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任說
-
2 # 中華春秋
心胸開闊。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是好朋友,倆人平時經常在一起鬥法,一個是聰明絕頂,滿腹經綸,一個是佛法精湛,大智若愚,經常斗的是旗鼓相當,因此民間流傳有許多二人的好笑段子。這個“屁”就是其中的一個經典故事。
話說有一天蘇東坡詩性大發,即興創作了一首讚美佛祖的詩: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這是一首意境非常高的詩句,詩中蘇東坡自喻德行高遠,可俯瞰眾生,已然修成正果為佛。蘇東坡自己也覺得非常的滿意,於是他想把詩給佛印禪師看看,一者賣弄一下自己的文采,二者也想聽聽佛印的評價。
沒想到佛印拿到詩稿,看了一下馬上拿起筆來,寫了“放屁”兩個字,讓人帶回給了蘇東坡。
蘇東坡勃然大怒,馬上坐船過江找到佛印,當面質問他為何如此出言不遜。
佛印禪師哈哈大笑:“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麼我一個‘屁’字,你就過江來了?”
蘇東坡恍然大悟,連忙向佛印禪師道謝,從此更加修身養性,傳為一代佳話。
八風系佛教名詞,指世間能煽惑人心,影響世人情緒的八件事: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除非無慾無求,否則世間絕無所謂吹不動之人。
-
3 # 阿卡迪美
詩人裡最喜歡李白、曹操以及鮑照。灑脫不羈、個性鮮明。杜甫的詩讓人想到荷馬史詩,更富哲理。蘇子是天才,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
-
4 # 軫念信箱
最近,閒來無事,想找本書讀,便去書架搜尋。書架上所陳書本,多是前幾年購得,大多是史學類書籍。現在在外工作,書房長期無人清掃,書本上落了一層輕灰,顯得很有歷史的年代感。匆匆瀏覽一番,一本《蘇東坡傳》引人注目,仔細一看,作者是林語堂,便欣然捧讀。
《蘇東坡傳》
這本《蘇東坡傳》是林語堂先生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抗日戰爭勝利後,林先生就著手此書的寫作,歷經兩年,於1947年完稿,並在國外出版。此書非簡單之流水賬,而是林先生在閱讀了大量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私人書簡、詩詞歌賦、書信往來等後所著的傳記。我猜測,林語堂與蘇東坡一定有很多相似之處,有情感相通之處,不然林語堂不可能這麼喜歡蘇東坡,不可能寫出這麼讓人驚歎的傳記。
讀了這本書,我對蘇東坡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蘇東坡雖離我們有千年之遠,但他的形象並沒有因時間流逝而黯淡,反而愈發精純、愈發閃亮。在我看來,蘇東坡大致留給我以下印象:
01
才華橫溢的大文豪
在未看此書之前,蘇東坡給我的印象大多從高中語文課本中來。高中便學過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題西林壁》、《江城子·密州出獵》等,這些詩詞,文筆優美、情感激烈,讀來朗朗上口,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世界上還有居然還有這麼動人的詩歌,我深深地被他的文采所折服。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文豪,這是蘇東坡給我的第一印象,也是最早、最深的印象。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02
豁達淡定的樂天派
蘇東坡一生官路坎坷,屢遭貶謫,不是被貶,就是在去被貶的路上。面對官場的失意,他沒有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反而活得愈發豁達,愈發幽默。在被貶期為官期間,他政通人和,總是做一些利於百姓、利於國家的好事,受到治下民眾的一致擁戴。閒暇之餘,他鐘情於遊山玩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他享受山水之樂,懂得處世而不厭世,更懂得苦中作樂。“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可以說,這句詩,是他樂觀、豁達的寫照。
03
富有情調的生活家
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其餘自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許多關於他的軼事。他潛心研究烹飪之法,自學釀酒之術,並加以記載,留下了許多美味佳餚。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東坡肉”,就是他改造推廣的。在被貶黃州期間,他過悠然自得的生活。當時的黃州有一個有趣的風俗現象:豬肉雖然很便宜,但當地人卻不屑一吃。於是,他買來菜刀、豬肉,親自加以烹飪,在肉中放入七、八味調料,於文火中慢燉,美味的“東坡肉”便這樣誕生了。
東坡肉
為此,他還寫了一首打油詩——《豬肉賦》:“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淨洗鐺,少著水,柴火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首詩不僅寫下了這道菜的由來,還簡單介紹了烹飪之法。
04
品行高潔的道德者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是飽讀儒家經典的文人墨客所尊奉的。蘇東坡是善良寬厚,待人誠懇,為人坦率,不卑不亢。一定程度上,他的這些品性毀了他的仕途。但正因為他的這些品性,他一身總受人尊敬,受人傾慕。他一生總是和老百姓站在一起,貼近民心、體察民情,最大程度地為百姓謀實事。為官一方,他治水築堤、整頓吏治、勸課農桑,是了不起的清官廉吏。
最後,我想用《蘇東坡傳》的一段話結束文章:“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
-
5 # 簡愛.如夢
豁達瀟灑。職場沉浮,更喜歡蘇軾豁達瀟灑的人生態度。
特喜歡蘇軾的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衰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面對挫折打擊和人生的風風雨雨,我們不應該自我墮落和逃避,而是學習蘇軾的人生態度,坦然面對,豁達從容,做一個樂觀主義者。任它風雨交加,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6 # 倚劍觀書
五車詩膽,八斗才雄!
蘇東坡的盛名被傳播了一千多年,世人稱道,後人敬仰。一方面是因為天縱英才,他在詩、詞、散文、和書畫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另一方面在於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場和哲學修養也極其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立場。
生活方面,東坡自創烹飪之法,自己釀酒,留下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其詩詞作品中,也常常論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悶豬肉”和“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等等等等。
蘇東坡在感情生活方面,也是相當豐富多彩。其中《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寫出來其對亡妻的深切情思。再後來晚年因其侍妾朝雲姑娘因瘟疫早逝,又寫出了“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等來表達對朝雲姑娘的深切哀悼…
本人有幸生活在惠州,這裡也是蘇東坡曾經生活過的土地,很幸運的瞭解和接觸到了一些東坡留下的一些書跡和遺蹟,其一言一行,一詩一文,無不展露出其作為文學大宗師的文化底蘊。用“五車詩膽,八斗才雄”來形容蘇東坡真的是恰到好處!
-
7 # 文化渣子
快樂的人間弄潮兒。
蘇東坡的人生是每個男人都夢想擁有的。
美食與女人、權利地位與自由,他都體驗過,質量還都挺高。
————————————————
美食:東坡肘子,東坡肉等等家喻戶曉,妥妥的滿足了口腹之慾。
女人:這方面他是“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當然了,這裡用的不是這句話的原意,而是蘇東坡在女人方面,是極能享受,極會享受,還能利落轉身離去。
他當官得意時,身邊蒐羅為數不少的美女,待到被貶時,就會把這些曾經的女子全部處理掉,待官復原職時,再換一批,也算是從來不會有被女子糾纏的煩惱。
據說其中一個才12歲(宋朝這方面的法律不是挺嚴的嘛……)
權利:蘇軾雖然一生面臨三次被貶,但好歹人家也做過禮部尚書,皇帝的秘書。
地位:就算只說蘇軾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已經足以讓世人對他頂禮膜拜了。
自由:蘇軾,官場四十年,足跡遍及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南京、穎州、揚州、定州、惠州、儋州,常州等地,試想有幾個古人能像他這樣的見多識廣。
轉一個有意思的故事,蘇軾為了吃,也是拼了命的: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到京師去科考。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打算戲弄他。蘇軾接邀後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餘五人轟聲叫好。
“我先來。”年紀較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
“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的端走了馬肉。
“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
“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過來。
“關雲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的搶走了骨頭。
“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的端起了最後的一樣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的正準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併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諸位兄臺請啊!“。六舉人呆若木雞。
-
8 # 鳳凰馨悅讀
“才華橫溢”----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詞朗朗上口、慷慨激昂。
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的句子“老夫聊發少年狂”是他個性的張揚;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現了他要報效國家,渴望禦敵立功的雄心壯志。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達作者與親人共賞人間美景的心願,也體現了他樂觀的人生態度。
蘇軾的詩詞品讀時有氣勢,也有希望。
-
9 # 西出陽關坐看雲起
一、對蘇東坡的第一印象是“率性”
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力圖用一個詞語概括他一生的印象,苦思冥想,不可得之。反覆閱讀,一個詞語油然而生-率性。
對照林語堂先生在原序中,對蘇東坡的評價:“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莊亦諧,生動而有力,雖需視情況之所宜而異其趣,然而莫不真篤而誠懇,完全發乎內心。”覺得十分契合。
查閱“率性”一詞,出自《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意思是,人的自然稟賦稱作“性”,遵循天性而為稱做“道”,以道修養稱作“教”。
《中庸》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宋元以後,一直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二十歲就以二卷文章考取進士的蘇東坡,產生根深蒂固、貫穿一生的影響,自然就不難理解了。
二、蘇東坡的經歷,練就了“率性”的氣質蘇軾,生於1036年,卒於1101年。他登上政治舞臺伊始,正是王安石推行改革新法之時。王安石“自然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自然會將倡異議之人不惜全予罷黜。”(林語堂)蘇軾與王安石的政治分歧,註定了他一生的命運多舛、歷盡磨難。王安石的繼任者章惇拜相後,繼續迫害,有過之而無不及。
1101年5月,蘇東坡去世前的兩個月,在真州遊金山龍游寺時,寫的一首詩《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用自嘲的口吻,概括了三次被貶謫黃州、惠州、儋州的政治仕途,頗有給自己“蓋棺定論”的意味。一生又經歷了三次喪妻之痛,對他的身心造成了極大的摧殘。
面對政治的失意,儘管“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是他卻光風霽月,高高超越於狗苟蠅營的政治勾當之上。”他沒有向命運卑躬屈膝,更沒有迎合屈服,始終率性而為,悲則悲之,喜則樂之。最困厄、心力交瘁時,也曾一度篤信宗教,以求內心的安寧,“一念清淨,染汙自落”(《安國寺記》)但人生主流始終樂觀向上、洞透生死、豁達散淡,“一蓑煙雨任平生”。坎坷的經歷,率性的氣質,形成了他豪放曠達、氣勢恢宏、蘊含哲理的創作風格。
三、以《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為例,體味蘇東坡的“率性”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首詞,寫於1083年。蘇軾的好友王鞏,因為受到自己“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嶺南賓州。謫遷時,其歌妓柔奴毅然隨行。王鞏北歸後,蘇軾為之洗塵。問及嶺南艱苦生活,柔奴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十分感動,作詞而贊。
上半闕寫柔奴外在的美,皓齒清歌,輕風相送,彷彿炎海雪飛,愜意清涼。
下半闕,寫柔奴內心的堅韌。面對艱難的嶺南生活,淡然臨之,笑答: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詞,化用白居易的“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但不著一點痕跡。這是何等地輕描淡寫,坦然處之。但優雅輕鬆的背後,是堅毅、磨難的歷練,其中生離死別,艱難苦恨,唯有經歷者,才能感同身受。
蘇軾對柔奴的讚譽,既是對一個柔弱女子堅強的歎服,更是對自己堅韌內心的一種認同,也是他一生率性而為的必然。
1094年,蘇軾被貶謫到惠州,1096年,又被遠貶到儋州,但他仍然樂觀豁達,矢志不移,率性而為,直至生命盡頭。
蘇東坡已死,但是他留給我們的率性、對人生的哲學態度、唯美的詩詞文章,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
10 # 文杏君
用一個詞來表達我對蘇東坡的笫一印象,不足以表達,他正直、豁達,才氣逼人……。我還是用自己的一首詩來表達我對蘇東坡的崇敬:
《七律 • 詠蘇軾》
芒鞋竹杖陟天涯,煙雨平生四海家。
儒釋道中驅虎豹,畫詩書裡逸閒遐。
天庭自有嬋娟淚,海角不缺精衛沙。
把酒問君身屈處,東西南北任爾差。
釋:
1.虎豹,指心中的魔障
-
11 # 上善若水689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老蘇有句名言: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他理解別人的慾望,理解別人的侷限。知世故而不世故。這個“知世故而不世故”由兩部分組成:
一半是“人情世故要看透”,看透人性,寬恕人性。
一半是“赤子之心不可丟”,永遠以赤子之心待人。
因為懷抱赤子之心,他永遠寬恕。人活著的意義在於享受生活,如果活得太實用太沒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義。這就是蘇東坡的生活哲學。人生最重要的,是擁有製造快樂的能力。
製造快樂的能力來自於三個方面:
● 放下過去的能力。
● 面對現實的能力。
● 享受當下的能力。
-
12 # 細聲碎語
記得第一次讀蘇東坡的詩詞是《念奴嬌 赤壁懷古》,先是被他的氣勢所震驚: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是何等磅礴的氣勢呀……
隨後是被那驚豔的詞句所折服了,這是需要多大的才華才能用這樣的詞句來寫詩作詞的呀:
“故壁西壘,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當時的感覺上就是這樣的,一個“才氣橫溢、胸襟寬廣”的文學家,於是便喜愛上了蘇軾。
隨著不斷地閱讀蘇軾的其他作品,包括詩詞、書法和繪畫後,以及專家和學者對蘇軾的介紹和評價,自己也對蘇東坡的理解也慢慢地深了點了,感到用才氣橫溢、胸襟寬廣這樣的詞語,似乎是無法描繪出他在自己心中的印象了……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中如此說的。“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
是的,之所以能得到中國人的“會心一笑”,就是因為,蘇東坡就是一個豁達飄逸的人!
在這裡林先生說的是,“中國人”,因為這本《蘇東坡傳》是林先生最初是以英文寫的,是給外國人看的,故有人說林語堂寫的蘇東坡有點“淺”,但我看來卻是非常之好的,把蘇東坡的一生的概貌說的很透了,且很得當,沒有絲毫的諂媚之氣,挺好。當然,人各有各的看法,這僅僅是我的一管之見,而已。
如今要用一句詞語來說蘇東坡的話,就是:豁達、飄逸!
說其豁達,是因為他身處逆境時,他不頹廢,他能承受逆境中最壞的所遇,他笑而將就之;
說其飄逸,是他在身處順境時,他會享受最好的,去最為講究他所喜愛的。
蘇軾幸運,二十歲中進士,且得到了歐陽修的賞識,居然在收到蘇軾的“謝師書”後歐陽修如此說:“讀蘇東坡來信,不知為何,我竟喜極汗下,老夫當退讓此人,使之出人頭地”,甚至和其兒子說,三十年之後,無人在談論老夫了。
歐陽修是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在當時的政治上、文學上、史學上均有較高的成就,官至翰林學士、參知政事,死後諡號文忠、楚國公。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如此顯赫的人提攜蘇軾,哪有不紅之理?
但,好景不長,就因一篇謝表中對新法表示了不滿而遭新黨構陷(史稱“烏臺詩案”),政治鬥爭始終是殘酷無底線的,這些新黨們,處心積慮、尋章摘句來編造罪名,竟然把“欺君罔上”死罪的罪名羅織成功,幸而當時尚有惜才之人,在這些人的援助之下,蘇軾才僥倖逃的一死,被貶黃州。
黃州,當時是一個頗為窮苦的小鎮,和京城憂渥生活條件相比,簡直是由雲入泥,就是在心裡落差上也是常人難以接受的。
而蘇東坡卻很平靜,沒有沉淪,“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灸風吹面如墨。”在黃州的一年,他便成了合格的農夫了,試想,自己能做到嗎?
在京城,當時習慣吃牛羊肉,而在黃州,對不起,只有豬肉了,習慣了牛羊肉的蘇軾,就來動腦筋來做豬肉菜餚了: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的自家君莫管”
洗淨鐺,少著水,柴頭罨煙餡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東坡肉,自此誕生了,流傳至今的美食。
此事此人,你不服都不行,心真大啊,有幾個能及的?
喝酒了,夜深了,回家門童睡著了,不聲響,不折騰,依仗聽江聲:
夜飲東坡醉復醒,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依仗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轂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懷才不遇了,遭人排擠了,生活窘迫了,咋辦?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幾時歸去,做個閒人!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歎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下雨了,地溼了,徒步了,酒醒了,天涼了,誰怕?竹杖芒鞋輕勝馬,也無風雨也無晴。
春將了,寒食過,酒醒了,思鄉人煩惱,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薪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人到中年,官場失意,卻豪氣依在,激揚文字,指點江山,評說英雄,感悟人生,快哉、爽哉!於是有了這北宋詞壇上最為引人注目的作品,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壁西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在黃州那年的清明時節,細雨紛紛,蘇東坡研墨揮毫寫下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
此貼,字形並不漂亮,大小不均,長短不一,寬疏任意,似乎沒有了所謂的書法之講究的規矩和法度,但從佈局上看,這種跌宕起伏、錯落有致的書法意象,卻是給後人留下了極富想象的空間,他講他的刷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新手犯推求”,他重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快也”。
僅僅豁達還不是蘇東坡的全部,他的人生更有一種飄逸感糅合在生活中,可以說是率性,也可以說是放浪形骸,總之,他是一個性情中人,接地氣,靠譜!在文學上不說空話、套話、違心話,在文學、書法和畫畫上,就是憑自己的感覺來挖掘最美的意象,給我們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我喜歡蘇東坡。
注:圖片資料有來自網路的,如有不妥,聯絡即刪。
-
13 # 大佬板
對蘇東坡的第一印象是:豁達
書香世家,年少成名蘇東坡是唐朝大臣蘇味道,其父親蘇老泉和其弟蘇轍都是當朝文人中的翹楚,蘇老泉、蘇軾、蘇轍並列唐宋八大家。
蘇東坡年少成名,嘉佑元年,蘇老泉帶蘇軾入京參加科舉考試,蘇東坡一舉拿下第二名,而且是在主考官歐陽修誤以為蘇東坡的作品是其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讓他得的第二,本該第一。
在歐陽修的一度讚揚之下,蘇東坡名動天下,無人不知。
愛說真話,為官之路起起落落,升時很快,貶時更快縱觀蘇東坡,一生起起落落,關於他的為官之路,用兩個字來形容最合適,那就是“升貶”兩字。
1、自請出京
因上書談論王安石新法的弊端,惹了維新派,蘇東坡請求出京任職,當杭州通判。剛過3年被調往密州,再過3年被調往徐州,再過一個月被調往湖州。越調越偏,官越當越小。
2、烏臺詩案
蘇東坡寫了一首好詩,因烏臺詩案獲罪,被關103天,隨後被貶黃州當團練副使。後來又到常州。
3、東山再起
司馬光上臺,王安石被打壓,蘇東坡的官職倒是升起來了,先是被複為朝奉郎知登州,接著被升為起居舍人,再接著升為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為翰林學士。本來官路亨通的蘇東坡又開始抨擊保守派,得罪完了維新派,又得罪了保守派,蘇東坡再次請求外調。
4、再次被貶
蘇軾在杭州過得挺舒適,還搞起了蘇堤,但是不就又被朝廷召回,因為政見不合,被調往潁州,接著揚州、定州,惠州(廣東惠陽),甚至被貶儋州(海南儋州,不毛之地),最後死在常州。
縱觀蘇軾這一生,因愛直言,被新黨舊黨當皮球踢來踢去,誰都沒想到,這樣的大才子竟然被貶至儋州。
蘇東坡明明嚮往的是周瑜的“三國周郎赤壁”,最後卻變成“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的一生像極了無數人的一生,一開始充滿抱負,到最後看開世事,我們經歷少,而蘇東坡卻經歷了沉沉浮浮,感悟萬千,最後得出亦佛亦詩的這麼一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本該鬱結萬千,卻留有東坡肉這等美食,晚年人心向佛,往事已如塵煙,放下了才有如此“豁達”的蘇東坡。
回覆列表
美食家!
第一次接觸到蘇東坡是源於兒時吃到的“東坡肘子”。
童年在我的記憶中是艱苦的。和很多農村長大的孩子一樣,在懵懵懂懂的歲月裡,唯有對美食的印象極為深刻。貧困艱苦的農村生活,每年吃不上幾次肉,於是孩子們對吃大桌(豫東辦喜事時對宴席的稱呼)非常向往,因為大桌上有平時吃不到的肉,吃不到的美食,其中就有“東坡肘子”。
“東坡肘子”這個概念刻在我腦海裡是來自祖母的普及,當然長大後據我考據,大桌上的豬肘子並非“東坡肘子”,而是普通的醬肘子。在懵懂無知的時代,小孩子總會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
第一次在大桌上看到“東坡肘子”,我天真地問祖母:“奶奶,這是啥?”
祖母不假思索地回答:“東坡肘子!好吃得很,來一塊大的你慢慢吃!”
那是我童年最嚮往的味道和最自豪的“牛皮資本”。
於是,天真的我常常會問祖母:“奶奶,咱們啥會再去吃東坡肘子?”
後來,進入學校學習,我方才知道“東坡肘子”的“東坡”是蘇東坡。
他是一位曠達豪放的大文豪。這就是我對蘇軾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