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酒有她牛二
-
2 # 及大人
唐朝的強盛,社會繁榮,人口激增,土地兼併嚴重,導致很多的百姓失去土地成為流民,財富掌握在地主和貴族手中,整個社會繁榮的表像下隱藏著巨大的隱患。加上政治制度的弊端,使得節制一方的節度使權力過大,漸生不臣之心。皇室的腐敗和貪圖享受,更加激化了社會矛盾,再此背景下,繁榮強大的唐朝經安史之亂,黃巢起義等戰亂後一蹶不振,走向滅亡。
-
3 # 小編虎哥
唐朝前期社會各個方面高度繁榮,政治清明穩定,經濟高度發達,對外貿易頻繁,文化上也進入高度發達階段,諸多文藝作品後人讚不絕口。但是唐朝後期,社會各個方面逐漸衰敗,一步步走向滅亡,唐朝盛世時的局面不復存在,統治沒能得到延續,最終內憂外患,導致唐朝滅亡。
唐玄宗是唐朝興盛時期的皇帝,同時也是使唐朝走向衰敗的一位統治者。因為後期的沉迷與先前得到的成就,享樂主義氾濫,無心朝政,導致經濟狀況下滑,宦官內部爭鬥出現,民間貧富差距拉大,最終沒有能夠延續唐朝的繁盛局面的唐朝的統治。
唐朝後期享樂主義盛行,統治者沉迷於前期的成就中,沒有繼續維持並發展唐朝的經濟政治統治,紙醉金迷,驕傲自滿和享樂主義阻礙了唐朝進一步發展的腳步,唐朝的繁榮發展狀況停滯,最後不僅沒有維持住原來的局面,而且失去了足夠的能力來安定內亂和抵制外侵,由於享樂主義出現並不斷盛行,導致唐朝滅亡。
享樂主義氾濫是唐朝滅亡的重要原因,由於唐朝後期統治者只顧享樂而不思進取,無心管理朝政之事,導致王朝官員也為了享樂和權力,出現內部鬥爭,政治衰退,經濟狀況方面,由於過度揮霍,造成國庫錢財不足,社會貧富差距逐漸拉大,農民起義爆發,這一系列最終導致唐朝的滅亡。本文將從享樂主義精神入手,分析唐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唐朝藩鎮割據圖
享樂主義形成的原因和背景
由於唐朝前期局勢一片大好,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錢財充盈,達到世界頂峰水平,統治者便開始驕傲自滿,揮霍先前的積累,形成一種風氣,勢不可擋,朝中大臣便也開始過上享樂的腐敗生活,一發不可收拾。但由於大臣的權力與所擁有的資源並沒有皇帝豐富,大臣之間便出現了內部鬥爭,隨之享樂主義愈演愈烈。
開元盛世前的統治者大都克勤克儉,如唐太宗李世民,勤儉節約,蝗災爆發之時,親嚼蝗蟲;唐玄宗李隆基在前期統治時期更是勤儉節約,勵精圖治。由於唐朝前期統治者崇尚節儉,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之後,便難以繼續原來勤儉的作風,開始反轉,便出現了極度揮霍的享樂生活。
安史之亂形勢圖
《舊唐書·郭子儀傳》中記載:"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的政治統治和軍隊力量受到了一定的衝擊,經濟方面損失巨大。戰爭爆發後,社會混亂,眾多百姓流亡,唐朝統治力量衰弱,索性自暴自棄,戰爭主要在北方地區,造成北方地區損失穩慘重,致使人口大量南遷,由於南方社會穩定,南方經濟不斷髮展,維持經濟發展後就貪圖一時穩定,享樂主義形成並不斷髮展。
楊玉環的出現更是刺激了唐玄宗的享樂主義精神進一步膨脹,由於沉迷美色,無心治理朝中之事,楊玉環作為貴妃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極度寵愛,進而楊貴妃的家族也得到眾多功名利祿,國庫的錢財過度支出,唐玄宗沉迷美色的同時,進而促使楊貴妃家族的權力擴大,生活也更加享樂,這一系列促使享樂主義不斷氾濫。
唐玄宗 楊貴妃圖
唐朝享樂主義的表現
唐朝自唐玄宗李隆基開始,享樂主義不斷髮展,唐玄宗生活享樂,沉迷於楊貴妃的美色之中,逐漸失去治理朝中政務的理智,並且封給楊貴妃家族眾多重要職位,導致政治局勢逐漸混亂。只顧生活享樂,無心政事,到時朝廷官員之中魚龍混雜,危及朝廷統治。
《舊唐書》中記載:"開元以來,豪貴雄盛,無如楊氏之比也。玄宗凡有遊幸,貴妃無不隨侍,乘馬則高力士執轡授鞭。宮中供貴妃院織錦刺繡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鎔造,又數百人。"
過度揮霍先前的成就,生活奢靡享樂,國庫錢財逐漸被掏空,經濟衰退,進而導致統治者對人民施壓,實施暴政,增加收取賦稅額度,百姓民不聊生,走投無路,農民起義爆發,社會動盪不安,反動勢力一點點聚集並爆發,進而導致經濟進一步衰弱,再對人民加壓,如此迴圈往復。
朝中大臣生活極度奢靡享樂,享樂精神和慾望逐漸膨脹,為了享樂,朝中宦官內部爭權奪勢加劇,逐漸惡化,各派勢力也逐漸擴大,鬥爭激烈,政治局面一發不可收拾,為安史之亂埋下隱患,安史之亂後政治局勢進一步受到衝擊,各個黨派的享樂主義不斷膨脹,鬥爭愈加激烈。
唐朝後期統治者沉迷於享樂腐敗的生活,軍政大權大都掌握在宦官手中,挾制內外,窮兵黷武,破壞國家正常的政治和軍事秩序。統治者沉迷享樂,忽視了對官員的管理,宦官專權,勢力膨脹,軍事力量也逐漸強大,與中央對抗,危機唐朝的政治和軍事管理。
《新唐書》卷九·本紀第九中記載"七月,武寧軍亂,逐其節度使溫璋。劍南酉川節度使夏侯孜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九月,嶺南西道軍亂,逐其節度使蔡京。"
享樂主義造成的影響
由於唐朝後期唐朝的君臣沉迷享樂,生活奢靡,腐敗的生活使他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先前積累下的政治局勢和經濟實力,使他們有一種假象的、虛無的安全感,以至於不斷享樂,不思進取,這種享樂主義精神,不能維持好唐朝繁榮局面,使唐朝繁榮局勢不能夠繼續向前發展。
唐朝音樂表演圖
享樂主義盛行,是大臣和統治者被眾多假象所迷惑,抵不住金錢、權力和美色的誘惑,原本精明的皇帝逐漸變成慵懶昏庸的暴虐者,使忠臣離自己遠去,卻致使奸佞小人得志,權力被濫用,導致政治局勢混亂,加劇朋黨之間的鬥爭,內亂頻頻爆發,國內政治經濟實力衰弱,已無力頑強抵制外族入侵,最終走向滅亡。
唐朝征戰圖
《新唐書》卷十·紀第十中記載"壬寅,簡州將杜有遷執其刺史員虔嵩,叛附於王建。二月己未,資州將侯元綽執其刺史楊戡,叛附於建。三月戊申,昭義軍節度使李克修卒,其弟克恭自稱留後。"
由於享樂主義精神的影響,朝廷君臣生活過度鋪張浪費,造成國庫空虛,進而對人民施壓以獲取更多的錢財。安史之亂爆發後,原本就流離失所、生活艱難的百姓面對嚴酷的剝削,貧苦百姓難以維持生活甚至生命,貧富差距拉大,社會不安,農民起義多次爆發,一步步走向滅亡。
享樂主義之風盛行,原本富有生機、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受到不良影響,進一步影響文化發展,科舉制受到破壞,由於君臣的享樂,被功名利祿等誘惑,使科舉考試的公平性受到破壞,在考試時並沒有選中真正有才之人,而是為了權財享樂挑取了特殊的人,人們的學習之風逐漸減弱,科舉的積極性也受到破壞。
評價
唐朝後期享樂主義盛行,致使盛唐局面沒有得到維持,唐朝前期盛唐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克勤克儉,只顧享樂,是先前的繁榮局面沒有得到維持和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將導致先前的繁榮局面不復存在,非但沒有維持好原來的局面,而且致使國力逐漸衰微走向滅亡。
唐朝統治者由於享樂主義,生活驕奢淫靡,沉迷於美色和腐敗的生活,荒於朝政,導致經濟逐漸衰落,宦官專權,政局動盪,朝中官員內部黨朋之爭激烈,內訌出現,使唐朝國力衰微,內部的戰亂頻繁出現,抵制外族入侵的能力逐漸減弱。享樂主義盛行,導致內憂外患的局面形成。
享樂主義盛行,官員生活鋪張浪費,不思進取,只有享樂和慾望在逐步擴大,導致國庫逐漸空虛,人民的壓力越來越大,安史之亂之後,眾多流離失所的人民在嚴苛的賦稅之下,難以生存,社會呈現民不聊生的局面。由於享樂主義盛行,使人民多次在走投無路之時爆發起義。
唐朝後期,由於君臣生活享樂,政治上腐敗動盪,內部黨朋之爭嚴重,外部民族矛盾激烈;經濟上,國庫錢財逐漸
空虛,經濟實力衰退;社會上,百姓賦稅嚴苛,貧富差距過大,呈現一派衰微局面,所以,享樂主義精神盛行是唐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
4 # 崔小先生
四個原因綜合:安史之亂、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黃巢起義。
唐朝在開元盛世時達到了國力的巔峰,但盛世之下危機四伏,100多年後就滅亡了,而且很長一段時間唐朝是名存實亡,
安史之亂是安祿山、史思明等主導的爭奪統治權的內部戰爭,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拉開了唐朝覆亡的序幕。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史思明之子史朝義被唐軍擊敗,自縊而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但唐朝並沒有真正解決節度使權力過大問題,反而任命叛軍降將李懷仙等人就地封為河朔三鎮節度使,其後,河朔三鎮逐漸成了地方割據勢力,中央政府難以控制,是藩鎮割據的開始。其後更是出現了數量繁多的藩鎮,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越來越弱。
晚唐在唐憲宗時代迎來中興,唐憲宗李純透過不懈的努力成功削藩,但李純萬年沉迷長生之術暴死,且重用宦官,甚至讓宦官掌握兵權,導致李純死後宦官專權。宦官權力極大,把持朝政,廢立殺帝,使得官場極度黑暗,已經收復的藩鎮也重新反叛。
但這時唐朝還可以苟延殘喘,宦官只可玩弄權柄,不可真正取代唐皇,藩鎮名義上也受中央政府管轄,不敢明目張膽的造反。壓死唐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黃巢起義。
唐朝末年,民不聊生,出現了大規模的民變—黃巢起義。起義最終失敗,但席捲唐朝大部分地區,嚴重動搖了唐朝統治的基礎,唐朝名存實亡。而且在平亂過程中,朱溫和李克用相繼崛起,主導了之後的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時期。
-
5 # 微光愛分享H
唐朝的滅亡始於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前後出現了兩種現象,一種因為唐朝均田制的崩潰導致唐朝兵制從府兵制到募兵制的演化,因為邊疆擴張無法繼續進行,於是出現了節度使,在安史之亂後各地節度使就是軍閥。二是因為安史之亂皇帝不在相信身邊的將領,於是用於保衛皇帝的禁軍便交於太監管理,所以到了唐後期太監成了實際上的皇帝。所以在黃巢起義之後唐已經名存實亡了,朱溫則是徹底滅了唐。
-
6 # 晚來收
盛唐是如何覆滅的呢?
先秦.韓非子曾雲“千丈之堤,潰於蟻穴,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唐朝建於公元678年,覆滅於公元907年。共歷時289年,在位21位皇帝。
隋朝末年,李淵於晉陽起兵,第二年於長安登基,建立唐朝。
李淵晚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奪得政權,成功繼位。
如果說,歷朝歷代都少不了爭權奪位之戰,那麼李建成兵敗,闔家被殺。李元吉死後其妻子又被李世民霸佔。對於李世民和唐朝來說,那些李建成的舊部,那些暗地裡恨李世民的人,是不是千里之堤上的蟻穴呢?
當然,李世民在政治上也是一代明君,開創了貞觀之治,使唐朝史無前例的繁榮。所以,一個小小的蟻穴,不足以憾動結實的堤壩,但是它是存在的。
到了高宗時期,高宗娶了自己老爹的妃子。作為天下之主,受萬民敬仰,卻如此亂倫,豈不讓天下人議論,效仿?唐朝被稱為極度開放的國度,天子尚且如此,民間呢?
此時,大唐那堅固堤壩上,又不知添加了幾處蟻穴!
隨後女主武則天繼位。雖然武則天素有政績,也把唐朝改為的周朝,治理的國力大增,政治清明,經濟也有了顯著提高。比如:她推崇科學,能夠破格提拔人才,建立了殿試和武舉。她認為:建國之本,必在於農,家足人足,則國自安。但是,她的登基,改朝換代,本身就給鼎城時期的唐朝,悶頭一棒。
在她的政績掩蓋下,是她殺害李氏宗族,包括自己的兒子,大肆扶持她的孃家人,武氏門人掌權的事實。她任用酷吏來俊臣,大臣和李氏宗族被冤死殺害著達數千家。
這些都是那千里之堤的無數蟻穴,越來越多!只是奈何不了還尚堅固的大堤罷了。
史學家曾評價她:“上啟貞觀之治,下承開元盛世。”歷史的功績固不可抹殺,個個朝代的命數,也在他們的所作所為中展開。
開元盛世讓唐朝達到了全盛時期,各方來朝。歌功頌德。國泰民安,一片祥和。唐朝在一片紙迷金醉中,極盡奢華!更有唐玄宗為了讓楊貴妃吃上新鮮荔枝,晝夜不停,跑死驛馬的傳說。
安逸的太久,就忘了“居安思危”那句話。
終於,安史之亂、黃巢之亂爆發,藩鎮割據,無數個蟻穴,開始呈現。堅固的堤壩有了鬆動。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開始衰退,唐肅宗稱帝,尊玄宗為太上皇。以後的歷代皇帝,又發生了牛李黨爭。宦官把持朝政!廢立皇帝猶如兒戲。
此時的唐朝,已如千里之堤上有無數蟻穴,噬入骨髓,潰不成堤。
公元907年,割據一方的李全忠,逼唐哀帝退位,唐朝亡。
從此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
7 # 冷聞亦史
盛唐是如何覆滅的?
從盛唐到滅亡,唐朝被藩鎮、外族、權宦、朋黨等問題來回折騰,持續了一個半世紀的時間。
其中有幾個重要的時期,可以從大框架上串起盛唐覆滅的歷史。
第一, 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的的轉折點。(755年至763年)毫無疑問,要講唐朝衰亡,必定離不開禍起自家邊陲重地的安史之亂。
這場從玄宗末年開始到代宗初年結束的大亂,直接撼動了唐王朝的統治根基。在一定程度上,“唐朝亡於安史之亂”的觀點也不無道理。
第二, 元和中興,中唐的政治輝煌。(805年至820年)安史之亂給唐朝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藩鎮割據”問題。
在憲宗以前,代宗沒解決這個問題,德宗嘗試解決,結果差點把唐朝打沒了。憲宗在位15年,最大的成就就是一度恢復了唐朝中央對地方的管控權。藩鎮割據最嚴重的河朔三鎮,從建立到消亡,只有在憲宗時期,真正服從了中央管理。然而,憲宗的“元和中興”,大量時間都放在了軍事政治上,實際對經濟並沒有起到真正的改革或是復甦作用。社會存在的不安定根源並沒有沒解決,在憲宗去世以後,藩鎮割據立刻死灰復燃。
第三, 會昌中興和大中之治,晚唐的迴光返照。(840年至846年,846年至859年)文宗時期,唐朝平過藩、除過閹、鬥過相,最後搞得自己元氣大傷。
武宗時期,權宦問題得到極大緩解,剷除了帶領眾宦官反攻皇帝大臣,一手造就“甘露之變”的大權宦仇士良。在藩鎮問題上,儘管沒有達到憲宗的水平,武宗也收回了昭義的直接管轄權,震懾了河朔三鎮和天下諸藩。這一時期被稱為“會昌中興”
宣宗時期,從中唐所遺留下來的種種社會問題得以改善,唐宣宗用極高的魄力和政治手段,結束了從憲宗開始,歷經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的“李牛黨爭”。在對外作戰方面,痛打當初和盛唐五五開的吐蕃,收復河湟,平定塞北安南兩地。這一時期,被稱為“大中之治”,在歷史上,宣宗本人也擁有極高的評價。
“宣宗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迄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資治通鑑·卷二四九》
第四, 黃巢起義,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878年至884年)因悲慘的生活而導致的農民起義,最終造就了更加悲慘的世界。
“賊圍陳郡三日,關東仍歲無耕稼,人俄倚牆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黃巢傳》
這場戰爭對唐朝來說,面臨的衝擊絲毫不遜於當初的安史之亂。然而,此時的唐朝已經經過兩任大昏君的統治,國力遠遠不如玄宗時期,本就根基不穩,千瘡百孔。
第五, 朱溫篡唐,唐朝徹底覆滅。(907年)作為藉著黃巢起義而崛起的新藩鎮勢力,朱溫一度是李唐朝廷最可靠的利劍,至少昭宗是這麼以為的。
然而,被皇上賜名“全忠”的大軍閥明顯做不來忠臣。昭宗手裡的禁軍在對藩鎮的作戰中打光,中央再無兵力防護,以至於天下藩鎮徹底進入割據混戰。朱溫從李茂貞手裡奪回昭宗,遷都、軟禁、弒君。隨後擁立哀帝,又殺昭宗九子、朝中異己之臣。
907年,哀帝被逼退位,朱溫篡唐登基,國號“大梁”。
盛唐由此而亡。
最後做個小總結吧。盛唐以後的歷史,遠比我的概括要詳細、精彩、複雜和讓人無奈。
藩鎮、宦官、黨爭,其實不是一直那麼嚴重,但總也治不好。安史之亂以後,唐朝並不是像滑滑梯哧溜一下就下來了。
它擁有過幾次小小的輝煌,宛如黑夜到來之前的黃昏,美麗,又短暫。
-
8 # 讀懂史書
盛唐的落幕,源於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雖然最終被平定,但是這場內亂給唐王朝帶來了極大的傷害,也給唐王朝帶了了一個解決不了的問題——藩政割據。
從安史之亂後,唐王朝雖然還是李氏稱帝,但是地方上的軍閥們卻是各自為政,根本不聽中央政府的指令。
這樣一來,地方軍閥們相互較勁,摩擦不斷,就把整個國家都拖入了戰爭的泥潭。
戰爭的破壞力是巨大的,就是盛唐底子再厚,也經不住這麼折騰。
此時,如果中央政府能重整山河,把各地軍閥收拾的服服帖帖,那盛唐還有存在下去的機會。
但是李氏的後續子孫沒做到這一點,只能眼睜睜看著王朝山河日下,直到徹底崩塌。
-
9 # 小小楊111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開始,從嚴格意義來說,安史之亂並沒有徹底平定,只不過朝廷佔據了上方,利用叛軍內亂,藉助外族援軍,滅了叛軍元兇,但是與叛軍餘黨妥協,沒有對叛軍餘孽斬盡殺絕,承認了河北三鎮的半獨立狀態。
平叛之後,唐中央王朝對全國的控制力日趨減弱,各方節度使各自割據一方,與朝廷勾心鬥角,分庭抗禮,而在中央,宦官掌握的權利越來越大,進而掌控朝政,天下局勢越發混亂,皇帝已經失去了絕對權威,政治不再清明,在天災人禍的作用下,黃巢舉行起義,成為了唐朝衰敗的另外一個催化劑,平定黃巢起義後,各地軍閥做大,朱溫進而控制朝廷,進行篡位,建立後梁。
-
10 # 湟水河畔
一提起唐朝,可能好多中國人都會頓生豪邁自信之情,因為那是中國古代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是否有證據可以證明唐朝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時期,並且在當時世界上也處於前列?如果是這樣,唐朝為何有十幾個皇帝是宦官所立,首都被叛軍及其它民族佔領多次?
自安史之亂後,唐朝自始至終處於一種混亂無序動盪之中,皇帝無權朝不保夕,宦官為所欲為結黨營私,地方上節度使各霸一方,橫徵暴斂,儼然獨立王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原來接受冊封或臣服於唐朝的邊疆民族政權趁機反叛,不斷侵吞蠶食唐朝土地!
在中國的封建君主制社會,只要君主失勢,中央集權弱化,天下必定大亂,藩鎮割據,外戚專權,宦官專權,朋黨之爭等等各種弊政會接二連三湧現!
唐朝就是在安史之亂後,幾乎出現了所有這些弊政,特別是藩鎮割據,其實在後期的一百多年裡,唐朝名為一國實則軍閥割據狀態!每個藩鎮內節度使自招兵馬,自徵糧餉,自任官吏,互相之間征伐不斷,不斷加重對百姓的盤剝,人民掙扎在死亡線上!
我們提到唐朝不能只想到“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我們還要想到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唐朝的地方軍政制度是有問題的,地方擁有的軍政權力太大,必然對中央集權造成嚴重危脅!
所以說,表面看唐亡於君主不作為,實則亡於制度!亡於地方權力過大。 -
11 # 林一Gerry
盛唐覆滅之謎——始於黃巢,終於藩鎮!
公元907年一個很平常的日子,但是卻發生了不平常的事,一支軍隊突然闖入城中燒殺搶掠,在人死的差不多的時候,為軍的將領一把火燒了這座古城,並攜帶這俘虜離去。這個人便是朱溫,也就是他給了奄奄一息的唐帝國最後一擊。在這天以後,朱溫逼迫唐昭宗回到洛陽,並毒死了他,廢唐自立,建立後梁,自此統治了中國289年的唐王朝宣佈滅亡。
唐王朝為什麼會滅亡了,有人說是安史之亂。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安史之亂只是讓唐帝國由盛而衰。真正的唐帝國滅亡始於黃巢起義。
在安史之亂平定了不久,唐朝的統治者認為終於可以鬆了一口氣了。可就在自信滿滿的時候,西邊的吐蕃又在發難。唐朝的統治者沒有辦法,便分封節度使去攻打吐蕃。數十年的戰爭是在唐王朝在憲宗,武宗和的中興下發生的,可以說是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此時的唐朝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把所謂的民族矛盾放在主要,卻忽視了日益激化的階級矛盾。特別是唐王朝的宦官當政,民不聊生,引起了農民的不滿。此時的農民有一個最大的想法,就是出現一個出色的領導人,領導他們推翻唐帝國的無道統治。這個人會出現嗎?
公元前874年,這個屢次不第的年輕人又走上了科舉的殿堂,等待他的是什麼了?想必他一定會認為在自己的多方學習下一定會錄取吧。可是這一次的結果,讓他胸中的怒火在也無法忍受。他奮筆疾書,寫下了不朽的詩篇∶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沒錯他就是唐末農民軍領袖黃巢,農民階級期盼的人終於出現了,看他能不能給唐王朝最後一擊。
公元875年率部起義,可能是唐王朝已經腐朽了吧,黃巢一路進軍順利,很快便打到了長安城下。公元880年,黃巢在僅僅了五年時間佔領了長安,登基稱帝,國號大齊。唐帝國滅亡了嗎?可能沒有那麼容易,他們的殘餘勢力正在反撲。黃巢的內部也出現內訌,最有名的就是黃巢膝下大將朱溫率部投降唐朝,使義軍實力大為尖銳。可能是黃巢醒悟了吧,他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處境,但卻迴天無力。終於在唐王朝的猛烈反撲下,黃巢起義最終失敗。
黃巢起義的失敗使唐帝國又看到了一絲生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可是唐王朝卻忽視了一個更大的問題,藩鎮割據。黃巢的確死了,唐帝國卻由樹起了一個敵人,正是這個所謂的藩鎮割據把唐帝國逼上了最後的絕路。其實在現在看了黃巢起義是作用非常打的,他不僅僅動搖了唐王朝的統治危機,他還喚醒所謂的藩鎮割據。
其實藩鎮割據在安時之亂後面就有了,但是隨著唐王朝一段時間內的中興,中央集權加強了,節度使們也不敢肆意妄為。但是這次就不一樣了,唐王朝的統治者們是被黃巢打的落荒而逃,而所謂的皇帝到了如今已經成為一個虛設,節度使登上了他們所謂的舞臺。這其中就以李克用和朱溫為首。他們都是黃巢起義的受益者,在鎮壓黃巢起義的時候都成長起來了。
特別是這個朱溫原來還是黃巢的將領,但是他卻在黃巢起義後成為了唐末最大的軍閥。此時的唐帝國已經味到了死亡奇襲。但是統治者卻任然是荒淫無度,特別是宦官當政,把握這唐中央政府的權力,唐朝末代皇帝如同傀儡一樣任人擺佈。這時終於有人忍不住了,他是誰了?沒錯他就是唐帝國最後的一位宰相崔胤。他認為唐朝的衰敗是因為宦官當政造成的。所以目前的方法就是殺了官宦。可是對於當時的唐朝統治者來說現在已經沒有部隊可用,只能依靠軍閥,於是崔胤便把目標定在朱溫手上。修書一封給朱溫,邀他進京剿除宦官。可此時的崔胤不知道,這是引狼入室。
在平定黃巢起義後朱溫想的是什麼了,沒錯就是廢唐自立。可是在他看來,現在天下藩鎮割據,軍閥混戰。如果自己貿然進攻唐朝中央政權必然會引起其他的軍閥圍攻。正徘徊間,崔胤的一封信,讓他喜出望外。此時的唐王朝在經歷黃巢起義後已經破落不堪,已經走向了日薄西山。在我們看來其實真正的滅亡唐王朝的就是藩鎮割據。
朱溫進入了長安,他的確誅殺了宦官,但兩面三刀的他也最終終結了唐王朝。朱溫是藩鎮割據的產物。唐朝因為黃巢起義開始走向滅亡,但在鎮壓黃巢起義的同時,讓藩鎮勢力得以加強,諸如朱溫,李克用和李茂貞這些所謂的大軍閥,將唐朝的中央政權玩弄與骨掌之中,最終使唐王朝走向滅亡,陷入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所以不得不說唐王朝的滅亡,始於黃巢,終於藩鎮。
回覆列表
自古以來,朝代更迭是一種常態,只是分時間的長短,或許幾十年,幾百年又或者幾千年,因為種種原因總會有到頭的那一天,都會經歷興衰。
盛唐不得不說開創了無與倫比的盛世,然後後面經過了安史之亂,由盛而衰。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衰退,中後期雖然有所好轉,但是好景不長,878年爆發了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根基,從此一蹶不振。
907年朱溫篡唐,至此唐朝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