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914781371
-
2 # 春光寧美
曹操愛才惜才用才養才,這是中前期的曹操,晚年的曹操開始多疑傲慢無禮,任性妄為,偏聽偏信,脾氣暴躁喜怒無常,喜歡獻媚吹捧的董昭,華歆等人!殺害耿直的孔融,荀彧,荀攸等人!
-
3 # 牛頭鷹0625
曹操是愛才如命、胸懷大志之人,曹操是不會幹出把徐庶之母騙至洛陽而要挾徐庶的,實際是在劉備兵敗時被擄到洛陽,徐母其實是一直跟隨自己兒子生活的。這並不難理解,孝子徐庶怎麼可能把母親自己一個人留著老家呢?徐庶一開始就是帶著母親投奔劉備的。因此,也就不存在曹操命人偽造書信誘騙徐庶,而是徐庶自己主動跑到曹操那邊的。
曹魏的史學著作《魏略》記載,效力於曹操的徐庶後來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這兩個官職聽上去相當顯赫,但沒有太多實權。諸葛亮得知老朋友徐庶碌碌無為,不禁感慨:“魏國難道有很多的人才嗎?為什麼徐庶不被重用呢?”因此有人就說,徐庶是因為身在曹營心在漢,不給曹操出主意才被久久壓制的。
試想,曹操何等人物?一位雄才大略的亂世奸雄,白白養著一個不給自己出謀劃策的謀士,這種虧本生意,曹操會幹嗎?再者,如果徐庶整日想著劉備,多疑的曹操敢把這樣一個疑似臥底的人留在身邊嗎?
其實,我們仔細研究歷史就會發現,徐庶之所以進曹營後默默無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四個字——“人事制度”。曹操任人唯才不假,但其手下人才實在太多,徐庶入魏後,作為新人,資歷尚淺,而且又是半路歸降,得不到曹操的信任是不難理解的。
特別是曹操死後,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出身低微的徐庶就更沒有出頭之日了。從正史來看,曹操、曹丕都殺了不少謀士,比如孔融、荀彧、楊修等,而半路歸曹的徐庶能夠得以善終,都說明徐庶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幹得還可以,倘若他真的一言不發吃白飯的話,恐怕早就一命嗚呼了。
-
4 # 才氣大叔
曹操是胸懷天下的梟雄,明白什麼時候能利益最大化,什麼事情對目標更有作用!
在封建社會,曹操是一個合格的帝王。而徐庶可以說是曹操活字招牌。
不出一計沒關係,還能得到最好的待遇,就證明了曹操是個明主,一個徐庶不出計謀,但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徐庶投奔,我認為這是曹操的本心!
-
5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徐庶進曹營是小說演繹,真實的徐庶並不是被曹操騙到許都,母親也未因此而死,離開劉備時,也未作出終身不為曹操獻上一計的承諾。
在《三國志》中,徐庶被沒有傳,他的事蹟是被附在他推薦的諸葛亮傳中。
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從《三國志》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歷史的真相:
一是曹操並沒有把徐庶母親騙到許都,而是在當陽兵敗的時候,將其俘虜。二是曹操也沒有脅迫徐母給兒子寫信,徐庶來到曹操處後,徐母的生死也不得而知。三是徐庶確實沒有作出承諾。
那麼徐庶到了曹操處,又做了些什麼呢?在《三國志》裴松之注的引文中也有記載,裴松之援引《魏略》:
福與韜俱來北。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庶後數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猶存焉。
從文中提到徐庶歸附曹操似乎是同諸葛亮另一好友石韜一同北上。徐庶到曹操處,先後擔任的是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我們先看徐庶擔任的中郎將,是由秦代中郎一職演變過來的,在西漢時期,中郎又分為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將以統領皇上的侍衛。東漢平帝時期又設定了虎賁中郎將,之後,統兵將領大多用此名。建安時期,曹丕曾擔任五官中郎將,其級別與副丞相相當,算的上高階官僚了。
御史中丞,本來是御史大夫的屬官,在殿中蘭臺,掌管圖集秘書。在外監督州郡刺史,君國內政;在內考察四方文書計簿,劾按公卿章奏。西漢末年,御史大夫改名大司空,御史中丞就成為御史臺長官。從東漢一直到南北朝,中丞之權極重。
可見,雖然諸葛亮感嘆徐庶“不見用”,但徐庶擔任的卻都是要職。而且曹操用人唯才是舉。不看虛名,只看有無真實才能。如果徐庶到了曹營,真得一言不發,就算名聲再大,曹操也不會授予他如此要職。
這裡我們還可以拿徐庶與孔融做個對比。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先後擔任過侍御史,司空掾、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投入到曹操門下,開始,曹操對孔融還算客氣,當消滅袁紹後,曹操讓曹丕納袁尚之妻甄氏為妻,孔融就寫信嘲笑曹操,曹操率軍北征烏桓,孔融又嘲笑曹操“昔肅慎氏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惹怒曹操。於是,曹操派人誣告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雲‘我大聖後而見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結果,孔融被以“大逆不道,宜報重誅”的罪名誅殺,其一妻一女一子同時遇難。
對孔聖人之後的大名士,曹操尚且毫不手軟,可為所用則用之,不能為所用則殺之,出身強盜的徐庶如果一無建樹,能怎能做到如此高官。當然,諸葛亮認為徐庶等“不見用”,是對朋友的更高期望了,與自己才能相彷彿的兩位朋友與蜀國丞相來比,自然好像沒有被重用。
-
6 # 九叔沒睡醒
提這個問題的背景可能是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
演義中說曹操抓了徐庶母親,逼迫他離開劉備到曹營。
很多人覺得曹操很重視徐庶,徐庶很強。
就會進一步推理:
曹操如此喜歡徐庶,好不容易弄到曹營,你居然不獻一計?就像好不容易娶到喜歡的女人,卻不上床,曹操肯定很氣憤,以他的脾氣,怎麼可能容忍,早就殺了。然而徐庶並沒有死,反而活得好好的,為什麼呢?這完全不像曹操啊
這麼推想,確實是一個問題。
然而,很遺憾,三國演義沒說實話。
實情是:曹操沒有那麼看重徐庶,也沒有逼迫他到曹營,一切是徐庶自願的,甚至,徐庶並沒有那麼強。
三國志諸葛亮傳和資治通鑑記載:
劉備從樊城撤離時,曹操軍隊追上劉備,亂軍中徐母被曹軍抓獲。徐庶找不到母親,便跟劉備說:不行了,我現在方寸已亂,沒心思工作了。劉備感念他的孝順,便放他去曹營尋母了。
所以,徐庶應是主動到曹營。而曹操一直信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只要是人才,來一個算一個。典型人才收集狂。
徐庶在劉備那裡幹得還是不錯,曹操一面試,覺得這人還行,來了就留著吧,多一人也就多一雙筷子的事兒。自己這邊多一個聰明人,對手那邊也就少一個聰明人。本身就是成功。
這就合理了吧。曹操對徐庶,還沒到對關羽那麼重視,徐庶在曹營就像一普通白領,上班而已。謀士也分等級,他可能在曹營還沒到那個可以參與重大軍事行動的級別。
-
7 # 沉睡的天堂
因為曹操不得不藏!徐庶的智慧並沒有留給後人太多的印象,而因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留下一句歇後語,卻廣為流傳: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徐庶,東漢末年的智謀之士,若不是因為被迫隱藏了自己的光輝,相信其實力肯定會影響歷史的一部分程序。
徐庶首次出場時自稱為單福,幫助劉備成功擊退了曹操的進攻,這件事令曹操格外重視,打聽之後才知道 ,原來這是個人才呀!因為程昱和曹操說,這個人的才能,勝我十倍!要知道,程昱可是曹操手下的重要謀士,曾以幾千守軍擋住了呂布的全力進攻,他如此高的評價自然讓曹操對徐庶另眼相看。
因為徐庶如此有才,所以曹操動了愛才之心,就把徐庶的母親給軟禁了起來,然後令人以徐母的語氣給誰庶寫了一封信,成功的把徐庶給騙到了許昌。本來這事也沒啥大不了的,不至於讓徐庶那麼生氣 ,可偏偏徐母是個剛烈之人,看到徐庶為了自己而放棄了大義,棄明投暗,羞愧難當,於是一咬牙一跺腳,就懸樑自盡以明志了。
曹操,就這麼稀裡糊塗的成了徐庶的殺母仇人,徐庶本來因為是被曹操給設計騙到許昌的就已經很不開心了,現在自己的母親又因為此事而死,別說徐庶了,隨便換一個人,恐怕也不可能再對曹操有一絲絲的好感了。連好感都沒有,又怎麼可能給曹操出謀劃策呢?
至於曹操,好不容易把徐庶給弄到手了,沒想到卻無法得其忠心,而這種情況下,對徐庶是既不能殺也不能放,因為殺沒有理由,放又是放虎歸山。沒辦法,只好“雪藏”了。
-
8 # 方圓論壇
所謂“身在曹營心在漢”在歷史上根本沒有發生過,這個概念也是出自於小說《三國演義》。代指的就是關羽投降曹操後,又背叛曹操重回劉備陣營。這種做法就是赤裸裸的背叛行徑。但在小說演義中,為了維護關羽忠義的形象,就有義的把關羽刻畫成了一個忠貞不渝堅持效忠劉備的忠臣形象,但這不過是對關羽的美化。另一方面指的就是小說演義中,曹操以徐庶之母逼迫徐庶投降自己。但徐庶忠心劉備,在進曹營後發誓不設一計一謀。以上就是《三國演義》中關於“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演繹杜撰。
真實歷史和《三國演義》中的杜撰可謂是南轅北轍。歷史上徐庶不僅沒有所謂的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謀,而是一到曹營之後,徐庶就對曹操表示了效忠。從徐庶的所作所為來看,徐庶根本不是一個愚忠之人,他也是一個投機主義者。身為謀士誰不想跟隨一個強勢的老大,徐庶和劉備還沒有那麼深厚的感情,僅僅和劉備結識六七年就把自己賣給了劉備,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嘛。從歷史上劉備的所作所為來看,我有理由相信,徐庶對於歸降曹操或許還是非常歡喜的。
徐庶在建安六年,劉邦依附於劉表麾下時投靠了劉備。當時徐庶認為劉備雖然勢力不強,但起碼劉備為人不錯,名聲彰顯,也有大的發展前景。因此徐庶投靠了劉備替劉備出謀劃策。徐庶到劉備陣營後立刻受到了劉備的重用,因為在徐庶之前,劉備麾下甚至沒有一個合格的謀士。徐庶的投靠讓劉備欣喜若狂,因此劉備對於徐庶也是言聽計從,劉備的信任讓徐庶也特別的感動,之後徐庶甚至主動推薦了諸葛亮給劉備,但誰能想到徐庶這麼做簡直就是斷了自己的發展之路。
劉備三顧茅廬得到諸葛亮之後,一改之前對徐庶的言聽計從,變成了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了。徐庶在很多時候成了多餘的那個人。這麼一來徐庶心裡能好受嗎?他肯定也會埋怨劉備忘恩負義的。畢竟徐庶成就了劉備,而劉備那麼現實的對待徐庶,換做是誰都會心裡不舒服的。因此在曹軍南下荊州時,徐庶得知母親被曹軍所俘後,他立刻辭別了劉備,去了曹操陣營一方。從這一點來看,徐庶母親被俘或許對徐庶來說還是一個脫離劉備的好機會,畢竟先不仁,就不能怪徐庶不義了。
小說故事中所謂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根本就不存在。徐庶到曹營之後就對曹操表示出了效忠之意,並且歷史上徐庶還深受曹操和曹丕兩代統治者的信任和重用。一直以來徐庶都是魏國臣子,在劉備所處不過是過渡罷了。但是因為徐庶與劉備之間的故事膾炙人口、深入人心,文藝作品又對其進行藝術加工,所以徐庶總是被作為蜀漢臣子來看待。很多人現在把故事演義當成了歷史,所以才會有“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種疑問。
-
9 # 朋不是鵬
作為一個謀士,正常情況下,當然應該為自己效力的主君出謀劃策,幫助他解決問題,然而在三國曆史上,卻有這樣一位謀士,他在曹操營下,卻從來不肯為他獻出一條像樣的計策,那就是徐庶。那麼,徐庶究竟為何要這樣做?
提起《三國演義》中的謀士徐庶,想必大家都會感到惋惜。這個人在劉備身邊,還沒來得及大展身手,其母親就被曹操抓了起來。徐庶的母親性格剛烈,本不希望兒子“棄明投暗”,寧願死在曹操手裡。但無奈徐庶是個孝子,果然被曹操算中,離開了劉備,投奔曹營。儘管如此,徐庶還是用實力達成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目標。投奔曹操以後,一條像樣的計策都沒獻出過。
有人說徐庶不獻計是履行自己對劉備的諾言,值的讚揚。可既然已經選擇投奔對方,又怎會有履行敵方諾言一說呢。而且,在曹丕繼位以後,徐庶的官職升到了左中郎將、御史中丞,都是的重要官職。那為什麼徐庶在曹操時期卻一點動靜也沒有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徐庶的母親在見到徐庶以後自殺了。徐庶之所以選擇去魏國,是因為接到了母親的家書,但兩人見面以後聊了一會才知道,原來這封信是曹操偽造的。徐母覺得是自己讓兒子落到了這種賊窩,心懷內疚與憤怒,於是選擇自盡。徐庶本來就是為了孝順母親來的,母親的死和曹操有直接關係。但徐庶只不過是一個謀士,沒法為母親報仇,表達自己憤怒的方法,就只能是不給曹操出謀劃策了。
其次,就是曹操不信任徐庶。曹操這個人多精明瞭,知道徐母死了之後,徐庶肯定將其視為敵人。徐庶不能用強硬的手段解決,那肯定就會在計謀上做手腳,這傢伙怎麼能用呢!
徐庶能和諸葛亮結為朋友,就證明這個人不會是個匹夫。但他的才華究竟如何,已經無從考證。作為一個謀士,沒有乾點實事,也難怪現在的人會說他“被高估”了。
-
10 # 硃砂
首先,只要不到敵方陣營,就是勝利;其次,曹操廣羅天下人才,要表現出容人之量,留著一個不說話的徐庶對天下士人是個很大的誘惑。
回覆列表
說的應該是演義吧?
演義裡,徐庶本身是個文武雙全的大才,而且是個孝子。劉備得到他後,有了較大發展,諸葛也是他推薦的。
曹操聽聞他在劉備手下,在本身就很想得到這個人才的情況下,利用手段,讓徐庶轉到他麾下,但是,他明說從此不出一計,曹操也認了。
我不是曹操,也沒有這個大才,只能用我的思路去推測。一,人才與其在敵人手下,還不如在自己手中。二,哪怕不給自己出計謀,也不會給別人出計謀了。三,有這個事情,忍讓了,會有助於提升我在這些才子心中的形象。四,還是期待有朝一日他能回心轉意,日久見人心。
與陳宮不同,陳宮是已經一心求死,所以殺了,也不會影響自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