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殘雪認為文學的源頭在西方,中國文學只是「關於人的幼年的文學」。在她看來,沒有自省的,向內批判的文學是「淺層次的文學」甚至是「偽文學」。因此,她在解讀他人的文學作品時,把是否具備自省、裂變、衝突、矛盾看成唯一的標杆。這樣的解讀是否存在偏見甚至是誤讀的可能? 再者,她在多次接受採訪時說她的作品在歐美尤其是在日本大受歡迎,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嗎?接受南都週刊採訪時她說過「我搞起來肯定就超越(卡夫卡)啦」的話,這是否是妄語?
5
回覆列表
  • 1 # 深隱者

    殘雪的觀點是錯誤的!

    第一、首先從文學的社會功能來認識她的錯誤

    我們知道文學有三大基本社會作用: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審美作用,其中文學最基本的作用是審美作用。至於所謂的內省性批判性,只是文學寫作技巧在文學認識作用中的一個反映,殘雪將認識作用提高到審美作用之上,就是喧賓奪主、主次不分了。其次,中國文學一個有別於西方文學的特點就是非常突出文學的教育功能,中國先賢所謂“立德、立言、立行”就是文學教育功能的一個體現。這是西方文學特別是現代西方文學非常欠缺的。比如說文學認識了人性的真善美假醜惡,並且透過批判性和內省性的技巧認識得越來越深刻、全面和複雜,但其目的是什麼?以中國傳統文學看,其目的就是要擇出其中的真善美加以發揚光大。但西方文學就差不多隻是把所有的矛盾呈現在世人面前,固然讓人性得到解放,但也往往釋放了人性中的魔鬼,讓人和社會越來越失去了目的和方向,越來越無所適從。在某種意義上講,現代文學正在促成社會矛盾加劇,促進社會解體,促進人性墮落、貪婪和嗜慾。西方文學實在是已經誤入歧途了,並且在藝術形勢上也越來越失去了方向——文學從審美正在變成“審醜”——當然,筆者說到這裡,也相當於是一種文學的“內省和自我批判”。但跟殘雪所說不同,這種內省和批判,是要對文學進行改造,突出其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不能僅僅為批判而批判。

    第二、警惕崇洋媚外思想已經在文學圈佔主流市場了

    例如,考古界匆匆給中華民族的祖先認個非洲爸媽,科學界、醫學界、數學界、文學界現在也不甘寂寞。一方面是百般詆譭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方面就是崇洋媚外對傳統進行所謂的現代化改造。為什麼崇洋媚外思想越來越氾濫?一方面就是缺乏民族自信,總覺得自己民族的東西是窮、醜、矬,而覺得西方是高、大、上,豈知道我們正在拋棄的東西,往往是西方視若珍寶用來對其固有缺陷進行改造的有利工具;其次就是缺乏創造性,假如我們的傳統的東西有缺陷,那麼現代華人就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來改造之!可是他們沒有這個能力,就以做個帶路黨、或者聖人自居,為中國開一個萬能藥方——全盤西化!再其次,就是西方掌握著現代社會的經濟說話權和輿論話語權,最開始鼓動西方化的人往往有利可圖,可惜的是,中國經濟在全世界的分量越來越重、中國科技正在迎頭趕上,中國的說話權也將越來越重,崇洋媚外將會越來越沒有市場,最終將成為跳樑小醜。

    第三、警惕專家學者群當中的譁眾取寵者

    有些人為了出名,而又苦於力所不逮,於是就走捷徑,經常炮製一些驚世駭俗的言論來吸引眼球。從前教授、專家是令人肅然起敬的稱謂,如今在大眾眼中成為笑料,就是拜這些人所賜。

    最近有教授公然宣稱:中國可以允許一妻多夫制以解決剩男問題。且不說這種論斷公然違反公序良俗,假如問題真的要走向這一步了,還不如加快發展人工智慧機器人更加實在。話題扯得有點遠,但是目的明確,警惕那些製造驚世言論的名人們!

  • 2 # 作家詩人莫嘆

    文學就是一種意淫,就是故事裝13,別當回事。但作家往往拿捏著裝,自以為是,引以為豪,滿足自己的小虛榮心,也是醉了。

  • 3 # 飛過夏天的鳥

    我想,文學藝術的道路,是因為我們的看見,是與思想有關,必然是透過思想,但是思想與靈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為,思想是依賴理性,是有限的,而靈魂是沒有限制,靈魂是指向無限,它是超越理性,或者,它可以透過理性到達感悟、祈禱、信心。因此,在文學藝術這片天地,這片自我創造的時空中,最終,思想已經淪為工具,透過思想的無形的干涉,所有的事情,已經化為靈魂所要求的事情,或是祈禱,整體已經面向無限,面向愛和信任。

    我想只有像我這樣的少數人能理解殘雪的小說,感受到了殘雪的小說的一種獨特的幻想,殘雪的文學是向內(到達了潛意識)的靈魂的一些事情,是與自我與上蒼的一種對話。或者依照一些人已經說過的殘雪創造了一種人的趨光的運動。因此我認為殘雪的文學可能是中國的少數幾個真正具有深度的開拓性的文學。

  • 4 # 三孫叟

    這麼一個大作家,據說是獲得諾獎提名的作家,怎麼會這麼說!

    只有一種情況例外——命題本身出了差錯。

  • 5 # 囤龍

    急功近利、想博取西方人青睞、認同,也想弄個西方文學獎一鳴驚人、喧賓奪主的偏激認識。

    西方文學有自省,有向內批判,《論語》中孔子兩千多年前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主張了。這不是反省文學嗎?

    評個人想象、文字功底,虛構故事寫小說尚可,沒有對文學源頭的考證探究,沒有基本的文學常識,竟大談文學源頭,未免有些狂妄。這類事,還是交給專業考證人員做吧。

  • 6 # 彭松悟語

    殘雪對文學的解讀是公知在文學領域的表現。不論在哪個領域,公知們有一個共同的思維模式:借洋否中,借西否東,借遠否近,借古否今。

    一直以來,公知們引導知識界確立了以下的觀點:中國從來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哲學;中國歷史上就沒有科學;華人從來就沒有信仰。等等,而殘雪則是對中國文化方面的否定。

    我們並不是狂妄自戀,沒有自我批判精神;但不講根據地妄自菲薄為哪般?

    從根本上來分析,中國漢字從出現開始就帶有西方文字所沒有的文學性。從考古發現的最早古漢文字中我們就能看出造字的述事性、表意性,古代人透過描寫思維去固定文字的符號特徵。這是五、六千年以來,華人頭腦生理上特有的文學品質。關鍵是延續不斷,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

    而西方的拼音文字,記錄發音而少意義描述性的表達,拼音文字的源頭拉丁文是早也只有三千年歷史。並且在西方,拼音文字發生眾多分支,發展出不同的語言,所以文學文化的保持繼承性沒有中國好。比如說很多華人可以讀懂兩千年前的古籍,而很多西方人卻看不懂幾百年前的文學作品,甚至越南人、南韓人都看不懂自己家的祖譜。

    這個論點延伸出去需要很大的編幅,這裡只作簡單表述,

    我只是想那些只會在歐美日眼中尋找自信的文學公知們,不要再毒害公眾了。如果還有一點良心,希望你們能回望歷史傳統文化,去重建中國文化的自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他/她(你喜歡的人)做過什麼事讓你一下子感覺心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