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體與客體
-
2 # 悅公子說
任何一部電影問世,對於人類來說都是一種娛樂,消遣,作為觀眾的我們只負責觀看欣賞。
一般的電影,茶餘飯後,我們看過就忘,好的電影,在觀賞之餘,或多或少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人生啟示,或者振奮人心令人積極向上,或者給世人以某個警示,或者情感深沉引起共鳴……
任何一個正常的人看電影應該都是不會受其太大的影響的,心理不健康的人本身就是一個病人,跟電影本身是沒有關係吧。
-
3 # 舒依的花開時光
《黑天鵝》這部電影本身就是比較壓抑的,心理健不健康看完都會感到壓抑,這是這個電影的基調。
準確來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心理完全健康的人。每個人都會有一些不那麼健康的地方。
需要說明的是,每個人看完電影后受影響程度是不同的。有人很快就能走出來,這是情感隔離的恰當;有人太代入了,很久都沒有辦法釋懷,這個因為情感的邊界意識不強,容易被入侵,這時要及時抽離,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情感,哪些是片子人物的,跟自己無關。
最後,《黑天鵝》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心理電影,觀影者如果能夠覺察出其心理意義,對自己本身有治療意義。
-
4 # 夢醒86107
那要分人的內心承受能力,有的人內心強大,看看沒什麼,有的人內心脆弱,玻璃心,不建議觀看,免得留下心理陰影。
-
5 # 欣然心語2020
其實我第一次看這部片的時候,更多的是傾向於把它當作是懸疑、恐怖、犯罪類的爆米花電影來看。可是當我學習了心理學,特別是《變態心理學》的章節以後再看這部片,我又解讀出很多很有意思的資訊,主要是關於原生家庭對性格塑造的影響、長期壓抑與不承認自己人性中的陰暗面等後果,卓越的藝術家真的是不瘋魔不成狂嗎?等等等等。
本劇細心品讀其實完全可以給18+的人群、為人父母者和教師群體以一個心理學上關於人格發展的警示教材進行定位,其不適合年齡太小的孩子獨自觀看。如果是心理學系的學生,可以作為課外拓展,在教師的陪同和相應解說下觀看。
影片中的女主角Nina來自一個單親家庭,母親在生育她之前也是一名芭蕾舞演員。年方28左右的她在西方崇尚獨立的社會中仍然和一個整天穿著黑衣服、畫著色調灰暗的人像畫,對其像控制小女孩一樣進行精神鉗制的母親相依為命,沒有朋友、知己及其他業餘興趣,在年近30的歲數,房間擺投仍停留在粉色小女孩的裝飾風格中,平時的穿衣打扮色調也是粉粉的。
這種高壓且封閉的親子養育環境,扼殺了Nina人格、心理成長的彈性與活力,甚至還有來自個體生命面對未知世界變動時的適應性、張力及野性。其中,電影雖然沒有點明,但是欣然認為Nina的母親很有可能是想將自己不能成為芭蕾舞明星的夢想全部寄託到女兒身上,讓女兒完成自己的夢。可憐的Nina活成了一個只有芭蕾舞和母親,但偏偏沒有健全人格與自我的人。
在接到劇團的新《天鵝湖》中需要一人分飾兩隻黑、白天鵝的要求時,其實為她內心渴求改變、渴求釋放內心壓抑的陰暗面提供了引子。藝術的高段不是在於技術的精湛與控制,而是釋放與激情。此話不假。Nina的同事Lily、劇團前輩Beth都具有“黑天鵝”特質的人,Lily看似玩世不恭,實則聰明、靈活而且能平衡生活與工作。Beth則有點歇斯底里,但仍不失在表演和生活中收入自如,起碼沒有在公眾場合出現歇斯底里症狀。
在這裡我也發現了電影和真實的心理諮詢、治療案例中一些相似的東西,那就是具有心理障礙的人在表現出異常行為和出現幻覺之前都是受到相應壓力及社會刺激的。
隨著排練的緊張、公演的日期越來越近,Nina開始出現了《變態心理學》中關於異常心理的一些表現:出現幻覺。她總感到自己慢慢變成黑天鵝,長出黑翅膀,甚至假想出很多阻礙這部分人格野蠻生長的“假想敵”:包括媽媽和同事Lily。因此Nina兇狠地虐待母親、甚至在上臺演黑天鵝前“殺了想取代她的Lily”,雖說這段情節處理得有點誇張,可是欣然感到Nina內心中一直被壓抑的“黑天鵝”,那種陰暗的人格殺滅了她呈現在外的溫婉、脆弱的“白天鵝”人格。
她的瘋魔是暗黑人格的反噬,也是長期高壓的家庭環境、缺少溫情的人際關係、單一的生活使其無法平衡內在、平衡藝術與生活的結果。在網上看其他人的短評有網友說,Nina是成功的藝術家,她只是不瘋魔不成狂而已,成功的藝術家都具有癲狂的質地,具體還有梵高之類。可是欣然認為此言差矣。藝術家群體中也有很多心理健全、思想深刻、具有成熟人格和優良藝術天賦品味的,例如我國著名的油畫藝術家喻紅、劉小東教授夫婦、閆平教授等等。
喻紅教授在畫室創作瞬間,她的留校作品《大衛》素描很好地展現了英雄的正氣與無畏
回覆列表
那你的意思是適合心理不健康的人看了,還是想說看完之後從心理健康變成心理不健康了,還是想乘機鄙視一下心理不健康的人?而且你能夠確定你心理健康嗎,會不會是因為你心理不健康看完後才壓抑,而不是因為你心理健康看完後才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