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除了康熙「逼反」,難道還有什麼難言之隱?
6
回覆列表
  • 1 # 采薇讀書

    前朝舊人 必不能長用

    在吳三桂的幫助下,清王朝順利進關,建立了清王朝。清王朝建立初期,政治格局不穩,多爾袞執政。而到了康熙時期,藩鎮成了威脅朝廷的勢力,所以除掉吳三桂勢在必行。

    前朝來的人,只能是時事而用。吳三桂沒有想明白自己的身份,先以退為進,認為康熙不會動自己。然而康熙皇帝順水推舟。收回了藩鎮。吳三桂又衝冠一怒,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又起兵運動了。因為當時有很多復明的義士,所以吳三桂的軍隊順利北進,佔領了南方大部分地區。

    吳三桂即使是武夫出身,但應該明白“自古以來,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而且“有今日之功,唯有久處人臣之勢者也”。可吳三桂作為武夫一般都頭腦簡單,“衝冠一怒”還不行,還腦子的弦的壞了。半道變了想法要自己稱王。這使立馬擁護復明的人其他而去。而他自娛自樂,登基為帝,國號大周。

    清王朝為何非要滅了吳三桂,因為他在南方的勢力特別龐大。在平定三藩的戰爭初期,清軍被打的節節敗退。如果不是吳三桂年紀大了,清王朝真的有可能被推翻。八年清朝廷才搞定吳三桂,所以可以想象吳三桂當初的勢力有多大。

    吳三桂是將門之後,論帶兵打仗他是一把好手。但凡他做事有點恆心,低調行事,堅持守住一方疆土,必不會混到這種地步。無論是明滅還是清軍入關,與吳三桂無關。這是歷史的車輪在推動朝代更迭,而且清朝在入關前就已經做好打算,等李自成滅了明朝在入關。沒有吳三桂,也會有其他人去做這些事。

  • 2 # 校史公

    吳三桂其人,縱覽其一生可以概括為是一個亂世梟雄,而稱不上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在崇禎自縊之後,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兒就是抱大腿,而且還在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黑水之畔的後金之間搖擺不定,可以說是一根牆頭草,不是一個合格政治家的所作所為。

    當時的天下勢力,主要有三分,其一就闖王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這也是三方中勢力最強大的一支。其二,乃是以吳三桂為代表的殘明勢力。第三就是,佔據遼東對中原虎視眈眈的後金勢力。

    從後世所謂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圓圓”而獻出了山海關投降了滿清的男兒壯舉來看,還不如說這是吳三桂的性格缺陷,沒有大局觀,易衝動的性格特徵。是我的東西,就不許別人染指,誰動我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弄死誰,這也為其後來又反叛滿清註腳了性格特質的合理性。

    滿清入關初期,對西南之地的統治力明顯的不足,為了達到間接控制的目的,就對漢人的降將有大功者分封在了南方省份,這才有了三藩的誕生。吳三桂鎮守雲南,還兼轄貴州,可謂是坐擁西南半壁江山的。

    到了康熙時期,坐鎮南方的三藩勢力的極其大的。康熙親政之後,深悉朝廷中外之利害和前朝藩鎮的利弊,於是積極的主張削藩。康熙的這一舉動可謂是動了吳三桂的乳酪了,他的本意是希望清朝能像明朝時期沐英世代鎮守雲南一樣,讓他吳家也世世代代的鎮守雲貴之地,然而,康熙也不是喝稀的,不聽話?直接讓你下野。

    於是,吳三桂又怒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是不存在的,你要我死,我先把你弄死。便打著反清復明的幌子,起兵反了清朝。

  • 3 # 苦我心智666

    表面吳三桂反清,實則康熙撤藩。不是逼急的,吳三桂是不會造反的,守著雲貴過完餘生,是吳三桂的心願,他已經老了,沒有了年輕時的鬥志,要不然打到長江岸邊不打了,意思是要和康熙劃江而治。康熙的雄才偉略,年少殺鰲拜奪回親政大權,豈能容忍三藩佔據邊疆為王?一床之榻豈容他人入睡?就算吳三桂不造反,康熙遲早也要收拾他,吳三桂心知肚明,只是早做準備,先下手為強罷了!滿漢異族,康熙豈能容忍外族邊疆稱王?吳三桂造反確實有點“弓在弦上,不得不發”的趨勢!

  • 4 # 狂史君墨寒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廣寧前屯衛中後所(今遼寧綏中)人,祖籍南直隸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

    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1]。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2]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釋出檄文,史稱“三藩之亂”。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

    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陽病逝。追諡為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束。

    以上簡單的介紹了吳三桂的一生,可以說是壞人做盡。那麼如果朝廷不撤番他還會反嗎?答案是肯定的,他吳三桂籌謀一生,貪汙軍餉,橫徵暴斂不是因為缺錢,是在招兵買馬,正所謂撤也反不撤也反,說的就是這麼個情況,曾經他的手下大將王輔臣就早就看破這一點。還有你想三番之亂有多嚴重,大半個朝廷都被攻佔了,這還是在朝廷有準備的情況下,那他吳三桂如果是被逼反的,他憑什麼一氣之下能調集這麼多人力物力。終究還是權利的慾望,那個皇權當道的時代,吳三桂也是想當一下皇帝的。

  • 5 # 何運超

    吳三桂在西南地區勾連四方,在康熙年間再次舉兵,大體和當年他投靠清方有點類似,但也有一些不同。

    相似的背景是,康熙前期,明朝影響仍在,關鍵是不認同清朝的勢力尚多,當然不認同清朝不絕對就代表心向明朝,兩者稍有區別。吳三桂坐鎮西南以後開始瞭解到這種反清力量的存在,這就是西藏、回部的力量,也就是喇嘛、準噶爾方面都有聯絡,他們對清朝都不大認同,吳三桂的確和他們聯絡密切,這一點,金庸小說《鹿鼎記》用比較戲劇和卡通的方式做了一點涉及。吳三桂當時在西川川西康定打箭爐等地設立聯絡點,和西藏來往非常密切,吳三桂本身雲貴地方還有許多反對清方的殘餘,雖然他為清朝平定明方立功很大,但也逐漸發現民間對清方的對抗仍然不小,所以內心是搖擺的。因為他當年投靠清軍本來就是不得已的,屬於中了多爾袞的圈套。

    但吳三桂康熙年間再次起兵,不同於當年投靠清軍的背景是,康熙繼位以後的形勢對藩王是採取清除方式,在孔有德戰死後,餘下三藩中,尚可喜是忠心耿耿的,非常樂於交出藩王,希望返回北方家鄉終老。耿仲明也身故,跟著吳三桂起事的實際是尚只信和耿精忠。所以,康熙時期形勢逼迫在對藩王進行處置,的確有軟硬兼施擠壓吳三桂的意思。

    所以,清方對他的緊逼是一方面,西南邊塞地方不認同清方力量本來就和吳三桂聯絡密切,或多或少施加了影響又是一方面,促使最後吳三桂再次選擇背叛。但這一次是他主動決定的心理因素佔主,畢竟清方沒有當真要逼反吳三桂,只是策略上確實採取過試探,所以,歷史事件沒有單純的某一因素,往往大的事情都與許多複雜的因素綜合而成。

  • 6 # 歷史檔案館

    吳三桂先反明後反清,首鼠兩端,用現在話來說,沒有一個最基本的“人設”,爭取不到當時並不願服於清朝統治的明人之心。

    有人說清朝能從關外入主中原,離開吳三桂獻山海關是不可想象的。這話雖然有些絕對,但並非沒有道理。清朝統治者也知道吳三桂對他們統一天下的重要性。順治八年(1651年),因為西南地區的反清勢力還很強大,比如南明永曆帝朱由榔的影響就比較大,清廷就派吳三桂入蜀。

    順治十四年(1657年),吳三桂受封平西大將軍,專門對付永曆帝。吳三桂當然不是白忙活,清廷和他心有靈犀一點通,等吳三桂拿下雲南勒死永曆帝之後,就把雲南“送給”了吳三桂。

    此時的吳三桂勢力有多大?他的平西王級別是親王級,不但牢牢控制著雲南,還兼管貴州。這樣的實力,讓吳三桂想到了一個人——明朝初年的雲南王沐英。很顯然,吳三桂是想做大清朝的沐英,世代為大清守雲南。

    雲南和貴州位於我國的西南部,是雲貴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雲南,地勢較高。雲南北有金沙江、大涼山、魯南山、錦屏山、橫斷山等為天塹,東有蒙山、東南有六詔山,幾乎將雲南與其他地區隔絕開。

    從單純的軍事角度講,這樣的地理環境是有利於吳三桂搞軍事割據的,何況還有貴州這樣重要的戰略外圍。

    不過吳三桂的算盤雖然精明,清朝的統治者也不是吃素的,他們當然不允許在大清內有獨立王國的存在。清朝本就只是在利用吳三桂、尚可喜這樣的降將,讓吳三桂管雲貴也不過是臨時性的舉措,怎麼可能甘心讓吳三桂世代守雲南?任何一個朝代都不會允許朝廷之外還存在獨立王國,無論是漢唐,還是宋明皆是如此。

    明朝允許沐氏世守雲南是有歷史原因的,再加上沐氏與朱明皇室還有特殊的親情聯絡,吳三桂和清朝愛新覺羅氏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康熙帝和吳三桂之間的矛盾就很難調和了。

    早在康熙帝即位之初,輔政四大臣就撤掉吳三桂平西大將軍的職務,這等於說清朝不承認吳三桂有擁有軍事力量的合性法,這是吳三桂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接受的。

    清朝準備設雲貴總督,駐地設在吳三桂在雲南的統治中心昆明,但吳三桂不想有清廷的耳目在自己身邊,就耍了花招,逼著清廷把雲貴總督府設在貴州的貴陽。

    當然,吳三桂畢竟是清廷大臣,表面文章還是要做的。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割據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割據福建的耿精忠以及吳三桂先後上書要求撤藩,其實主要還是試探康熙帝對異姓藩王的態度。

    很多大臣主張各個擊破,三藩要區別對待。康熙帝畢竟年輕,做事還沒那麼沉穩,主張三藩一併除掉,反正撤不撤藩,這些漢姓藩王早晚也要反。

    清朝當時剛剛統一天下,形勢還不穩,尤其是南方還存在很多反清復明的勢力,這其實是有利於吳三桂反清的。只是吳三桂犯了戰略性的錯誤,就是不迎請朱明皇室,反而在其快要兵敗時稱帝建國號曰周。

    崇禎帝在明朝遺民心中的地位非常神聖,永曆帝也得到大多數遺民的同情,這本是可資吳三桂大加利用的人心資源。有人勸吳三桂繼續使用崇禎年號,可收天下遺民之心,結果卻被利令智昏的吳三桂拒絕了。

    在吳三桂看來,他反清純粹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他不想為已經滅亡的朱明皇室做嫁衣裳。這麼一來,本來是想與吳三桂聯絡反清的大批遺民就對吳三桂沒什麼興趣了,讓老頭子自己折騰去吧。

    吳三桂和明朝遺民不對付,還有一個原因。明朝遺民是想將清朝完全驅逐出關外,回到白山黑水打獵去,但吳三桂只想割據一方。

    按吳三桂的意思,進可劃長江而守,與清朝形成南北朝,退可死守雲貴,逼清廷認清現實,讓他做清朝的沐英。比如吳三桂的軍隊在初期席捲大西南,兵鋒直指長江,再加廣東和福建二藩都起兵席捲南方,這就讓吳三桂自認為已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

    清朝在經歷初期的慌亂後,逐漸穩住陣腳,最終用了八年時間撲滅了這場著名的三藩之亂,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結束。

    吳三桂先反明後反清,首鼠兩端,用現在話來說,沒有一個最基本的“人設”,爭取不到當時並不願服於清朝統治的明人之心。吳三桂最終身敗名裂,遺臭萬年,成了歷史的丑角。

  • 7 # 影視小小說

    吳三桂,原本是明代崇禎時候的遼東總兵,封為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之後,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之後吳三桂又被封為都督指揮。

    而後投清,並且在山海關戰役中大敗李自成,被封為平西王。在順治時期吳三桂出兵緬甸,逼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南明永曆帝仗大西軍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在西南一隅抵抗清朝,因此維持時間較長。永曆十五年清軍攻入雲南,朱由榔逃到緬甸曼德勒,被緬王收留)。在康熙元年吳三桂絞刑處死了南明永曆帝。

    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

    在這裡不難看出,吳三桂已經擁有了整個西南的控制權力,但是為什麼還要反清呢?其實吳三桂反清也是被康熙逼迫的。因為,全國統一後,三藩卻已成尾大不掉之勢,擁有過大的兵權、財權和地方政治影響力。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與清廷分庭抗禮,成為了清王朝內部的極大不安定因素。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

    而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早已成為康熙的眼中釘。一旦撤藩成功,吳三桂就會失去現在擁有的一切甚至可能成為階下囚更嚴重的直接被康熙誅殺。因此吳三桂才會逼不得已反清。而康熙想撤藩吳三桂則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兵權過大

    吳三桂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那三藩值得是什麼?三藩:是指三個割據一方的漢族藩王,即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清軍在進入山海關後,由於自身八旗兵兵力不足和中國地域的廣大,利用投降的漢軍和漢軍將領,作為攻擊李自成大順軍和南明的先鋒。

    之後可見,在清朝初期允許三藩出現是因為清軍的八旗兵力不足,不能對抗李自成和南明永曆帝。但是在吳三桂山海關大敗李自成、康熙元年絞殺永曆帝之後,清軍再無外敵,而此時三藩卻已成尾大不掉之勢,擁有過大的兵權。特別是吳三桂早已紮根雲南,有著巨大的兵力甚至可以對抗朝廷。

    很多人都覺得吳三桂的軍隊可能不怎麼多不怎麼厲害,這就錯了。吳三桂在順治八年同清軍將領李國翰一起率軍入川,攻打張獻忠義軍餘部。幾年之中,先後平定重慶、成都等兩川重鎮。順治十六年攻下雲南,順治十八年攻打緬甸並且逼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曆帝,並絞殺之。可見吳三桂的軍事能力和他所率領的軍隊的戰鬥力根本不容小覷。

    試想康熙怎麼可能放一隻老虎在自己身邊呢?

    第二、財權過大

    康熙元年,吳三桂被封為平西親王,坐擁雲南且兼轄貴州。可見吳三桂當時控制著極為廣博的地域。而兩川自古以來便是沃野千里的地方。稅收自然也是十分的豐足,外加吳三桂手中兵權巨大,對雲南周邊的國家有極大的威脅力,自然也是受到十分敬重的逢年過節…………(額,景色不錯哈)。

    第三、地方政治影響力

    而且在擒獲桂王之後,更是得到康熙的重用:“假以便宜,不復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遲”簡單來說就是如果吳三桂需要,那麼使用各種人才、使用地方財產,吏部兵部和戶部不得阻攔。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雲貴兩地的官員慢慢的變成了吳三桂的親信。在康熙元年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更是成為了“和碩額駙”,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吳三桂開藩設府,坐鎮雲南,權力和聲勢都達到頂點的時候,他與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卻開始激化起來。在雲貴,他想做清朝的沐英“世鎮雲南”的平西王。對於吳三桂的這些想法,清朝洞若觀火。因而在吳三桂殺死永曆帝后,便著手裁抑吳三桂的權勢。

    先是收了收繳了他的平西大將軍印信,接著又截斷他的用人權力。康熙六年又下令兩省督撫聽命於中央。同時,還剝奪了他的司法特權。吳三桂對此極為不滿意以“構釁苗蠻,借事用兵”,擴軍索餉相報復。

    康熙十二年,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覺得撤藩時機已到乘勢作出了令其移藩的決定。而後,又對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準。在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冀朝廷慰留他。對於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就是說撤藩吳三桂會造反,不撤藩吳三桂也會造反,還不如先發制人,先撤藩還可以制裁吳三桂。

    於是康熙力排眾議,決定允其撤藩,還派專使至滇,雷厲風行地經理撤藩事宜。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

    所以不是吳三桂想反,吳三桂只是想世代鎮守雲南。只是功高蓋主切兵權、財權、地方政權過於巨大,大甚至可以和清朝對抗的程度,讓康熙不得不逼著他造反。

  • 8 # 茶樹枝410

    首先,我們要知道。吳三桂在歷史上並不屬於比較簡單的人物。他的身上總是有著複雜的爭議。早在崇禎年間,吳三桂就當上了遼東總兵、封平西伯、負責鎮守山海關。主要職責是把清軍阻擋在關外地區。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首都北京被關內的農民起義軍攻破,李自成佔領北京。崇禎帝在等不到吳三桂的援軍之後,絕望的選擇了自縊。其實,吳三桂也在焦急的觀望猶豫著。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回過頭去救援崇禎帝,那麼清軍肯定就會趁虛而入。經過一番仔細的考慮之後,吳三桂還是選擇了聯合清軍一起夾擊李自成。因為現在他的情況已經處於腹背受敵,這不光是因為所謂的小妾陳圓圓被奪走,而導致的衝冠一怒為紅顏。不過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要求他必須先歸降清朝。吳三桂認為投降清朝也可以是一種策略,等待日後再尋出路。後來吳三桂與清軍裡應外合,在山海關城下大敗李自成。隨後被清朝封為平西王。其實,多爾袞也是在利用他。所以,在順治十六年(1659年)的時候,吳三桂被派往偏遠的雲南當了藩王,這樣清朝就可以把他監管起來。也能幫助清朝去清剿深入緬甸的南明政權,吳三桂迫使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最後在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平定雲南殺死了南明永曆帝。吳三桂一生征戰不斷,也熬死了與他同時代的諸多對手。比如,李自成、多爾袞、等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下令開始撤藩。吳三桂覺得自己征戰了大半輩子,到頭來卻落得這樣的下場。既然康熙一定要集中權力,那他吳三桂與其被孫子輩的康熙抓住接受侮辱之後,被定罪處死。還不如自己主動的造反,或許還可以闖出一線生機。於是吳三桂在雲南自稱為周王。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於湖南衡州登基,自立為大周皇帝。但是在又氣又急的情況下,年老的吳三桂在起兵反叛半年之後,終於一病不起,很快就病逝了。大周政權最終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被清軍所剿滅。隨著吳三桂的大周皇位繼承者,長孫吳世璠的自殺。經歷過無數次輝煌與低谷的吳三桂家族徹底退出了政治舞臺。

  • 9 # 日月明rym1220

    歷史證明,大凡"叛徒",他既能叛變他的"老主子",早晚也會叛變他的"新主人",指望他"從一而終",就跟指望婊子從良一樣,希望渺茫!鑑於此,叛徒只可利用,不可重用。事實上,叛徒歷來很少被重用,所以做叛徒叛變前應當三思,不要學吳三桂,弄到最後裡外不是人,遺臭萬年、貽笑大方!

  • 10 # 龍城探花

    其一:康熙親政後,三藩勢利日益強大,已成尾大不掉之勢,三藩所需費用給朝廷帶來極大的壓力,所以康熙皇帝決定撤藩,這對於吳三桂來說,朝廷此舉是背信棄義,過河拆橋,自己更是落得鳥盡弓藏的下場,我認為這是最主要原因。

    其二:吳三桂其時以坐擁雲貴,位極人臣,擁兵自重,對於他來說封侯拜相不過是衣著華麗的奴才而已,又怎麼比得上稱孤道寡,君臨天下,強大的野心也是他反清的重要原因。

    其三:吳三桂自明朝就是山海關總兵,滿清入關以後,吳三桂替滿清掃平西南半壁,活捉朱由榔,一生戎馬,有一定的軍事才能,況且手握重兵,再聯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其實力尚可與清軍一戰。

    其四:在封建王朝時期,民族矛盾衝突歷來激烈,向來不屈於異族統治,吳三桂認為反清是民心所向,屆時只要振臂一揮,天下漢人必將紛紛響應,乃是大勢所趨,順應天命之舉。

  • 11 # 歷史堆中的胖子

    吳三桂但凡有的選也不會造反啊,可關鍵是他已經沒有任何選擇了。

    吳三桂當時已經是60多的老人了,放到現在就相當於百歲老人了,如果不是沒辦法,誰會在這個時候造反?當初三藩還有價值的時候,承諾裂土封王、世襲罔替,結果到了跟前,不但不許兒子襲爵,還要撤藩?這純屬過河拆橋明擺著欺負人。

    更何況對吳三桂來說,以一個漢人身份封王爵、領重兵,親朋故舊遍佈西南,這種情況下滿清貴族是非常忌憚的,而再看一下滿清對以前孫可望、鄭芝龍等人的下場,試問吳三桂敢放下手中權力撤藩嗎?如果吳三桂真的撤藩回遼東,恐怕剛走到半路就被滿清找個由頭賜死了。

    其實三藩之亂也說明了當時的康熙帝政治能力極為幼稚,以吳三桂的年紀還能活幾年呢?吳三桂威望高能打仗會打仗,難道吳三桂的兒子行嗎?等到吳三桂老死,再找由頭撤藩難道不是更好?

  • 12 # 歷史人物70

    吳三桂反清是被康熙逼反的,其實吳三桂從內心而言只想當一個藩鎮只想當一個軍閥,只想世代鎮守雲南!康熙撤藩後吳三桂面臨二難選擇要麼丟權保職位低調做人,要麼造反!但吳三桂的性格遠不如他的前輩郭子儀和後輩曾國藩會進退和會做人,再如上吳的部眾也是顯耀慣了,沒有夾起尾巴做人的打算,因此吳三桂即使是丟掉長子吳應熊的性命(如他反因長子在北京是必死的),也是必反不可,因為他和他的部將不是夾起尾巴做人的人,因為康熙不讓他們做土皇帝了!!!吳三桂反是性格使然、命運使然,更確切地說是逼迫使然!至於吳三桂反叛之戰為什麼會失敗,這是另外討論的話題了。

  • 13 # 沉睡的天堂

    清廷撤藩這個事情對其他兩藩而言,無非是天下初定後地方與中央間的矛盾,以及一以貫之的滿漢間的不信任。但對吳三桂而言,除了這兩樣外,還意味著自己背叛所有名節綱常獲得的榮華富貴都成了鏡花水月,自己前半生就是徹底的笑話,這是他骨子裡無法接受的。另一方面,對吳三桂手下的親信部將而言,吳三桂如果不要臉面尚有退路可言,而他們則必然從擁有實權的顯貴成為邊緣人,部分曾經有反清歷史的人甚至有被清算的風險。

    撤藩這件事對吳三桂最大的衝擊在於,其他兩藩的榮辱來自於清廷的恩寵,而至少吳三桂自己看來,吳藩能世鎮雲貴,不是出自清廷的“賞賜”,而是對自己弒殺永曆這一天大“功勞”後的對等交易。純粹的王爵尊榮,他當年在山海關放八旗入關時就已經得到了,哪怕從此之後他天天躺床上睡覺,他也是平西王。之所以上竄下跳對西南明軍趕盡殺絕,乃至最後上三患二難疏,不遠萬里追殺永曆,就是希望不再做徒有虛名的親王,而是貨真價實能威福自操的土皇帝。現在清廷撤藩,相當於他奮鬥十多年後又要去當個看滿洲貴族臉色吃飯的虛名王爺,那自己為清廷這麼鞠躬盡瘁,乃至背上弒君這一封建時代的頂級惡名究竟圖個啥啊?真是天大的笑話。

    弒君這個事情,也不是什麼阿貓阿狗都能做的,幹這種事情,不是劉裕、朱溫這種絕代梟雄,起碼也是司馬昭、蕭道成這種竊國大盜。長伯兄背上弒君罵名就換了個世鎮雲貴,已經很low了,如果再放下實權回老家當寵物狗,縱觀歷史,恥度簡直掉到地心。

    對此,吳三桂必然有被欺騙、被羞辱的憤怒,吳在弒殺永曆這一事情前後的言論過於生草,他身為曾經的大明總兵,親手勒死永曆,甚至提議要將永曆斬首,完全不給自己在史書上留任何退路,理性的考慮,必然是清廷有隱秘的承諾,清廷也確實多次發過“世世子孫,長享福貴,如山河之永也”“大功茂著,宜膺延世之賞,永堅帶礪之盟”的諾言,而吳三桂在封藩上也並非不知進退。實際上,在不放棄雲貴實權的基礎上,吳三桂的姿態已經夠低了,康麻子剛親政沒多久,就又是裁軍又是讓出了雲貴的行政和人事權,結果清廷還要苦苦相逼,那自然是越想越氣。

    但如果就是吳三桂一個人越想越氣,估計也沒膽子反清。但對整個吳氏集團,尤其是入關後的第二代吳氏親貴而言,如果不想認命,想要保住榮華富貴,反清是唯一選擇。對吳三桂家族嫡支而言,接受撤藩,當寵物狗保個世代公爵還是很有希望的。但對依附吳三桂的家族旁支,包括幾個女婿和外姓親信而言,吳三桂是他們權力的基礎,一旦吳三桂放棄權力,必然是被徹底邊緣化。而像馬寶這種,之前反了大半輩子清,說不定八旗裡都好幾個仇人,一定程度靠吳三桂保護的故明舊將而言,到時候命保不保得住都成問題。

    最後,吳三桂只要反清成功,那之前的行為其實都不是事,添腚的文人中國多的是。然而反清的關鍵時刻,他卻毫無殺永曆時的狠辣,為了兒子的安危,強行將大軍在長江邊按住三個月,錯過了最好時機(事實上他前幾年一直在蹉跎時光)。這正可謂——見小利而忘義(殺永曆),幹大事而惜身(反清)。

  • 14 # 宋十八道長

    那是滿清政府快要向他動刀子了,預感到危機他才要反清。如果坐以待斃,也不會得到好下場。滿清政府統治日益穩定,吳三桂就如同天明以後床下的夜壺。放哪都礙眼

  • 15 # 歷史神秘人

    吳三桂投降滿清成了大漢奸,後來成了平西王又反清,卻沒有好下場,吳三桂這樣做都是為了自己而已!

    康熙過河拆橋堅決削藩,就已經把吳三桂逼到絕路了,吳三桂是漢人啊,還是異姓王,滿族權貴能放過他嗎,不會的,就算乖乖的答應削藩,吳三桂也不會好下場,不僅自己會死,後代也全部被滅,看看其它投降滿清的鄭芝龍,孫可望等漢人有哪個不是被幹掉了!所以康熙削藩就是吳三桂的催命符,反正都是死,還不如反清,也許成功了就賺大發了,不僅不會死,還會開創吳家的王朝天下多好啊!反正吳三桂都60多了,老了就拼一把吧,康熙不給大家活路那就戰場上爭活路吧。康熙還是太嫩了,如果遲點削藩,等到吳三桂死了,不就沒有什麼事了嘛,可康熙還是那樣急躁,吳三桂只能反清了!

    康熙的削藩其實給了吳三桂多年來野心的爆發,康熙不削藩,吳三桂那埋葬在內心的慾望將不會爆發,而削藩給了吳三桂重新的希望!當年吳三桂開啟山海關不是真心投降滿清,而是希望獨立,成為爭奪天下的一方諸侯,只是滿清勢力強,吳三桂被壓制,也就臣服滿清了!當了做鎮守雲南的平西王時,吳三桂可沒有老老實實做太平王爺,而是偷偷的保留軍力,積蓄力量,本來年老了心就淡了,可康熙削藩又讓吳三桂保留在心底的慾望爆發了出來,我吳三桂也想當皇帝啊,憑什麼你野豬皮能當皇帝,我大漢奸就不能當皇帝呢?我推翻滿清當了皇帝,漢奸的罵名就沒有了,大家會當我是民族英雄,吳三桂內心就釋懷了,利益是巨大的,吳三桂想晚年拼一把,反正沒多少時間活了,不如轟轟烈烈鬥一番,也沒留下什麼遺憾啦!

    歷史把吳三桂推到了潮頭上,他也很無奈,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反正吳三桂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很多梟雄不都是這樣嘛,吳三桂也不例外!

  • 16 # 娉娉伊人

    這個問題有點問題!

    吳三桂是平西王,坐擁西南權錢,典型的土皇帝,這是事實。

    吳三桂之所以要反,主要是康熙決定撤藩了,也就是不讓吳三桂繼續當他的平西王了。

    於是,吳三桂又舉“討清復明”大旗,反了!

    一,如果康熙不撤藩,吳三桂樂意做他的平西王,也是逍遙王!

    在雲南,是吳三桂的老巢。

    在那裡,清朝的法令,以及朝廷派去的巡撫都是一種擺設!

    也就是說,在雲南全部是吳三桂說了算。還自己立爐灶鑄市場上流通的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人工作的是會叫別人快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