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聽史論今
-
2 # 穿越再現彼岸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這是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前四句。要想弄明白這首詩的真正含義,要從陶淵明寫作時的歷史背景和作者的心情入手。這是陶淵明41歲所做的詩,此後他再也沒有出仕,在官場內混了13年(所以說三十年),終是感覺自己太不適合官場了,於是歸隱山林。(石濤做陶淵明詩意圖之——帶月荷鋤歸圖)
陶淵明五次做官經歷如何?陶淵明生長在亂世,經歷了三個朝代,分別是東晉、桓楚、劉宋,經歷了10個皇帝。如此錯綜複雜的經歷,是一般人都經歷不到的,稍不留神就成了刀下之鬼。
一、江州祭酒——陶淵明。
公元393年,29歲的陶淵明被王凝之看中,給了他一個江州祭酒的職位,應該屬於中下級的辦事官員,具體職責無法確定,類似於江州幹實際業務的官員。
陶淵明沒幹多久就辭官不做了,為啥?王凝之是書聖王羲之的次子,他曾經任職江州刺史,在這期間提拔了陶淵明。陶淵明為何不跟著王凝之,靠他上位做官。原因很簡單,陶淵明沒有門路,而他對王凝之以後的發展也不看好,因此一拍兩散。
399年,孫恩叛亂,王凝之及其所有子女都被殺了。他任會稽太守,孫恩叛亂,他不但不組織抵抗,反而做法事,稱可以抵禦叛軍,結果落得自己和後代全部被殺,愚蠢到極點了。
試想陶淵明跟著這樣的蠢貨,恐怕也要身死了,辭官辭的好!(王羲之次子王凝之像,任命陶淵明為江州祭酒)
二、桓玄的幕僚——陶淵明。
公元400年,陶淵明入了桓玄的幕府,做起了幕僚。不久之後,陶淵明又辭職了!
桓玄是東晉丞相桓溫的兒子,逐漸掌握東晉王朝半壁江山的兵馬控制。尤其是在公元400年,桓玄擔任:都督江州及揚州豫州共八郡諸軍事,領江州刺史。陶淵明進入桓玄的幕府之後發現桓玄也是一個不省心的主,他想著取代東晉,自立為帝。一身正氣的陶淵明一看情況不妙,辭職走人了事。
403-404年,桓玄建立“大楚”政權,史稱“桓楚”,不久為劉裕所敗,桓玄身死。陶淵明不辭職,估計又死一會,辭職辭的好。
三、劉裕參軍——陶淵明。
公元404年,劉裕也是招兵買馬,收攏人才,陶淵明是地方上的名士,於是成為劉裕的參軍。劉裕自己就是一個戰將,陶淵明這個參軍也即是個擺設吧。
陶淵明在劉裕哪裡也想大展宏圖,沒幾天就感覺自己根本進不了核心,況且劉裕也有心思造反。
陶淵明和劉裕是道不同不相為謀,辭職了事,萬一又是一個桓玄吶!不過陶淵明這一次看走了眼,劉裕後來創立了劉宋,不過也是十幾年之後的事情了。(劉裕像,陶淵明曾被任命為劉裕參軍)
四、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參軍——陶淵明。
公元405年,在劉裕哪裡辭職之後,又到了建威將軍劉敬宣手下擔任參軍。沒待幾天,陶淵明又受不了軍營生活,於是再次辭職。
其實劉敬宣是劉牢之的兒子,後成為劉裕的得力干將。415年,遇刺身亡。
五、彭澤縣令——陶淵明。
405年的秋天,陶淵明出任彭澤縣令,不久辭職,再也沒有進入仕途。
陶淵明五次出仕做官,全部是中下級官員,起點很低,難以施展自己的雄心和抱負。反而在這些權勢人物的做官經歷中屢屢感受到危機,歸隱也許就是陶淵明避亂世以自保吧!
陶淵明做官的瓶頸在哪裡?俗話說“朝中有人好做官”,這句話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尤為明顯。
一、家族出身低決定陶淵明登不上高位。
魏文帝曹丕為了登基為帝,搞了一套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按照家族的資歷排出各個世家大族的品階,按照品階選拔官員,只要出身好,後代高官得坐。如果出身不好,即便才能卓絕,也只能乖乖的呆在應該呆的位置上。
譬如,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實際作戰能力幾乎沒有,但是仍然是會稽太守,是一個地方上的軍政大員。人家就是家族出身好,才有這樣的高職位,才能先放到一邊。
陶淵明的家族品階應該屬於庶族地主,因此,他做官的起點就是中下級官員,要想在那個時代做到高位,比登天還要難。(助力門閥士族形成的九品中正制,祖上沒高官就別想到統治階層的上層)
二、時代混沌,陶淵明行事風格與時代相背離。
東晉末年到劉宋建立之間,南方處於混沌狀態,各方官員諸侯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走馬燈的變化。
而陶淵明的及其家族行事風格正好和這個時代格格不入,他的家族教育他行正氣,淡泊名利。假如是在一個蒸蒸日上的朝代,陶淵明步入統治高層的機會是很多的。偏偏是遇到了混亂的時代。
三、桀驁不馴和性格脆弱的陶淵明。
家庭教育促使一個人後來性格的形成,尤其是在古代。陶淵明和東晉名將陶侃有一定的血緣關係,但尚未有定論。但他的父親、祖父做官一概清正廉潔,使得陶淵明也養成了清高的個人性格。在做官時,稍有不合他的三觀就產生厭煩心理。
從13年,五次辭職來看,陶淵明缺乏耐心,清高的性格也不適合從政。其實他追隨劉裕,如果堅持下來,也可獲得高位,可能也會一展抱負的,秉性讓他喪失了機會。
-
3 # 天晴愛睡覺
東晉源於西晉而偏居一隅,西晉司馬炎滅蜀吞吳篡了魏國天下,建立了晉朝天下,因為司馬家依仗的是世家大族的支援坐了天下,為了擴張皇權維護政治平衡,不得不大封司馬氏同宗兄弟子侄為王,結果司馬炎死後,傻兒子司馬衷繼位,皇后賈南風欺負傻子肆意弄權,司馬氏諸王趁機而動,互相殘殺以爭奪天下;北方少數民族趁機入主中原,琅琊王司馬睿匆忙帶領世家大族南渡建康建立東晉,因為根基淺薄不受南方氏族待見,不得不依仗王導和王敦開啟場面,於是就有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場面,世家大族正式走向了臺前。
陶淵明是東晉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因為叔叔的原因而入仕為官,結果因為受不了上司的閒氣而辭官歸隱,留下了著名的《歸去來兮》。
陶淵明為什麼受到冷遇呢?說白了就是統治者看不上他的出身,用不上他的才能;
亂世朝廷需要的是武將,朝廷根基在於世家大族,而不在寒門!
-
4 # 梨樹洞小梨
讀書人固有的清高之氣,窮困潦倒,仍然堅持自己的原則!
《晉書·陶潛傳》:“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為了生計而做官,又不願趨炎附勢,內心極度的矛盾,既想一展宏圖又想歸隱田園!
正是這種思想的矛盾,成就了陶淵明!
-
5 # 亭安讀書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期到南朝劉宋初期,曾經出任過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的確沒有擔任過什麼高官,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原因,我覺得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陶淵明祖上的榮光,並未能一直光耀後世。陶淵明的祖上陶侃晚年,可謂是風光一時,是東晉當時最為強勢的權臣,不過等到陶淵明死後,范陽陶氏子弟也並未能再出現如陶侃這樣的實權人物。
雖然陶侃的後代之中,也有入朝出任高官之人,但多在東晉朝堂之上默默無聞,等到了曾孫陶淵明這一代,已經是徹底的沒落,即便如陶侃後代的陶淵明,甚至都要靠做官的俸祿來養家,足見其家世的悽慘沒落。
范陽陶氏在陶淵明這一代時,已經幾乎沒落成了庶族,即便陶侃的長沙郡公依然世襲到後世,但陶淵明這一支,到了其隱居時,到了連酒都買不起的程度,足見范陽陶氏的沒落程度。
二、士族子弟已經不如東晉前期那般受到重視從大環境來看,東晉是士族門閥發展到頂峰的時期,當時士族門閥子弟可以仗著家世,在東晉仕途之中享受便利。不過,等到東晉後期,士族門閥逐漸離開了東晉朝堂的權力中心,因而如陶淵明這樣計程車族子弟,如果沒有在朝中有實權人物,很難再如以往那般受到重視。
以至於,後來陶淵明出任彭澤令時,面對個小小的督郵都要忍氣吞聲,最終掛印而去隱居田園。這不僅僅是因為范陽陶氏的沒落,江左時局之中士族門閥的地位下降,也佔了很大原因。
三、陶淵明自身的志向並不在做官還有一個原因,導致了陶淵明在東晉和南朝仕途遇冷,那便是他自身的志向並不在仕途。陶淵明曾經出任桓玄、和劉裕的參軍,這本是很多士族子弟出仕時的選擇,但是陶淵明很快就厭倦了官場的勾心鬥角,屢次去職,直到最後一次出任彭澤令,也是為了養家餬口,由此來看,陶淵明的志向並不在仕途。
而且,陶淵明隱居之後,屢次接到他人的招募,但都表達了拒絕。可見陶淵明只想一心隱居田園,志趣並不在仕途。
總而言之,陶淵明之所以在東晉末期和南朝,並未得到重用,原因是很多方面造成的。其范陽陶氏的沒落,導致了陶淵明作為士族子弟,不能如琅琊王氏等士族那般,在東晉末期和南朝依然受到重用。而且,士族門閥地位下降,也讓陶淵明不再有特殊禮遇。最重要的是,陶淵明自身的志向不再試圖,也讓其逐漸失去了在仕途建功立業的機會。
-
6 # 煮酒淺談史
晉朝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黑暗的朝代,門閥割據,大士族壟斷。做官的大都有貴族世襲,普通人沒有什麼門路的話,很難做官,也很難有所作為。
陶淵明的家族雖說之前在朝中做官,可到了陶淵明這一代,家族已經沒落了。而陶淵明又是一個不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人。很難在那種環境下生存,自然受到冷遇。
-
7 # 陽明悟行學宮
陶淵明遇冷,根本原因是出身 陶淵明並不算寒門 他曾祖父對晉室可以說有再造之恩,但是陶侃 一直屬於遊離於東晉朝廷地方割據勢力,而且晚年一直有收拾庾亮著的心思,最重要是陶侃 去世以後東晉庾亮一派收拾了陶侃兒子,而陶侃繼承人內鬥丟了江州。但是就是這樣陶侃兒子一直世襲長沙郡公到東晉末,劉裕代晉又因為陶侃大功社稷於 允准繼續世襲。 話說回來陶淵明之所以不被重用,不是因為陶淵明出身什麼寒門,而是東晉對陶氏一門本來就是打壓態度,陶氏一門本來就是地方豪族(地頭蛇)
回覆列表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田園派創始人陶淵明是自己歸隱的,由於不滿當時政府官場的腐敗,對社會憤世嫉俗,為了顯示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於是就跑去隱居了,後來唐宋詩人對陶淵明詩風大為推崇,突然就火了。
分析一下陶淵明為啥在官場上屢次沒有混出來,其實這和他的性格有必然的關係。從他的詩風裡可以看出來此人是一個離世脫俗之人,厭倦世俗,以隱居獨善其身。表面看來此人自詡清高,但實則還有另一層原因,就是心理脆弱,難聽點就是玻璃心。
“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少年壯且厲,撫劍獨行遊”從這兩句詩能看出來,早年的陶淵明也是心懷大志的人。後來做官都是芝麻小官,也不堅持,幹一段時間就放棄,最後“不為五斗米折腰”辭職歸隱。看起來很高尚,實則是一種逃避社會、逃避自己心裡的現象。陶淵明心氣很高,自覺有才有德,但受了一點挫折就放棄,又算什麼呢。雖不知,那些成大事的英雄豪傑都是歷經苦難,受盡波折最終
才成就大事。既然看不慣社會風氣,既然認為官場黑暗,為何不以自己的力量去改變他呢,哪怕最終的結果是失敗的,在你臨別之際可曾後悔。官場不如意跑去隱居,這和做不到就放棄又有啥區別呢,一個半途而廢的人又有什麼值得推崇的呢。這種錯誤的思想觀念,也是不值得大家去學習的,男兒當志在四方,以退縮逃避為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