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旦媽啦
-
2 # 庸人L
可憐天下父母心。但是 ,媽對兒女的愛是不求回報的。只要你女兒她們兩口親親蜜蜜,百年好合,這不就是當媽的希望嗎?所以,不需要想怎麼辦。只需要告訴你女兒體貼丈夫,孝敬公婆。當然首先要看明白你未來的女婿是否真心。
-
3 # 小兔子的遠方
作為母親,女兒找了男朋友,接觸後,如果是個可靠的人,那麼應該為女兒開心,要有這個信念:有人替我照顧呵護她了,我很開心。
對女婿好就是對女兒好,大多數母親都是這樣做的。你對女兒男朋友的好,女兒也都是看在眼裡的,她也會覺得媽媽很偉大,因為愛別人家的孩子不容易。
你體驗到的女兒心裡只有男朋友,是有失落感吧,自己辛苦養大的閨女,……,生活會讓她明白的,特別是她也當了母親之後,她會知道最無條件愛自己的只有給她生命的父母。不要急,女兒長大成熟,是需要時間的,但我們給她的愛始終如一,不會變。
龍應臺說過:長長的路,慢慢的走;有些經驗是不可言傳的。
-
4 # 不懂心理學
人一輩子最重要的是伴侶,不管情感上能不能接受,它都是這樣的。母親說出這句話只是一種失落感,需要自己找自己的興趣去彌補。
父母養育孩子長大,主要是人類的繁殖,撫養也是靠本能,沒有他們確實生存都難。但是孩子長大後,除了身體,最重要的就是心裡,只有伴侶才能深入到自己的內心世界裡邊,共同去面對問題。
父母完成了孩子結婚後,自己的使命就基本完成了,接下來還是要回歸自己,自己的伴侶也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為了孩子的健康生活,父母這時候應該放手了。
-
5 # chidaodashihebaobei
我剛結婚時也是覺得老公比媽媽親,老公慣著我,媽媽總批評我,我就不愛回家,後來有了孩子,才知道父母恩,我沒有讓媽媽幫我帶一天孩子,因為她身體不好,我捨不得她累……我和媽媽變得特別好,她總生病還作我時,我就問自己:如果現在是孩子需要我怎麼辦?我回答是義不容辭,雖然很累所以一直照顧媽媽。親情就是這樣,有時候覺得疏遠,可是好起來也是分分鐘的事。到底是媽媽,現在他要是對我媽爸差一點我都會生氣,有一次因為他管孩子,媽媽心疼揍他了,我當時嚇壞了,怕老公控制不住打我媽媽怎麼辦?我當時就是想,如果他真動手了我一定站在媽媽這邊,當時突然發現媽媽在我心裡居然這麼重要。現在媽媽去世了,又讓我想起媽媽,現在媽媽在我心裡都是優點,想念媽媽[流淚][流淚][祈禱][祈禱][祈禱]
-
6 # 雲叔白
從我見過的案例中,這個是你的問題,你太過依賴孩子,這是中國父母普遍性的問題。
從女兒的角度講,大機率上她會很幸福的,因為她能專注於自己的小家。
一在中國的文化裡,父母充滿了對孩子的控制,不論是從道德層面還是情感方面。
我們是全世界對孩子最好的一個文化了,我們總是說都是為了孩子,全都是為了你好。但真實的是這樣的?
特別是對女兒,要求既不繼承家產,還得要承擔義務;要求對孃家有貢獻,在孃家卻沒有話語權;名義上是自己的家,結了婚回家卻像做客,從傳統上還規定了哪些日子不能回家;給兒子出彩禮娶媳婦,卻問女兒要彩禮;不把女兒當一家人,卻還要要求他不能遠嫁
大多數人生孩子是有目的,都在明面上,養兒要防老。在這個層面上,當然不希望女兒全心全意向著男朋友。
二年輕小夫妻生活中的很多矛盾,都來自於各自的原生家庭。
特別是女兒,她像是孃家安插在男方的一個代言人。在愧疚式的養育模式中,女兒不得不從男家向孃家攫取利益,以平復自己的內心。
所以從內心深處,很難得真正的融入這個小家庭,即使那些結婚多年的夫妻,孩子都成人了,言語之間還你家的,我家的,明顯的從潛意識裡頭還沒把自己當成一家人。
從那些幸福的案例裡,夫妻關係擺在家庭關係第一位的往往都很幸福。
所以你應該為你女兒的行為感到欣慰,她的一生將會很幸福。
三兒女要離開自己,父母的依賴感,空虛感增強這很正常。但這絕不是女兒應該去解決的問題。應該是老人自己需要去解決的,增加自己的社交,找到自己的愛好,出去走走轉轉,充實自己的生活。
年輕人畢竟應該有自己的生活。
-
7 # 守盲
這種比較是無意義的,男朋友是愛情,母女是親情,屬於兩種不同的感情,沒有可比性。
第一,叛逆和求愛
小姑娘在十幾歲的時候是朝氣蓬勃的時候,由於閱歷不夠,對於上一代人的說教,會產生叛逆感,越說不行越要去做。
現在的電視劇影響太大了,女孩子喜歡看這些電視劇,裡面的情情愛愛充斥著她的思想,對電視劇中的愛情有無限期盼。
特別是青春期,叛逆心理作祟和身體生理發育,女孩子內心萌動,非常向往愛情。
所以,一旦遇到自己喜歡的男朋友,就全身心投入進去,別的人和別的事,都放一邊。
第二,父母的做法
這段時間的兒女都不好管,說了她不愛聽的話,她逆反心理越重,越抗拒。
父母不能不管,但又不能表現出來明顯的拒絕,最好的做法就是抓重點。
男女交往不是什麼稀罕事,現在連小學生都在網戀和異地戀。女兒長大成人,交往男朋友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就應該放開她,讓她跌跌撞撞,經歷情感問題,從中學會愛情的真諦。
當然,其中重點是讓女兒學會保護自己。
父母可以用朋友的相處方式和女兒溝通聊天,把她當做真正的獨立個體,傾訴生活中情感的事情,暗中引導孩子,教育孩子。
切記不能態度強硬地說教,不要不問青紅皂白地打孩子。
畢竟現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時不時離家出走和跳樓。
第三,血脈親人不可替代
這件事帶給母親啟示:你的生活重心早就應該從女兒身上轉移了,女兒一天天長大,再也不是那個玩玩具的孩子,她始終要飛,尋找她的天空。
人都是從年輕成長起來的,曾經每一個人都經歷過這樣的心理和生理狀態。
母親應該要更加理解女兒,更懂得照顧女兒的感情變化。
親情和愛情是兩道平衡線,互不相干,不能用親情趕走孩子的愛情。
而且年輕時看重愛情,但嚐到愛情的苦澀之後,就在感情中摸爬滾打,打造成熟的愛情觀。
交往、分手、複合、分手。這一流程下來,自然而然醒悟過來,親情才是真的永恆。
回覆列表
這種二難選一的想法和引導最要不得,為啥呢?這樣想並促使自己用這樣的想法催生的做法,只有把女兒從身邊越推越遠。
這個跟那個廣為流傳的段子相似:
老婆問老公:“我和婆婆同時掉進河裡了,你先救誰?”
誰能做出一個正確的決定,那個都不正確哪個都正確!真是個二難選擇。發出這些想法的人沒有想到帶給這個人的煎熬,她捨不得媽媽,又得尊從自己的內心。內心篤定的孩子會遵從自己的內心,從而不得不被迫背上“不孝”的枷鎖,讓這孩子帶著枷鎖活著,想想看,那你們雙方心裡得多累,父母生兒育女是為了什麼?
這就是咋們育兒過程中不經意間給孩子製造的心理麻煩,而往往還會將自己製造的麻煩假託給孩子。實則是自己想在孩子那裡得到歸屬。
那問題又來了,既然想讓孩子心裡有媽媽,需要做的是什麼?其他具體的方法各個家庭有異,可是有一個根本核心的點是一樣的:
你是問題的發出者,你需要想想看最終採取的做法是促使大家關係向良好的方向發展還是對立衝突的方向發展,是“雙方共榮”還是“單方贏了”?
是繼續情感疏忽還是認可孩子感受(孩子戀愛過程中正常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