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t鹹魚

    先不說這種現象是否存在…如果有,可能和學校要求有關…現在國內不少高校採用tenure track制度…就是非升即走的制度…在剛入高校工作時,會給你一個要求。我所知道的某國內985高校是5年10篇,3A7B…這些老師在國外期間可能只發top…就是A。而且那時候沒有學生,對idea的要求比較高,非好的idea不做…但是國內5年發10篇top顯然壓力太大…為了存活下來就只能把一些較差的idea發出來…看起來就像灌水了

  • 2 # 從今天看昨天

    論文數量多,影響大,學校排名就高。因此國內大學要求論文數量多,並且時間短,經費少。職位經費等都和論文強相關。想要發展,在什麼地方就要按什麼地方的規則處事。

  • 3 # 這個人很懶85

    我審基金評獎,對海外發表論文,都是降一級對待。尤其是在海外之名導師課題組,要降了再降。比如在jacs主編peter stang課題組發jacs,等同於國內底層期刊看待。

    狐假虎威借海外名人名聲發文章的,作為扣分項。

    但是對於在國內獨立工作發頂刊的,我還是肅然起敬的。這個頂刊不限於國外期刊,國內的也算,比如科學通報(對標science)、中國科學(對標nature大子刊)以及各個一級學科頂刊(對標jacs之類)。

  • 4 # 環球淺視

    這個一方面是由於多年來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落後,另一方面就與我國的學術歪風,學界評級唯論文(在國外知名雜誌發表)有關。造成的結果是:最新的科研成果,國內的相關學者不能第一時間看到,或者如果想看要付錢,並且必須事精通英文,而國外同行可以毫不費力地得到中國的最新研究成果。即便你有專利,至少老外可以從中受到巨大啟發。我國在學者,研究者,花著中國的錢,卻把最新的科研成果無償送給外國人。

  • 5 # 唐子惠

    呵呵…… 發文章平臺不一樣... 因為他在國外實驗室的某白人老師或朋友就是高水平雜誌的副主編[呲牙] 能發高水平文章基本是平臺給的... 回來以後,國外的平臺和機會馬上被其他人佔據[呲牙]

  • 6 # 柳葉泉醫學博士

    一、海歸學者在國外發表的“高水平”論文就一定是高水平嗎?

    未必。我們通常判斷某論文是否高水平是從期刊的的影響因子來判斷的,國際頂尖的Cell、Nature和Science這三種期刊是公認的Top期刊,簡稱CNS。在這些期刊發表文章應該是高水平的吧,但是日本有位諾獎獲得者研究了這幾種期刊的歷史論文後發現,90%的論文對人類的科學探索沒什麼價值,只有10%的論文有創新的火花。所以,頂尖期刊灌水的機率還是很大的,前幾年,華北某大學教授在Nature上的轟動論文就是例證。前不久,有位院士的論文也被發現大量P圖。國內外灌水造假的論文沒被發現揭露的就更多了。

    二、國外發表“高水平”灌水論文的套路

    1、利用國外導師或老闆的學術地位,在國外讀博和做博士後的最清楚了,有一個很牛的導師或老闆,對發表高影響因子的論文的重要性,哪怕論文沒啥D用。

    2、不要以為國外的導師或老闆都恪守學術誠信,有些國外的教授為了在學術界生存,或明或暗地暗示學生或博士後編髮水論文。

    3、利用和期刊編輯的關係編髮水論文。前年,有位教授利用Nature不搭界專業子刊編輯的關係發了一篇癌症診斷方面的論文,造假明顯,這種跨專業跨行業發表做法,其中的貓膩不言而喻。去年,偶然發現這位教授在競選院士。

    三、回國的海歸中,發表過高水平論文的學者還是有的

    比如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首任所長王曉東,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他早期發表的有關細胞凋亡的論文就是乾貨,曾經一度被認為有可能獲諾獎。當然還有其他海歸學者早期在國外也是有乾貨的。

    四、為什麼有些海歸學者回國後就只能灌水呢?

    瞭解了上述介紹,這個問題就有了答案。比如,離開了原來的導師或老闆,不能再複製以前的“高水平”論文。這類灌水學者本來就是混學術界的,不能指望他能做出真正的科學發現。

    最近,國內學術界提倡不唯影響因子評價科研水平,這個初衷是理性的,但要設計更公平的評價體系。此外,也不要被國外名校的名頭唬住,這裡面泡沫還是有的。

  • 7 # INFJPKU

    導致這個現象的產生有多個原因。

    第一,從大環境來說,海外高校的研究氛圍更為濃厚,學者的專注度更高,大環境更有利於學者專注做科研!反之,在國內的高校,行政職責和非科研相關任務過於繁重,留給青年教師可以靜心做科研的時間很有限,以至於回國後只能平凡的灌灌水以求到達評職稱的最低要求就好!

    第二,海歸學者歸國前的博士生導師一般質量也都比較高,在導師的帶領下發表量高的文章也相對容易一些。歸國後,與之前導師的合作即使沒有完全斷裂,也會減少很多,此時突然需要獨當一面,需要比較長一段時間來適應,而這期間平凡的灌灌水過渡。

    第三,國內高校的學術資源還是較海外院校有一定限制和不足!比如,Google Scholar很多時候是連線並不通暢,而百度學術的搜尋質量還遠遠不及谷歌

  • 8 # TM2-5

    1、科研硬體不同,某些儀器國內確實因為各種原因沒有。

    2、軟實力不行,國外老闆可能是頂刊編輯之類的,國內這種情況很少見。

    3、注重人才只存在於紙面(高校的行政上過大學的都應該懂)。

    4、在國外的研究一般都是自己讀博,回國以後當老闆帶學生精力肯定不一樣。

  • 9 # ljhaaa172996117

    搞科研要社會和家庭的支援。現在國內經濟高速發展,也刺激了人們普遍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不願腳踏實地!比喻一些科研單位不注重基礎研究!一些家庭也不願科研人員做研究週期長的專案!恰恰這些又是我們國家最缺的,最需要的!相信經過一段時間沉澱,海歸在國內也會有重大科研成果的!

  • 10 # 保羅想睡覺

    因為他還沒到達發表高水平論文的科研水平,國外可能是老闆牛。我見過在大牛實驗室胡編亂造,最後還能當PI的。。

  • 11 # 王小狼呀浪

    本人萌新。年輕人的話,主要是國內考核方式的問題。水平如何先不說,國外可以有時間搞點大製作,經過漫長的審稿流程,但國內一年一考核或兩年一考核的制度下,只能弄點短平快的東西。

  • 12 # YCHENSCU

    科學研究的源動力是人類對自己和外界和好奇心、對解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責任心,科學無國界,能否做出真正具有價值的文章,無關乎你在歐美、日本還是在國內,在乎的是你有沒有這樣的心和能力。灌水的文章基本都是套路,是學習、訓練、追熱點和取巧的結果,只要你不笨。

  • 13 # gangliao

    看你這話說的,國外開餐館的,做小工的,送貨的,好像也有很多的都是曾經在國內某些方面能說得上話,能做得出事的人,比如那個證明了很偉 大的數學工式的張益唐。有些事,要動態的看,要科學的看,要用發展的眼光看。

  • 14 # 高校人才真經

    【在國外能發表高水平論文,回國後只能平凡地灌水?】這個問題比較普遍,原因很多,真經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第一,我們不得不承認,國外有一些科研團隊的實力是非常強的,有最先進最獨特的實驗裝置,有的裝置甚至是自己設計的,全世界獨一無二,有先進的實驗方法,這些都是發高水平論文的基礎。

    第二,我們不得不承認,國外的科研管理制度和人才評價要好於中國。很多學者在國外,學校有專門的助理來處理日常事務,老師自己不用跑財務、教務,不用花大力氣寫基金本子,更不用去攀關係應酬。

    第三,國外的學術界也是有圈子文化的,也是看“臉”的。臉不熟,對不起,臉熟了,隨便你。有些學者幾十年就懟著一兩個期刊發論文,到後期幾乎就是百發百中了。當然,這與高校本身名氣也有關。假如麻省理工和山東理工同時投出一篇同等水平的學術論文,你覺得編輯會選擇哪個呢?

    第四,有一些海歸人才,把最好的才智風險給了米國,等回國的時候,創造力已經有所枯竭了。如果他們回國後能組建起好團隊,靠團隊力量還能繼續發展,比如施一公。如果完全靠自己,就要差一截,比如饒毅,當然饒毅的貢獻不完全在於此。

    總得來說,海歸人才的使用是一件非常值得研究的事情。要發揮海歸人才的作用,實驗室、團隊、資金、服務都要配備到位。但實際上,很多海歸人才得不到這麼全面的支援,很多人回國多年還沒有自己的實驗室,研究生招生名額還不能保證一年一個。有的海外人才甚至因為待遇高了,被本校老師孤立和排擠。這些問題都在影響這些海歸人才的發揮。有些事情,我們要先反思自己。

  • 15 # 真牛46

    土壤差別太大,所以長出來的苗就有更大的差異。""改良土壤""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根本。也是充分發揮和調動人才積極性的必由之路。可惜這""改良土壤""的工程難度太大,太大,太大。待到我們""改良土壤""的工作達到不僅可以留住清華、北大的博士研究生使其不外流,還可以吸引哈佛、劍橋的研究生前來投奔之時,那就是我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真正崛起、繁榮、興旺之日。到那時,我們才可以自信地說:厲害了我的國!

  • 16 # 項D丅

    1.不能簡單的分國內國外,美國英國德國是國外,越南柬埔寨朝鮮也是國處。2.學術怪圈、學術氛圍以及學術界深層次矛盾甚至腐敗現象怎麼治理?

  • 17 # Eertyuggfdd

    把研究論文發到國外真是愚蠢之極!如果歐美封鎖中國,華人搞研究將成睜眼瞎!現在查詢論文每篇收費300元,華人將來將為此付出巨大代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被導遊講爛了的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