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程醫生講健康

    歷史上對於曹操的評價還是很高的,我們不能單看三國演義裡曹操是個奸詐的梟雄。要看《三國志》等正史。

    首先曹操出生在東漢末年,時逢亂世。連年戰亂不已。曹操在荀彧等一幫人的幫助下統一了我國北方,為我國的再次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

    其二曹操在恢復民生,恢復生產上也做出了許多變革。他理解人民的疾苦。連年的戰亂,使生產遭到了嚴重破壞、再加上自然災害“百姓大俄,布糧食亦盡”,甚至供戰爭之需的軍糧都無處籌集。曹操採納棗祗、韓浩等人的建議,實行屯田。貸給農民耕牛和田地,用官牛的收成按官六客四分成,用私牛的對半分成。屯田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解決軍糧之需,同時也使一些無牛和田地的農民生計得到解決。

    所以曹操在歷史上應該是一個功大於過的人物。

  • 2 # 阿非利加努斯

    對曹操的態度一直都有民間與讀書人之間的區別。兩種態度,一種是以小說戲曲等形式的價值觀,一種是官方史書的相對客觀的價值觀。

    我們都知道《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其實他爹在蜀國做官,後來晉滅蜀,於是陳壽去晉做官。晉雖然一方面要貶低曹操,但他也要保證曹的合法性,因為如此他的合法性才會得到保證。

    畢竟禪讓也講究從誰的手中讓過來的問題。

    之後的曹操評價也不低,起碼在文人圈中是不低的,因為文人讀的是史書,也就是《三國志》《後漢書》《裴松之注三國志》等書籍。雖然世說新語對曹操也有一些小故事不太友好,例如曹操和袁紹偷新娘子那些故事。但總的來說還是相對正面。

    到了唐宋,蘇東坡看到曹操的那個死前最後的故事,然後說曹操終於露餡了。想要貶低曹操,可見,曹操的名聲應該不會太壞,不然何須蘇東坡來借題發揮呢?

    但到了明清,三國演義之類的東西出來後、還有戲曲中的大白臉,民間就完全對曹操無感了。

    但真正的讀書人恐怕還是會讀史書。所以後來毛澤東說要替曹操翻案,於是在曹操大白臉的額頭描一個紅點。郭沫若馬上響應毛的號召寫翻案文章。

    到了今天,對於曹操的態度也還是民間與讀書人群體的區別。

    而我覺得曹操是應該得到翻案的。別的不說,帝王之中文韜武略第一人的恐怕還要看曹操咯。

  • 3 # 良史有才

    歷史不能簡單評價一言斷是非,尤其切忌縱向比較,因為所處時空環境不同,所以要慎之又慎。比如華盛頓和林肯比誰更偉大,這結論相當不好下。關於曹操,還是橫向比較更靠譜些,他可不是題主說的演義版運氣好,而是實打實的一步步努力成功的。更重要的是,曹操具有的胸懷和情懷透過他的詩文留傳下來,擁有無與倫比的魅力。

  • 4 # 行善如水潤萬物

    歷史上對曹操的整體評價還是比較高的位置。

    可是現在我們一聽到曹操,就立刻想到的一個詞“白臉奸臣----曹操”,而且很多戲曲唱的也是把曹操放在反面角色,之所以會出現這種一邊倒的情況,還是要追溯到清朝乾隆皇帝,當時編纂《四庫全書》的時候,為了維護皇權(乾隆時期,屬於封建專制集權達到最集中的時候),有意打壓曹操,是乾隆皇帝親自給曹操的蓋棺定論。自此曹操成了從朝堂到民間的一個醜化形象。

    但是之前,曹操並非如此“臭名昭著”,而是在政治家和權謀家,軍事家及文人的眼裡很值得推崇的人物。

    冷靜下來仔細的品味歷史,每一個歷史大人物都是當時的歷史背景造就的,順應了歷史時勢,是歷史的產物。也就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而不應該拿著我們現在的認知和價值標準去衡量評價歷史人物。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唐朝和宋朝對待女性的要求就不一樣,唐裝女人露少許胸部是正常的,而宋朝把女人的要求更為嚴格,別說穿著了,連腳都要纏小。再有一個事情,漢朝允許姑表親結婚,而現在是不允許的。

    總之,每個朝代發展的大背景不同,政治,經濟,文化文明都不一樣,風俗習慣自然有異,歷史人物的行為決斷,謀略風格自然要順應當時的大趨勢,才能在滾滾大浪中淘沙見金,樹立一個新時代的標杆,來領導大眾在歷史長河中前進。

    曹操也不例外於這個歷史規律。由當初的“立一個漢朝將軍的墓碑”人生目標,漸漸的被歷史潮流推著推到風頭浪尖,所謂的雄才大略都是時代和形勢催生的。

    縮小到曹操個人,他也是活生生的一個普通人,眷戀生活,懷戀家庭,有情有義,該哭時哭的像個孩子,正如魯迅評價曹操“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 5 # 你好龍灣

    三國是一個動亂的時代、苦難的時代、英雄的時代。從東漢末年到西晉之前,有一個特殊的時期,即三國。三國時代又分為前三國時期:公元190年至公元220年;正三國時期: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

    三國時代英雄輩出、群雄逐鹿,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盡瘁的諸葛亮,風流瀟灑的周瑜,堅韌不拔的劉備,都是一代英雄。我認為,要論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應首推曹操。可是,歷史上對曹操的負面評價要遠大於正面評價,民間百姓的口碑中對曹操更是一片的譴責聲,為什麼呢?

    三國這段歷史有三種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陳壽編著的《三國志》反映的就是歷史形象,是正史。羅貫中編著的《三國演義》是歷史上著名的、家喻戶曉的古典小說,是典型的文學形象。還有就是根據小說和民間傳說改編的戲曲節目,在百姓心靈深處刻下深深烙印的民間形象。

    歷史上對曹操評價不高,甚至於負面評價較多,主要基於三個方面:第一,曹操為人奸詐、奸滑,突出一個“奸”字,不討人喜歡,民間形容他時都使用“白臉曹操”來貶損他。

    第二,都說他是篡漢的奸賊,自公元196年至公元220年,曹操一直控制著漢獻帝劉協,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那個年代不是皇帝的皇帝,並且將漢獻帝玩弄於股掌之中。

    第三,曹操曾經說過史上最著名的、也是最無恥的一句話,即“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可能成為古往今來民間百姓最鄙視曹操的話柄。他是這麼說的,現實中也是這麼做的。

    其實,曹操還是三國時代的一號英雄,在他的身上還是有許多可取之處、可愛之處、閃光之處。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因為奸滑,又可稱得上是奸雄、可愛的奸雄,古人對他的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還是十分恰當貼切的。

  • 6 # 逗號人生軌跡

    曹操這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人物,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多偏於負面,而這種負面的評價自宋代而始,到明清時期最盛,自進入近現代後,又逐步變得客觀。

    宋代以前的歷史對曹操的評價以正面為主。

    《魏書》評價其:“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陳壽的《三國志》雖然只記載曹操的事蹟,未做點評,但很多史學家認為是最客觀記載曹操一生的資料,具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三國志》中曹操雄才武略,是一個有智慧和膽略的人,整體評價非常高。

    到了唐朝對曹操的評價依然還不錯,唐太宗李世民評價其為:“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李世民本是武將出身,於是側重對曹操軍事才能的肯定,但也指出他是一個戰術家,而非戰略家。

    宋代開始,對曹操的評價逐步偏向負面,其中又因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帶了一波大節奏,導致世人對曹操的評價急轉直下。大家看一下《資治通鑑》對曹操的評價就可略窺一二:

    “以魏武之暴戾強伉,其蓄無君之心久矣。乃至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豈其志不欲哉?猶畏名義而自抑也。以魏武之暴戾強伉,其蓄無君之心久矣。乃至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豈其志不欲哉?猶畏名義而自抑也。”

    《資治通鑑》把曹操形容為一個因為顧及自己的名聲,而刻意壓制自己想要自立為帝野心的卑鄙小人。因為《資治通鑑》對後世的影響太大了,導致從此曹操成為了奸詐小人的代名詞。

    到了明清時期,對曹操的評價完全已經是負面的。橫空出世的小說《三國演義》,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給曹操貼上了“小人”標籤,畫出了“奸詐”的臉譜。很多人對曹操的認識都是來自《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甚至把它作為正史來看,並以此來評價曹操這個人,因此是很不正確的,小說畢竟只能當成小說來看,不能作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依據。但從中也可以看出對曹操的評價是非常低的,也是負面的。

    清代修訂過《三國演義》,並由乾隆皇帝欽定,乾隆稱曹操“篡位”是“逆臣”。這種官方的背書,代表了當時整個主流社會對曹操的評價,也讓曹操被牢牢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到了近現代,隨著研究曹操的人逐漸增多,對曹操的評價也越來越客觀。最著名的當屬毛主席:“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這個評價代表了現在官方對曹操的評價,甚至寫入了教科書中。魯迅先生對曹操的評價也很不錯,他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這些基本上理清了歷史上對曹操的評價變化過程,從中也可以看出曹操在歷史上的評價到底高不高。整體來說,歷史上對曹操的評價是帶有很深的偏見的,評價也非常低。如果跳脫歷史的時空,站在客觀的立場來說,曹操應該得到歷史的肯定。

    政治上,他強化中央集權,窮盡一生促進國家統一,唯才是舉,不拘一格降人才,推行屯田制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

    軍事上,他南征北戰,身旁謀士良將環繞,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之後,讓北方的社會逐步穩定下來。

    文學上,他被毛主席稱為:“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他的詩歌開啟了一個新流派,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他最被人詬病的就是喊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口號,被後世正統人士所不容,壞了“君臣之道”,但在那個動盪的時代,亟需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來統一國家,穩定社會,發展民生,曹操只是做了一件順應時代潮流的事,其中的是非曲直應該客觀的來看待。此外,他殺戮太多,引起了公憤,為後人所不齒,這也是曹操一生中無法抹去的汙點。

  • 7 # 無名之輩ol

    曹操不管是,政治、軍事、文學、書法上的成就都是特別高的,而曹操的歷史評價也是很高的。

    三國志中稱曹操為超世之傑,曹操作為三國時期自袁紹死後最大的諸侯,他不僅消滅了袁紹、袁術、劉表、馬超、韓遂等勢力,對外也征服了南匈奴、烏桓、鮮卑等民族,實現了北方的統一。更實行一系列的利民政策使中原地區的社會逐漸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是歷史中傑出的人物,所以歷史中對他的評價很高也不足為奇。

  • 8 # 歷史人物70

    曹操是奸雄不假,是權臣也不假,歷史上對曹操的評價是很高的!毛主席對曹操的評價也很高。筆者認為曹操求賢若渴,對各類人才關心、愛護甚至得罪過他的人才也是不計前嫌、關愛有加。真是有這種大肚量才是曹操統一中原、統一北方的根本!當然所謂有的“正人君子”說曹操這麼優秀怎麼不還政於漢,其實曹操是個能臣更是一個智者,君不見西漢霍光也是權臣,還政於漢宣帝后自己死後不是最後被夷三族了嗎?!曹操這個地位的人註定“只能往前走”否則沽名釣譽後自己和家屬親人是死無葬身之地的!!!因此評價曹操的歷史功跡主要是他對當時社會的貢獻!

  • 9 # 笑文說史

    關於曹操的評價,歷來都是褒貶不一,其最重要的區別在於民間野史和正版歷史的不同,自古以來,大多數人都聽民間說書人,評《三國演義》,由此演化出不同的曹操版本。尤其是民間戲曲中具有代表性的白臉奸臣是曹操,響譽三秦大地和西北的秦腔戲曲《白逼宮》也將其塑造為負面角色,但這都是野史,那真正的歷史評價是啥樣子的呢?

    根據《三國志·武帝紀》,“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顒異焉。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從這段就可以看出,曹操少年時代就聰慧過人,懷有天下之志,當然也是官宦世家,自帶的豪氣比現在的官二代不知強多少。我們來看一下百科對於曹操的定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詩人,曹魏政權的締造者。沒錯,他確實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在東漢末年,先是十常侍之亂,後來黃巾起義,所謂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曹操何等聰慧,他很明白,亂世出英雄,群雄並起,建功立業的機會來了,其實從骨子裡說,他就有一顆胸懷天下的帝王之心。同時他還有一顆愛才,容納萬物之心和氣度,就像他詩中所寫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正是因為他的大度,豪俠,包容,敏銳,才會有許褚,典韋,程昱,許攸這些一點謀士和良姜誓死追隨。對於關羽這樣明知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敵人,他也是包容,當然也換來了日後關羽替他解白馬之圍與華容道放他生路的回報。從這點來說,曹操有胸懷天下,心容萬物,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氣,這點非常人所能比。因此才有後來,擒呂布,滅袁紹袁術,徵烏桓,懾匈奴,統一了中國北方,威震天下,其軍事謀略也是獨自一家,曹操鑽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家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註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他主張“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在戰略戰術上靈活多變,因事設奇、任勢制勝,兵不厭詐。在用兵方面,史稱他“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為節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在對呂布、張繡、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鬥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戰術,譎敵致勝,轉弱為強。李靖的《李衛公問對》、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等著作都讚譽曹操的行軍用兵。從各個社會階層,他結束了北方長期的戰亂,百姓進入穩定生活,士人皆渴望建功立業,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之景。

    從文學角度而言,作為“建安文學”的重要代表人三曹,曹操是很重要的一員,他以表述理想為主的詩歌有《度關山》《對酒》《短歌行》等。他設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採、恩威並用的賢君良臣政治。這在漢末社會大破壞的現實背景下,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同時也抒發求賢若渴,廣納人才,以冀成其大業心情。在藝術風格上,曹操詩歌樸實無華、不尚藻飾。它們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慷慨悲涼,這本來是建安文學的共同基調,不過在曹操的詩中,它表現得最為典型,最為突出。在詩歌體裁上,曹操的樂府詩並不照搬漢樂府成規,而是有所發展。同時作為建安文學的開頭,對後來建安風骨的形成有很大的意義。

    綜上所述,曹操其實是一個文武全才,在政治上,軍事上,文學上都有極高的建樹,至於那些民間野史所流傳的他的不忠,陰險,狠毒,其實大都是基於他身居高位,疑心甚重,這些來對映的,這樣對整體人物的形象有失偏頗。

  • 10 # 大王小娛樂

    三國故事圓了一部分閱讀者的賢君夢、聰明人夢、俠客夢,也向另一部分閱讀者出示了很多的心計、耍心眼、權謀、智謀。爛漫且好用。

    殊不知三國故事的風采還不止於此,在我們厭煩好得不象人的善人和壞得並不是人的壞蛋,三國曹操名門這一經典反派角色進入了大家的視野。因此非此即彼、非對即錯的邏輯思維囚牢剛開始坍塌,臉譜化、平面化的故事情節也越來越豐腴了起來。

    因為三國曹操的個人事蹟名氣極高,當期將以略寫個人事蹟,詳盡探討問題的方法為您敘述三國最強名門——三國曹操名門!

    毛主席對三國曹操持反面點評,他不但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詩詞,仍在1954年公佈稱讚三國曹操說:“三國曹操是偉大的思想家、戰略家,也是個偉大的作家……三國曹操統一中國北方,開創三國魏國。那時候渭河流域是中國的中心地域。他改革創新了漢朝的很多惡政,抑止豪族,發展趨勢生產製造,推行屯田制,還催促開墾,實行法制,倡導勤儉節約,使遭到大毀壞的社會發展剛開始平穩、修復、發展趨勢。這種難道說不應該毫無疑問?難道說並不是偉大?說三國曹操是白臉佞臣,書本上那麼寫,戲裡那麼演,普通百姓那麼說,那就是封建社會正統觀念所生產製造的冤案,也有這些反革命士族,她們是封建社會文化藝術的壟斷者,她們寫物品便是維護保養封建社會正統。這一案要翻。”

    魯迅說:“三國曹操最少是一個英雄人物。”三國曹操是一代國防大夥兒,對中國軍事觀念做出傑出貢獻;三國曹操努力實現中央集權,禮刑並且用,唯才是舉,不相信天神等認為,和行屯田以資軍食、抑刑並且用,唯才是舉,不相信天神等認為,和行屯田以資軍食、抑企業兼併無令弱民兼賦等眾多經濟發展認為,及其力除社會發展惡習、以先王之道為教和文學類認為,全是對中國政治、經濟發展、文化教育、文化藝術等觀念的承繼和發展趨勢。

    雄霸九州之奸雄!自古以來對曹操的評價褒貶不一,譽之者為當世英雄人物、說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思想家、戰略家、作家。毀之者稱其為逆賊佞臣。說三國曹操是戰略家,這一點我很願意。三國曹操有統一北方地區的歷史時間貢獻,它是沒法破滅的歷史事實。說三國曹操是個作家,因為我贊成。由於“把酒當歌、人生幾何?.....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那樣的詩詞並不是一般文人墨客能夠做到的文學類詩意。說三國曹操是思想家,我覺得一些點評較高:最先,三國曹操有殘殺老百姓的滔天罪行,殘殺的黎民做到幾十萬之多,是三國曹操一生較大的汙漬。次之,三國曹操本人工作作風也是有非常大難題,三國曹操這個人十分的好淫,三國曹操以便女性的確來到瘋狂的程度。爭霸張秀時佔據其嬸母,打夏侯淳時侵吞其部下秦宜祿的妻子。最終,三國曹操以便自身的權利‘挾君王令諸侯國’而殘殺了很多文臣武將。認證了封建社會執政者能為己所用留之無需則殺之的極端工作作風。大家中國人所欽佩的魯迅先生覺得三國曹操‘最少是個英雄人物’三國曹操究竟英雄人物在哪裡?卻仍未明言。一切極端化的評價曹操的見解全是不正確的,大家應當更為辯證公平的點評和了解三國曹操。儘管說我並並不是很喜歡三國曹操,可是迫不得已認可他的性情是我喜歡的,大家每一個人實際上都和三國曹操一樣,擁有 分別心也很有豪情壯志,可是卻沒有三國曹操的魄力和三國曹操的堅持不懈。

    假如說大家還可以和三國曹操一樣,不在意他人的點評英勇的主要表現自身,假如說大家還可以和三國曹操一樣始終如一的堅持不懈,就算與世界為敵還要恪守著自身的理想,也許大家早就解決了如今的自然環境,儘管沒有一步登天的期待,可是踏踏實實的勤奮確是不可或缺的。

    63歲,皇家醫學院校長吉本串連了一小撮漢室賢臣在許都造反,嘗試被劫持獻帝投靠關雲長,三國曹操的理事長王必在平叛後傷重而死。64歲,三國曹操的愛將、連襟夏侯淵在定軍山被劉備軍擊殺。漢中市淪陷,三國劉備稱漢中王。關雲長降於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宛城守將背叛迴應關雲長。另外鄴城有一位我是演說家魏諷扇動了一大堆官二代提前準備啟動叛亂。65歲,關雲長在三國曹操曹操兩軍的協同絞殺之中敗走麥城,曹操別有用心地將關雲長頭顱送至三國曹操眼前。三國曹操借力打力,將關雲長以諸侯國之禮下葬在洛陽市。

    葬禮之後,三國曹操在洛陽市一病不起,那時候曹丕身在鄴城,三國曹操卻派人去北京長安急召近些年在國防上主要表現引人注意的曹彰,因為曹彰未至三國曹操就已過世,其主觀因素變成未解之迷。三國曹操臨死前釋出了題型為“分香賣履”的知名臨終遺言,一句軍國之計也不涉及到,僅僅叨嘮地分配著侍妾們之後的生活究竟該咋過。在三國曹操來看,軍國之計早就分配穩妥,屯田確保了穀物,唯才是舉確保了優秀人才的梯隊建設、漢室沒有人能用,孫劉決裂、他有沒有什麼可擔憂的呢?

    三國曹操意想不到他所引以為豪的規章制度在曹丕看來是多少的不便。三國曹操考慮到了這些不做真實的自己的人早已被處理得七七八八,卻沒有考慮到過忠誠他的人不一定會忠誠曹丕……

  • 11 # 盤古愛女媧之大秦帝國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曹操,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古到今,華夏大地誕生過多少傑出的帝王,領袖,試問與誰相似?

    東漢末年,諸侯割據,天下離亂,曹操憑一己之力統一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屯墾開荒,興修水利,使中原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在那個年代尤為可貴!

    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不辱國威,頗有氣度!

    周公吐脯,天下歸心!

    最讓人著迷的是,曹操本可以做皇帝,卻仍然供奉漢帝,不管出於政治考慮也好,還是不想做皇帝也罷,至少可以看出曹操的心性性情對權勢的灑脫和不執迷,這也是曹操留給後人對他最大的遐想與不可置評的緣由!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這是曹操的魅力!

    總之,透過曹操的努力,為再次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這就是曹操對歷史交出的答卷,也是對歷史的最大貢獻!

  • 12 # 歷史觀察1

    不同體系的史書上的評價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徑庭,我們今天談談正史和演義。

    三國演義的“擁劉反曹”思想近乎是體現在整本書上,這樣的刻畫人物難免有所片面,貶低一方,抬高另外一方…

    而恰巧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它深入人心,它在很大程度上給普通吃瓜群眾一個錯覺,歷史對曹操的評價不怎麼樣,因為“史書”都這樣寫了…

    其實不然,曹操可以算得上一個很全能的人了,不僅體現在軍事,還有政治甚至文學,軍事上,打了一輩子的仗,從開始刺殺董卓,十八路諸侯,到大敗袁紹,後面的赤壁(可能有),曹操可以說的上是一個軍事大家,其中關於曹操的這個軍事能力還有這樣一個軼事,說曹操寫了一篇自己總結的軍事書,被一個很厲害的人看過一遍之後記住了,然後專門氣曹操,懵了的曹操直接毀了作品,關於軍事能力,曹操還是能排在在當時最頂尖的那幾個人之一的;

    之後就是政治,他的政治水平真的是大師級別了,什麼叫五色棒?什麼叫刺殺董賊?什麼叫挾天子以令諸侯?什麼叫不稱帝?這個把政治玩的出神入化,僭越而又不令人討厭,那些忠心於漢室的大臣心甘情願為其服務,曹操所在的勢力始終吸引著全天下多數有才能的人來投效,因為他在所有讀書人眼裡是代表著正統,即使是那種“偽”正統,但是他至少給了大家一個目標,這樣的曹操的評價會低嗎?

    最後就講下入駐我們語文課本的好幾首詩,都是曹操寫的,眾所周知,能夠入選的詩文無不是精品,而且我們讀下其中的大氣,我們讀下其中的才氣:“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是一個被形容為白臉曹操能做出來的事情嗎?還有那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樣有才氣的“奸雄”,我覺得那句很有名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真的很好的形容他,注意,這裡的“奸雄”不是貶義,這是一種肯定和欣賞。

  • 13 # TonyDeng

    曹操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其實初中歷史課本都有講,沒什麼好顛覆的。民間愚夫愚婦小說、戲曲看多了,把文藝形象纂亂歷史真實人物,完全是兩回事。教育普及了,不要教出來的人連戲裡戲外都分不清,九年義務教過的東西成人後去問歷史怎麼評價曹操。史學界從來沒爭論過曹操的評價問題。

    剛回答過一個“喜之何其厚,厭之何其薄”的問題,馬上見到案例,此為一證。

  • 14 # 文案館長兼攝影師

    孫權評價曹操:“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裴松之評價曹操:“歷觀古今書籍所載,貪殘虐烈無道之臣,於操為甚。”——《三國志(注)》

    唐太宗說曹操:“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唐玄宗常自比“阿瞞”。

    元稹評價曹操:“曹瞞篡亂從此始。”——《董逃行》

    劉知幾評價曹操:“罪百田常,禍於王莽。”——《史通·探賾》

    司馬光評價曹操:“以魏武之暴戾強伉,其蓄無君之心久矣。乃至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豈其志不欲哉?猶畏名義而自抑也。”——《資治通鑑》

    洪邁評價曹操:“曹操為漢鬼蜮,君子所不道。”——《容齋隨筆》

    王夫之評價曹操:“曹操父見殺而興兵報之,是也;阬殺男女數十萬人於泗水,徧屠城邑,則慘毒不仁,惡滔天矣。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術也,非道也。”——《讀通鑑論》

    古人評價曹操:“曹氏雖功濟諸華,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辯亡論》

    顧炎武評價曹操:“孟德既有冀州,崇獎跅馳之士,觀其下令再三,至於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於是權詐迭進,奸逆萌生。”

    陳壽:“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閴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王沈: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魏書》

  • 15 # 造紙匠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諡號武皇帝(魏武帝),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1-2] 。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3] ,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朝天子劉協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後進爵魏王。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喜歡用詩歌、散文來抒發自己政治抱負,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晉文學的代表人物,魯迅贊之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懲辦豪強

    曹操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由於禍在中央,曹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後推行的治術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併,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所以袁紹雖兵多、錢多、糧多,終為曹所敗。曹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併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司馬光說曹“化亂為治”,並非無據。

    穩定局面

    漢獻帝被西涼軍爭奪,各州郡牧守都在擁兵自強,斷絕納貢。整個中國的局面是群雄割據,軍閥混戰。漢獻帝小朝廷,遠遠沒有控制政治局勢的能力,在這危難之際,曹操挾持窮途末路的皇帝,遷都許縣,以武力削平北方群雄,力圖進而統一中國,起到了穩定東漢朝政局面的作用。 [57]

    唯才是舉

    漢時期選拔官吏,被選用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質,也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

    曹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58]

    為維護和發展勢力,讓更多的人為自己的事業服務,不受上述標準限制,強調“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出身下層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10年到217年,他先後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 [58]

    尚禮重法

    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響,其根基屬於儒家思想範疇,尚仁義禮讓,並試圖以仁義、道德、禮讓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禮為首”。另一方面,曹操重法尚術,嚴刑峻法,史載甚明,這構成曹操思想的另一重要側面。此即“撥亂刑為先”。所以,曹操的思想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處於亂世之中的曹操既強調刑法,也沒有忘記禮教之用。他始終尚禮重法,兩手俱用,並在禮法並舉、兩手俱用中表現出了特有的譎詐之能。 [59]

    軍事

    統一北方

    曹操精於兵法,在統一北方起到了積極作用,黃巾起義之後,東漢解體,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從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歷時17年,是曹魏的立國之戰,併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60]

    精通兵法

    曹操鑽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

    曹操畫像、雕像(18張)

    家的著作,在習諸家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註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他主張“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在戰略戰術上靈活多變,因事設奇、任勢制勝,兵不厭詐。

    在用兵方面,史稱他“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為節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在對呂布、張繡、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鬥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戰術,譎敵致勝,轉弱為強。李靖的《李衛公問對》 [61] 、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等著作都讚譽曹操的行軍用兵。

    治軍嚴整

    在帶兵方面,他治軍嚴整,法令嚴明,一次在行軍途中,曹操傳令不得使戰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麥苗。可曹操的戰馬因受驚嚇踏了麥田。他即拔劍割下自己一撮頭髮,以示處罰,足見執法認真。 [62] 《通典·兵典》中收錄的《魏武軍令》、《魏武船戰令》、《魏武步戰令》等,也反映了他嚴明的軍令。

    愛惜將才

    在御將方面,曹操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曹操能夠根據將領特點,用其所長。 [63] 例如,許褚、典韋壯武有力,忠誠奉法,曹操就讓他們戰則為軍鋒,息則統親兵;臧霸有恩信於東土,曹操將青、徐二州託付於他,從而得以專心對付袁紹,不必以東方為念;降將文聘本是劉表帳下大將,在江漢一帶頗有威恩,曹操任其為江夏太守,委以邊事,使御孫權。

    經濟

    施行屯田

    漢魏之間,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出現大饑荒。這一時期,糧食供應成為各軍事集團最大的問題,因軍糧不足而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

    建安元年,曹操採納棗祇等人的建議,利用攻破黃巾所繳獲的物資,在許下募民屯田,當年即大見成效,得谷百萬斛。於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設定田官,興辦屯田。屯田以國家投資的方式保證再生產,工作效率高於普通的自耕農。因此短時間內就使地方“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屯田有效地解決了曹操集團的糧食問題,所以曹操說:“後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

    在興置屯田的同時,曹操採取各種措施,扶植自耕農經濟。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先後採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復農業生產。此外,曹操還陸續頒佈法令,恢復正常租調製度,防止豪強兼併小農。建安五年,曹操頒佈新的徵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確:“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曹操前後實行的這一系列措施,使瀕於崩潰的自耕農經濟不斷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這成為曹操集團的雄厚經濟基礎。

    改革戶籍

    曹操在攻破鄴城後,鑑於東漢後期沉重的人頭稅,改為戶調製,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收田租每畝為四升,每戶出絹二匹、綿二斤,“他不得擅興發”。這一政策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得到了一致的擁護。

    興修水利

    曹操在世時大力興修水利設施並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鄉舒城建立的七門三堰一直到北宋仁宗時還能每天澆灌兩萬頃良田。

    提倡廉潔

    開源同時,曹操也非常注意節流,並以身作則,提倡廉潔。史書中稱曹操“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採,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簡單地說,衣服沒有花裡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繡彩,帷帳屏風落滿補丁,床榻被褥“敗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糾正下,東漢以來的奢華之風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潔勤儉自律。即使是高官顯貴也不敢過度鋪張,甚至出現了有人故意穿破舊衣服取悅曹操的咄咄怪事。建安十四年,曹操反過來不得不下令來糾正這一奇怪的不正之風。

    曹操的遺囑,也體現了自己的一貫儉樸的風格:“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文化

    藏書

    曹操喜愛墳典和六藝之學。在統一北方的混戰中,就注意對圖書的保護和收求。建安五年(200年)他擊敗袁紹後,下令“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任魏公後,設定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廣收在戰亂中散佚的東漢官府和民間藏書,“採輟遺亡”,藏在中外三閣和秘書省。還請蔡邕之女蔡文姬講其藏書之事,蔡文姬“繕書送之,文無遺誤”。由於他重視國家的文化建設,逐步建立了魏國的國家藏書。 [64]

    宗教

    曹操收編太平道、撫接五斗米道勢力,集中控制方士,乃至"挾天子",目的皆在暗爭"天命"。曹操一生所經營之"天命在吾"的魏氏聖化大業,隨曹丕黃初元年受禪而得實現。從曹操勢力興起以至漢魏禪代,其間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與原始道教牽涉至深。 [65]

    民族

    匈奴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七月,南匈奴單于呼廚泉來朝賀,被扣留在鄴城,曹操藉機將南匈奴分為五部,選漢人為司馬加以監督。 [66]

    烏桓

    東漢末年,烏桓(又稱“烏丸”)佔據遼西、上谷、右北平三郡,各自稱王,常侵擾北方四州、“殺略吏民”。烏桓蹋頓總攝三王部,跟袁紹要好,曾幫袁攻滅了公孫瓚。官渡之戰後,袁紹退回冀州不久就病死,而他的兒子袁尚、袁熙又投奔了烏桓。曹操北征烏桓蹋頓,出自戰略的需要,即要徹底消滅袁氏勢力並統一三郡。白狼山之戰,曹軍大勝,並把烏桓俘虜去10餘萬戶的漢人和幽、並二州的烏桓萬餘“落”(烏桓戶口的基層單位)遷入內地。促進烏桓人同漢族逐漸融合,這對鞏固北方社會秩序、使人民生產與生活安定有著積極的作用。 [57]

    社會

    曹操在世時還提倡過薄葬。

  • 16 # 夏老師191589489

    說曹操,曹操就到”是我們經常講的諺語,現在的意思多半是湊巧,剛說著呢,這個人就來了,官方的解釋是形容對方出其不意的出現在說話者面前,常常給人驚喜。有的時候,詞語的意思真的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曹操十歲那年,有一次在龍潭中游泳,突然遇到一條兇猛的鱷魚。鱷魚張牙舞爪地向曹操攻擊,但曹操毫不畏懼,沉著地與鱷魚周旋。鱷魚無法下口,於是逃掉了。曹操回家後,沒有向家人提起鱷魚的事。後來,有個大人看見一條蛇而恐懼畏縮,曹操大笑,天真地說:“我在龍潭碰到鱷魚都不怕,你卻怕一條蛇,真是可笑!”眾人詢問,曹操以實相告,無不驚歎少年曹操的膽略。

    有次曹操帶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們都很口渴。於是曹操叫手下傳話給士兵們說:“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們聽後,嘴裡都流口水。他們憑藉著這個,得以到達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對於這樣的詩句,你肯定不陌生吧?沒錯,它們來自一代梟雄——曹操!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對於他,世人總是有太多的懷想,曹操在平定北方後,出於對故人蔡邕的憐惜與懷念,“痛其無嗣”,於是派遣使者用金璧將蔡文姬從匈奴贖回國中,重嫁給陳留人董祀,並讓她整理蔡邕所遺書籍四百餘篇,為中國文化的傳播作出了貢獻。赤壁之戰前夕,曹操率大軍飲馬長江,與孫權、劉備聯軍決戰。是夜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酒酣,曹操取槊立於船頭,慷慨而歌。蘇東坡在《前赤壁賦》裡稱其“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曹操二十歲那年,當上了洛陽北部尉(管理京城北部治安的官員)。他一上任,就叫工匠做了二十多根五色大棒,懸掛在衙門左右。他立下禁令:誰要是犯了禁,不管他豪門大族,都用大棒責打。那時候,蹇(jiǎn)碩有個叔父,是個出名的惡霸,依仗蹇碩的權勢在洛陽橫行不法,誰也不敢惹他。有一次,他在夜裡帶刀亂鬧,觸犯了曹操的禁令。曹操不管他來頭多大,把他抓起來,用五色棒一陣痛打。那個惡霸經受不起,當場就死了。這件事轟動了整個洛陽。大家都稱讚曹操不怕權勢,執法嚴明。宦官對他又恨又怕,後來,把他調出洛陽,去當了一名縣令。曹操曾經途經曹娥碑下,楊修跟隨著(曹操)。石碑的背面題寫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問楊修說:“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楊修)回答說:“知道。”曹操說:“你先別說,等我想一想。”走出三十里遠的時候,曹操才說:“我已經知道了。”命令楊修單獨寫出他所知道的。

    楊修寫:“黃絹,有色的絲織品,寫成字是‘絕’;幼婦,少女的意思,寫成字是‘妙’;外孫,是女兒的孩子,寫成字是‘好’;齏臼,受辛之器,盛納五辛的器具。五辛的另外一種解釋是蔥、蒜、椒、姜、芥。這說的是‘絕妙好辭’的意思。”

    曹操也寫下了自己的想法,和楊修是一樣的,於是讚歎道:“我的才能比不上你,走了三十里路才明白(碑文的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理解“不懂規矩”這四個字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