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環評紅樓
-
2 # 唐氏易斷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
-
3 # 大大的俞
撇開外國人人名難記這個通點,這本書其實並不複雜。它講述了一個偏遠山村一個家族的百年曆史。山村偏到什麼程度呢,吉普賽人拿來的冰塊就能被村民視為神蹟。為什麼要以這個家族為中心呢,這個村包括這個家族的起源就是一對因為血緣關係不能合法成親而私奔的情侶帶著其他有著差不多或其它問題的男女一起組建的。
它之所以看起來複雜,起碼對於中文母語者來說,人名真的是一個原因。另外就是現實和虛幻交織的描述手法。打個比方,今天上班坐公交車,一條青龍和一隻鳳凰打架從天撕打墜落在公交車前,以至於這輛車上大部分的人都上班遲到了。沒感情的說這句話提煉重點是遲到,然而更讓人關注的難道不是青龍和鳳凰打架嗎?當然,馬爾克斯的書裡不是青龍和鳳凰,而是更為普通現實然而更具象徵意義東西:螞蟻蝴蝶之類。
我第一次讀這本書之前,都不明白螞蟻蝴蝶的引申含義,然而它們出現那麼多次每次都是死亡屍體,所以自然就明白了。
這本書的核心,其實是人類的孤獨。開篇的回憶句式會讓人有穿越千年錯覺,其實也就是百年而已。也正是因為這個錯覺,我一直以為馬爾克斯去世上百年了……
必須承認,開篇句很有很有很有魔幻感!
-
4 # 迷宮中的Joker
作為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百年孤獨》的名聲早已四海皆知,對於這樣一作世界名著,很多感興趣的讀者往往帶著憧憬和好奇去書店買下一本,回家時不時地翻上幾頁,然而晦澀難懂的劇情和重複的名字很容易讓人勸退,甚至把整本書全部讀完都未必能明白作者要表達什麼。
其實這種現象太正常了,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因為它儘可能地在根據時代背景和文化特徵給讀者構思起來的真實世界,即使某些名著是虛構的,它也是在講述符合邏輯、規律、無限貼近真實、又包羅永珍的經過歷史遴選的寶貴書籍。
這個世界上的名家名著這麼多,文化差異巨大,從東半球排到西半球;時間跨度極長,從荷馬史詩排到21世紀;包含的學科知識包羅永珍,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包含了生物學,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包含了心理學,亞當斯密的《富國論》又有經濟學知識;柏拉圖的《理想國》沒有一定的數學之時可能沒法理解;《孫子兵法》這種軍事理論型的著作普通人看了也會一知半解;就中國最經典的《紅樓夢》而言,即使是最通曉中文和文言文的中國人也不敢說他研究透,更何況文化隔閡巨大的外國人呢?所以說,如果有人自稱他讀完就理解了一本名著,那麼他絕對是在說大話。
讓我們重新回到《百年孤獨》這本書,事實上,要說真正完全理解這本書,我想除了作者可以說沒人能做到。然而,這本書也是一本千面鏡子,來自世界各個地方的文化迥異,經歷不同的讀者,看完這本書,都可以根據自己的人生體驗產生共情。
下面我不妨從自己的角度,介紹一下哥倫比亞百年前的歷史背景吧。
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曾說《百年孤獨》是一部歷史紀實作品。1830~1870年的這段時間,哥倫比亞爆發過數十次內戰,黨派鬥爭激烈,政客虛偽,政權更迭頻繁,獨裁者殘忍,民眾們愚昧盲從。出生於1927年的馬爾克斯,大概感受到了整個哥倫比亞,甚至是拉丁美洲的封閉、落後、愚昧與腐敗的社會背景,從而想要在文學中探索、分析這些社會問題。
《百年孤獨》中提到過的“千日戰爭”,就是哥倫比亞1899~1902年爆發於自由黨與保守黨之間的戰爭。1898年,哥倫比亞保守黨再次贏得大選,而自由黨方面,指責保守黨操縱選票,拒絕承認結果。1899年,自由黨的拉斐爾·烏里韋領導起義,這場內戰一直持續了1130天,以烏里韋投降告終,因此被成為“千日戰爭”。在戰爭結束後,美國策動哥倫比亞自由派獨立,成立了巴拿馬共和國,美國直接拿到巴拿馬運河的建設工程,可以說是蓄謀已久。千日戰爭給哥倫比亞帶來的破壞是全方位的,經濟增長停滯,社會動亂不堪,人民傷亡慘重。更嚴重的是,美英等國趁機大量投資哥倫比亞石油,鐵路等事業,又大批開發咖啡、香蕉等種植園,國民經濟財富慘遭列強掠奪。南美解放者玻利瓦爾奮鬥一生的革命果實直接被帝國主義攫取。直到今天,拉美地區仍然是美國的後花園。
與《百年孤獨》同一世界觀下的馬爾克斯另一作小說《枯枝敗葉》則用一種魔幻的方式來描述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對哥倫比亞的經濟剝削:
驀地,香蕉公司好似一陣旋風到這裡,在小鎮中心紮下根來。尾隨其後的是“枯枝敗葉”,一堆由其他地方的人類渣滓和物質垃圾組成的雜亂、喧囂的“枯枝敗葉”。這是那場越來越遙遠、越來越令人難以置信的內戰的遺物。“枯枝敗葉”冷酷無情。“枯枝敗葉”臭氣熏天,既有面板分泌出的汗臭,又有隱蔽的死亡的氣味。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它就把此前多次浩劫餘下的瓦礫通通拋到鎮上,並使亂七八糟的垃圾堆滿街頭。狂風突然以令人頭暈目眩的速度攬動著垃圾,垃圾急遽地分化,形態各異。最後,那條一邊是小河、另一邊是墳塋的窮街陋巷變成了一座由來自各地的垃圾組成的五光十色、面目全非的小鎮。
戰後,當我們來到馬孔多,讚賞它的肥田沃土的時候,就估計到早晚有一天“枯枝敗葉”會湧到這裡,但是萬萬沒有料到來勢竟如此兇猛。儘管已感到雪崩降臨,可我們也只能把盤子刀又放在門後,坐下來耐心等待這些不速之客來結識我們。這時候,火車的汽笛第一次鳴響了。
在《百年孤獨》中,作者則從布恩迪亞家族入手,以小見大,用非常魔幻、荒誕的方式講述整個家族發生的故事。
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是個沉迷於科學研究的人,然而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家裡人認為他瘋了,最終將他綁在樹上,幾十年後孤獨地死去。
讓讀者印象最深刻的奧雷里亞諾上校,一生領導32次武裝起義,逃過14次暗殺,73次埋伏和1次槍決。他的經歷,還原了哥倫比亞黨派紛爭,戰亂頻繁,社會動盪的局勢。
布恩迪亞家族的女人們也與家族的興衰息息相關:烏爾蘇拉以女性大家長的角色管理著家族,憑著她的毅力與良好的管理能力,整個家族走向興旺發達。阿瑪蘭妲的一生飽受單戀、嫉妒與悔恨的折磨,以一個老處女的身份死去。麗貝卡是個有怪癖的人,當孤獨吞噬內心,她就會不由自主地吃泥土,吃蚯蚓,也在孤獨中走完了一生。美人兒蕾梅黛絲,空有一幅美麗的皮囊,卻是一個低能兒,家裡人也對她疏於管教,最後坐著床單升上了天......
馬爾克斯的筆下,整個布恩迪亞家族都缺乏情感的溝通、沒有信任與瞭解,一種孤獨感瀰漫在整個家族中。這也許也反映出當時那個年代的哥倫比亞社會形態。在戰亂,獨裁統治,國外資本主義經濟壓榨等困境下,人民群眾差不多也是矇昧無知的,這種社會的孤獨感阻礙了整個國家團結向上和積極進步。
以馬爾克斯為主的作家發揚光大的魔幻現實主義,歸根結底還是結合事實的真實的現實主義,那些荒誕的,讓人大跌眼鏡的場景,也許在中國1840年以來也時不時地發生。正如馬爾克斯本人所說:”看上去是魔幻的東西,實際上是拉美現實的特徵。我們每前進一步,都會遇到對屬於其他文化的讀者來說似乎是神奇的事情,而對我們來講則是每天的現實。”
歸根到底,《百年孤獨》並不是一本可以簡單就能讀通的小說,我們作為讀者,不如順其自然地感受,無論是書中重複又難記的名字,還是那些荒誕又難以捉摸的故事場景,又或者是穿插巢狀的時空敘事,我們讀者不如試著去接受這些荒誕與魔幻,即使是一目十行匆匆略讀完整本書,我想也是會有一些收穫的。
另外,看書這件事確實不能強求,世界上名著這麼多,作家的風格也是千奇百怪,總會有讀者難以接受的書籍。那些每個周、每個月制定的讀書計劃其實大可不必,閱讀不需要這樣功利性,不如以一種閒暇休憩的方式來養成閱讀的興趣。
回覆列表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經典之作,1982年過得諾貝爾文學獎。
書中講的是關於一個叫馬孔多的小鎮上,布恩迪亞一家七代人的百年家族史。這個家族成員起名有個特點,就是喜歡用重複和類似的名字,後來為了區別開來,乾脆用在重複的名字後面加上第二,如阿爾蒂尼奧第二。
由於人物名字的重複與類似,所以讀起來難度較大。需要細細地讀,最好作筆記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