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嶺

    只一句就足以概括:封建時代倫理道德,義軍聯合滅秦,項羽功勞最大,他是實際上的攝政王,並主持分封,連劉邦的漢王都是他代封的,你不承認他是王,那劉邦的漢王不是有點來路不正。

  • 2 # 8910使用者

    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違背歷史潮流分封天下,造成社會動盪不安。西楚政權建立到滅亡只有三年時間,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其地位相當於皇帝,司馬遷將項羽列入帝王本紀是正確的。分封天下是帝王乾的事,項羽滅秦後曾經分封十八個王。

  • 3 # 王也2020

    白痴,項羽本來就是帝王,只是他個人性格問題,他不喜歡坐擁天下,他喜歡的是平分天下,分封制。他選擇的是楚王,這樣的人,何其偉大?你們誰能明白他的志向?他希望天下太平,共和制!其實,他失敗的原因都是因為他在維護他心中的共和制,一個太平的天下!他反對霸權,反對稱帝,這也就是他不希望諸侯侵襲,誰發起戰爭,他就打誰的原因!其實這也就是類似於墨家,也就是秦時明月動漫裡面的那個項羽。你們不明白,之所以你們成不了他!偉人,一定是因為他有一顆偉大的思想。

    就連他的死,都是何其壯烈?他最後一句,非戰之罪,而是天要亡我。你想象一下,他已經明白了,這是天道不允許他的存在,何其偉大?聖人也!就算如今,不也不允許這樣的王存在嗎?國與國之間只有不斷的侵擾,不斷的逐利,沒有永恆的太平。

    一個幾千年前的兵家,都明白的道理,難道不偉大?他成為帝王分分鐘的事,如果他要稱帝,當時並無人反對,把劉邦封在蠻夷之地,他都乖乖的去了,可想而知,項羽當時的威望,無人可及。而劉邦統一天下後,不是一直有人起義,都是以前的部下,看不慣他。人格魅力太差了吧。我記得有一個田橫的五百人不願歸降全部自殺,想想劉邦多麼不得人心,人家寧死也不願意承認他是帝王!

    司馬遷喜歡的就是這樣的英雄,而不是反面的劉邦。

  • 4 # 高陽散仙

    說明司馬遷很務實,雖然楚漢戰爭的四年項羽沒有做皇帝,但是霸王跟皇帝的意思是一樣的。另外司馬遷還給呂后寫了本紀,呂后也沒有做皇帝。如果司馬遷出生在西晉,他會給曹操司馬懿都寫本紀。相反有些人當皇帝了,但是其實是傀儡,那司馬遷就不給其寫本紀,比如秦二世胡亥,漢惠帝劉盈,漢前少帝劉恭,漢後少帝劉宏。這些都正式做過皇帝,但是基本上是傀儡,所以司馬遷不列入本紀。

  • 5 # 璟潤法律線上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撰寫了精彩絕倫的《項羽本紀》,如果說司馬遷偏愛英雄,把項羽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是有可能的,但因此認為司馬遷對項羽的推崇而將項羽列入帝王本紀,倒不盡然。

    司馬遷將項羽列入“本紀”,是由於項羽是當時的實際統治者,“政由羽出”,是無冕之天子。同樣,將眾秦王列入“本紀”,也是因為在秦始皇之前,秦國已經“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了,秦王是天下的實際統治者,周天子不過是擺設而已。而《秦本紀》前半部分敘述尚弱小的秦國,則體現了《史記》追本溯源的敘事風格。《周本紀》後半部分敘述業已衰落的周王朝,則體現了《史記》善始善終的敘事風格。若把《周本紀》後半部分與《秦本紀》前半部分嫁接在一起,則成為一篇純正的“本紀”了。

    做過天子,而《史記》沒有將其列入本紀的有四人:義帝、漢惠帝和由呂太后一手扶植的兩位少帝。義帝做名義上的“天下之主”的時間太短,兩位少帝年紀太小,無事可敘,這三位未被列入“本紀”倒還情理可通。而惠帝可是一位成年皇帝,見於史籍記載的事蹟並不少,完全可以寫成一篇本紀,但司馬遷為什麼沒有這樣做呢?因為司馬遷認為惠帝朝的實際掌權者是呂后,惠帝不過是傀儡,所以他專列《呂太后本紀》,而不列《孝惠本紀》。

    從以上可以看出,太史公採用的是棄虛顧實,只將實際統治者列入“帝王本紀”。

  • 6 # 唐遼金元明清

    我們現在習慣將秦漢連在一起說,好像秦朝之後就是漢朝了,其實秦朝之後是楚朝,楚朝之後才是漢朝。

    有道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在秦末,首先揭竿而起反叛秦朝的是楚人陳勝吳廣,他們建立了張楚政權。在陳勝首義之後,原來的六國後人也紛紛響應,群起反秦,這其中勢力最大的還是楚人,打敗秦軍主力的項羽是楚人,率先入關滅秦的劉邦也是楚人。他們擁立楚國王族的後代熊心為楚懷王,大家名義上都是在楚懷王的領導下進行滅秦戰爭的,在秦朝滅亡以後,楚懷王被尊為天下的皇帝,是為楚義帝,楚朝建立。

    漢朝建立後,漢朝君臣也都是承認楚朝的地位的。西漢揚雄在其所著的《揚子法言》中有云:“嬴政二十六載,天下擅秦。秦十五載而楚,楚五載而漢。五十載之際,而天下三擅。”可見當時人認為朝代更替是秦朝到楚朝,楚朝到漢朝。

    項羽本是楚國貴族之後,秦末跟隨其叔起兵反秦,在滅秦戰爭中功勞最大,控制著當時最強大的軍隊,並掌握著最高層的實際權力。亡秦復楚以後,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並分封其他諸侯,雖然尊楚懷王為義帝,但不過是個傀儡,他自己才是楚朝實際上的皇帝。因此,司馬遷在《史記》中將項羽列入帝王本紀是符合當時人的認知和史實的,並不是什麼冒天下之大不韙的驚世之論。

  • 7 # 無O極

    “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司馬遷不是為了寫《史記》才去寫的《史記》。司馬遷有著中國自古就有的符合自然實際的價值觀,所以,他不為強權,秉筆直書。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 8 # 過來人看漢水

    我不認為太史公將項羽列入帝王本紀或不列入是冒天下之險。一,從推翻秦帝國行為過程講,項羽起到決定性作用,如列“帝紀”寫傳,也可。二,從歷史真實角度講,“史記”應完全真實地“紀實”,項羽是什麼身份?起到什麼作用?其應有的功過?才是“史”之正寫。太史公被國人崇拜,我無非議只是一點小議。憑一己觀點,拔高或貶低,都不妥。我認為太史公把一些歷史重要人物用“列傳”極其合適也巧妙。

  • 9 # 金卯刀上刀

    其實,所謂歷史,都是人寫的!既然是人寫的,那就會在史實的基礎上帶有強烈的個人喜好色彩!再加上《史記》作者是受了漢朝的刑罰,心中難免有怨氣。所以把不是帝王霸王項羽寫入《帝王本紀》!

  • 10 # 聞香色

    事實上項羽也是一時雄主,曾分封諸王。只是時間極速。這樣處理說明司馬遷的卓識--超出“勝者為王敗者寇”的史觀。

  • 11 # 江湖夜雨孤影行

    項羽不是一位帝王,按道理司馬遷應該將他像陳勝一樣列入世家,但是司馬遷卻將項羽列入帝王本紀,這是為什麼呢?

    《史記》中對漢朝帝王的描述有陰暗的一面,為什麼《史記》沒被銷燬?

    我認為把項羽列入“本紀”,這裡面既有客觀的歷史因素,也有司馬遷個人的主管原因。

    至於為什麼《史記》沒被銷燬,是因為司馬遷寫完《史記》後並沒有讓它問世。

    歷史客觀因素

    1.本紀是紀錄什麼的?

    “本紀”之意是法則、綱紀。以天子、國君的事蹟作為綱領,採用編年、記正朔的形式,反映朝代的變遷、時代的大勢。

    也就是說,本紀是按照編年的體例,依照年月的順序,記載帝王的言行政績,以及當時的重大事件的。

    它的內容並不簡單是帝王的傳記,其主要的作用是按照編年的形式來記載一朝的大事。

    本紀作為紀傳體史書的編年部分,其實是貫通全書的綱要部分。劉知幾在《史通本紀》中說:“紀者既以編年為主,唯敘天子一人。有大事可書者,則見之於年月。”

    2.本紀中的兩個例外

    在《史記》中一共有十二本紀,其中《呂后本紀》和《項羽本紀》中的呂后和項羽都不是帝王,但司馬遷卻把他們都位列本紀。其主要是因為司馬遷認為其在當時有如同皇帝般的領導力。

    《項羽本紀》是表現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之際的歷史。在其之前是《秦始皇本紀》,其後為《高祖本紀》,在秦始皇之後劉邦開朝之前這段時間內,也唯有以項羽為主線才能完整的紀錄當時的歷史。

    司馬遷個人主管原因

    1.司馬遷筆下的項羽形象

    《項羽本紀》是《史記》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透過敘述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光輝壯烈的一生。

    項羽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性格中矛盾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於這一鴻篇鉅著之中。透過描繪的一幅幅驚心動魄的戰爭畫卷,塑造了項羽經典的悲劇英雄形象,對後世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2司馬遷的個人感情對《史記》的影響

    《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人們也盛讚司馬遷的“直筆”。但是,這裡所說的“直筆”不是完全按照歷史客觀公正的意思,而是司馬遷知道什麼寫什麼,儘量的去客觀的紀錄,所以《史記》裡面的內容就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司馬遷的個人感情因素。

    我們都知道司馬遷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運是悲劇性的。《史記》中他為眾多悲劇人物立傳,來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

    他讚揚棄小義、雪大恥,名垂後世的伍子胥,塑造出一位烈丈夫形象。他筆下的虞卿、范雎、蔡澤、魏豹、彭越等人,或在窮愁中著書立說,或歷經磨難而愈加堅強,或身被刑戮而自負其材,欲有所用。這些苦難的經歷都帶有悲劇性,其中暗含了司馬遷本人的人生感慨。

    因此,項羽並沒有成為皇帝,司馬遷仍把他歸入“本紀”中。雖然《項羽本紀》司馬遷對項羽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表達了對項羽的尊重、惋惜和同情

    《史記》的問世

    1關於漢武帝知不知道《史記》的問題

    《史記》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司馬遷寫完《史記》後並沒有立即“發表”,所以當時很少有人知道,至於漢武帝知不知道《史記》,史書沒記載。

    有人認為漢武帝不知道,因為以漢武帝的性格,如果知道了司馬遷《史記》中對漢朝皇帝的描寫,很可能司馬遷人死書銷。

    也有人認為漢武帝知道,因為裡面沒有記錄漢景帝和漢武帝,所以漢武帝默認了他的存在。

    現在版本的《史記》一百三十卷,篇數跟司馬遷自序所說的相符。但是,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說其中“十篇缺,有錄無書”。三國魏張晏注:“遷沒之後,亡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即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傳、三王餘篇”。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著錄馮商所續《史記》七篇;劉知幾認為續補《史記》的不只是褚、馮兩家,而有十五家之多。

    也就是說,司馬遷所著《史記》裡面包括《漢景帝本紀》、《漢武帝本紀》等十篇只有題目而沒有內容。這十篇是後人補上去的。漢武帝看到沒有關於自己和父親漢景帝的紀錄,就默認了它的存在

    2.《史記》重見天日

    《史記》共有兩部,一部在司馬遷的工作場所(宮廷),另一部是副本,存放在司馬遷的家中。

    司馬遷有一個女兒嫁給楊敞。楊敞在漢昭帝劉弗陵時期,曾官至宰相。楊敞有兩個兒子,也就是司馬遷的女兒給楊家生的兩個兒子,大兒子楊忠,小兒子楊惲。

    楊惲自幼聰穎好學,他的母親把自己珍藏著的並且深愛著的《史記》,拿出來給他閱讀。楊惲初讀此書,便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住了,愛不釋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讀完。楊惲成年之後,還把它讀了好幾遍,每讀一遍總是熱淚盈眶,扼腕嘆息。

    在漢宣帝的時候,楊惲被封為平通侯,這時候他看到當時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馬遷這部鉅著正是重見天日的時候,於是上書漢宣帝,把《史記》獻了出來,從此天下人得以共讀這部偉大的史著。

    司馬遷和《史記》的影響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自劉向、楊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狀況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已成為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

    而《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史記》又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 12 # 文人鬼

    本紀是專門寫皇帝的一種史書分類,司馬遷將項羽納入帝王本紀中是有原因的。

    我認為司馬遷這樣做可能是為了黑劉邦,黑漢武帝。

    用抬高對手――項羽的方式黑劉邦,透過黑黑漢武帝的祖宗,實現黑漢武帝的目的!這是高階黑,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劉邦影視劇形象)

    當然了,這種觀點可能有失偏頗,我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但我們不妨大膽假設一下,畢竟司馬遷與漢武帝是有矛盾的,司馬遷受宮刑這是對於文人的侮辱。或許,司馬遷會用這樣隱晦的方式報復漢武帝。

    其次,本紀這種專門用以記錄帝王的類別大概是由司馬遷開創的,因為《史記》又名《太史公書》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司馬遷是開創者,而後史的史書大多是沿用司馬遷的這樣分類方式。所以,司馬遷是有權將自己認為合適的人物放到本紀中的

    因為書是司馬遷寫的,本紀這種分類是司馬遷首先發明的。專利權在於司馬遷,他有權力這樣做。

    再者,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文後說明了他將項羽放入本紀中的原因: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歲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項羽影視劇形象)

    司馬遷將項羽納入本紀的理由有兩點:

    一方面,他懷疑項羽可能是遠古五帝之一舜的後裔,說明項羽的出身其實是挺尊貴的;另一方面,他認為項羽滅秦有功,是項羽領導各路諸侯滅了秦朝。

    項羽已經稱王,是號令天下的人物,是古代少有的英雄人物。所以,項羽足以位列帝王本紀。

    本紀是記錄帝王的,而項羽本身就是帝王,號稱“西楚霸王”,所以納入本紀名正言順。

    (呂后影視劇形象)

    此外,《史記》的本紀中除了項羽本紀還有呂后本紀

    雖然現在我們不承認呂后是皇帝,不承認項羽是皇帝,但司馬遷認為他們是堪比皇帝的歷史人物,所以記錄在本紀中無可厚非。

  • 13 # 辰小情話

    司馬遷雖是史官,本著公正無私的態度,以人物為中心來寫《史記》這部紀傳體通史。但是他作為一個人不可能完全客觀。他是有自己的主觀意識滲透在作品裡的。

    司馬遷自己從小隨父親遊歷大江南北,長大以後足記遍佈各地。因為父親臨終要他傳承史官,他立志要寫一部“藏之名山,傳之後世”的史書。

    後來因為李凌寡不敵眾,戰敗投降,司馬遷為之求情辯護,受到牽連,下到獄中除以宮刑。他和李凌雖是同僚,但從無交集。為之辯護僅僅是因為他是一個公平正義之輩。卻不想受此大辱,他原想一死了之,史書大業未成,於是苟且偷生,全部精力投入史記編纂中。

    司馬遷評價項羽道:“大政皆由羽出,號稱西楚霸王,權同皇帝。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西楚霸王項羽,作為一個政治家,他失敗了。但是失敗不影響人們喜歡他。究其原因,項羽性格豪爽,有狹義氣概,活的瀟灑,活的真性情,隨心所欲,不願意背後暗算別人,寧死不屈。

    他也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太過自信。不屑勾心鬥角,蠅營狗苟。

    在生死存亡之際,他還擔心“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可見英雄難過美人關,俠骨柔情,兒女情長。一個多情值此的人,他怎麼能登上無情無義的帝王之座。

    他的性格做不了皇帝,他只能是一個將軍。作為一個人,項羽人性的光輝散發著光芒。

    司馬遷筆下的項羽就是這樣的人,他飽含著作者對項羽的喜歡和崇敬。所以項羽入帝王本紀是理所應當。

  • 14 # 漩渦鳴人yy

    首先,劉邦本身就沒想著貶低項羽,他一直把項羽當做一個神仙當做一個強大的對手,一直在敬重著!

    前些日子回答過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項羽他的歷史形象在整個歷史裡面會這麼光明,這麼偉大,大家想想,劉邦後來建立大漢王朝,擊敗項羽主管整個歷史的記載卻沒有汙衊像,這是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劉邦要告訴自己的後人自己的江山來之不易,如果說你從一個愚蠢的對手手裡面把江山給搶奪過來,那這江山來的太容易了,那這天下丟了也就丟了,可如果自己手中的江山是從一個高明的對手,是從一個強大的對手手裡九死一生度過來的。那就是警告後人江山來之不易,且行且珍惜!

    所以劉邦他並不想貶低項羽,相反,他把項羽提高地位。當然,項羽乾的那些事情也不需要過多的讚賞,過多的描述他本身乾的那些事兒就有點兒驚為天人!比劉邦並沒有過多的干涉。歷史記載在歷史之中呈現出來的一個項羽是遊學,有肉有光明的,有偉大的,有黑暗的,也有小氣的一面!他是一個真正的霸王,同時也是一個真正的人!

    當然,出於個人角度上來講,司馬遷本人呢,也是一個人,她也有自己的情感寄託,也有自己想要發洩情感的地方,比如說他把為衛青,霍去病編入到了佞幸傳裡面去!其實更多的也是對於自己的好友,李廣之孫,李陵!那一種憤怒和憤慨,他又不能把這種情感給他爆發出來,向全天下證明,所以他默默地把這些事情記錄在書裡面!

    當然寫道西楚霸王項羽的時候,由於民間傳說幾級大漢王朝並沒有橫加阻止,所以大家對於西楚霸王心裡面是存在敬佩之情的,當然看過劉邦乾的那些事情,自然大家也會更加偏向於項羽,所以在記錄項羽的時候,項羽光明偉大的形象。給了司馬遷寫作的動機,也因此把他編入到了本紀之中!

  • 15 # 知常容

    項羽列入帝王本紀本屬正常一、觀念問題

    大概是從兩晉之後,史家開始將對手進行矮化,甚至醜化,這種思想形成千年之久,所以提問者提出這樣的觀點也屬正常。如果是兩晉之前人不會有這樣的想法。

    我先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曹丕取代了漢獻帝,如果按後世的做法就是廢掉然後殺掉。實際上曹丕不但沒有殺掉漢獻帝,而且還讓他在封地使用東漢的一切,用天子禮儀,以延續東漢。漢獻帝死後,魏明帝親自扶棺以天子儀下葬。

    這一點在後世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不殺掉已經是很大的恩賜了,居然後朝皇帝給前朝皇帝扶棺下葬。

    所以項羽的地位,劉邦是承認的。有些人說《陳涉世家》中將陳涉列入世家是司馬遷的一個突破,實際上陳涉的地位劉邦也是承認的,而且派人負責祭祀的。

    二、《史記》的行為

    《史記》是司馬遷和他父親的個人行為,不是官修的史書,這是司馬遷的個人觀點。所以到了東漢對司馬遷的行為評價並不高的。

    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資治通鑑漢紀·漢紀五十二》

    這是高陽侯蔡邕聽到董卓被殺,發出感嘆,王允就將其下獄。蔡邕提出要求是黥首刖足繼寫漢史。在這種情況下王允說出來的。

    所以《史記》在兩漢時期的人看來這書就是有問題的書。

    司馬遷也想到這書是有問題的,所以他想到兩條出路:

    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太史公自序》

    書要藏起來,副本留在京師,就算被毀還有儲存。這說明他想到自己記載的內容會被毀的可能性。

    《史記》寫好之後,沒人看到的。司馬遷死後,他的外孫將其獻給漢宣帝,得到批准才公佈與世。此時司馬遷已經過世多年。

    結語:

    漢武帝時期的因言獲罪,抓文字之罪沒有像清朝那樣嚴苛,所以司馬遷寫好的風險也不太大,同時因為沒有人看到,所以自然也就不需要冒天下之大不韙了。看一個問題應該放到當時的環境之中,以當時的社會評價去判定他的行為,如果以後世的觀念去判定,有時會發現無法理喻和解釋。

  • 1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讀過中國古代史書的人都知道,史書中的“傳”表示士大夫及名人的傳記,史書中的“世家”表示諸侯的傳記,史書中的“紀”表示帝王的傳記,都是人物的傳記,由於身份不同,被分為三六九等,這就是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

    司馬遷是著名史書《史記》的作者,同時也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他在西漢時期任職太史令,也就是記錄歷史的官員,作為漢朝的官職,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卻把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最大敵人項羽的傳記歸為“紀”,這就是《史記 項羽本紀》。

    司馬遷與史記

    換句話說,司馬遷作為漢朝的官員,等於是公然承認了項羽的帝王身份,《項羽本紀》被放在《史記》中的《高祖本紀》前面,與《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秦本紀》、《秦始皇本紀》、《高祖本紀》、《呂太后本紀》、《孝文字紀》、《孝景本紀》、《孝武本紀》等皇帝的傳記放在一起,並且是按照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來排序的。

    也就是說司馬遷承認了項羽在中國歷史上的合法性,否則也不會出現在《史記》中,為什麼司馬遷將項羽列入只有帝王才能稱為紀的傳記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漢朝的合法性來自項羽。

    項羽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陳勝吳廣首先起兵反秦,到劉邦率軍攻入關中逼降秦王子贏,再到最後秦軍主力在鉅鹿之戰被項羽擊敗,秦朝天下其實主要是被項羽和劉邦共同滅亡的,秦朝滅亡之後,項羽成為事實和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因為項羽憑藉滅亡秦軍主力的超級戰功,一躍成為秦末諸侯聯軍的首領。

    同時,項羽在秦朝滅亡後,開啟了分封天下,劉邦是第一個進入關中的諸侯,按理來說應該被封為關中王,但是項羽為了自己的利益,不讓劉邦封在關中,而是把劉邦封在了在當時看起來很貧窮落後偏僻的漢中地區,並封劉邦為漢中王,到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擊敗項羽稱帝后,劉邦用的國號仍然是“漢”,而這個漢就是來自項羽的分封。如果沒有項羽的分封,劉邦的國號就不一定是漢,那麼中國歷史上就有可能沒有漢朝。

    項羽與劉邦

    秦朝滅亡後,有一個短暫的時期天下共主是項羽的西楚國,也就是劉邦與項羽四年楚漢戰爭時期,這一段歷史不能是空白,雖然是楚漢相爭,但是楚在前,漢在後,楚大而漢小,劉備消滅項羽後,佔領了天下所有的地盤,等於是繼承了西楚國的地盤,所以劉邦的合法性來自項羽,既然如此,項羽肯定要被當成帝王了。

    第二個原因:項羽是西楚霸王。

    西楚霸王是項羽發明的一個稱號,西楚是項羽西楚王朝的意思,西楚王朝有兩位君主,第一位是楚懷王熊心,也就是被項羽所殺的義帝,第二位就是西楚霸王項羽,西楚王朝在歷史上是介於秦朝和漢朝之間的朝代,只有短暫的四年時間。

    西楚霸王項羽

    霸王這個詞來自於春秋時期,意思是指實力強大的諸侯王,比如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齊桓公,齊桓公在春秋時期相當於為周天子維持整個天下秩序的強大諸侯王,比諸侯王高一級,比周天子低一級,是一個特殊的諸侯王,當然也算是帝王了,項羽是西楚霸王,也相當於西楚王朝的帝王,既然是帝王,當然可以寫進史記的“紀”中。

    在史記中,分封制下的諸侯王與郡縣制下的皇帝,其實都是帝王,不同的只是政治制度,而諸侯王與皇帝的傳記在史記中都是以“紀”的形式寫作的,一般來說,秦始皇以前的分封制度之下的所有帝王都是以朝代為名列入一個共同的紀,比如《周本紀》就是所有周天子的傳記,而《秦本紀》則是所有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歷任秦王的傳記,而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則以單獨皇帝為一篇傳記,項羽作為秦始皇之後的第一個帝王,所以就以紀的形式被排在《秦始皇》本紀之後和《高祖本紀》之前。

    項羽分封圖

    第三個原因:顯示項羽的強大和帝王身份,才能彰顯劉邦所建立漢朝的功勞。

    項羽本人是中國歷史千年一出的戰神,被人稱為“羽之神勇、千古無二”,中國歷史上能有這個評價的,五千年來,只有項羽一人而已,項羽在當時是神一樣的存在,而且數次在戰爭中擊敗劉邦,尤其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更是讓項羽一戰封神。

    項羽不僅是戰神和軍事奇才,而且還是分封劉邦為王的天下共主,同時也是西楚國的霸王,算是歷史上頗有作為的一代帝王,如此神奇的項羽,居然被劉邦所擊敗,被劉邦這個出身低層、遊手好閒,看起來像地痞流氓一樣的劉邦所擊敗,那劉邦豈不是更厲害,抬高項羽其實就是抬高劉邦,因為他們兩人就是對手,擊敗強大的對手就是一種抬高,這樣才能彰顯劉邦所建立漢朝的巨大功勞。如果把項羽歸入普通的世家或者列傳的話,根本就不能顯示出項羽的強大和劉邦擊敗項羽的功勞,把項羽當成帝王一樣的戰神,才能達到抬高劉邦的目的。

    楚漢爭霸

    第四個原因:《項羽本紀》中對項羽本人的稱呼卻是直呼直名,顯示出項羽與其他帝王的區別

    項羽雖然被列入了只有帝王才配用的“紀”中,但在紀中司馬遷對項羽的稱呼卻是直呼其名“項籍”,這是一種不尊重的稱呼,在古代稱呼很講究的,比如“參拜不名”這個禮儀就是不稱呼對方的名字,只稱呼對方的官職,蕭何與曹操在歷史上都有這個待遇,只有不尊重對方才會直乎其名,顯示出司馬遷雖然把項羽列入紀,但又有所區別,這就是司馬遷的用意。

  • 17 # 臭豆腐走走

    史記是漢朝的命題作文,肯定的得到了皇家的認可,說項羽是真龍天子才能證明劉邦更是真龍,試想劉邦要是打敗個要飯的當上了皇帝那算什麼本事

  • 18 # 槽流萬事屋

    馬遷開創的《史記》這個紀傳體的寫法,法度是非常嚴謹的。只有帝王的傳記才能列入“本紀”。而項羽的政治地位呢,巔峰、說到頭也就是個西楚霸王,他是個王嘛,他沒有稱帝,沒有開創一個朝代,按說,他是沒有資格進入“本紀”的。

    對這個現象,有人是這麼解釋的,說是因為司馬遷非常喜歡項羽這個人,給他破格提拔。說實話,這個解釋,不能服人啊。司馬遷寫史記,那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啊,他要誇項羽,在文中你怎麼誇都行,怎麼會在這種大是大非的事情上搞什麼以權謀私呢?不是帝王的人寫入了帝王的“本紀”,司馬遷這不是給自己創立的寫史的體例搗亂嗎?

    當然啦,這個問題,司馬遷本人是沒有解釋的,只能作為一個懸案讓我們後人去猜。

    我個人猜想如下:

    1、霸王是秦末的實際統治者,【戲下分封】時,天下諸侯,包括劉邦的【漢王】皆為霸王所封,因此,他必須被列入本紀,若他不列入本紀,秦漢之間的歷史就會出現空白,這就和周滅後,接續的是《秦本紀》,劉邦死後,接續的是《呂太后本紀》一樣:誰是實際統治者,誰就列入本紀;何況,霸王不列入本紀的話,那為他所封的劉邦又怎能列入本紀呢?

    2、太史公不會因為個人好惡就在《史記》中報復性地褒貶人物,這是他作為史官的職業道德!霸王入本紀,是因為《史記》是通史(自五帝至武帝時期。)不是漢朝的斷代史;從通史的角度,霸王就該入本紀;《史記》不是給漢朝寫的!相反,作為斷代史的《漢書》就不能把霸王列入本紀中。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把這個問題明明白白的寫清楚了

    秦失其道,豪桀並擾;項梁業之,子羽接之;殺慶救趙,諸侯立之;誅嬰背懷,天下非之。作項羽本紀第七。

    ——《項羽本紀》實際上是項梁和項羽的合傳。

    秦末崩潰之後,諸侯並起,是項梁開始“楚國的帝業”,項羽“殺慶救趙”,是滅秦的領袖和主力,然後自立為霸王,繼承楚帝業。

    項羽雖然貴為諸侯之首的霸王,但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魏文侯諸人,為什麼沒有入本紀?可知單有霸王不足以入本紀。

    《史記》除了《項羽本紀》以外,還有《秦本紀》也值得思量。《秦本紀》之外另有《秦始皇本紀》,而在秦始皇之前,秦國並不能統治六國。則《秦本紀》不也和《項羽本紀》一樣奇怪嗎?

    但若以消滅關係來看,就不奇怪了。

    後七歲,秦莊襄王滅東周。東西周皆入於秦,周既不祀。(《周本紀》)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並天下為三十六郡,號為始皇帝。(《秦本紀》)居月餘,諸侯兵至,項籍為從長,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滅秦之後,各分其地為三,名曰雍王、塞王、翟王,號曰三秦。項羽為西楚霸王,主命分天下王諸侯,秦竟滅矣。(《秦始皇本紀》)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項羽本紀》)

    這麼說來的話,項羽能入選本紀也不算奇怪了。

  • 19 # 楚王愛音樂

    劉邦的漢王是項羽封的,一個進不了本紀的人給劉邦封王,這個恐怕不光彩。

    雖然劉邦打敗了項羽,還是要把名義留給項羽的,這一點,劉邦不糊塗,司馬遷也不糊塗。

  • 20 # 河東來

    《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為什麼是“絕唱”?因為司馬遷以前的史官都是道家的,他們的思想追求是為了成為“帝師”,不以皇帝的好惡為轉折,更多情況是為了指引皇帝,“道”就是歷屆“人王”的行事規範及體例,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就是人王之“道”。實際上,楚漢爭霸的雙方三強,司馬遷都是列入帝王本紀的,包括兵家貴族代表項羽,儒家平民代表劉邦和道家貴族代表呂雉都是被稱之為“帝王”的。實際上,嚴格按《史記》記載,中國的第一個女皇帝是呂雉而不是武則天,只不過呂雉是道家女皇帝,武則天是佛家女皇帝,人們為了對道家的偏愛,將“女皇帝”這個在中國社會並不是十分美化的稱呼給了武則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物業咋了,為啥要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