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悠然過客

    崇禎始終不能解決的問題,就是內有李自成等農民義軍,外有滿清侵擾中原的局面。

    而相對於農民軍來說,滿清在皇太極的領導下已經成為坐擁遼東和科爾沁蒙古,收復了朝鮮的龐大草原帝國。以滿清的國力而言,已經不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明朝能夠解決的問題。

    而相對於滿清來說,農民軍雖然聲勢浩大,但是卻幾次被明廷打的山窮水盡。而且真正對明朝統治的產生威脅有天下之志向的,前期也只有李自成一部而已。所以如果說對於明朝的統治穩固來說,攘外必先安內是必須的。

    所以,崇禎安排陳新甲對滿清求和,雖然不失為明智之舉。但是,不僅崇禎朝內沒有市場,皇太極作為有中原之志的一代英主,也不會遵守合約,而會在關鍵時刻呵呵明朝致命一擊。不讓崇禎緩過這口氣來。

  • 2 # 新莽傳奇

    明王朝作為正統王朝。與原隸屬中央政府管轄的少數民族,逐步形成的地方割據勢力議和,是非常難堪的。有失王朝的體面,這是無法接受的。只能選擇私密議和。崇禎皇帝剛愎自用、猜忌的性格。雖事事親力親為,卻沒有專業的政治素養、政治眼光。做不到知人善任,做不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懂得進退自如,把自己逼到了絕境,也把明王朝帶入了死地。如果不與滿洲議和,就會一直陷於兩面作戰的境地。滿洲人在關外虎視眈眈,農民起義軍在關內四處作戰。抵禦滿洲人的防禦部隊屬於明廷的精銳部隊。無論在什麼歷史時期,兩面作戰甚至是多面作戰都是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議和成功,可以抽調關外的防禦部隊入關作戰。掃除關內的農民起義軍。穩定關內局勢。可以樹立皇帝威望,有機會延續明王朝的命運。

    但是,最終議和的失敗。使得上至崇禎皇帝,下至文武百官都不敢再提議和之事。即便是最佳的選擇,是延續王朝統治的首選方案。這樣的結果就是,明王朝一直都陷於兩面作戰的境地。風雨飄搖中最後的機會消失殆盡,李自成最終成功打入北京城。崇禎皇帝不得不在煤山上吊,以死謝罪列祖列宗。

  • 3 # 築夢工廠

    崇禎接手的明朝已經千瘡百孔,在加上年年大旱,已經是民不聊生,國庫也一貧如洗。

    而且當時山海關外有清國鐵騎虎視眈眈,內有李自成農民軍橫衝直撞,大有亡國的可能。

    其實,清國皇太極被擋在山海關外,最多就打砸搶,暫時掀不起多大浪。最要命的是國內的起義軍,不管多麼強大的國家,內部瓦解是最容易的。所以崇禎皇帝就想從邊境調兵平定國內叛亂,但是皇太極還杵在那,迫不得已啊,就必須和談,然後調兵把自家的事擺平了在來找皇太極玩。

    但是為什麼是秘密和談呢,因為公開和談會影響大國形象,當時明朝可是天朝大國,怎麼能屈伸跟清蠻子和談呢。所以只能走地下路線了。

  • 4 # 老李飛豪

    崇禎十三年正月,清軍出兵攻克松山和錦州,又一鼓作氣將寧遠以北的塔山和杏山統統拿下,北線邊境的十三萬大軍全軍覆沒,寧遠以北的疆土完全喪失,崇禎皇帝再也拿不出力量與清軍交戰了。

    在這種情況下,眾位大臣商量了一下,決定由兵部尚書陳新甲找個機會向皇帝委婉地提出議和的事,沒想到崇禎早已心領神會,直截了當地挑明瞭:可款則款,不妨便宜行事。意思是:要議和就議和吧,你們可以靈活處置。

    得到崇禎皇帝的認可後,陳新甲立刻派談判使節趕到寧遠與清軍談判,經過幾輪的討價還價,皇太極答應了明朝方面的條件:黃金一萬兩,白銀100萬兩。雙方劃定邊界:明朝以寧遠雙樹堡為界,清國以塔山為界。

    議和使節將整個談判過程和談判結果寫信向主持議和的兵部尚書陳新甲彙報。可是這個信交到陳新甲手裡之後,卻出了大問題。陳新甲看完信,就隨手將信放在書桌上。他的僕人以為是普通的塘報,就把它交給塘官傳抄了(明朝的“塘報”有點像現在的內參)。與清國議和這樣絕密的內容,應該直接稟報皇上,可是卻作為塘報的內容傳抄給朝廷的各個部門,這下可不得了了。大臣們不僅知道了明朝政府正在與清國議和,而且瞭解到議和使節與清國方面討價還價的過程,這在朝廷官員看來,太有損大明王朝的尊嚴了。

    言官馬上上疏彈劾兵部尚書陳新甲,彈劾的理由是:“陳新甲主和誤國。”言官們立刻得到了眾位大臣的支援,他們紛紛指責陳新甲:“堂堂天朝,何至講款!”意思是,堂堂的大明王朝,怎麼可能議和呢?因此紛紛要求崇禎皇帝嚴懲陳新甲。因為滿朝文武受傳統觀念的束縛,都認為議和就是漢奸,主戰才是英雄。在這種道德觀念的影響之下,就連崇禎皇帝也不敢理直氣壯地大膽言和。而且和平的條件是承認清國的合法地位和戰爭以來的既成事實,以及每年一萬兩黃金、一百萬兩白銀的送贈。接受這樣的條件,在一些士大夫的眼裡,就是喪權辱國。所以,一旦議和的秘密被洩露,面對輿論的壓力,崇禎皇帝根本無力擔當,甚至不敢承認是他同意與清國議和的。皇帝本來的意思是,秘密達成協議,以結束兩條戰線同時作戰的局面,集中力量去對付中原的李自成、張獻忠。一旦和談成功,言官們再罵也就無關緊要了。可是和談還沒有最終達成,秘密就被洩露,引得輿論一片譁然。為了推卸責任,他找到陳新甲這個替罪羊為自己代過。

    可是陳新甲太不會看皇帝的眼色了,不但不承認自己有罪,而且認為自己有功,把和談的責任全推給了崇禎皇帝。崇禎皇帝非常惱火,立刻下令逮捕陳新甲,為了徹底堵住他的嘴,更下決心要殺掉陳新甲。但是以什麼罪名殺他呢?當然不能以議和的名義,畢竟議和這事兒是皇帝自己同意的。這下皇帝還真有點為難了。

    這個時候,刑部負責審理陳新甲一案的官員領會了皇帝的意思,很巧妙地給陳新甲定了個罪名:“失誤軍機”。為什麼說陳新甲失誤軍機呢?因為,在陳新甲擔任兵部尚書期間,李自成攻陷洛陽殺了福王,張獻忠攻破襄陽殺了襄王。皇帝覺得這個罪名完全能夠成立,立刻批准了刑部的判決,將陳新甲處死了。

    陳新甲被殺,議和程序中斷,崇禎皇帝朱由檢在安內與攘外的問題上,失去了主動選擇戰略方針的空間。從此之後,無論是面對農民軍,還是面對清軍,他只有被動挨打、接受既成事實的份兒,他失敗的命運就無法改變了。

  • 5 # 咖啡館的流風

    第一:大明經過幾代帝王的“努力”,加上崇禎皇帝剷除魏忠賢黨羽,減免江南各地商業稅收,導致大明國庫空虛。

    第二:大明各地天災不斷,到處爆發農民起義,愈演愈烈之勢足可以動搖國本。崇禎不得不把大明最精銳力量派去評判。直接結果便是遼東地區力量減弱。

    第三:大明朝堂內部紛爭不斷,而崇禎皇帝並沒有中興之主的氣魄,反而多疑、反覆無常。

    綜合上述,當時外有大清掠地,內有百姓起義。崇禎心裡應該是不管大清如何掠地攻城,就算清兵攻進關內。也只是掠奪人口,物資資源。而關內百姓起義卻是可以滅亡明王朝。只要先平定百姓起義,然後在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掃平關外清國。這樣一對比起來,暫時性的義和,損失一些錢財和土地換回來一個大明重整旗鼓的機會,對於崇禎來說肯定是願意接受的。

  • 6 # 劉坤忠120

    崇禎十五年,崇禎帝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派兵部尚書陳新甲秘密與滿清皇太極和議。當時大明國內李自成農民軍聲勢浩大,關外經過鬆錦戰役大明慘敗,大明到了生死存亡之際,性格固執的崇禎別無它法,攘外必先安內,穩定遼東局勢再說,大明軍隊可以全力對付李自成,這也是明智之舉。。。陳新甲派職方郎中馬紹愉持崇禎敕書到瀋陽與皇太極和議,皇太極欣然接受和議條款。皇太極可以取消帝號,做大明落屬,要求大明每年向滿清支助黃金萬兩,白銀百萬兩。滿清向大明每年進獻人參千斤,貂皮千張。請明使持和議呈御批。馬紹愉向陳新甲呈送議表,陳新甲因有事將議表放在辦公桌上,被書童誤為報表,抄錄送往內閣。陳新甲與滿清議和人人皆知。朝廷主戰派極其憤怒,紛紛上書崇禎帝要求廷審,陳新甲毫無顧忌,說是受了皇上旨意,崇禎為顧及顏面,尊循祖訓,失口否認。群臣奏請,陳新甲私通滿清,處以極刑,崇禎對陳新甲救也不是,不救也不是,為保尊嚴,將陳新甲棄市。崇禎帝與滿清私下和議計劃破產,皇太極久不見大明和議回覆,加緊對大明邊境進攻。大明內要全力對付李自成農民軍,外要對付滿清的遼東搔撓攻擊,腹背受敵,大明的軍隊和物力財力到了山窮水盡。在1644年,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禎帝在煤山吊死,大明滅亡。

  • 7 # 夏崇不可

    崇禎派陳新甲與皇太極秘密議和實在是沒有辦法的無奈之舉,內憂外患之下楊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內假意議和拖延時間,秋後算賬的戰略方針,奈何滿朝酸儒拒不同意。

    不得已之下,只得秘密派人出去議和,先斬後奏!

    當了十幾年皇帝,受夠了拆東牆補西牆顧此失彼焦頭爛額的日子。難得後金提出議和,正好騰出時間一次性解決內患,要是自己提,泱泱大國顏面何存!上一次八旗軍可是打到了皇城根了,戰鬥力不可小覷,現在國力大不如前,又天災人禍。真是一個頭兩頭大,堵得慌!

    流民反賊剿了三次都能死灰復燃,能依靠的將領越來越少,軍隊糧餉都拖欠好幾個月了,不造反就是大幸!遼東糜爛至此,孫承宗又垂垂老矣。就指著盧象升、祖大壽、洪承疇、孫傳庭這幾個人了,除了許以空頭支票,朝廷甚至撥不出一兵一卒,更不要說軍資了。

    大明版圖上各地開花,人手都不夠用,一幫腐儒居然不同意議和!沒有辦法啊,實在是沒有辦法!反對者太多了,皇帝也下不來臺,只好秘密議和。

    就連盧象升這樣的帝國柱石都明確表態,堅決不議和!當然盧象升在對楊嗣昌的話裡表示,他如果提出議和,很可能步袁督師的後塵。每個人考慮的東西不一樣,但是無論如何,立場是擺明了的。

    明著議和不成,就暗著來吧,拖得一時半刻也是好的。

    就這樣拖了一年半載的,皇太極爬山涉水的又來到了皇城根下。

    盧象升戰死,舉國哀痛!

    明朝錯失最後一個翻盤機會!

    最終亡於流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陌陌soul這樣的軟體上能找到物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