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聊聊歷史上的那些事
-
2 # 歷史檔案館
史籍中有關於秦惠文王嬴駟當太子時候的一段往事,說是在商鞅變法時期,嬴駟作為太子,沒有遵從父親秦孝公的意志,而是站在朝中貴族們的隊伍中,反對變法。史書中說“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
由於變法之初面臨種種阻礙,尤其是貴族與民間皆有反對之聲,嬴駟跟隨潮流似乎無可厚非。秦孝公和商鞅推行變法的決心不可動搖,正好就拿此時的太子嬴駟開刀。不過太子畢竟年少輕狂,在其上還有太傅太師。“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公子虔公孫賈成了新法的祭旗人。
《商君書》中有“夫先王之禁,刺殺,斷人之足,黥人之面。”意思是秦國以前的君王,在制定刑法時,有處死的,有砍腿的,有在人臉上刺字塗墨的。並未提及犯如何罪狀,才能施以黥刑。在《商君書》中,還有“千人環,規諫,黥劓於城下。”說的是在戰場上,作為秦國兵將,要是因為怕死逃避,就要在眾目睽睽下,在刑場遭受在臉上刺字的羞辱,嚴重的還會挖去鼻子。
那麼,作為太子的嬴駟,當時有沒有可能犯戰場逃兵的罪責呢?按理來說,當時的兩代秦國國君,包括秦獻公和秦孝公,都算是勵精圖治的君主,而且大多充滿血性,為收復河西之地,與魏國幹過很多場架。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嬴駟,在戰場上不應該有怯弱之性格,那麼這種當戰場逃兵的可能性,是比較低的。
《史記》中說的“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說商鞅變法滿一週年時,國內反對聲不斷。“於是”這個詞語反映出司馬遷的觀點,前面是民眾的反對,太子犯法的目的,似乎是在為民請願,故意以身試法,想要用犯法的行為來阻礙變法的進一步推行。這種說法,則顯得秦惠文王較為幼稚。當然,此時的秦惠文王嬴駟年紀尚幼,以其血氣方剛的秦人性格來看,還是有一定可能性的。
後來有《東周列國志》,則猜測嬴駟是反對秦孝公遷都咸陽,並以此詆譭新法,乃至商鞅將太子知罪,並將公子虔、公孫賈治罪。這裡就較為明確的羅列嬴駟罪狀。但可信度有幾何,值得斟酌。那麼,到底嬴駟犯的是什麼罪,目前來看,只有依靠考古發掘得以證明了。
-
3 # 芳小菊
我認為秦孝公的兒子贏駟所犯的真正罪行,並不是大家所說的他在做太子時,觸犯的法律。
做太子時,他是觸犯了法律,據東周列國志上講,商鞅主持遷都咸陽,但是贏駟公開表示拒絕遷都,並詆譭新法,所以,商鞅將他知罪。
因無法對他用刑,就以教導無方治了太傅公子虔和太師公孫賈的罪。
割了公子虔的鼻子,在公孫賈臉上刺了字。
這些只能說是他觸犯了當時的法律,與之後的誅殺商鞅比,不算大罪。
後來的車裂商鞅,才是他犯下的大罪。
秦孝公去世,他繼位後,每想起當年的受罰之事就很不高興,加之這時商鞅威望極高,家家戶戶都知道商君之法,秦惠文王贏駟對商鞅有所顧及,所以在公子虔等人捏造謠言說商鞅造反時,便藉機將商鞅車裂而死,並滅其家族。
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車裂一個治國功臣,贏駟的做法,不僅殘忍,而且使秦國的變法受到了牽制,讓世上早早失去了一個法制之父。
所以,我認為秦孝公的兒子所犯大罪就是車裂商鞅。
-
4 # 梨樹洞小梨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首先我們要了解秦孝公是誰?
秦孝公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國君,也是重用商鞅實行變法並遷都咸陽的君國君。
秦孝公的兒子就是秦孝文王贏駟,19歲繼位是為秦惠王。也是車裂商鞅的人。
商鞅在變法初期,在皇宮貴族之間行法令,從當時的太子贏駟開始,若太子有錯,就應當受刑,但太子為千金之軀,不能直接受刑就懲罰太子的師父,這樣一來,商鞅得罪了太子。
等到贏駟登基之後,公子虔和公孫賈就趁機捏造謠言說商鞅造反,於是藉此機會對秦國有功的商鞅進行車裂而死並滅其全家,鞏固了自己的權利和地位。
但是秦惠文王也有識人馭人的本領,他利用公子虔和公孫賈除掉商鞅之後,又以他們二人純屬陷害為由,順手除掉了他們二人及其黨羽。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也不過如此了吧?
秦惠文王身上有利有弊,商鞅變法也並不是完全的符合當時的社會現實,所以他們都只是歷史前進車輪下道路的基石,奠定了社會的發展基礎。
回覆列表
史籍中有關於秦惠文王嬴駟當太子時候的一段往事,說是在商鞅變法時期,嬴駟作為太子,沒有遵從父親秦孝公的意志,而是站在朝中貴族們的隊伍中,反對變法。史書中說“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
由於變法之初面臨種種阻礙,尤其是貴族與民間皆有反對之聲,嬴駟跟隨潮流似乎無可厚非。秦孝公和商鞅推行變法的決心不可動搖,正好就拿此時的太子嬴駟開刀。不過太子畢竟年少輕狂,在其上還有太傅太師。“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公子虔公孫賈成了新法的祭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