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吉峰的文藝視界

    你的問題是“行書如何創作?”是怎麼創作的問題。說實在的,這是大文章,在這裡只能提綱挈領地聊一聊。

    所謂“行書?”顧名思義,就是行筆流暢,書寫方便快捷。因而,行書也一直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1.行書字型活躍,書寫方便,因而行書創作的格式也有多種,如:橫幅、條幅、扇面、斗方……,可以說是無所不能。

    2.適合各種內容。詩詞歌賦,自己的即興之作,無所不可。

    3.意在筆先。書法中的“意”,與詩言志中“志”、文載道中的“道”,是一個道理……。

    4.落款、鈐印。整體要協調,要自然而然。

    行書作為藝術品,也就叫做“創作”。其實,前人寫行書,也無所謂什麼“創作”,需要寫了,也就寫寫。大家知道,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大家開懷暢飲,即興賦詩。王羲之乘著酒興,痛快淋漓,縱情恣意為之作序,寫下了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蘭亭集序》,是王羲之興之所至激情的自然流露;

    755年安祿山叛變,756年顏真卿的侄子顏季明一家抗擊叛軍被殺害。758年顏真卿派人到河北尋找其屍骨,最後只找到頭骨。顏真卿悲憤不已,寫下了這篇祭文。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稿文》。《祭侄稿文》是顏真卿抑制不住內心深處的悲憤之情的自然傾訴。

    蘇東坡的行書,獨具神韻,天真爛漫,都是在漫不經心中,一氣呵成的。行書也好,其它書體也罷,我們都不要刻意地而為,這樣才能不期於佳乃佳,不求工而自工。

    ……

  • 2 # 杉石

    行書創作通常有二種方式:

    一種是:“意在筆先”,筆墨未動,但作品已構思在心中。另一種是:“心隨筆動”,信筆揮灑,所謂“無意於佳,乃佳”。

    這二種創作方式,在中國書法藝術中,具有廣泛的內涵。它們既適用於行書的創作,也適用於任何書體的創作。

    一般而言,我們在進行行書或其它書體的創作前,我們應首先將自我的創作意識調動起來。那什麼是創作意識呢?簡言之,就是“我想寫”,主觀意識中有創作的衝動。說得直白些,就是興致所至,想寫上幾筆。這種創作意識的產生可以來自於各個方面。

    比如說,最近感覺臨帖水平有了進步,想檢驗一下這段時間在書法學習上的成果,從而產生創作意識。又比如說,因為心情非常舒暢,又小酌了幾杯,想揮毫抒發一下內心的情感,進而產生創作衝動。

    還有一種創作衝動,幾乎每個學書者都有切身的體會,那就是“筆墨衝動”。所謂“筆墨衝動”就是,當一個書家或學習書法的人,在面對擺放在眼前的“筆、墨、紙、硯”時,都會迅速進入到文房四寶這些書法特定工具所帶來的書法意境之中,迅速進入“我想寫”的狀態,急於體驗由“寫”而帶來的“書寫快感”,這時創作的意識就會產生。

    唐代書法家孫過庭曾對書法的創作意識與創作衝動以及創作環境等方面的關係,有過極為精妙的總結。他說:

    “又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務閒,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遽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乖合之際,優劣互差。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暢無不適,蒙無所從。”

    孫過庭的這番話,似乎也無需作太多的解釋,孫過庭把書法創作中書者創作意識的形成,與各種客觀因素的關係講得非常透徹精妙,所謂“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人在神清氣爽,意氣風發之時是最容易產生創作衝動的。

    那有了創作的意識,產生了行書和其它書體創作上的衝動後,下一步應該幹什麼呢?是馬上揮毫潑墨呢?還是先求“意在筆先”呢?

    “默坐靜思,隨形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對至尊”。

    蔡邕的意思是作書前應先靜默構思,認真的思考後再書寫。

    另一種創作方式是興致所至即潑墨揮毫,事先不做構思,追求“心隨筆動”,“無意於佳,乃佳”。古人用這種創作模式來作書的書家有很多,比較典型的當數唐代草書大家張旭。張旭作書前,先狂飲呼號,以調動情緒,在創作的衝動產生後,張旭即信筆遊走,一揮而就,書成於天然,從不搞什麼“意在筆先”。宋代書家蘇東坡在進行書法創作的時候,也是以天然隨性、輕鬆自然的狀態來書寫。他強調:做書不要懷有非把字寫好不可的想法,這樣才能以輕鬆的心態寫出神來之筆。正所謂“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其實,這二種創作方式之間並無巨大的差異,它們完全可以在下筆的一瞬間相互轉化,創作之前所預想的字形的大小、向背等結字上、筆法上及至章法上的東西,在下筆書寫後即處於動態的,不斷變化之中。而這些變化都由書者依個人所具備的書法功力、所掌握的書寫技巧以及藝術天賦等等方面來調動控制。所以,“心手雙暢、人筆合一”一直是歷代書者所苦苦追求的書法創作境界。

    行書是書法五種書體中的一種,它的創作過程與其它書體相比,並無特殊之處。行書的特點是書寫連貫自然,在行書的書寫過程中講究氣息貫通,筆斷意連。書寫節奏感在行書的創作過程中非常重要,透過書寫時控制用筆、結字和章法上節奏的變化,我們可以使我們的行書作品富於變化和增添藝術感染力。所以,在進行行書創作時一定要注意把握行書的書寫節奏,要充分認識到書寫節奏在行書創作中的重要性。

    我們在進行行書創作時,還要注意充分展示出自我的風格和個性特點,要打造出我們行書作品中所獨有的神采氣質,這樣我們的行書作品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才不會流於泛泛。

    回答完畢。

  • 3 # 飛飛小熊熊

    行書是最常用的書體,它書寫方便簡約,易學實用。行書風格多樣,同時它也是感情的流露。

    行書的創作我覺得應注意以下幾點:

    1、筆法: 行書應該中鋒側鋒兼之,方筆圓筆共存,用筆要富於變化,忌生硬死板。做到八面出鋒,節奏感強,陰陽相濟,剛柔結合,點畫勿雷同和平行。

    2、結構:大小輕重適中,筆劃之間呼應,或遊絲牽帶,或筆斷意連,中宮收緊,疏密有度,掌握書寫速度,緩疾結合。結構一定要靈動流暢多變,氣韻生動。

    3、章法:行書一般採取“縱有行,橫無列”的章法,行距寬、字距緊。大小字錯落有致,所以字與字之間要氣息貫通,上下呼應。風格和字型也要做到和諧統一。用墨濃淡相宜,力求有強烈的節奏和視覺衝擊感。

    以上為個人愚見,請各位朋友探討。

  • 4 # 西廨七叔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關於書法創作,其實就是一個用已經掌握的技能去表現一個主題。

    就題主所發的圖片來看,已經具備創作的技能。題主臨的是米芾的《苕溪詩貼》和蘇東坡的《寒食帖》,雖然這兩幅臨作屬於工臨,也臨得非常不錯,但這兩幅臨作已經有創作的元素來裡面。

    這兩幅臨作在章法上沒有完全按原貼布局,這就是您在臨寫的時候,加入了自己的謀劃和想法。透過章法的調整,在筆勢上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點畫,單字,和行之間的呼應也比較好,保持了順暢的行氣,同時也在布白上也中規中矩(在這點上應該可以嘗試一下布白的變化)。雖然是工臨,您在點畫上也做了一些細微的調整。

    所以,題主應該已經具備了創作的技能,也有一定的創作意識。如果說要提一點建議的話,也許可以嘗試在創作(包括臨作)之前,對一幅作品的整體風格進行定位和謀劃。

  • 5 # 海歌2222

    行書作品的創作,這個題目有點大。因為寫一幅字,首先是看用途,確定其實用的功能,然後才有創作。比如送人,參展,參評參賽,自己欣賞等等等等,先看用途,而後定內容,定尺寸,定風格,立意境。

    根據自己的書法能力,儘量把字寫的規範,不能信馬由韁地亂寫,行書字有自己的特色和規範,歷代書家都是有成功的範例,有些規矩不能不守。

    初學創作重要的不是標新立異,而是循規蹈矩。人們對你作品的評價,首先是用傳統書法的美學標準來衡量,而不是看你能亂到什麼地步。

    創作也不能完全照搬,要在遵守規則上變通。如何變,哪些地方能變那些地方不能變,在於你的審美能力和水平。

  • 6 # 陶然耕心

    創作——幅成功的書法作品,首先必須具備一些基本條件。第一,紮實的基礎和雄厚的實力是書法創作最基本的要素,離開了它則書法創作無從談起,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有了紮實的基礎和雄厚的實力以後,才使創作成為可能。創作書法作品,必須要有強烈的創作慾望,有一種躍躍欲試的衝動和激情,使自己儘快進入角色,在具體實施創作過程中,既要遵循古法,同時又要敢於突破教條;避免墨守陳規,死搬硬套,不做古人的翻版,更不可克隆今人,而是突出自己的藝術個性和風格。因為作品如果沒有個性就不成其為藝術。藝術創作只有·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創作,才個性鮮明,能“字如其人”,才具有生命力。 第二,要有選擇地參與社會書法活動。目前社會上的書畫活動很多,展覽比賽比比皆是,這就要求我們有選擇有目的地參與,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為此,我為自己確定了…—個原則:凡是中國書協,北京書協組織主辦的展覽比賽活動,我就積極主動參與;其他社會團體或外省市舉辦的類似活動和一些邀請展等,則視具體情況而定。這樣就便於集中精力、突出重點,創作出有一定分量的作品。同時,還要注意一點,那就是凡是自己送出去參展的作品,不管是什麼等級的展覽,都一定要代表自己的風格和水平,決不能湊合應付,就是要對自己尤其是對觀眾負責任。 第三,要有開闊的眼界和廣泛的學識。書法創作與學習書法不一樣,學習書法你可以學一種範本或多種範本,以達到鍛鍊與提高的目的,因而,你只要學會或學像就行,不管形似或神似都可以;而書法創作則是一種藝術再創造,它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審美觀透過書寫作品的方式來實現你對書法藝術的創造,因此決不能僅侷限於或者滿足於簡單的寫某某體或某種帖,而是在某種字型的基礎上表現自己的創意。所以,書法創作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綜合素質。 根據我的理解和體會,眼界開闊是書法創作的先決條件。而眼界又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古代碑帖,要多看、多讀、多寫,多佔有資料,多學習借鑑,從古人身上汲取營養;另一方面是要多看展覽、比賽的作品,透過各種渠道和途徑,儘量多地瞭解當代書法的動態和資訊,掌握現代人的書法觀念和潮流,但不要盲目追求時尚,迎合時風。只要做到了以上兩點,書法創作才能夠迎刃而解。書法創作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需要作者具有較高的綜合分析、判斷、取捨和創新能力,否則創作就不能夠成功。因此,我在學習書法的同時,還注意加強多方面的修養和字外功鍛鍊,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質。 第四,創作中的幾個注意事項。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書寫內容,這也是創作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內容一旦確定,就不要輕易動搖和更改,再難也要堅.持。二是熟悉作品中的每個單字,尤其是不常寫或者寫不好的字一定要過關,因為這會影響創作的成敗。三要注意創作心態,把自己的思維調整到最佳狀態,精力高度集中,心無旁鶩。 一幅作品寫完之後,自己滿意了,再多請專家師長批評指正,徵求意見,再進行創作,精益求精,完成創作。

  • 7 # 應用國學復興文化

    行書行的如何,全由自己的內心世界所決定。

    有的人行了一輩子的書,行的都是別人的那點東西。

    有的人境界小點,行出來的東西侷限性就比較大。

    有的人境界開了,方寸之間可行寰宇。帶給後人的是無量無邊的意境。

  • 8 # 鄧穎針刀

    書法是一門很嚴謹的學問,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才有些收穫。一副好的書法作品除了書法和章法佈局外,沒有別的了。如果依靠創作完成的書法作品,那隻能算是一般水平而已。要想達到一個高度來完成一副優秀的書法作品,那隻能依靠勤學苦練,在訓練中成長,必須有一定的書法功力,隨心所欲,行如流水,合理的章法佈局才能完成一副行書作品。

  • 9 # 書法說

    1.行書如何進行創作才能出有質量的作品?

    首先得了解行書的特點,並能夠應用到書法實踐當中。行書有如下幾大特點:

    A.用筆上多以露鋒為主

    B.化線為點,化點為線

    C.方圓結合,以圓筆為主

    D.減省了偏旁部首

    E.由緩逸到勁疾,動感增強

    F.以敧代正,姿態萬千

    技法能掌握越多,體會越深,則在創作中更能遊刃有餘。

    2.作品的章法

    一副完整的書法作品應有:

    A.正文(好的文采內容)

    B.款識(署名,作品相關背景 如創作的時間、地點,創作原因,等等)

    C.印章(作者的姓名印,齋號印,閒章等)

    章法是一幅作品重要的組成方式,在創作時確立了書法內容和作品形式(條幅、扇面、斗方等)後,就要考慮章法的問題,作品中上述幾個部分的位置關係,正文中字與字之間的比例位置關係,考慮所追求的藝術效果對章法的要求。

    3.創作能力的提升

    創作能力不能只靠一味的整天創作,創作是衡量一個人臨摹水平的試金石,同時臨摹水平高不一定創作水平就高,但一個不去臨帖或臨帖不好的人,肯定不能作出好的作品。

    臨摹能夠練手,多看多思考,多積累能夠練心,心與手的結合才能融會貫通,創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 10 # 魚生文化雜談

    行書的創作確實是學習書法的人必然會遇到的問題,因為很少有不寫行書的人。那麼行書的創作該如何進行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不同的方向可以選擇,以供大家參考。

    1.有理性剋制的行書(《聖教序》一類)

    2.更多筆畫連帶的行書(二王尺牘一類)

    3.尚意為主的行書(宋四家一類)

    4.加入碑學筆法的行書(清代碑學昌盛而發展出的一類)

    這四大類行書基本上概括了行書的大形式,根據書寫過程中理性程度和感性程度的配比多與少而分出不同的路徑。

    下面我們就更詳細的來介紹這幾種行書的藝術特點,進而為創作提供一些方便和方法。

    行書的基本概念

    行者,行也。顧名思義,行書是書法流動起來的一種書體,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

    古人說“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這意思是說楷書如站立的人,正人君子,儀表堂堂,體態莊重。而行書像是正在行走的人,充滿動態,靈活瀟灑。草書則像疾跑的人,勢猛力勁,不可遏止。

    這就很形象地說明了真行草三種書體對應的特點,這種特點不僅是形態上的,更是心理上的。而行書之所以能夠大為流行,就在於它差不多近於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是書法中的理性與感性融合的最佳表現方式。

    像鐵線篆,或者正楷,法度極其森嚴,有時會讓人感覺到只有規矩存焉,而少了許多趣味性,過於理性。而草書又太過恣肆,放浪形骸,不加檢點,有時幾乎純是情緒的流動,感性大過理性。而行書,就像是謙謙君子,文質彬彬。文勝質則野,質勝文則史,不是過於魯莽,就是過於拘謹,唯有文質彬彬,然後才成君子,行書就是這樣一種表達。

    但具體到個人,它還是會有差別,理性與感性並非完全平衡,而且有所偏,所以才有了行書的風格差異。

    鄭板橋行書1.有理性剋制的行書(聖教序一類)

    我們要說的這第一類行書,以懷仁集王羲之的《聖教序》作為代表,表達了一類理性剋制的行書風格。

    這與它的產生過程有關。學書法的都知道,它是集字的作品,也就是懷仁奉唐太宗的命,將內府收集的王羲之的字作為字型檔,而進行了一場規模浩大的書法再創作工程,據說前後用了二十年之久。

    那麼我們就知道了,它是一個字一個字湊出來的,所以幾乎每一個字的安排和選擇都有許多理性的審美考量,最後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個行書的典範之作。後人幾乎沒有不在那裡汲取生命力的。

    這一類的行書有一種理性的俊美,而且有一種臻於至善的極致追求,讓人流連忘返。如果我們自己也喜歡創作這一類的行書,那麼就要在書寫的過程中加入更多的理性來調和。

    它整體是剋制的,所以字與字之間較少有連帶,要求筆筆到位,當然也要流動起來,不然就寫成楷書了。這一類的行書也不少,比如陸柬之的《文賦》,又比如明代憨山大師的《永嘉玄覺證道歌》,還有趙孟頫的行書,都是很好的典範。

    這一類行書適合長內容的創作,好比書法中的大長篇。

    聖教序區域性2.更多筆畫連帶的行書(二王尺牘一類)

    那麼除了這種非常理性剋制的行書之外,一般的行書都寫得流動性更強一些。這一類以二王尺牘為代表。

    二王的尺牘由於它是出於與友人的信件往來,所以心理上更加自然一些,整體表現的風格也更多變,每帖都有不同,各具面貌。

    這其實告訴我們在掌握了一定的筆法和結字技巧以後,章法的訓練可以更加靈活多變,而不必拘泥於一種固定的章法,千篇一律,這樣對於行書的創作是非常不利的。如果僅僅學聖教序,就常會出現這種問題。

    所以以二王尺牘為代表的行書風格實際上可以說是行書的正統淵源。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汲取許多營養,受到許多啟發。

    像姨母帖的樸拙自然,恍若不經意

    《姨母帖》

    快雪時晴帖、奉橘帖和平安修載帖的端莊蘊藉

    《快雪時晴帖》

    喪亂帖的峻拔開張

    《喪亂帖》

    二謝帖、得示帖的真草間雜,章法多變

    《二謝帖》

    這些行書的即興之作,每一帖都給我們不同的情緒體驗,這是行書創作的指導寶庫,如果能多加體會,仔細感受其中的不同節奏變化,瞭解這種形態變化與心理的對應關係,對我們的行書創作都大有裨益。

    當然除此之外,宋明元清的尺牘,很多都值得借鑑和學習,所以看得多了,自然積累的多,用起來就方便了,比如李建中,楊凝式,趙孟頫,王鐸等人。

    這一類行書適合短內容的創作,相當於書法中的微短篇。

    3.尚意為主的行書(宋四家一類)

    行書到了宋代,就忽然變得寫意起來,這種尚意的書風影響深遠,一直到明清,到現在,尚未斷絕。

    寫意的行書並非完全不顧法度,而恰恰是在充分掌握了法度之後的衝破。用意識上的隨性來衝破規矩的界限,不是前人規矩本身不好,而且後人不能總跟著前人腳跟轉,所以要自謀生路。這是尚意的初衷所在。

    也就是每個人都要寫出自己的一種特色來,對於前人不可照單全收。就像米芾,成名以前號稱集古字,講究字字有出處,筆筆同古人,然後一變,才有自家面貌。蘇軾,學二王,學顏真卿、李北海,然後一變,而成自體。

    蘇軾行書

    所以尚意的前提其實是精能,是熟透,是對於技法的完全掌握,然後放意而為,隨意識流動,而無處不合。這是宋代行書的精髓。

    所以尚意的特點在於面貌的流變,好比大家都從二王的屋子出來,然後每個人一扭頭,方向稍有一變,形體就各異,這是一種擴充行書範圍的運動。但基本都還在一個體系之下,好比眾流支分而同源。

    米芾行書4.加入碑學筆法的行書(清代碑學昌盛而發展出的一類)

    到了清代,碑學昌盛,先是篆隸復興,然後又將這種變革帶到了楷書和行書裡,甚至將碑刻的筆法用到草書中去。這也為書法又帶來了新的生機。

    用碑學的筆法寫出的行書有一種獨特的倔強,如趙之謙的行書,金農的行書,鄭板橋的行書,何紹基的行書,康有為的行書,都是加入碑學用筆典範。

    趙之謙碑體行書

    有的取碑中的方筆,為流動起來的行書加入一種頓挫感,像是激流中添加了石頭,更顯得有力。當然這是以減損順暢感為代價的。

    有的取碑的遒勁,比如康有為,有人說他像爛草繩,殊不知這正是從石門銘、石門頌等遒勁的碑刻中學來的,用筆綿勁,不用剛截之力而已。

    金農行書

    那麼可以說,碑學裡有多少種不同的筆法風格,就可以從中取多少來用在行書的創作實踐上,有取方的,有取圓的,有取剛的,有取柔的,不一而足。

    以碑入行,這實在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尚寬闊的道路,需要去實踐,為行書再增添新的意趣和審美。

    總結

    所以說,行書的創作一方面要解決技法方面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開啟思路,多嘗試,多實驗,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失敗。

    如果說前人把路都走完了,那純屬無稽之談,只是說我們自己可能會不自覺地陷入一種思維的困境裡去。一旦開啟思維,將各種不同的東西試圖去融合,改造,其實行書的創作還是大有可為的。

    比如當代的王墉以漢簡入行書,就是很好的例子。而許多考古新出土的文字,我們的前人也沒有見過,這可不可以拿來創新融合,比如馬王堆的漢簡,睡虎地的秦簡,居延、武威的漢簡等等,其實都給我們一種思考的空間,如果說不能融合,那只是我們還沒有想通尚需努力罷了。

    希望大家的行書創作之路都能走得更遠,更廣闊,為書法添磚加瓦。

    王墉行書

    全文終

  • 11 # 本地茅臺

    行書是目前用得比較多的字型,一般人也容易辨讀,介於楷體和草書之間,也是比較多人喜歡的字型。要寫好行書,我個人心得體會是,要有楷書基礎,多看好的範例,學好拿捏好整體佈局是關鍵!一幅好的行書作品,講究前後左右呼應,平衡得當,有重有輕,有濃有淡,既是書法也是一幅美畫!

  • 12 # mafei277217

    學習行書要先入帖,就是要向古人學習臨習名家字帖,之後呢還要出貼。就是要從學習中不斷總結創新,不在侷限於字帖,形成自己的風格。

  • 13 # 桃源齋

    當你吃透了法帖,合著眼都能寫岀來的時候,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風格,就可以創作一幅上等的作品了。建議聖教序練熟,再參以尺牘筆意章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生活人生失去熱情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