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袍哥老胡
-
2 # 成長伴書行
在面對人生中權利、財富和美色中,你究竟應該是積極進取,還是去剋制自己呢?
這幅對聯告訴了我們一個智慧道理,你只要追求一半就好了,而關於錢、利和色,祖先們已經告訴我們了。
這三個字都有一把刀,一旦貪心膨脹起來手伸的過長,就一定會被這三把刀受到傷害。
金錢追求到一半就好金錢不是越多越好,我最近在看熱度很高的電視劇《三叉戟》。
劇中的黃友發就是典型的例子,為了金錢四處非法集資。
為了自己的貪婪,可謂是壞事做盡。
其實他這樣的人生一輩子都不愁錢,說透了還是自己的貪心在作祟。
對於錢來說,我們要用合理的手段去賺取,只要自己的生活條件差不多就行。
我在小時候看過的一則寓言。
一位農民為了讓驢跑的快一些,在它臉前放了一個胡蘿蔔。
驢本來是慢吞吞的,看見了胡蘿蔔拼命跑起來。
那時候看不懂,只認為驢很傻,也感覺這位農民有些壞壞的。
但其實現在想想,很多人為了自己的貪心,何嘗不是拼命努力,卻一直得不到結果。
對待金錢,我們應該用合理的手段去賺取,無功不受祿。
我們回頭再看看電視劇《三叉戟》中的夏靜怡,
認為自己是留學生,而黃友發就是自己的伯樂。
最後卻淪為了黃友發的斂財的工具。
我們應該有一個合理的追求方向,不要過度追求。
對待情感遇到努力,不合適就放手在感情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剋制。
其實在我看來,感情中的大部分問題都是其中有一方不剋制導致的。
司馬相如在卓文君老了之後,認為自己權利也很大了,想要納妾。
被卓文君的“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感動,
便打消了納妾的念頭,從此一心一意和卓文君白頭到老。
在對方容顏失去色彩後,你能不能剋制住內心的躁動。
在自己有權有勢後,你能不能剋制住外面的誘惑。
對待情感而言,是彼此心靈的心心相印。
我知你的快樂,同時也知道你的悲傷。
在蘇軾貶到惠州前,所有的夫人都遠離他而去,畢竟沒有人願意陪著蘇軾前去受苦。
但有一位小妾身體羸弱,但還是堅持陪著蘇軾前去。
她就是王朝雲,命運多舛,是被蘇軾的正式夫人買到家裡當僕人的,基本上侍奉蘇軾為主。
她沒有任何義務去陪著蘇軾前去,即使離開也並不用揹負道德責任,因為在當時應該是蘇軾的正式夫人一同陪往。
王朝雲自知身體多病,即使蘇軾再三勸阻,她仍不改初心。
因為她知蘇軾的內心,“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連連貶謫和王朝雲的悽慘命運無處安家。
讓他們更加懂得珍惜對方,在王朝雲去世後,蘇軾從此不再彈唱蝶戀花。
人世間最珍貴的感情,不是在風光時的共富貴,而是在危機前的共患難。
即使我知道離開你可能有更好的生活,但是在誘惑面前,我也能為你剋制住。
總結人生不可能事事都得意,所以我們更加應該去重視那些重情重義之人。
這可能就是這幅對聯中只求半稱心的智慧吧。
-
3 # 宅在家的小魔女啊
說白了就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人到中年就知道,平淡是人生常態,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幸福和幸運都是少之又少。
你出生家世好,有顏值,智商線上,那你已經比百分之九十的人強多了。
-
4 # 龍龍悟道人生智慧
這是一句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問題。如何理解,主要論述如下: 一、人生哪有多如意。一方面,這正體現了無常和苦的思想。人生是無常的,萬事萬物於我都是變無無常,剎那生滅的,對於我們來說得到終是短暫的,即使快樂的事情很快就過去了。同時,人生的本質是苦的。苦之因在於貪執。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取蘊苦。從這個本質而言,“永遠無有安樂時,稍許安樂亦變苦”。所以人容易被五欲所覆,由於貪慾之害,很多人難以滿足自己的慾望,達到一個慾望需要更大的慾望,一旦滿足不了慾望,就很痛苦,所以人生難得有如意。 另一方面,視角的不同就有得失心。人生如意之事僅此十之一二,這主要在於每個人的看法和角度不一,若僅從自我而言,很難符合自我需求。所謂越計較越痛苦。而且一直變化中。即使有快樂,也是短暫的。如果我們多考慮他人,為社會,為國家做貢獻,少計較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那麼這種先公後私,公而忘私,人生就會知足常樂,就容易感到如意。凡是立足於我是否有利,是否得失來做事做人,必然會失望更多。 二、萬事只求半稱心。這是一種樂觀的人生觀,畢竟任何事情都是兩面性,有好就有壞,難免做到人人滿意,事事稱心。少一些計較就多份安樂。
一是境隨心轉。要調整心態,心胸有多大,你的舞臺就有多大,你的能量就有多大,要有容人之雅量,多看他人的優點,少提他人的缺點,這樣心理就更陽光,就會少生氣,就會少些計較,少些抱怨,你的人生就充滿光明和前途。
二是要多些“無我”精神,多從大局出發,從集體出發,從社會出發,少些“我”。就會更稱心。 少些計較。多從公出發,先公後私,他己兼顧,這樣就會更稱心。角度一變,天地更寬,心境更亮。相由心生,萬法唯心造。你以什麼心態看世界,就會得到不同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實際上,一個人希求的越少,就越容易幸福。而真正的幸福是在內心求,豐富自己的內在世界,你的內在豐盛,那你對客觀外在世界更容易滿足。外在世界是內在的外顯。半稱心就好,別求全滿。得失之心愈重,幸福感愈弱。少計較,多努力,多付出,你的幸福和快樂會越來越多。
總之,知足常樂,隨遇而安!! -
5 # 蘆山竹老土
多如意,半稱心。這是一副比較正確地理解了在人世間的生存環境中的真實寫照。多如意是人人的追求目標,但是我們是生活在天與地兩個極端之中在運動中,在時間上,如意的多少是永元人存在於此息彼消之中的人,我們的感受也相應地處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之中,所以世上沒有絕對的多如意。只有相對的感受到而已,但這也不是永遠。而半稱心是叫我們少抱不切實際的幻想,在適應環境中生存。但是這對聯也表示出無追求,上進。少創新發明的不足之處。總之你只要是半稱心了,你就站在了你人生中的最隹位置。
-
6 # 甘肅慧乙德文化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去杭州旅遊過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杭州有一座千年古剎“靈隱寺”,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名寺之一,又名“雲林寺”。靈隱寺開山祖師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賜田並擴建。五代吳越王錢鏐命請永明延壽大師重新開拓,並賜名靈隱新寺。宋寧宗嘉定年間,靈隱寺被譽為江南禪宗“五山”之一。清順治年間,禪宗巨匠具德和尚主持靈隱寺,靈隱寺重建,其規模之宏偉躍居“東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康熙皇帝南巡時,賜名“雲林禪寺”。這樣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佛教名寺必然有許多文化軼事。今天就來給大家說說靈隱寺裡的一幅楹聯“人生哪有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到底蘊含這怎麼樣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內涵?
杭州靈隱寺裡的一幅楹聯:上聯“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但求半稱心”這幅對聯從字面意義上理解:人世間事,哪能讓人事事都稱心如意,萬事只要半稱心就足夠了。其實這句話有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和人生哲學,這句話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文化的一個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的縮影。
這幅對聯的點睛之筆,就在“萬事只求半稱心”裡這個“半”字。這個半字用的實在是太好了,一個“半”字,幾乎把我們中華傳統文化都涵蓋了。
儒家文化裡的“半字哲學”:明末清初的碩學鴻儒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可謂將“半”字哲學發揮到了極致。
歌詞是這樣寫的:“看破浮生過半,半字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幽閒,半里乾坤寬展。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半耕半讀半經廛,半士半姻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衾裳半素半輕鮮,餚饌半豐半儉。童僕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半賢。心情半佛半神仙,好字半藏半顯。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半思後代與滄田,半想閻羅怎見。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半帆張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百年苦樂半相參,會佔便宜只半。”李密庵用生花妙筆在其《半字歌》裡所描繪的那種知足常樂,隨遇而安,自然舒適的生活狀態,認為這是“中國人所發現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宋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曾在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也這樣寫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故難全。
“晚清“第一中興名臣”曾國藩可謂是深諳此道。他常吟誦的格言是“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修德不求報,為文不求傳。”常求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並將自己的書房取名“求缺齋”。“半字哲學”不僅體現在中華傳統文化裡,國外人亦對此推崇備至。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曾做過一首詩:“別在平野上停留,也別去爬得太高。打從半高處觀看,世界顯得最美好。”
佛家文化裡的“半字哲學”:弘一法師一次在一位老朋友家裡用餐,只要了一碟蘿蔔,一碗大米飯,一杯白開水。老友過意不去,便笑著問:“你不嫌醃蘿蔔鹹,白開水淡?”弘一法師笑著說:“這鹹有鹹的味,淡有淡味道。”國畫大師豐子愷聽後感慨地讚歎道說“人生本如此,鹹淡兩由之。”從天到地是一瞬,從生到死是一生。弘一法師去世的時候留下四個字:悲欣交集。
據說日本書道有一派以禪為宗,書法的特色是一篇字總留有幾處敗筆,如刻意的脹墨與枯筆,意在暗示:人生沒有百分之百的圓滿。這一切無不追求一種“半”的人生哲學。
道家文化裡的“半字哲學”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曾說過:“死生為晝夜”,不過是自然規律而已。生固可飲,死亦坦然,“雲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淡泊以明志”沒什麼可悲觀的。心靈留白,生命留白,就會心態良好,精神充實,就能建築起健康平臺;就會擁有充實,坦然,意蘊深厚,絢麗多彩的人生。心靈就可以在寧靜的家園中安然入睡,受傷的心靈就會喜出望外的修補,生命就會變得堅強美好!
《易經》“豐”卦,《彖》曰:“豐,大也。明以動,故豐。“王假之”,尚大也;“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則昃,日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訊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意思是說:豐,象徵豐大,道德光明,並能施於行動,所以能夠盛大。“王假之”是說君主崇尚豐大;“勿憂宜日中”,是說君主宜以豐盛之德普照天下。太陽昇中就西斜,月亮滿了就虧缺,天地的盈缺,都是隨著時間消長的,何況人呢,何況鬼神呢?“豐”卦的主旨告戒我們:當人生擁有了最豐富的“盛宴”時,一定要保持智慧和清醒的頭腦,否則便會衰敗,這便是“日中則昃,月滿則虧”的道理———人過分的自滿,自大,必然會招致損傷。
“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牆內藏”快樂風流,確實是人人所向往的,然而對它的領會卻不盡相同,能跳出這四堵牆者可謂“美麗人生。”
用心品味靈隱寺門前的這幅楹聯“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就十四個字,看似簡單普通,卻點醒了千千萬萬的遊客,從古至今沒有哪一個人是一凡風順的,但其實有時候我們可以很簡單快樂,可是被酒色財氣,功名利祿所絆住了,因此我們現實生活中,其實很多人都生活的非常累。而這幅對聯敬醒了我們,凡事都要學會滿足,學會滿足生活中才會看到快樂。這十四個字特別適合現如今的年輕人,尤其是那些受到挫折的年輕人,生活中真的有很多簡單的幸福和快樂,只是我們沒有用心去發現而已。人生在世就幾十年,就更應該心態要寬鬆,從容,大度,豁達,眼界要放寬,心平氣和地追求“半稱心”的生活。古語說“天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假如事事盡如人意,那有什麼努力和輝煌精彩可言呢?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遺憾才顯得出生活的本色。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這不是玩世不恭,也不是不積極的消極生活態度,反而確實一種豁達自然的生活態度,這是最貼近生活的態度,追求“半稱心”的生活,不去強求完美,反而會更完美,做真實的自我,迴歸本真,迴歸自然。
回覆列表
如何理解“人生哪有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這幅對聯的含義?
這副對聯的意思還是很明瞭的。
大概論述這幅對聯的含義,這幅對聯提醒人們,人生在世,要懂得知足。
一、人生哪有多如意,可以理解成災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如家庭的煩惱,情感的煩惱,事業的煩惱,真正稱心如意的事是很少的,人生沒有那麼多自己稱心如意的事。
二、萬事只求半稱心,在這裡可以理解為所有遇到的事,不求全部都順自己的意,不求全部得到滿足,只求有一半能稱心就行。
總結:這幅對聯從字面上來理解是很容易理解的,告訴大家一個道理,人生在世,生活就是在煩惱中渡過,一個煩惱接著一個煩惱,這就是生活,大多數時間我們是在煩惱中渡過的,人生哪有什麼多如意,一輩子稱心如意的事很少的,人這一輩子,會經歷很多事,在經歷的這些事中,不求事事如意稱心,只求有一半能稱心就非常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