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鬼影問道化真身

    西楚霸王項羽的近距離取勝,與韓信將軍的遠端絕殺,沒有高下之分。

    近距離取勝,要求將領在戰場的臨場指揮排程能力上丶平時訓練士兵的能力上…,有傑出的才華。

    遠端絕殺,要求將領具備戰略策劃能力丶戰略佈局能力。

    實際上作為軍隊的統帥,遠端絕殺與近距離取勝,這兩種才華都必須具備,缺一不可。相對而言,霸王的近距離取勝能力強一些,而韓信將軍在遠端絕殺方面要高一籌!

    由於西楚霸王自刎於烏江,因而導致後世之人重謀略,而輕臨陣攻防能力。致使後世中原武力值大幅衰退,尤其三國時代以後,勇武善戰的將領被鄙視,書生儒將反而能風聲水起。因而導致中原王朝屢敗於草原部族,致使中原兵法成了笑話。其實並非兵法不好,而是衝鋒陷陣的軍人缺乏武力值、缺乏臨場戰鬥的指揮能力所致!

    專家雖然好,但是一線操作人員能力差,也是沒有意義的,也是註定會失敗的!

    話又說回來,成就大業關鍵在於會識別人才,會使用人才。在識人丶用人方面漢高祖劉邦,遠勝於西楚霸王項羽。

    真正打敗西楚霸王的人,是漢高祖而非韓信將軍。韓信將軍不是楚漢相爭的正主,而只是漢高祖的馬仔!

  • 2 # 有真理才有真相

    兩軍相遇,勇者勝,近距離取勝是將才;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遠端絕殺,帥才也。

    二者孰高孰低早已分明。

  • 3 # 九品左侍郎

    項羽和韓信,兩人論個人軍事素養,項羽神勇無二,然而每戰攻取都異常的艱苦;韓信略不世出,除了垓下之戰,每戰巧勝,且從無敗績。

    拿兩人相比,戰場用兵,項羽明顯處於劣勢,因為將才始終不是帥才的對手!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

    垓下對決 立判高下

    垓下之戰,很多人又認為韓信以50多萬對項羽的10萬,以多對少,勝之不武。

    但我認為場戰爭是韓信一生的巔峰之戰,把他的一身指揮能力表現得淋漓盡致了,相反也暴露出項羽有勇無謀的本性。

    韓信:50萬兵馬,分成三個方陣,成“品”字形展開,可以相互呼應,相互馳援,輪番出擊。

    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韓信率漢軍向前推進,剛開始交戰不利,韓信開始向後撤退,再由兩翼漢軍向前推進,楚軍受挫,韓信則率軍向前推進大敗楚軍於垓下。

    50多萬大軍在韓信手裡指揮得井然有序,令項羽無懈可擊。“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名副其實。

    項羽方:10兵馬,也不少了,以往五萬就可以大敗秦軍,然而這次有這多兵的項羽,和以往一樣,除了猛攻還是猛攻。

    可惜這次的對手不是王離也不是劉邦,而是謀略智稱的兵仙韓信,項羽面這樣的對手,就無計可施了,所以說項羽只能逞匹夫之勇,憑一鼓作氣猛衝。

    夜裡,韓信一首“四面楚歌”,江東子弟盡吹散,這又是韓信一慣的作風,攻心為上。

    兩人軍事生涯的經典之戰對比

    破釜沉舟:(公元前207年),項羽25歲,於鉅鹿以五萬大破王離的二十萬秦軍

    鉅鹿之戰,項羽一戰成名,還逼得秦國名將章邯不戰而降,然而這一戰也是暴露出了項羽匹夫之勇的本能。破釜沉舟是置死地而後生,可以激發士卒殺敵決心。但在開戰項羽沒有考慮過後果,沒有計算過成功的機率,沒有下一步的安排,就是一個愣頭青,只知道一味的往前衝,就一個字殺、還是殺,也許秦軍之前遇上各起義軍太菜了,大意輕敵,一下就被項羽這個不要命的愣頭青殺蒙了,陣前翻了車。

    背水一戰:(公元前204年),韓信27歲,於井陘三萬完勝陳餘的二十萬趙軍

    戰前,韓信先挑選2000名輕騎,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面漢軍的紅色戰旗,由偏僻小路迂迴到趙軍大營側翼襲佔趙軍大營,準備斷敵歸路;一面又派出1萬人為前鋒,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東岸背靠河水佈列陣勢,以迷惑調動趙軍,增長其輕敵情緒。

    天亮之後,韓信打著大將的旗幟向井陘口東邊的趙軍進逼過去。趙軍見狀,離營迎戰。兩軍戈矛相交,廝殺了一陣子後,韓信就佯裝戰敗,讓部下胡亂扔掉旗鼓儀仗,向綿蔓水方向後撤,與事先在那裡背水列陣的部隊迅速會合,兩軍會合後漢軍又回身與趙軍廝殺。趙王歇和陳餘誤以為漢軍真的打了敗仗,於是就揮軍追擊。

    趙軍久攻不下,陳餘只好下令收兵,這生趙軍才發現自己大營插滿了漢軍戰旗。趙軍頓時大亂,紛紛逃散。佔據趙軍大營的漢立即出擊,從側後切斷趙軍歸路,韓信指揮漢軍全力反擊,趙軍大敗。

    兩人統兵生涯第一戰

    襄城之戰:(公元前208),項羽24歲

    項羽跟隨叔父項梁在會稽起事後,第一次帶兵攻城,久攻不下。項羽非常生氣,即放下恨話:敢抵抗我項羽不降者,破城之日,竟屠之。後項羽經過一月的猛攻,襄城終於被攻下了,項羽為兌現諾言,把襄城20餘萬軍民全部屠殺。此殺一開,後面項羽又屠城了五次。

    襄城,秦朝古地名,秦末起義軍項羽曾往攻襄城,月餘才得破入;項羽日久懷恨,縱兵屠城—— 唐人司馬貞《史記索隱》

    暗渡陳倉:(公元前206),韓信25歲

    韓信受封大將軍後,命樊噲、灌嬰領兵修築劉邦入關時燒燬的棧道,自己則帶兵從陳倉襲擊章邯的楚軍,此戰章邯兵敗身亡,劉邦順利還定三秦。

    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史記·高祖本紀》

    從以上三戰各人對比,從統兵佈陣能力到戰場戰術發揮。無論是近距離取勝,還是遠距離絕殺,從軍事角度來分析,項羽都是不是韓信的對手。

  • 4 # 劉一千五

    這是兩人兩個標準,怎麼寫呀!

    軍事了而言,韓信的遠距離就有比項羽的近距離高。這是他們的成敗已經這證明了的。不明白的話,下面拿他們兩人的戰列來說說。

    韓信的遠距離絕殺,他有全域性觀念。韓信的勝利就在於他對每一場戰戰爭都成竹在胸。佈置周全。在井陘之戰,也就是韓信的背水一戰,把成安君陳餘的二十萬趙軍,在一頓飯的功夫裡,就把他們打服。趙國從此滅亡。垓下之戰,也證明了韓信的“多多益善”,因為有足夠的軍隊,才能從容不迫地佈置。才能遠距離地取得戰爭的勝利。

    項羽的“萬夫不擋之勇”,令人恐懼。他有是膽氣和勇氣。所以,一旦碰上近距離接觸,沒有他不勝利的。這在秦楚,楚漢這幾年的時間裡面已經證明了的。

    劉邦與項羽在滎陽對戰時,漢軍一看到項羽就跑 劉邦一聽到項羽來了就躲。項羽的近距離讓人恐怖。漢軍在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裡,一聽項羽來了,幾乎都是“盡走險阻”,找個地方躲起來。項羽的這種能力,也是害了他的事業。因為這與大局不起作用。而事實證明,項羽的作戰,於他的霸王事業確實有害無益。結果處處被動,被劉邦韓信的長距離迂迴包圍得嚴嚴實實。最後在垓下突圍,在烏江邊上展開了一場近距離的肉搏戰,殺死漢軍幾百人。但是,漢軍還是潮湧一樣地擁上來,項羽精疲力盡,再也殺不完,最後,如果不是自殺,就是被漢軍所殺。不為別的,劉邦已經懸賞了,殺項羽的得萬戶侯,賜萬金。漢軍能放過他嗎?

    就此而言,韓信的遠距離是勝利的保障;項羽的近距離是格鬥的勇敢。他們的出發點不同,結果就不同了。

    可惜了韓信,就差點政治頭腦。可惜了項羽,大才居然小用,自己把自己當成勇夫,失去了一個統帥應該有的本分。

  • 5 # 燕趙節度使

    當然是韓信。

    兵法有云:兵貴精,將貴謀。

    克勞塞維茨說過:“如果我們進一步研究戰爭對軍人的要求,那麼就會發現智力是主要的。”“高超的智慧兼普通的勇氣,比高超的勇氣兼普通的智慧有更大的作用”

    總之,就是為將之道,是第一位的,勇是實現謀的保證。

    韓信是西漢初年謀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謀戰派軍事理論家,在中國歷史上以卓絕用兵才能著稱,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

    宋朝何去非評價為‘言兵莫過孫武,用兵莫過韓信’。韓信為西漢的開國立下汗馬功勞,“王侯將相”一人全任。

    縱觀韓信一生,多次以弱勝強,出奇兵,用奇計,屢屢創造戰爭奇蹟。

    韓信和項羽對戰爭的理解大相徑庭。

    韓信推崇計謀,是謀戰派的代表人物,希望以最少的代價奪取最大的利益,儘可能的減少傷亡,而且從不屠殺戰俘和屠城。

    反觀項羽,憑藉自己的武勇,一味的猛打猛衝,把手中的軍隊當做賭注與敵人決一死戰,最終輸的一敗塗地。

    彭城之戰後,劉邦派韓信曹參領兵攻背叛漢的魏王魏豹,韓信曹參合擊魏國都城安邑,擒魏豹。

    隨後曹參韓信率軍擊敗代國,又在井陘背水一戰,以三萬烏合之眾擊敗號稱二十萬人的趙軍。

    韓信聽從廣武君李左車建議,派人出使燕國,成功遊說燕王歸附漢王。

    至此,黃河以北全部歸順漢王。

    隨後,韓信渡過黃河,進攻齊國。

    前204年,韓信與灌嬰曹參擊敗齊軍,齊王田廣向東撤退,並向項羽求援。韓信擊敗田廣和楚將龍且的聯軍,龍且戰死,韓信攻佔齊地。

    項羽自知形勢不妙,派人遊說韓信叛漢,韓信以劉邦對他有恩為由拒絕,始終抱定“漢終不負我”的想法而不忍叛漢。

    前203年,劉邦與項羽議和,停戰,以鴻溝為界。不久劉邦毀約,出兵追擊項羽。

    劉邦與彭越、韓信、英布等等共擊項羽,與項羽生死決戰,然後韓信率三十萬前軍擊項羽,劉邦在後,孔、費二將軍分居左右軍。

    韓信率領前軍先與項羽正面對戰,戰不利後退。

    坐鎮中軍的劉邦派左右兩軍衝擊楚軍,楚軍潰退,韓信趁機追擊,漢軍彭越、英布等圍攻楚軍,楚軍在三面夾擊中被擊敗, 項羽大敗於垓下,自刎而亡。

    至於項羽。

    韓信曾評價他不過是“匹夫之勇”。

    他的兩場大勝仗:破釜沉舟和彭城之戰都靠的是更多的是勇猛而非謀略。所以項羽只能稱得上是勇將而非智將。

    比如破釜沉舟,項羽靠的是讓士兵置之死地而後生,全然不顧如果戰事不利會怎樣?那會讓楚軍全軍覆沒,而不能捲土重來。

    而背水一戰,韓信多出奇計,派騎兵抄後路奪去了趙軍的營地,讓追擊的趙軍驚慌失措而敗退。

    彭城之戰。項羽以三萬精兵在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一帶擊潰漢軍數十萬。但此戰項羽勝的實在是驚險,試想如果戰爭陷入膠合狀態,項羽的三萬精兵怎麼與漢軍數十萬向對抗呢?

    先謀敗,再謀勝。

    項羽總是喜歡孤注一擲,雖然連贏了兩次,但一旦對方恢復過來,和他打陣地戰、持久戰,項羽的弱點就立即顯露出來,這也決定了他為什麼最後敗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券商板塊大漲後,沒漲的小券商會補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