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琴姐的退休生活

    因為粽子是節日的食品,食品不能稱之為節日。

    粽子包成三角形主要與原始崇拜有關,在古代人們以角為尊,角是人和神溝通的物,三角形象徵牛,粽子源於對牛的模仿,成角形的粽子有吉祥的寓意

  • 2 # 樂樂愛貓愛生活

    因為端午不是吃粽子而來的,吃粽子是一種習俗,是紀念屈原而來的,所以不能叫粽子節。因為在古代以角為尊祭祀的禮器都是角狀,三角粽子最初是 汨羅落河畔的人們包來投到水裡,是保護屈原屍身的,所以三角粽子是一種包含著特有內容的吉祥物。

  • 3 # 愛學愛吃啊輝

    端午節吃粽子只是為紀念端午節的方式之一,還有賽龍舟,祈福,擲李子等,所以不叫吃粽子節。

    粽子的形狀有三角形的,有四角形的,有六角的,還有長長的等,各個地方或每個人的習俗選擇的粽子形狀不一樣。

  • 4 # 玲萌呀

    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故端一(初一)、端二(初二)、端三(初)…。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粽子做成三角形或者菱形是因為傳說過去人們都是直接將米投入河中,後來有人夢見屈原託夢,說投入河裡的米都被魚鱉吃掉了,於是那人就想到用箬葉將米包好,然後包出有稜角的樣子,魚鱉看了還以為是菱角,就不會吃了.這樣做了以後,屈原又託夢給他,於是,這種包法就流傳下來了.相傳是因為:屈原在汩羅江邊投河自盡,老百姓為了救他,就用大米包成帶角的粽子,投江中餵魚,卡住魚的嘴巴,所以相傳下來,粽子都做成有角的形狀了。

  • 5 # 使用者1156338909971420

    說到過端午節,這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了,但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更給端午節蒙上了一些富有神奇色彩的面紗,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等等.

    我們要念屈原、吃粽子,但我們又不能僅僅是想想屈原,吃吃粽子,我們還應該瞭解屈原和粽子背後的往事,那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遊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至於粽子包成菱形或三角狀,

    其中一種傳言是:各地的形狀略有不同,如果見過家裡老輩包的話,大概可以理解成這樣:

    1:用少量的材料就可以做.各地包的材料不太一樣,但基本都是植物的葉子,葉寬而長韌,但畢竟是葉子,寬度有限。三角形包法只用1葉或2葉就能包成,而長方形大概就要的3、4片了把。

    2:形狀比較合理。三角的粽子四個面都能用到完整的葉片,不需要多餘的彎折,如果方的,那麼任何一個面要與其他面銜接而不使米飯漏出來都需要把葉子折起來內扣,葉子在順著植物纖維方向有韌性,但垂直向上是很容易撤破的,簡單的說,簡單地包方粽子是包不住的。

    3:包法簡便,而且形狀小點的話,容易煮熟。

    還有一種說法是:祭祀以角為貴,粽子製成角形出於祭祀中的動物崇拜

    一說粽子作為祭祀用品,是一種包含著特定內容的吉祥物。粽子的祭祀功能即來自於外形上的角。

    粽子的外形來自於對動物的模仿。動物的角,尤其家畜牛的角,很早就是古人崇拜的靈物,並被用作祭祀神靈以祈年求豐。有關古人以動物的角作祭祀的可靠記載,最早可以追溯至周代。陝西扶風1972年12月出土的西周史牆盤銘文中有“(木齊)角(音戈)光,義其祀”之句,連劭名先生譯為:“牲首兩角平齊而有光澤,用來祭祀正相宜。”上古祭祀神靈所供奉的犧牲,往往以角為貴,角是人神溝通的靈物。

    早期的角黍製成角形是對動物角的模仿。這種模仿的意義就在於賦予粽子以祭祀的功能。由此,製成角形的粽子就與動物的角一樣成了溝通人神的靈物。

    (經查閱資料,若有不對及時修正。)

  • 6 # 鬼加架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

    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而各地過端午節的形式是不一樣的,包粽子只是其中的一種形式:就如同春節要吃餃子,為什麼不叫餃子節;中秋要吃月餅,也不能叫月餅節。

    包粽子作為端午節的必備元素,由來於傳說,古時屈原投江,大夥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裡餵魚、蝦。這樣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同時不同地區也會有插艾草、賽龍舟、跳鍾馗、躲端午等等多種形式過端午。

    粽子為什麼包成三角形也是有很多解釋的…

    屈原版:

    屈原在汩羅江邊投河自盡,老百姓為了救他,就用大米包成帶角的粽子,投江中餵魚,卡住魚的嘴巴,所以相傳下來,粽子都做成有角的形狀了。

    孟姜女版:

    孟姜女的丈夫範喜良被抓去修建長城,一去三年,杳無音信。孟姜女又是一個重情重義的女子,日夜思念丈夫,望穿秋水,不見人歸,在熬盡了滿心無奈的悽苦後,安頓好公婆,毅然決然的踏上了千里尋夫漫漫征途。臨行前,他怕丈夫捱餓,絞盡腦汁的琢磨著給她疼愛的丈夫帶去可口的食物,表達她的心意。經過千思萬想,決定給他包粽子。 智慧的孟姜女想,北方邊塞風大天寒,用粘米包的粽子,不致被風吹得乾裂。在每個粽子裡還放了三顆棗,寓意著一別三年,或是紅豆代表相思。粽子的形狀是模仿著自己的腳來包的,她想告訴丈夫,妻子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是多麼不易。 從那以後,每到端午節,人們吃粽子的時候,就想起孟姜女千里尋夫的動人故事,在無限的感懷裡人們包的粽子,也就自然成了三角形。

    屈原、孟姜女都是戰國時期的人物,在中國家喻戶曉;從這個傳說的故事來看,吃粽子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它賦予我們首先愛國——擔起社會應承擔的那份責任;愛家——社會的最小單位的守候和穩定。 粽子賦予我們一個極其迷人的傳說! 每一箇中國人都應在傳說的感悟裡,讓這個傳統的節日過得不同尋常的溫馨和精彩。

  • 7 # 趴窗看雨的小龜

    “端午”二字最早出現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其中以源於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

    端午節要吃粽子為什麼不叫粽子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陰曆5月5日,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於是,在端午節這天,流傳至今的必不可少的傳統活動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是為了壓邪。

    所以說吃粽子只是端午節的一種紀念方式之一,而不能片面的把端午節叫做粽子節。

    粽子為什麼要包成三角形?粽子的形狀是從古時沿襲下來的。在古代,粽子被稱為“角黍”,角是牛角,祭器;黍是糯米。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把糯米按在牛角里,做出三角形狀的“角黍”。由於屈原投河自盡了,傳說老百姓為了救他就用大米包成了帶角的粽子投在江裡面餵魚。這樣就能卡住魚的嘴巴。於是粽子就做成了有角的形狀。現在,市場上常見的棕子多為三角形,也就是四(個)角棕,但是,也有象枕形的長的湖州四角粽、四川馬蹄粽、廣東塔形粽、遂昌長龍粽等等。不過到今天,不得不感嘆老祖宗的智慧,如果用1、2個棕葉,又要考慮到葉子上的植物纖維走向,除了三角形以外,恐怕要包出個長方形的棕子,只怕不僅棕葉不夠用,包出來也免不了漏破。

    以上就是我對端午節要吃粽子為什麼不叫粽子節?粽子為什麼要包成三角形?的回答,如果你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歡迎隨時留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贊成有異性知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