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意麻麻

    我女兒以前也很愛哭,特別嬌氣。只要有一點不符合她的意願的事,她就得哭一場。為了這個問題,我也一度特別苦惱。

    後來我就想既然她愛哭,就哭吧。每次只要她一哭,我就在旁邊跟她說“那你先哭吧,哭完了我們再說”然後,我就在她旁邊等著她哭完,然後等她哭完了,再說什麼都很好說了。

    有時候我不知道她為什麼哭,我就問她,但是她就帶著哭腔說話,就算我聽懂了,我也裝沒聽懂,然後大聲的告訴他:“你哭著說話,媽聽不清楚,你先別哭了”。然後她就會慢慢停下來。

    如此反覆很多次,到現在她已經沒有以前愛哭了。親愛的寶媽,我們一起加油吧!

  • 2 # 雙雙小寶貝coco

    我想4週歲半的孩子,應該內心有自己的對錯分辨了,她覺得一哭,就可以達成目的,而我們做家長的,確實也是,就讓步了,這就更強化了孩子的認識,形成了一個不好的迴圈。現在我們做家長的,認識到這一點,還不晚。孩子如果哭著提什麼要求,就跟她說,寶貝,不要哭,好好的跟爸爸媽媽說話。如果孩子聽了,不哭了,拉了要求,Ok,我們馬上答應。如果孩子不聽,還是哭著說,那麼一定不答應,不管什麼要求,一定硬下心腸,不要答應。經過幾次以後,孩子的意識裡面,就會改變了,原來哭,不能達到目的!希望我這個方法,可以幫到你。

  • 3 # 嗨兩條魚

    孩子哭鬧是因為他用這種方法能實現自己的願望,達到自己的目的。孩子一出生沒什麼思想,不懂得哭和笑的區別,餓了哭,疼了哭這些都是本能的生理反應,但是大人對待孩子哭的態度會讓孩子一點點感覺到:奧,我一哭好像就會更多的得到大人的關注,更容易實現自己的目的。久而久之習慣就養成了。

    其實這都是孩子思維模式發展的表現,此時他們開始有自己的小心思了,知道怎麼能實現自己的利益,並且想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孩子開始懂得討價還價了,知道自己怎麼做更容易達成自己的目的。

    當然這些問題基本每個孩子都會或多或少的存在,但我們都知道這些習慣肯定對孩子的培養是不利的。

    對於如何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或是孩子已經養成了這些習慣,我們怎麼樣幫孩子改正,我有一下幾點:

    1.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懂得爭取自己的權益是好事,但他們還不能明確的區別哪些是真正對自己好的,比如孩子都愛看電視,手機等電子產品,他們會覺得我能多看會兒就是對我好的,但我們知道看多了對孩子眼鏡不好。所以遇到這種原則性的問題時,即使孩子再哭鬧,也不能心軟,不能讓孩子產生這件事我透過哭鬧就有可能實現我的目的的想法。孩子也很聰明,一次兩次他發現答不成目的,下次他也就改變策略了。總結一下:遇到非要看電視、不刷牙等這種原則性問題時,不要給孩子透過哭鬧可以改變結果的期待。

    2.和孩子達成一些約定,比如孩子想要一個玩具,如果一開始家長還沒說買或是不買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哭著說要玩具的事了,那果斷就不給買了。如果孩子一開始是用商量的語氣說的,那家長如果能滿足孩子的儘量就滿足了,畢竟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也得小小的表揚一下,並且告訴孩子為什麼這麼痛快地就給你買了玩具。如果家長不能滿足孩子,那就要有充分的理由來說服孩子。

  • 4 # 化學煎餅

    如果是有目的性的要東西啥的就不慣著,如果是需要抱抱安慰啥的就趕緊去,區別對待吧。有時候大人多了,他也不知道聽誰的也會哭。我家的也是愛哭,一點點小事就哭。這時候你哭的比他更厲害,他看你哭耍賴也會停下一點。慢慢他也知道哭不太對,慢慢就改了。

  • 5 # 仁傢俬學

    愛哭,耍小性子,說話帶哭腔,還總是這樣。

    那麼,這樣的行為一定給TA帶來了很多好處。

    比如說:哭一哭,你們是不是就滿足了TA的要求,扮一下可憐,大人就心軟了,有些規則就放鬆了。

    總之,沒有“好處”的行為是不會多次發生的。所以,要改變TA的行為,就要切斷TA的行為帶來的好處。

    哭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跟TA說:“你現在可能有點傷心,有點生氣,我可以等你平靜下來了再談。”

    耍小性子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跟TA說:“你需要什麼可以好好說,我們一起商量。但這個行為我們是不接受的,我們會等你平靜下來再說。”

    帶哭腔說話時,爸爸媽媽可以說:“我們很愛你,可我們不喜歡你這樣說話的樣子。這樣我們不能理解你在說什麼。”

    還可以和孩子約定一些行為改變的暗號。

    比如:和孩子約好一個手勢,當孩子又帶著哭腔說話時,大人就比這個手勢,孩子看到了就停下來。

  • 6 # 桐寶幼兒詩詞故事

    不要吼他,不要慣他。抓著一次機會,等他哭的時候,一次讓他哭個夠。不能一哭就什麼都答應。隨他怎麼鬧,都不能放棄。一直陪著。哭的時候不要教育。等孩子哭完了,給孩子擦把臉,抱一抱他。然後好好疏導。疏導的作用就是為了以後不苦的。所以,一定要有耐心。分析情況,說明原因。態度溫和,不能急躁。不出三次,一定會有所收穫的。

  • 7 # 葡萄子媽媽

    不知道您的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樣的情緒反應的。其實孩子在進入四歲到五歲之間會進入情感敏感期,這個期間孩子開始願意表達情感,開始關注別人對他的情感是怎麼樣的,特別在意別人是否真的愛他,尤其在意爸爸媽媽對他的關注和愛的程度,所以對於爸爸媽媽情緒的反應也會特別敏感。

    所以這個時候作為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情緒反應更加需要給與關注。

    1、爸爸媽媽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反應,瞭解孩子的真實需求和感受。

    也許爸爸媽媽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得不到情感安慰,所以造成孩子內心出現傷心難過的感覺。

    2、爸爸媽媽多給與孩子愛的表達,讓孩子體驗愛,感受愛。

    日常生活中無論在孩子開心或者不開心,甚至有不良情緒時,爸爸媽媽都要多一些耐心,與孩子多一些肢體接觸,像兒歌裡唱的那樣“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誇誇我……”。

    3、理解孩子的各種不良情緒,爸爸媽媽要多一些正面的鼓勵和積極的引導,少一些負面的指責和消極的情緒。

    每個孩子情感表達方式和表達能力不同,也許您女兒是在求關注,但爸爸媽媽卻沒有在意,孩子又處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所以很容易出現敏感情緒,會認為爸爸媽媽不愛我了。

  • 8 # 曉笛育兒分享記

    在《孩子.挑戰》一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如果我們想改變孩子的行為方向,必須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否則我們幾乎難以改變他們的行為。

    也就是說孩子愛耍小性子和愛哭這一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是不是孩子一耍性子哭起來?爸媽更容易答應他的要求呢?又或者孩子已經習慣了用哭這種方式來表達呢?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是需要媽媽細心觀察得知的。

    如果孩子是因為用哭腔,耍性子這樣的方式來表達,更容易達到他想要的目的的,那麼我們就要微調自己的教育方式怎麼應對呢?

    例如孩子帶著哭腔耍性子,就是想讓你給他買那個玩具。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行動來告訴孩子哭鬧,耍性子是不可以達到他想要的目的。

    怎麼做呢?直接把孩子抱離買玩具的產地,並清晰的告訴孩子今天沒有買玩具的計劃。孩子的哭或者耍性子都是無效的。

    在處理的過程中,不要帶著情緒直罵或者打孩子來制止孩子的行為。只需要用堅定+柔和的語氣,告訴孩子不買玩具的原因和孩子這樣的表達方式不會得到玩具就好。記住:態度溫和而堅定的。

    當孩子感受到哭鬧,耍性子都不可以打破媽媽的原則,他們就很少再會挑戰這個底線了。

    另外如果孩子已經習慣了用哭腔來表達,我們應該怎麼應對呢?

    如果是這種情況,我們需要清楚的告訴孩子,這樣的表達方式,會讓我們聽不清楚孩子想說什麼。

    並讓孩子想一想,應該用什麼樣的表達方式可以讓媽媽聽得更加清楚的呢?

    當孩子用正常的語調錶達出來的時候,我們要給予及時的認可,大聲的說:對,對,媽媽最喜歡就是你這樣清楚的說話,我聽得很清楚。然後再跟孩子握握手,並祝賀,孩子已經學會了清楚表達這個本領。

    也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的耳朵要聽到清楚表達的說話,如果是帶著哭腔的說話的話,媽媽的耳朵會自動關起來,聽不到你說什麼。

  • 9 # 閒覓朝雲

    這個階段應該是一個敏感期,過去就好了。(我女兒這麼大時也這樣,上樓梯她讓我先邁左腳,我邁右腳就不行。)

    首先,你的心態要平和,不能急躁。儘量避免讓他哭鬧的機會。舉個例子,他看到糖就想吃,不給就哭鬧。那就儘量不要讓他看到糖。另外,合理的哭鬧,要想辦法安慰,轉移注意力。記得我帶女兒外出看鴿子,她自己不小心掉了一塊餅乾,我沒有責備她,但她就哭鬧不止,我告訴她,這個留給小鳥,小鳥就不會餓了。她聽了很開心,也不哭了。

    但是,對於不合理的要求,一定不能縱容。那時幼兒園放學就帶她到旁邊公園玩,她看到地攤賣小食品的就想買。我告訴她那個不衛生,不可以買,想吃以後我們可以到超市買,她哭我也不理她。第二次,她又提要求,但沒哭,我堅持不給她買。第三次,她自己說,那個不能買。以後也不要了。

    教育孩子沒有統一的公式,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點,同一孩子在不同時期變化也很顯著。唯一共同的是我們對孩子的愛,只要用心,寶寶就會身心健康地成長。

  • 10 # 最帥當屬兵歐巴0712

    哈哈怎麼跟我姐姐一樣哦!她小時候就是這樣的,從來不好好說話每天唧唧歪歪的,沒事就打滾可勁兒的哭,那種哭是令人崩潰的,滿地打滾那種哭,可問題是沒人惹到她啊,每次都把我們給哭的莫名其妙的!長大後性格極度不好,從來跟我們都不會好好說話的,不唧唧歪歪就不會說話!就跟誰踩了她尾巴似的那種,如今已過半百到了更年期了更是不好好說話了,我們是她血親一起長大的也習慣了她這樣的臭脾氣,可就不知道我姐夫是怎麼忍受的呢?

  • 11 # 丹妹日記

    如果孩子4歲多了還總是愛哭,耍小性子,那你需要去看一下過往和孩子的互動方式。

    這兩種父母你有沒有佔一條呢?一種是當孩子有情緒,哭鬧、耍性子的時候,你會去吵孩子,說孩子不聽話,試圖用父母的權威去壓制孩子的情緒。那另外一種呢,則是沒有任何原則,當孩子哭鬧厲害的時候,你為了及時制止,就會去滿足孩子當時的要求。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種,那孩子4雖多了還出現你描述的情況,其實很正常,因為這兩種做法,都只是暫時控制住了孩子的哭鬧行為,但沒有從根兒上解決這個問題,下次又會反覆,長此以往,孩子的情緒只會越來越糟,而且越來越沒有規矩。

    那下次孩子再出現哭鬧、耍性子的時候,父母需要怎麼做呢?

    當孩子在情緒激動的時候,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自己保持中立和平靜,把孩子本身和孩子的情緒分開,孩子有情緒不意味孩子就不乖不好了。只是此刻他有需求,同時他的情緒需要表達而已。那父母需要透過現象看到孩子背後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如果是他不合理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他試圖透過哭鬧來達到目的,父母一定要穩住,父母可以陪在孩子的身邊,告訴孩子,這個是不可以,你可以哭,媽媽一直在這裡,等你哭完了你再來找媽媽,媽媽很愛你。當這樣幾次以後,孩子就會知道透過哭鬧來要挾父母是沒有用的,父母是有原則的,孩子的規矩就建立起來了。

    另外呢,如果是孩子在外面受挫折了,受傷了,他確實很難過,或很生氣,那我們就要和孩子去共情。比如,媽媽知道你這會兒很傷心,你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拿走了,你很難過,如果你想哭就哭吧,媽媽陪著你,媽媽愛你。或者輕輕將孩子摟在懷裡,耐心陪伴他,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等孩子哭完再告訴下一步應該怎麼辦,或者和孩子商議如何解決。

    記得,孩子有脾氣,鬧情緒的時候,你吵他或者給他講任何道理都是沒有用的,你只需要平和好自己的情緒,陪伴孩子即可。其實孩子有情緒,考驗的是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把這一塊功課給做了,後面和孩子相處是非常輕鬆的,很少會出現無理取鬧的情況。

  • 12 # 陪寶寶寫日記

    四歲半的孩子有些懂事了,發脾氣不像小齡的寶寶一樣是是生理需求了,他們更多的是有目的的,想要得到一樣東西就想辦法得到。

    孩子經常哭鬧,耍小性子,那麼可以看出孩子用這方法得到了不少好處。孩子是聰明的,知道一個方法有用,那麼就會用這個辦法繼續下去。

    那麼要改善孩子這樣的不良行為該怎麼做呢?

    一、不打罵孩子,平靜的對待孩子的哭鬧。

    孩子哭鬧如果不是生理上的需求的,那麼他就是想要讓你注意到他,並關注他。如果你被孩子激怒,那麼他的目的就達到了。

    面對有目的的哭鬧,那麼可以冷處理,不給與關注,想哭那就在那哭會吧,控制住自己不被激怒,不打罵他們。告訴他們哭就在那哭會,哭過了在來說其他事情。

    二、給他安撫,接受他的情緒,並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讓他安靜下來。

    當孩子哭鬧後平靜了,過來找你,那麼這時可以抱起他安撫下,接受他的情緒,詢問為什麼哭鬧,鼓勵他說出來。

    三、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想要什麼就說出來,並給孩子獎勵。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想要什麼可以說出來,並說出想要的理由。這樣既可以讓孩子練習表達能力,又可以給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在孩子表達自己時,起初可以給孩子一些獎勵,給孩子嘗些甜頭才容易堅持下去。

    在孩子表達自己時,也不是每次都要滿足孩子,適當的拒絕也是必要的。可以給孩子十次就滿足六次,拒絕幾次。適當的拒絕可以讓孩子知道,不是每一個要求都能得到滿足的,遭到拒絕也是正常的。

    四、強化孩子的好行為,並告訴孩子這樣做的好處。

    讓孩子改掉壞習慣的方法,就是給孩子建立一個好習慣。那麼在孩子表現出好的行為時,我們鼓勵並表揚他們,漸漸的給孩子強化,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內化。

    當孩子出現好的行為時,我們可以給他解釋並給他們鼓勵他們。如孩子會穿衣服了,那麼就和孩子說寶寶長大咯會自己穿衣服了,寶寶認真的做事是值得表揚的。那麼孩子就意識到認真做事是正確的,是值得表揚的。

    開始的好行為就能得到強化,就內化成好的習慣。

    小齡的孩子哭鬧一般都是生理上的需要,然而大點的孩子哭鬧就要先了解原因,如果是正常的生理需求的,那麼要給與滿足。如果是有其他要求的,可以看情況,不能給的就堅持原則不給予,安撫好孩子並給與他正確的示範,讓孩子瞭解解決辦法。

  • 13 # 空媽是個處女座

    大家好,我是空媽。

    一般來說3-6歲的寶寶,他們的內心正處在邊界意識的建立階段。

    也就是說他們的內心世界,正在逐步得跟這個外部的世界試圖分割出界線來。

    在三歲以前寶寶們是沒有什麼邊界意識的,他覺得自己的需求應該被所有人滿足。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所以在後面的3-6歲這個邊界意識的建立計算他們的情緒可能就會變得比較暴躁,愛發脾氣還哭鬧,這些都是正常的。

    家長們瞭解到這一點以後就需要幫助寶寶來更好地去建立這個邊界意識。

    不要一味的去指責或者是打罵孩子,這樣做對對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邊界其實沒有太大幫助。

    家長們需要做的就是反覆跟孩子強調,他們需要意識到的邊界在哪裡。

    比如不是自己的東西就不能夠一人獨享,在公眾場合就應該遵守規則等等。

    剛開始的時候可能寶寶的反抗情緒會比較大,所以家長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

    最後總結一下:正在建立邊界意識的小朋友,情緒變化較大是正常的,家長需要做的是注意正確引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魚塘鹼度過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