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廿由八曬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之憂也。

    ——欺行霸市,蠻橫佔道,而得不到監管及治理,法治公平和威信也就得不到保證,這無疑是社會治理中的一大隱患。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畢生操勞默默付出!從咿吖學語到長大成人,守護著成長關懷著冷暖,世上沒有誰可比似父母給予的恩情了。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任何時人不可昧著良知說話,任何地人不可違背良心做事。

    (薦讀)

  • 2 # 孤燈點文化

    一部《論語》是希望天下人都成為仁者,有道德的君子,但現實的矛盾是,俗者太多,君子太少,所以至善至美的世界很難達到,於是孔子希望每個人都能學會自責與改正。

    人是很難認識到自身錯誤的,如果能認識錯誤,就能學會自我責備,就會讓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去發展。孔子擔憂的是人們不修德,不讀書,有錯不改,這三方面是緊密聯絡的。用今天的邏輯,可以概括為:讀書明理,明理修德,修德過程有不善則自我改正。只有這樣,人才會不斷完善,才能成為道德君子,才能更接近完美。

    這也能看成是社會改造的一個手段吧。都說現在社會道德滑坡太厲害,所以,“修德,徙義,改不善”真的很有必要。

  • 3 # 一直奔跑的小樓

    我來談談自己的理解和認識。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翻譯:孔子說:“不去培養品德,不去講習學問,聽到義在那裡卻不能去追隨,有缺點而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

    面對世界的社會,孔子提出了他自己的四大擔心,即“道德不修、學問不講、知善不從、有過不改”。如果我們有一個反向思考,可以說,孔子提出了四個建議我們個人的成就,一是加強道德修養,二是努力學習,三是選擇好固執,多行,四是及時糾錯。四點建議會幫助我們進步,自我完善。

    首先,讓我們看下加強道德修養的重要性。所有人行為以外的言行,如果總結,言行可以分為兩種,這是適合每個人的言行,而不是每個人的言行。任何有益於每個人的言行,自然屬於秘密的類別,並不是每個人都是不道德的。所謂的修德,是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完善他們的人格,造福於社會。如果不注重修德,可能會傷害自己,嚴重時還會導致不良影響整個社會。

    其次,要勤奮學習。孔子提到在本章中的“學之不講”,儘管他沒有提及我們學習什麼,但只要稍微動動大腦就可以想明白。孔子的人生是推崇“仁”,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學習,是知識的核心。然而,學習是學習的一個方面,適用於實踐是學習的最終目標。,每個人都只有一個熟練的掌握,大家學會了完美的應用到實際, 學以致用。如果學習不有或濫用,而不是成為一個書呆子,成為社會的禍害,這不是人們想看到的結果。

    再次,選擇好固執,多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接觸很多的理論,其中許多是指導的秘密真相。然而,大多數時候,我們清楚地知道應該使用一個秘密的方法來指導自己的生活,但是在做事情的時候,但不是在這條線。這種行為,是孔子所說的“聞義不能徙”。是正確的事,聽到正確的意見,我們應該記住,並立即付諸實踐。實際上,無論大小或公義,關鍵是要做和不做,可以提高自己的修養很好,否則會走向墮落。

    最後,發現錯誤應及時悔改。是所謂的錯誤都可以改變,不是。人在犯了錯誤之後,只要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你可以得到一個大的興趣。犯了一個小錯誤,如果它能夠好轉,也算不是太遲了。負荊請罪就是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廉頗不承認他錯了,小錯誤的時候變成了一個大錯誤,可能就不是將相和的結果了,甚至會動搖或影響到國家的穩定和統一,如果那時在懺悔,已經無能為力。因此知錯能改也是改變和提高自身修養的一種手段。

  • 4 # 妙哉書道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這句話大意為:不修養自身的品德,不去專研學問,聽見正確的道理卻不能身體力行,發現身上有缺點也不改正,這就是我所憂慮的。

    其實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完善自身的4個點,良好的品德、有學習的精神、有身體力行的行動力和善於改正的能力,能做到這幾點的都不是一般人。

    不說其它,就說最後一點,發現自己缺點能勇於改正的人都是積極向上的人,這不禁讓人想起“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都是一樣的道理。

  • 5 # 紹興李珍

    答:出自《論語·述而》這一段話共有三句,分別如下: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這三句是連續的,中間沒有斷開,是孔子自己對自己的總結、鼓勵和鞭策。

    說句老實話,孔子也很可憐,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與時俱進”,宣講自己的東西,而不是為人作嫁,因為這是人性使然。何況古人的東西,必須進入他們的世界,進入他們的靈魂深處,這不得不需要修身養性,這個脫胎換骨的過程,相當於鳳凰捏磐。只有經過了這一過程,人生才得以真正的昇華。皓首窮經而甘之若飴。

    先看第一句。孔子說:“我只傳述不創作,相信並且好古,暗中自比老彭。”

    因為這個彭國是商朝之國,已經被滅掉了,所以,只能稱呼老彭。

    孔老夫子自述:自己的作用僅僅是把祖宗文明整理傳述而已,因為相信和喜歡文明之源的原因,已經是過了事,所以他知道自己是沒有什麼名份的,夫子為自己定了性。

    試想:有誰願意經天緯地之才,而甘願做綠葉?

    第二句。孔子說:“默學而強識,學問不厭倦,教人不疲倦,除此我又做了哪一樣呢?”

    孔老夫子又自述:一生做三件事,對學問博聞強記;學習態度學而不厭,用來幹什麼——誨人不倦。所以他可以“韋編三絕”,只是為了能夠強識,然後可以傳道。

    第三句就是題目所述。孔子說:“德不知修養,學問不能講,聞義不能行,不善不能改,這是我所憂愁的。”

    老夫子在憂愁什麼?養德就是改不善怕德行不夠,不能承載;學問怕對古人理解得不夠透徹,講得不夠貼切;明道義就必須恭敬而行;怕犯“貳過”。所以子路聞道如果覺得自己還沒做好,就非常害怕再聞其它道義。

    這些都是對自己的,是孔子的內心所思所想,也是當時的寫實。

    我們看看,有這麼一個人,默默地在做這種事情,在“聰明人”眼中,他就是一個十足的傻子啊!這種話又有多少人能夠理解呢?心中無限的敬仰油然而生,這一輩子最大的收穫,就是有空拿著小板凳,聽到來自時空的聖賢之道。敬奉!

  • 6 # 每日讀書A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解析這是《大學》裡講明德和日新的功課,每件事進步一點點,每天進步一點點,事事注意,日日不斷,積累下來,就大有可觀了。德必修而後成,學必講而後明,聞義而徙。“徙”,是遷,跟過去,聽到好的就跟上照做,這樣善才可以積累。發現自己不好的地方,能馬上改正,惡行才能去除。這就是劉備說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也是王陽明說的:“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條,就是修身進步的切實功夫,想進步,就在這四條上用力:對德,要省察克治,每天每時每刻每件事注意修治自己,則明明德,日日新,每天重新整理自己的品德。對學,要反覆講習討論,要像上一句孔子說的“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如《中庸》裡說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所以,不能自己埋頭研究,一定要找到良師益友,找到學習的伴兒,才能共同進步,講習透徹。對義,義有當為的,聽到了馬上就照辦。不善當改的,必須堅決地去除以革其舊。這兩條,為善去惡的關鍵,在於不反覆、不再犯。比如戒菸,說“戒菸很容易,我每年都戒三次”。這就是“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了”。所以這些話,說起來都很簡單,做起來艱難。這些沒做到,就不必去追求什麼高深的學問,最高的功夫,就在這日用常行裡!日新是至德,每天在日用常行裡修治自己,做到像顏回那樣,不貳過,犯過的錯,知道了就不會犯第二遍,那積累不了幾個月,想犯錯都找不出錯來犯了。其實善和惡的品種科目都很少很少,就那幾條,就是做起來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要懂:年輕是最大的資本,結婚一定要趁早”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