。但是相對於宦官,更能為文官集團所接受。所以在外戚和宦官的鬥爭當中,官僚集團是站在外戚的一邊的。官僚集團,代表天下讀書人,所以掌控天下輿論。極盡所能抹黑皇帝,和充當皇帝打手的——宦官。
要殺宦官集團,曹操說得好:"只要皇帝一道聖旨,幾個獄卒就能搞定的事情。"
何用調外藩進京啊?
正是因為何進的短視,才造成董卓進京,職稱大漢帝國的三大支柱:宦官集團,士族和外戚。宦官集團被滅,外戚也被消滅,皇權淪喪,剩下士族獨木難支。由此進入,東漢末年的天下大亂!
-
5 # 尋根拜祖
十常侍之亂是摧毀東漢帝國的導火索,從那以後,由董卓與地方勢力之間的武裝對抗,將東漢帝國推入軍閥割據時代,統一的中央政權徹底垮塌。
“十常侍之亂”的歷史背景有點複雜,甚至這個叫法都有問題。如果我們把何進,與十常侍之間的衝突,簡單歸結為個人矛盾,就很容易產生疑惑:一群太監,何進對付他們怎麼那麼費勁?面對威脅,十常侍為何不借風使舵,投入何進的懷抱?
我們從十常侍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以及它與皇權、士族階級及外戚之間的關係談起。
十常侍的誕生及政治意義1.常侍是個什麼官
通常認為常侍是宦官,其實不對。常侍是散騎常侍的簡稱,最早是由士人擔任,其職責就是皇帝的隨駕侍從,兼有皇帝的政策顧問職能。
漢武帝設立內朝官後,常侍就變成了正式的顧問身份,西漢的常侍大多是士族子弟,品稚較低,地位很重要。由於常侍需要經常出入皇宮內院,所以常侍又分兩種,一種加了“中”字頭,即中常侍,他們有資格出入內院,沒有中字頭的,不能出入院。
西漢末年,開始出現宦官出任中常侍,到東漢時期,由於外戚專政,中常侍全部由宦官擔任。他們充當了太后與外朝的聯絡人,逐步掌握一些實權。
2.十常侍是個什麼機構
十常侍應該叫十二常侍,這個稱呼來自於漢桓帝時期。梁太后去世後,漢桓帝與大將軍梁翼的矛盾衝突加劇。在單超等五常侍的支援下,漢桓帝一舉誅殺梁翼及其黨羽,奪回了皇權。
漢桓帝為了表彰宦官們的貢獻,冊封單超等五人為縣侯,開了宦官封侯的先例。此後中常侍人數逐步擴大到十二人,形成內朝官核心,習慣稱呼叫“十常侍”。
3.十常侍存在的政治意義
由於歷史黑化,宦官集團一直被扭曲,其實客觀來講,這是一群生理有缺陷的人而已,他們同樣有能力、有追求、有政治理念、有個人立場,他們中有奸邪小人,也有品行高尚的君子,不能一概而論。
從中常侍逐步走向政治中心的過程看,他們其實是皇權用以對抗士族集團的工具。中國的歷史,大致上可以看成是皇權與士族階級共治天下的歷史,士族階級與皇權之間,既存在相互依存,又存在激烈鬥爭。
東漢是士族階級,從豪門向門閥過度的階段,皇權處於半殘廢狀態。皇帝們為了對抗士族集團,迫不得已,大力培養宦官集團,以對付士族集團,中常侍就是宦官集團的核心。
所以,十常侍其實就是皇權的依附品,是皇權刻意培養的第三方勢力。倘若沒有宦官勢力,恐怕東漢帝國早就進入了門閥士族輪流坐龍椅的時代。
十常侍與士族、外戚之間的關係從十常侍的發展,我們知道了十常侍與皇權的關係,那麼他們與士族集團、外戚之間什麼關係呢?
1.十常侍與士族集團是天敵
毫無疑問,十常侍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士族集團對皇權的掣肘,他們充當皇權的打手,為士族階級所痛恨。不光東漢如此,其實歷朝宦官勢力都是如此,這跟宦官勢力的特殊性有關,也因此,有權書寫歷史計程車族階級,才不斷醜化宦官集團。
嚴格講,宦官集團都算不上政治勢力,只需皇帝一句話,他們立刻灰飛煙滅。宦官不像士族集團,可以透過婚姻關係,家族累世積累政治資本,宦官其實就是個體的疊加,勢力很脆弱。
所以,宦官必須依附皇權才能生存,也因此他們在執行皇帝的命令時,往往表現得非常極端,對士族集團的打壓,也格外狠。士族集團在政治旗號上不敢與皇權對立,就把所有的仇恨,都加在了宦官頭上。
2.十常侍與外戚關係微妙
外戚勢力比較特殊,它本質上是士族集團,可是又能操控或代表皇權。所以,外戚與士族集團既有合作,又有矛盾。他們既是皇權的擁護者,又不斷傷害皇權。
比如梁冀,是他擁立了漢桓帝,可是又把漢桓帝壓制成傀儡,甚至他曾經毒殺了漢桓帝的前任漢質帝。
這種複雜的局面,導致宦官集團與外戚的關係很微妙。由於皇帝不能行使皇權,所以一部分宦官會倒向以皇太后為首的外戚。當皇權與外戚發生矛盾時,宦官集團身不由己地陷入了內部分裂。
十常侍選擇了何氏,並送上了一份大禮漢靈帝駕崩後,宦官集團就面臨著分化的局面,這跟漢靈帝駕崩前的遺詔有關。
漢靈帝半輩子受到外戚和士族掣肘,深知皇權獲得的不易,偏偏他才32歲,就要遠行了。兩個兒子,太子劉辯何皇后所生,次子劉協王美人所生。本來劉辯即位順理成章,可是漢靈帝不這麼想。
他認為:劉辯年齡小能力弱,外戚勢力又太強大,這不又走入外戚專政的節奏嗎?劉協雖然也年幼,但是他更聰慧,又沒有外戚勢力掣肘,他當皇帝可以獨立行使皇權。思來想去,他決定冒險,叫來小黃門宦官,上軍校尉蹇碩,將劉協託孤於他。
東漢之亂,就跟漢靈帝這個不成熟的政治考量密不可分。
漢靈帝以為,他已經將軍權交給蹇碩,應該可以控制得了何進。豈知蹇碩離開了皇權的支撐就不靈,何進根本不聽蹇碩指揮。蹇碩除了自己的上軍,其餘七校尉指揮不動。更可怕的是,漢靈帝駕崩,十常侍選擇了投靠以何氏為代表的皇權。
宦官集團內部的分裂,是漢靈帝沒預料到的局面,何進利用十常侍,輕鬆斬殺蹇碩,奪取了西園八校尉控制權。
可見,不是十常侍不主動投靠何進,他們已經為何進送上了一份大禮,確保他的外甥劉辯順利登基。那麼,政局怎麼就演變成了十常侍與何進之間的你死我活了呢?手握兵權的何進,又怎麼被赤手空拳的十常侍幹掉了呢?
對面士族集團的壓力,何進抉擇了拋棄十常侍何進與十常侍的翻臉,源自於兩個因素:
其一、豪門士族集團的壓力前面我們說過,外戚本質上是士族集團一員,只不過何氏比較特殊,他們是東漢歷史上,唯一一個出自平民的家族。何進在妹妹入宮前,從事的職業是屠夫,祖上從來沒有做過官。
漢靈帝為何要突破“規則”,立一個平民之家的女子為皇后?目的就是為了擺脫豪門士族對皇權的掣肘!所以,漢靈帝其實是個很有政治頭腦的皇帝。
可問題是,當了外戚的何氏一族,他們不傻,一定要考慮自己的政治根脈在哪裡。漢靈帝要的就是何氏沒有根脈,但是何家人不能這麼想,為了家族的未來,他們必須紮下根。往哪兒扎?豪門士族集團唄,別無他選。
所以,何進表現出了對豪門集團的積極靠攏,這既是後期漢靈帝對他不滿的原因,也是袁紹等人與何進走得很近的原因。
對何進來說,他一隻腳站在豪門集團的船上,另一隻腳站在宦官集團的船上,看起來很穩當,其實不然,因為這兩條船永遠不能同步。
十常侍之亂的始作俑者,就是以袁紹為代表的豪門士族,是他們逼著何進選邊站,以誅殺十常侍,作為入夥的投名狀。所以,嚴格來講,這場動亂不應該叫“十常侍之亂”,而該叫“袁紹之亂”!
雖然何進不想殺十常侍,但是在選邊站的壓力之下,很顯然,他只能選擇拋棄十常侍。問題來了,手握軍權的何進,為何竟然被十常侍反殺了呢?
其二、外戚集團的內部不統一
問題出在何氏集團內部的決策分歧。何進決定拋棄宦官集團,可是何太后、何苗都不同意。
何太后的理由很簡單,宦官比士族更可信,你看看祖上幾代,哪一次不是靠宦官政變,才幫皇帝站住腳?沒有宦官,那幫外朝大臣,恐怕早就改朝換代了。再說我一個寡婦,如果沒有宦官,讓我跟一幫仕子打交道,成何體統?
何進選擇士族,何太后選擇宦官,兩下僵持上了!
所以,不是何進殺不了十常侍,而是在何太后反對的情況下,何進不能殺,除非自家人先打起來。
何家人分歧之下遲遲拿不出統一意見,又各行其是。何進在豪門集團慫恿下,與十常侍越來越緊張。昏了頭的何進,中了袁紹的奸計,引狼(董卓)入室,企圖威逼何太后接受他的“折中方案”,即將十常侍貶黜出宮。
由此可見,何進心腸不夠狠,不夠決斷,也看不清政治大局,一連串的失誤,反而給了十常侍拼死一搏的機會。
所以,弄清楚了宦官集團、豪門士族集團、外戚及皇權,機房政治勢力的關係,我們就很清楚,不是宦官集團不願意投靠何進,甚至也不是何進不願意接納十常侍,實在是豪門士族集團勢力太強大,威逼何進與十常侍決裂。
從實力上講,何進本可以輕鬆誅殺十常侍,可是在內部決策分歧的情況下,何進優柔寡斷,犯了一系列錯誤,被逼上絕路的十常侍打了個防守反擊。
回覆列表
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已經很嚴重了,皇帝要平衡外戚、士族,就需要宦官。靈帝時期,何進為外戚執掌大將軍已經很嚴重的限制了皇權,靈帝只能扶持十常侍來平衡朝局。這種脆弱的平衡在靈帝活著的時候還能維持,靈帝駕崩後瞬間崩潰。其實何進和十常侍都巴不得對方去死。但是一方一旦倒下,士族會瞬間抬頭。比如說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這是靈帝萬萬不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