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小曉生
-
2 # 石頭說歷史
曹操政權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軍權始終掌握在和曹操有親緣關係的“諸夏侯曹”集團手中,保證“槍桿子”始終在自己手裡攥著。而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真、曹休這些都是“諸夏侯曹”的代表人物。
這些人中,夏侯惇、夏侯淵、曹仁和曹洪算是同輩人,年齡基本和曹操差不多。曹真和曹休要比他們小一輩,但年齡上又比他們的後代年長許多。所以屬於後輩的曹真和曹休無論從年齡和資歷上來講,都必將成為曹魏政權的“主心骨”。
事實亦如此。
夏侯惇是曹魏首任大將軍,不過剛任職不久就病逝了。
接替夏侯惇的按理說應該是夏侯淵,不過他已經在漢中之戰時被黃忠斬殺了,所以在襄樊之戰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曹仁接替夏侯惇,成為曹魏第二任大將軍。不過曹仁也年事已高,3年之後病逝。此時接替曹仁的應該是他的弟弟驃騎將軍曹洪。
不過曹洪和曹丕的關係不好。曹丕年輕時曾向曹洪借錢,但曹洪沒有答應,這件事讓曹丕耿耿於懷。226年,曹丕借曹洪門客犯法一事“小題大做”,執意要處死曹洪。卞太后念在曹洪曾在滎陽之戰中拼死救出曹操,為其求情,曹丕最終將其免為庶人。雖然曹叡繼位後恢復了曹洪的官爵,但經過這麼一折騰,導致曹洪被排除於核心權力層之外了。
那麼,此時“諸夏侯曹”集團中能頂上來的就只剩曹真和曹休兩人了。
223年,曹真出任中軍大將軍,督中外軍事,成為曹魏軍隊的一把手。曹休則出任揚州牧,主要對付東吳。226年曹丕駕崩,兩人同陳群和司馬懿一同成為輔政大臣。
同年,曹休因在皖城擊敗東吳升任大司馬。曹休去世後,曹真繼任大司馬一職。
這樣一來,曹魏的軍權最終移交到了曹真手裡。而曹真死後,和他們同輩的再無合適人選,所以只能從他們的後輩中選擇。
夏侯惇的後輩夏侯楙徒有其表,不堪大任。夏侯淵的幾個兒子倒是能力不錯,但受到夏侯淵戰死過早的影響,也被排除在外。曹仁和夏侯淵類似,由於他們死的太早,沒有給後代鋪好路。曹洪就不說了。
曹休有兩個兒子。長子曹肇承襲爵位,和曹叡的關係非常好,原本曹叡託孤時曹肇是其中人選之一,但這個方案最終流產,導致曹肇早早退居二線。次子曹纂和他哥哥一樣。
曹真有6個兒子。長子曹爽和曹肇情況類似,承襲父親爵位,而且打小和曹叡關係非常好。曹叡託孤時原本計劃託孤於曹宇(曹操的兒子)、曹爽、曹肇、夏侯獻、秦朗(秦宜祿之子,曹操養子)五人,但計劃流產。最終確定以曹爽和司馬懿兩人出任託孤大臣,可見曹叡對曹爽之信任。
曹叡重用曹爽除了兩人關係好之外,當然也要考慮曹爽的實力。曹爽的個人能力其實不差,不然不可能長期壓制老狐狸司馬懿。同時曹爽還有5個弟弟,他的姑姑是夏侯尚的妻子,屬於曹氏宗親裡實力最強的。更重要的是,他父親曹真已經為他在軍界鋪好了路。所以曹真之子曹爽在正始年間成為“諸夏侯曹”集團的代表。
-
3 # 京華新媒體
曹真在的時候,司馬懿連個屁都不敢放。曹真死了以後,司馬懿才有了兵權,逐漸牛逼起來。《三國演義》為了突出司馬懿的功勞,幾乎把曹真的功績全部都給了司馬懿,嘲諷曹真的故事編的有鼻子有眼,不知道的還誤以為曹真是個大草包呢。
這可就大大冤枉了曹真。其實,正史上的曹真是一個文武兼備的三國名將。
曹真(?—231年),本名秦真,字子丹,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魏武帝曹操的養子。輔佐過曹操,曹丕和曹睿三位君王。統領虎豹騎。
咱們來看看曹真的驕人履歷:
首先,曹真是曹操的養子,從小與曹丕等一起生活。參加過長坂坡之戰和漢中之戰,立有戰功。被曹操任命為徵蜀護軍。統領虎豹騎。
其次,曹丕時期,拜曹真為鎮西將軍,都督雍州和涼州諸軍事,進封東鄉侯。後立有戰功,升為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假節鉞,成為曹魏軍隊的最高統帥之一。
無論平定河西,打通了西域和中原王朝往來的道路,曹魏恢復漢朝在西域的統治,還是南下破吳,打敗孫盛和諸葛瑾等,曹真都立下了赫赫戰功。
曹丕去世,曹睿繼位,曹真作為託孤大臣,進封邵陵侯,遷為大將軍,地位僅次於大司馬曹休。
(曹真是諸葛亮的剋星)
正史中,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曹真帶著張郃把諸葛亮打跑的,跟司馬懿沒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司馬懿當時就去了趟上庸,把小小的孟達砍了。
當時,是魏明帝曹睿帶十萬大軍迎戰的諸葛亮。曹真根據諸葛亮的戰術,有針對性的做了如下安排:
曹真針鋒相對 大敗諸葛亮1、魏明帝曹睿領三萬人馬駐守長安,防止“魏延的子午谷偷襲”計劃。
2、曹真帶領兩萬人馬到箕谷應戰趙雲和鄧芝的偏師。
3、派右將軍張郃領五萬大軍進取街亭。
結果可想而知,張郃在街亭大敗馬謖,曹真在箕谷擊敗了趙雲的部隊,諸葛亮怕被包圓,倉皇退兵。曹真和諸葛亮的第一次交手,以曹真的完勝而告終。天水等三郡失而復得。
曹真料敵於先 諸葛亮無功而返戰後,曹真料定諸葛亮會攻打陳倉,就提前安排將軍郝昭、王生加固城池,守衛陳倉。第二年春天諸葛亮果然攻打陳倉,因為郝昭等早有準備,諸葛亮無功而返。曹真因此功增邑,並前二千九百戶。
可以說,曹真歷經三個君王,不僅驍勇善戰,而且謀略過人。兩次與諸葛亮交鋒,均獲得大勝。可見其帶兵作戰的能力遠超諸葛亮。就連傲氣的魏延都稱讚曹真“頗識兵法”。
太和五年(231年),曹真去世,獲諡為元侯,由長子曹爽繼承爵位。曹叡追思曹真之功,下詔說:“大司馬一生忠孝節義,輔佐二祖,對內,不因自己是皇親而邀寵;對外,也不鄙視貧寒之士,真可謂是守成業、忠職守、道德高尚的人啊!分封曹真的五個兒子羲、訓、則、彥、皚為列侯。”
正是因為曹真不僅輔佐過三位君王,而且還是曹操的養子,從小又跟曹丕一起長大,比別的皇室宗親更受曹操、曹丕和曹睿的寵愛,再加上曹真戰功卓著,非其他曹氏和夏侯氏可比。
所以,曹真去世後,長子曹爽不僅繼承了曹真的爵位,而且還受到曹睿的重用。曹睿死後,曹爽成了託孤大臣,輔佐曹芳。曹芳對曹爽更是言聽計從。曹爽權勢顯赫,大權獨攬。
(懦夫曹爽)
可惜曹爽被司馬懿用障眼法矇蔽,以為司馬懿重病在床,沒有了威脅,這才親自領兵出城,和皇帝曹芳祭祀魏明帝高平陵。不料,裝病的司馬懿趁城中空虛發動軍事政變,奪了曹爽的兵權,並將曹爽及親信等夷三族。
當時,大司農桓範曾苦勸曹爽帶兵抵抗,但曹爽沒有聽從。桓範大哭道:
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肥奴!曹子丹好人,生卿五六頭肉,今桓範隨卿滅門也。
悲哉,子丹!
不僅一世英名毀於兒子曹爽之手,還連累很多曹氏、夏侯氏宗親和類似桓範等諸多大臣被滅了三族。
沒有曹氏和夏侯氏宗親的保護,曹魏的江山最後也被斷司馬氏的晉朝取代。毫無疑問,曹爽是首要罪人。
-
4 # 知常容
因為曹真是託孤大臣,曹爽與魏明帝關係從小就很好。
曹丕死時,有四個託孤大臣,分別是曹真和曹休,還有就是陳群和司馬懿。陳群和司馬懿是聯手的,也是好朋友,他們就是世家大族的代表,而曹真和曹休則是曹室宗室的代表。
這個組合還是挺好的,曹休的後代為什麼沒有掌權呢?本來也是有機會掌權的。曹休因為正面擊敗張飛而名聲大震,但卻因為石亭一戰,中了陸遜的計策,最後兵敗鬱悶而死。他的兒子曹肇也深得魏明帝喜歡,本來也應該成為託孤大臣。但是曹肇和曹爽是對立的。
曹肇和曹宇是一條線的,魏明帝的兩個近臣劉放、孫資與這兩位不對路,擔心他成為輔政大臣之後,會威脅到自己的利益,最後說服魏明帝放棄曹肇和曹宇,而啟用曹爽。
曹洪因為曾經得罪過曹丕,曹丕曾經想弄死他,經過曹丕母親求情這事才了了,所以他的後代自然也就受到影響,雖然魏明帝上位後就復拜驃騎將軍,但機會還是失去了。
夏侯惇死的比較早,曹丕稱帝后就死了。他的兒子就是《三國演義》中的夏侯楙,這個類似小丑角色的人物,他和曹丕的關係很好,不過這傢伙並沒有太大的才華。曹丕死後,和曹睿的關係不怎麼樣了,差別被殺,所以也不可能掌權了。
夏侯淵的後代還是很活躍的,他兒子很多,有七八個,最有名的自然是夏侯霸,他是曹爽一派,也就是說夏侯淵這一支其實已經與曹真這一支合流了。
後來司馬懿幹掉曹爽之後,他就跑到蜀漢去了。
大概就這麼一個情況。
-
5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曹真活得久且功勞大,跟皇帝關係好。
一般來說,同在一傳的人都會有共同之處,《三國志·諸夏侯曹傳》的諸位傳主的共同點就是跟曹操沾親帶故,不是曹魏宗室,卻享受了超越外姓的待遇。
對於他們本人及其後代在曹魏集團的權力地位變化,可以從三個方面解釋,也就是壽命、功勞和關係。功勞越大、跟皇帝關係越好,越能獲得高的權位,壽命越長,立功的機會越多,也更有時間給後人鋪路,讓後代有一個更高的起點。
三個方面結合起來,曹真無疑是諸夏侯曹中的優勝者。
先說壽命,這個方面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入夥早,也就是資歷老,另一個是死的晚,如果能跟新君打好關係,對後代有莫大的好處。
論資歷,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休都是最早跟曹操起兵的,資歷極老。
太祖初起,惇常為裨將,從征伐。
太祖起兵,(夏侯淵)以別部司馬、騎都尉從。
後豪傑並起,仁亦陰結少年,得千餘人,周旅淮、泗之間,遂從太祖為別部司馬,行厲鋒校尉。”
揚州刺史陳溫素與洪善,洪將家兵千餘人,就溫募兵,得廬江上甲二千人,東到丹楊復得數千人,與太祖會龍亢。
(曹休)以太祖舉義兵,易姓名轉至荊州,間行北歸,見太祖。——《三國志·諸夏侯曹傳》
曹真比夏侯惇等人矮一輩,年紀也要小很多,他本來也不姓曹,是因為生父替曹操徵兵被殺,曹操才收其為養子,這給了曹真近距離交往曹操諸子的機會,其中就包括後來的魏文帝曹丕。
太祖哀真少孤,收養與諸子同,使與文帝共止。——《三國志·諸夏侯曹傳》
論功勞的話,夏侯惇的技能點全放在政治上面了,處理內政是一把好手,打仗也很猛,可惜打一場敗一場。不過曹操跟他關係很好,只得讓他高官厚祿搞內政,鎮守的都是重要且遠離前線的地區,比如洛陽許都等。
夏侯惇去世的點比較巧,正是曹操去世、曹丕繼承王位但還沒稱帝的時候,夏侯惇性格極好,一生清廉,不置產業,對子孫也沒有什麼鋪路之舉。
夏侯惇諸子都比較平庸,次子夏侯楙是曹操女婿,跟大舅子曹丕關係好,混成了長安的鎮守長官,但從魏延的計策來看(魏延料定夏侯楙會投降),他顯然不是威震西境的名將。曹丕死後,夏侯楙的靠山也沒了,又跟老婆鬧得很僵,被人一告狀,就被魏明帝曹叡奪了權位,夏侯惇一脈的權位就此結束。
夏侯淵跟曹操關係也是非常好,曹操違法的時候,是他去頂包入獄,後來還娶了曹操的小姨子,兩人成了連襟。
跟夏侯惇不同,夏侯淵是一名猛將,擅長長途奔襲,他當殿軍校尉的時候,軍中更是流傳“典軍校尉夏侯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的話。
夏侯淵勇則勇矣,謀略不足,曹操經常告誡他要注重計謀的運用,但最終夏侯淵還是在定軍山被黃忠刷了經驗,成為黃忠登頂蜀漢名將的墊腳石。
夏侯淵的子女倒是有出眾的,除長子夏侯衡默默無聞,其餘諸子或在軍政,或在文學,都有一種新秀的表現。比如次子夏侯霸,也是一名武將,經常嚷著要殺入蜀地為父報仇。不過他跟曹爽的關係很好,所以曹爽被殺後,他立刻跑到了蜀漢,智謀遠甚其父。
夏侯淵諸子中,三子夏侯稱和四子夏侯威跟曹丕關係不錯,可惜夏侯稱早逝,夏侯威主要在地方任職,沒有進入中央。
曹仁是曹操族弟,軍事才能很強。曹操起兵初期,兵力少,幾乎每次出征都是傾巢而出,這時候,將領的選用就很重要。不論是打陶謙還是打呂布,只要是曹仁在,一般都是曹操親率主力,曹仁率偏師輔助。
官渡之戰時,袁紹排劉備去汝南相助劉闢,曹操擔心後方出事,派去救火的人就是曹仁。曹仁不辱使命,把劉備和劉闢各個擊破。回軍途中又碰上袁紹派來斷曹操糧草的軍隊,大破敵軍,方才返回官渡。
到後期,曹仁更是鎮守一方邊境的大員,他也有給後人鋪路的想法,還曾想跟許褚套近乎,打探一下領導身邊的事,被許褚拒絕後還記恨了一陣。
曹丕稱帝后,曹仁仍是南線的軍事長官,他把長子曹泰帶在身邊,估計是想親手給兒子送點軍功,偏偏曹泰出場的第一場就是曹仁軍事生涯的滑鐵盧——曹仁慘敗於朱桓之手。此戰過後,曹仁鬱鬱而終,曹泰及其弟弟也沒什麼突出表現,曹仁一脈就這麼沉寂下去。
曹洪的能力要弱一些,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曹操遇險的時候把自己的馬讓給曹操,之後數次參戰,大大小小的功勞攢起來也算不低。
不過曹洪的性格有很大劣勢,他貪財而吝嗇,名聲很不好。曹丕找他借錢,他也不借,曹丕稱帝后,出於安穩先給曹洪晉升了一大堆頭銜,隨後找個由頭把他貶斥。
因此,雖然曹洪活到232年,把曹丕都給熬死了,但他和他的子孫都再沒什麼突出表現。
曹休是應該是最有機會與曹真競爭的了,因為他的起步跟曹真近乎相同,年幼喪父,以族子身份投奔曹操,曹操“使與文帝同止,見待如子。”
曹休長大後,更統帥虎豹騎宿衛,曹洪打劉備的時候,曹操不放心,派曹休參軍,並告訴他你看著是參軍,其實我就是讓你當主帥,曹洪自知之明,也放手讓曹休指揮,最終擊敗劉備部將。
曹丕稱帝后,曹休鎮守南線,曹叡繼位後地位不變,但石亭一戰,曹休慘敗,不久因背上毒瘡發作而去世。
曹真也是戰功赫赫,但他最大的優勢還是比曹休多活了幾年,成為曹魏倚重的大將,威望極高,得以逐步扶持以長子曹爽為首的幾個兒子,為他們與朝中大臣大號關係。
魏明帝奄奄一息的時候,曾有意讓曹休之子曹肇和燕王曹宇等人共同輔佐曹芳,可惜因為中書令孫資等人與曹肇不和,魏明帝被勸說後改了心意,讓司馬懿和曹爽輔政。
為了穩定,曹肇等人的官職一併被免除,加上曹爽輔政後搞改革集權,司馬懿蟄伏不出,一時間,曹爽權勢滔天。
只是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趁著曹爽帶皇帝出城祭拜陵園,司馬懿發動政變控制洛陽,手握皇帝的曹爽竟然就這麼投降了,被司馬懿夷滅三族,曹魏的命運到此就註定了。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魏明帝曹睿在臨終前,原本計劃是選擇:燕王曹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五個人為輔政大臣,但是由於手下兩個機要秘書孫資、劉放的建議,改變了主意,改立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由此才導致10年後的高平陵政變,被司馬懿控制了朝政。
這裡有兩個問題:
1、為何曹睿第一次選擇輔政大臣時,選擇了曹宇、夏侯獻、曹爽、曹肇、秦朗五個人?
2、孫資、劉放建議更改人選時,曹睿為何同意了選擇曹爽與司馬懿?
曹操與曹丕等人
首先分析第一個問題,曹魏的江山是怎麼得來的?是曹操帶領一批曹魏宗族打下來,當年曹操打天下時,跟隨曹操的有曹仁、曹洪、曹純、曹真、曹休、夏侯惇、夏侯淵,曹氏與夏侯氏不僅為曹操的天下出錢出人,而且幾乎把整個家族都綁在了曹操的戰車上,是曹操能夠打下天下的其中一個原因。
而且這些曹氏與夏侯氏在曹魏政權是掌握兵權,曹操把他主要兵權都交給曹氏與夏侯氏掌管,而沒有交給外姓將領,主要還是因為曹操信任這批人,曹操時代的三大軍區統帥是曹仁掌宛城與襄樊戰區,夏侯惇掌合肥與淮南地區,夏侯淵掌關中、隴右與涼州地區,曹純掌曹操手下最精銳的騎兵虎豹騎,曹操之後是曹休掌合肥及淮南地區,曹真掌關中隴右與涼州地區,由引可見曹氏與夏侯氏在曹魏政權中的重要性。
曹睿與曹真
曹氏與夏侯氏以及他們的後代與曹操、曹丕、曹睿以及他們的後代形成政治共同體,所以曹操去世後,曹丕和曹睿也一直起用曹氏與夏侯氏的後代在朝中擔任重要官職,比如夏侯獻是夏侯惇的孫子,曹爽是曹真的兒子,曹肇是曹休的兒子,上面說的輔政五人中只有兩個人例外,其中秦朗是曹操的養子,曹宇是曹操的兒子。
曹丕稱帝之後,仍然採取了親近及重用曹氏與夏侯氏的政策,疏遠曹植、曹彰等直系親屬,這是曹操之後的國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曹丕與曹植有過儲君之爭,同時曹植與曹彰等人由於是曹操的直系親屬,對曹丕帝位是有威脅的,因此要疏遠或者打擊,而曹仁、曹洪、曹純、曹真、曹休、夏侯惇、夏侯淵等人雖然屬於宗親,但由於是遠親,沒有繼承權,所以實際上對曹丕是沒有威脅的。
曹氏與夏侯氏宗親
所以,曹睿選擇輔政大臣也是從曹氏與夏侯氏的後代中選擇,所以選擇了夏侯獻、曹爽、曹肇,秦郎是曹操的養子,是沒有血緣關係的,所以秦朗也沒有威脅,是可以被重用的,而燕王曹宇則是曹操的親生兒子,這也是曹睿臨時改變主意的原因所在。
現在來分析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孫資、劉放建議曹睿更改輔政大臣時,曹睿就同意了曹爽與司馬懿為輔政大臣呢?
起因就是因為燕王曹宇,曹宇因為曹操的親生兒子,同時還是曹睿的叔父,是曹操的直系親屬,在血緣上與曹操更為親近,而曹睿是曹丕的長子,曹操的長孫,與曹宇一系其實有些競爭關係,曹睿有些不放心,所以當曹睿最初宣佈曹宇為大將軍,準備給予輔政重任時,曹宇按照禮制應該推辭,曹睿立即就反悔了。
孫資、劉放與曹爽
中國人本來就是如此,雖然很想做一件事,按照禮儀也是要推辭的,比如曹丕稱帝要三次推辭,能說曹丕不想稱帝嗎?當然不是,這是禮制,所以曹睿任命燕王曹宇為大將軍,曹宇也是按禮制推辭一下,結果曹睿就不想任命曹宇了,把孫資、劉放叫來問話,孫資、劉放兩人也說曹宇不能擔當大任,於是曹宇的輔政大臣就沒當成。
孫資、劉放反對曹宇當輔政大臣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們倆與夏侯獻、曹肇兩人有過節,並且夏侯獻、曹肇說過威脅孫資、劉放的話,因為孫資、劉放為了自己的安穩,極力阻止夏侯獻、曹肇兩人成為輔政大臣。
曹睿在選擇輔政大臣時已經是重病了,重病中的人,分析能力已經不如正常人了,再加上曹睿也不想再折騰,於是在孫資、劉放兩人的極力勸說,曹睿改立曹爽與司馬懿為輔政大臣,這兩個人都是孫資與劉放建議並極力勸說的,因為曹爽與司馬懿輔政對孫資與劉放沒有壞處。
孫資、放放
曹睿雖然同意了孫資與劉放的建議,但當曹睿有些清醒時,就意識到曹爽與司馬懿搭檔輔佐肯定是不合理的,原因就是曹爽能力太差,又沒有工作經驗,而司馬懿身經百戰,在官場上打拼了幾十年,兩人的能力相差巨大,如果同為輔佐大臣不在一個檔次的話,一個人就能很輕易地扳倒另一個,造成獨自掌權的機會,那樣的話就對曹魏江山社稷有危害了。
輔政講究的是權力平衡,需要的是相互制衡,但曹爽與司馬懿明顯就不合理,曹睿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準備廢除曹爽與司馬懿輔政,但孫資與劉放在曹睿病重期間,再次極力勸說,甚至拿著曹睿的手寫詔書,這差不多就是逼宮的形式,曹睿在病重期間根本沒有精力進行輔政大臣的再次選擇,再加上孫資、劉放的刻意堅持,所以最終定了曹爽與司馬懿共同輔政極不合理的現象,最終也導致了司馬代魏,司馬代魏的第一責任是曹睿,因為他選擇了錯誤的輔政大臣,還不如第一次的人選合理。
病重中的曹睿
孫資劉放選擇曹爽還有一個機緣巧合的問題,當曹睿問孫資、劉放關於燕王曹宇的情況時,曹爽正好在場,孫資劉放就做了一個人情給曹爽,推薦曹爽為輔政大臣,曹爽肯定要感激孫資、劉放兩人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曹爽的運氣不錯,被選為輔政大臣也有運氣的原因,這在政治上有些幼稚,但歷史就是如此。
-
7 # 君山話史
這個問題很古怪,給人聽起來的感覺是曹真的後代一直把持魏國政權,其實不過就是曹爽當權十年罷了。曹爽是曹真的兒子,他之所以能掌權,說起來原因有運氣的成分。下面我就來詳細說說。
第一,魏明帝最初確定的五位輔政大臣名單魏明帝臨死前,擬定了輔政大臣的名單,名單上共有五個人,分別是:燕王曹宇(曹操的小兒子)、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曹真之子);屯騎校尉曹肇(曹休之子)、驍騎將軍秦朗。
大家看這個名單,既有曹真之子,也有曹休還子,還有曹操之子,還有夏侯氏。剩下的秦朗是個什麼人呢?他是曹操的養子。從這個名單裡可以看出,曹爽只是五大臣之一,而且還不是最重要的一人,最重要的、地位最高的是燕王曹宇。
可是,這份名單上的五大臣,最後竟然只有曹爽一人保留下來。而他之所以能保留下來,完全是很偶然的因素。其他人為什麼被踢開呢?
第二,劉放與孫資的陰謀這裡就要說到兩個人,一個是劉放,一個是孫資。這兩人都是魏明帝的心腹,兩人有多重要呢?且來看看史書的說法:“帝親覽萬機,數興軍旅,腹心之任,皆二人管之;每有大事,朝臣會議,常令決其是非,擇而行之。”
劉放與孫資的權力太大,引起曹氏宗親的強烈不滿。當時被內定為輔政大臣的曹肇、夏侯獻都十分看不起劉放、孫資,兩人諷刺說:“公雞在樹上也夠久了,看還能活幾天。”不想這話被劉、孫二人得知。劉放與孫資當下計議,要想方設法讓皇帝更改輔政大臣的名單,削去曹氏權力。
他們決定推出一個強有力的人選:司馬懿。
第三,曹宇意外出局劉放與孫資開始籌劃推倒“五大臣”的計劃,說實話,這件事並不好辦。就在這時,燕王曹宇卻犯一個錯,說實話,這個錯實是微不足道,但被兩人抓住弱點,最後竟出局了。
事情是這樣的:
當魏明帝病重,擬定五大臣名單後,便打算提拔燕王曹宇為大將軍兼首席輔政大臣。這時,曹宇推辭了。
其實曹宇並不是真的推辭,中國古代政治有個比較討厭的傳統,就是什麼事都要推讓一下。推讓是種作秀,向天下人表明我並非貪戀權力,一般要推個兩三次才接受。一般皇帝對這種把戲也心知肚明,但問題是,曹宇推讓的時間不對。為什麼呢?因為曹睿已經病得很重了,都快死了。這是臨危受命的時候,是表達責任感、擔當力的時候,不是推來推去的時候。皇帝這個時候把大權交給你,是信任你,你要對這種信任表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而不是假意推辭。
曹宇在錯誤的時間推辭了。魏明帝問劉放、孫資:“燕王什麼意思?”
這兩個陰謀家當即抓住機會說:“燕王知道自己沒有能力擔此重任。”
這一句話,就把曹宇給拉下馬了。
第四,曹爽成為“五大臣”碩果僅存,實是僥倖劉放、孫資的話,如投槍匕首,要知道燕王被列入輔政大臣的第一位,要是連他都不行,其他幾個更不必說了。
魏明帝就問兩人:“誰有能力呢?”
劉放與孫資打算推出司馬懿,可是這個時候曹爽正好也在場。要知道曹爽也是“五大臣”之一,劉放與孫資總不能當面說他也沒能力吧。於是兩人順水推舟,說曹爽就有這個能力,當然,他們還推薦司馬懿。司馬懿的能力,魏明帝當然不懷疑,只是他現在還在遼東戰場,尚未返回。
但是對曹爽的能力,魏明帝還是懷疑的,便又問:“曹爽能堪大任嗎?”這時站在一邊的曹爽大汗淋漓,不敢吭聲。劉放在曹爽耳邊嘀咕幾名,曹爽才清醒過來,照著劉放的提示說:“臣以死奉社稷!”這個回答,雖然內容空洞,聽起來卻義薄雲天,把重病纏身的皇帝感動了一下。
如果不是曹爽剛好在場,他也會跟曹宇等人一樣,被踢出輔政大臣的名單。歷史有時就是這樣陰差陽錯。最後,曹睿決定修改輔政大臣名單,聽取劉放、孫資的意見,由曹爽、司馬懿兩人輔佐下一任皇帝。
所以,曹爽能掌權,並非曹真這一脈的曹氏宗親有多牛,只是陰差陽錯,僥倖上位而已。
-
8 # 流雲天下
曹魏宗親最為出名的當屬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純、曹洪、曹休、曹真、夏侯尚八人合稱的八虎騎,其中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純、曹洪是和曹操同輩的第一代,曹休、曹真、夏侯尚三人是第二代,高平陵之變前曹魏的大權尤其是軍權基本上都掌握在他們之手,不過魏明帝曹叡之後掌握曹魏大權的是曹真兒子曹爽,那為何不是八虎騎其餘七人的後代掌權?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有能力的去世早,大多數虎父犬子曹魏八虎騎的後代大多數都是虎父犬子(包括曹爽在內),比如夏侯惇的長子夏侯楙被魏延稱為“怯而無謀”,他的幾個兒子還窩裡反,三子夏侯子臧和四子夏侯子江合夥構陷夏侯楙。
曹仁只有長子曹泰較為出色,曹洪差點被曹丕收拾了,兩個兒子也並不出色;夏侯尚之子夏侯玄雖身居高位能力其實也一般。
當然也有比較出色的,比如夏侯淵的幾個兒子:次子是夏侯霸,三子夏侯稱文武全才很得曹操喜歡,可惜卻英年早逝,其他幾個兒子也不錯。
第二,天上掉餡餅原本掌權者是輪不到曹爽的,魏明帝曹叡病重之時拜曹宇為大將軍,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等共同輔政,其中曹宇是曹操之子也就是曹叡的皇叔,夏侯獻和曹肇是宗室,如果是這套班子的話,怎麼樣也輪不到曹爽獨掌大權。
曹叡身邊的兩位寵臣劉放、孫資和夏侯獻、曹肇不和,曹宇為人恭順溫和,關鍵是他不想捲入宗室紛爭之中,於是堅辭不就,在劉放、孫資的力薦之下,曹叡推翻了之前班底來了個大換血,改立曹爽為大將軍,和太尉司馬懿一同輔佐曹芳。
對於曹爽來說這不吝於是天上掉餡餅,原本他最多隻能排第三或第四,現在一躍成為首席託孤大臣,由此掌握了曹魏大權。
-
9 # 浮雲索驥
曹真本身極有能力,憑本事當上了大將軍,在魏國地位和威望都很高,成為實權派代表人物。而曹真是曹操的養子,所以其子曹爽從小以曹操養孫身份出入宮廷,與曹操孫曹睿交情甚好。曹睿繼位後,因為曹爽為人謹慎對他極為信任,委以重任,曹睿病危時,曹爽拜大將軍、假黃鉞,被委任為託孤重臣。
回覆列表
導語:
大司馬曹真是真的被電視劇給毀掉的一代猛將,在電視裡,曹真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草包,而事實上曹真給曹魏立下的功勞足以凌駕於司馬懿之上。
曹仁、曹洪、曹休以及夏侯淵、夏侯惇這些人的後代,都沒能像曹真一樣,成為曹魏王朝的宰輔之臣。
曹真去世以後,曹叡感念曹真為曹魏立下的汗馬功勞,所以將他的兒子曹爽提拔了上來。等到曹叡不行的時候,曹爽便成為了託孤大臣,此後長期執掌曹魏軍政大權。
那麼曹仁這些人的後代,當時跑哪兒去了呢?他們生前是曹真的長輩,也為曹魏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的後人為何沒有掌權呢?
曹仁、曹洪的孩子們都沒什麼氣候。曹仁的後代:曹仁有三個兒子,分別是曹泰、曹楷和曹範。曹仁去世以後,曹泰繼承了曹仁的爵位,官至鎮東將軍,這可能是曹仁最有出息的兒子了。
仁果遣其子泰攻濡須城,分遣將軍常雕督諸葛虔、王雙等,乘油船別襲中洲。中洲者,部曲妻子所在也。仁自將萬人留橐皋,復為泰等後拒。桓部兵將攻取油船,或別擊雕等,桓等身自拒泰,燒營而退,遂梟雕,生虜雙,送武昌,臨陳斬溺,死者千餘。---《三國志》
可是曹泰在歷史上也沒有打過什麼勝仗,反倒是有一場對付東吳時的敗仗記錄,此後就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什麼美名了。
曹楷和曹範這倆貨,在哥哥曹泰死後,被曹丕封為了列侯。除了這一記錄以外,這兩位並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什麼好名聲。
曹洪的後代:曹洪有倆兒子,分別是曹馥和曹震。曹馥在曹洪死了以後,繼承了曹洪的爵位。可是在司馬家族鬧事的時候,這大兄弟一言不發。
等到司馬炎建立西晉以後,他居然還跑去做了尚書右僕射,可見沒心沒肺到了何種地步。至於曹震,那就更可憐了,除了被封為列侯的記錄外,什麼訊息都沒有,可見十分平庸。
曹仁和曹洪,那都是曹操的族弟,跟曹操關係十分密切。他們在世的時候,的確權傾一時,可是去世以後,兒孫們卻無法繼承他們的功業,這才讓司馬家有機可乘。
曹休的兒子本來有機會輔政,卻被人擺了一道。曹休比曹仁和曹洪小了一個輩分,他是曹操的族子,和曹真是一個輩分的人。所以曹休和曹真的關係也是比較好的,在魏明帝時期,共同輔政。
曹休有倆兒子,分別是曹肇和曹纂。曹肇是比較有出息的,不僅長相俊美,而且十分有才能,魏明帝對他比較信任,一路提拔他做到了屯騎校尉。
曹肇有當世才度,為散騎常侍、屯騎校尉。明帝寢疾,方與燕王宇等屬以後事。帝意尋變,詔肇以侯歸第。正始中薨,追贈衛將軍,子興嗣。初,文帝分休戶三百封肇弟纂為列侯,後為殄吳將軍,薨,追贈前將軍。---《三國志》
魏明帝奄奄一息的時候,曾經讓曹肇和曹宇、曹爽、秦朗等人共同輔佐曹芳,可惜因為中書令孫資等人與曹肇不和,所以勸說魏明帝改為司馬懿和曹爽輔政。
結果魏明帝曹叡從曹芳皇位的穩定性考慮,決定按照孫資等人的建議,將司馬懿召回,讓他與曹爽共同輔政。同時免去了曹肇等人的官職。等到司馬家作亂的時候,曹肇可就沒能力改變什麼了。
曹休的另一個兒子曹纂,其實也是個人才。傳說他有力敵千鈞的能力,深得魏明帝曹叡的欣賞,被封為殄吳將軍。可惜他也受到了曹肇撤職的牽連,一同失去了權力地位,只能回家做個富家翁了。
夏侯惇的兒子太多了,更喜歡互相爭鬥。夏侯惇有9個兒子,這還是有記錄的,沒記錄的可能更多。夏侯惇的兒子當中,比較著名的肯定是駙馬夏侯楙了。
當年他鎮守長安的時候,魏延曾經揚言要從子午谷直奔長安而去,因為守將夏侯楙是個草包,守不住長安。由此可見,夏侯楙的本事並不大。
曹肇有當世才度,為散騎常侍、屯騎校尉。明帝寢疾,方與燕王宇等屬以後事。帝意尋變,詔肇以侯歸第。正始中薨,追贈衛將軍,子興嗣。初,文帝分休戶三百封肇弟纂為列侯,後為殄吳將軍,薨,追贈前將軍。---《三國志》
夏侯楙是夏侯惇的二小子,娶了曹操女兒河清公主。他跟曹丕的關係相當好,被封為安西將軍、鎮東將軍。可是當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夏侯楙就被魏明帝給調回來了。可見魏明帝對夏侯楙鎮守關中並不放心。
夏侯楙這傢伙,娶了河清公主以後,還不夠本,在關中養了不少美女。因此河清公主心裡非常不爽,再加上夏侯楙常常責備他的弟弟們,說他們不尊禮數。所以河清公主就慫恿夏侯楙的弟弟們陷害夏侯楙。
曹叡因為此事,差點把夏侯楙給宰了。結果查探一番以後,發現果然是夏侯楙的弟弟夏侯子臧、夏侯子江陷害了自己的哥哥。
夏侯惇還有個長子夏侯充,在夏侯惇死後,繼承了夏侯惇的爵位。他就顯得比較平庸了,沒有太多的故事,自然也就撐不起曹魏王朝了。
夏侯淵的兒子們,相對來說是最有出息的。這麼多曹家和夏侯家的孩子,就夏侯淵的兒子們比較有出息。夏侯淵的生育能力也很強,他有8個兒子1個女兒。
老大夏侯衡,是曹操弟弟的女婿,在夏侯淵被黃忠陣斬以後,夏侯衡繼承了父親的爵位,此後沒有太優越的表現。
老二夏侯霸,那可是三國時期非常傳奇的人物。他早先天天喊著要殺入蜀中給父親夏侯淵報仇雪恨。可是等到司馬家篡權以後,夏侯霸居然主動投降了蜀漢,並且帶著蜀漢的人馬,反過來對付曹魏的軍隊。算得上是三國的風雲人物了。
老三夏侯稱,那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在16歲的時候,就單騎射殺過老虎。曹操對他非常欣賞,他跟曹丕的關係也很好,在政務上也有獨到見解,做到了談笑皆鴻儒,往來無白丁。可惜18歲的時候就英年早逝了,否則也能撐起曹魏的一片天。
老四夏侯威,是個非常豪爽的人。他跟曹丕、曹植之間的關係都不錯,做到了荊州刺史、兗州刺史。曾經認為羊祜必有大成就,所以將哥哥夏侯霸的女兒嫁給了年輕的羊祜,後來羊祜成為了一代名將。他的子孫後代在晉朝顯赫一時,可見他們家不反對司馬家掌權。
老五夏侯榮,有點小曹植的感覺,他7歲就能寫詩文,而且具有過目不忘的本事,曹丕得知後都覺得很驚奇。可惜13歲的時候,看到父親夏侯淵在漢中戰敗,不願逃跑,親自拔劍迎戰蜀漢大軍,結果被斬殺。
老六夏侯惠,是一代文學家,在軍事上沒有成就。老七夏侯和,那是司馬家的鐵桿粉絲。鍾會在成都打算叛亂的時候,夏侯和奉命前往抵制。鍾會被平定以後,夏侯和被封為鄉侯,西晉建立以後,夏侯和被封為光祿勳。可見他也不會反對司馬家族。
總結:要麼太平庸,要麼表示認命。老曹家和夏侯家的後代不在少數,可是這幫人的才能顯得太平庸了。也有不平庸的,可是司馬家給了點好處,他們就表示服從了。
唯一一個表示反抗的,或許就是夏侯霸了。可惜夏侯霸孤掌難鳴,只能選擇逃亡到蜀漢,藉助他人的力量,擺平自家的事情。
參考資料:《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