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觀古識今

    因為佛教發源於距今約2552年前(一說3000年左右)左右的古印度。其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教傳入我國至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

    歷史史記載:公元前2年,西漢哀帝時,西域大月氏使者伊存到漢朝通好,曾向博士弟子景盧口授《浮屠經》,中國統治階層始知佛經。

  • 2 # 築夢工廠

    佛教佛經等一切關於佛的東西,基本都是從印度傳過來的,印度就是傳說中的西天。

    去取經跟國家強勢沒多大關係,這是對於印度佛文化的承認,因為佛這種文化當時是很適合古代中國的小農經濟,也被統治階級的所認可(利於統治)。所以啊,就有了玄奘西天取經的典故啦

    就像梵蒂岡一個那麼小的國家,卻吸引著上千萬的天主教徒來朝拜,難道是因為他國家強大嗎?

  • 3 # 海上的日子

    這個問題非常複雜。

    一.國家的強大,和宗教文化的輸出有一定關係,但不是決定性的關係。

    印度其實一直是一個個小城邦的結合體,並不能稱之為國家。這種鬆散的國家形式並不具備帝國形成的條件,這也是印度沒有強大王朝的原因之一。

    但是宗教文化的輸出和所屬國家的實力是沒有關係的。中國的本土宗教是道教,嚴格意義上來說道教不是一種宗教,首先最高追求是個人的昇仙,而非群體性的解脫;其次也沒有完全的宗教體系和經文,一本《道德經》很難自圓其說。然而佛教不一樣,佛教講的是眾生的解脫之路,有完備的佛教體系和眾多經文,兩者相互映襯,佛教世界其實是一種世界觀,裡面有一定的科學性。這是佛教碾壓道教進入中國的主要原因,是一種高階社會形態對低階社會形態的強勢,和印度國力的強大與否沒有任何關係。

    二.唐朝需要佛教來填補社會上的思想真空。

    唐的立法歸於《唐律》,是比較嚴謹和複雜的法律體系,覆蓋整個社會,但是統治者還需要另外一種區別於法律的社會準則來保衛自己的價值體系。傳統儒家的那套東西保守有餘,開放不足,並不適合唐朝開放的風氣,而相比之下,大氣謙和的佛教更能顯示出不同於以往的慈悲情懷。當然,這些都是取經回來的事情了,當時玄奘出關遭遇很多阻撓,最初對取經這件事,李唐政府並不支援。

    三.佛教之於中國的影響,其實一直就是一個字:“無”。

    佛教是世界三大教之中最為平和的宗教,我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漢後期佛教傳入,至今沒有發生過一次佛教徒挑起的戰爭。甚至連我們的道教也鬧過事情(漢末的五斗米教造反、清末白蓮教起義),更別說回教和基督教了;所以佛教只是一個太平天下才用得到的東西,對華夏文明,其實影響有限。

    至於現在佛教寺廟的香火鼎盛,其實更多可以看作一種民眾對佛教的曲解,上香許願其實類似於對佛的賄賂,你若如何我便如何,已經完全市儈化了。我不是看不起這些香客,你便是問他佛祖身邊兩尊菩薩誰是誰,百人中可能也就一人能答得出來。

  • 4 # 灤陽誠毅

    印度歷史很長,但印度這個國家的歷史很短。

    因此談到歷史上的印度的時候,一般都是指印度次大陸,這個區域是古文明的誕生地,思想流派也是非常的多,拿古印度與古中國對比,都有一個多元思想發展時期,只不過中國經歷秦始皇統一之後,意識形態開始統一,印度沒有經歷這個過程,還是多元思想發展的形態,而佛教是其中之一。玄奘選擇身入印度求取佛經不僅是滿足自身求法的需求,而且是中國內地佛教發展到了自身的瓶頸,亟需更為深刻、全面的思想來完善佛教思想,也是這一階段的歷史產物。

    玄奘求法源於中原佛法的分異

    佛教誕生於沙門思潮,是針對印度婆羅門教的反動,婆羅門教以種姓制度示人,佛教便教人以平等;婆羅門教告知信徒人的生死不能脫離六道輪迴,佛教則以佛法教人脫離六道輪迴;婆羅門教信奉吠陀思想、信仰諸神,佛教則以無神論教人學法。種種觀念皆是以革婆羅門教命的姿態展現在世人眼前。弔詭的是,印度地區的佛教後繼乏力逐漸沒落,反倒是北傳至中國,南傳至中南半島生出熠熠光輝。

    佛教自東漢傳入之後經歷了緩慢的自然傳播,真正使得佛教在中原紮下根來的是五胡亂華時期諸少數民族在北方建立政權之後,為了尋求與大一統儒家思想迥異的統治思想,便樹立起自西域傳來的佛教。佛教的興盛之時西域一片佛國,經鳩摩羅什大規模翻譯經書後,中國內地的佛教便如雨後春筍般的煥發了新的生命力。不過,由於解經的認知不同,逐漸分化成不同的派別,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玄奘苦於佛經的不同解釋造成的認知錯誤於是萌生了向佛教發源地求取合理解釋的想法。

    強大王朝並不是偉大思想發源的必要條件

    誕生佛教的古印度從來沒有一個統一的王朝,但並不妨礙佛教成為世界上偉大的思想,佛教思想自誕生之日起便是作為一個挑戰者出現的,它之所以能夠經歷千難萬險傳播到亞洲的各個角落,是因為結合了亞洲諸民族的苦難經歷,每到一處便會與當地民族結合起來,其中平等觀念最為深入人心,受到壓迫的諸民族立馬便如獲至寶,佛教便能紮下根來。於是佛教一面向北推進經帕米爾高原來到中亞,那裡的遊牧民族生來困苦,飽受侵凌,佛教如火燎原一路勢如破竹,得到了當地民族的認可。西域也因此受到影響,成為當時佛教的又一箇中心。另一面又南下東南亞,經緬甸入中南半島,那裡當地土著民族發展落後,於是佛教也成為了主導思想。佛教經南北兩線,在亞洲諸民族中間傳法,得到了新的發展。

    回想共產主義彷彿也是這樣,誕生於歐洲的共產主義沒有在法、德等國發揚光大,反而是經過蘇聯傳入中國,成為它經過的每一個苦難的民族的指引方向,其中蘊含的平等思想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共產主義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一樣,佛教經西域入中土,也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寫到此處,不由得感嘆,我們這個苦難的國家,每當遭逢大災大難,便會有新的思潮引入,這些思潮如同小小的火苗,在其他地區早已被撲滅之際,掉進了鋪滿乾草的深坑,中華大地由此而生出熊熊烈火照耀了東方。

    留學那爛陀寺,拜訪神聖之地的目的在於求法

    玄奘和尚像

    玄奘去印度時並不瞭解印度當時的情況,甚至也不瞭解西域的情況。途經西域時,崇拜佛教的國家越來越少,西突厥統治的地域更多的是源自波斯的祆教(即拜火教),而進入古印度之後途經諸國學習佛法,進入中印度後,玄奘一邊學習佛教經論,一邊巡禮佛教遺蹟,先後經歷翠祿勒那、襪底補羅、揭若鞠閣等十多個國家。此後在那爛陀寺歷時五年,備受優待,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

    玄奘前往印度至回國經歷十四年,前往被佛教徒視為聖地的印度,目的不僅僅是參拜和訪問,更重要的是引進印度此時強大的佛法。玄奘從印度及中亞地區帶回國的梵筴佛典非常豐富,共526筴、657部,後半生精力大半用於翻譯佛經,玄奘一生致力於求法、傳法,與當時印度的情況關係不大,印度之所以成為求法的目的地,多半是源於佛教發源地罷了。

    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拼命硬幹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魯迅

    捨身求法的玄奘就是魯迅眼中的那些中國的脊樑之一吧,偉大的民族一定會的誕生偉大的人物,我想這就是我們這個民族能夠生生不息的原因吧。

  • 5 # 大秦書生學歷史

    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來看: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

    佛教於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到了唐代已經在中原傳播發展了數百年。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樣,都是透過傳遞信仰來發展信徒。

    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從古至今,因信仰而爆發的戰爭不知凡幾。在虔誠的僧侶眼中,印度就是佛教的祖地,是朝拜的聖地。所以唐僧去印度取經,是信仰的力量在支撐。

    印度的神秘色彩濃重

    《山海經》曰:“身毒之國,軒轅氏居之。”

    身毒就是印度,這件事的真偽暫且不論,但確實對中原歷代王朝造成了一定影響,乃至於大部分王朝對印度都報有一定的好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人追求買房以後追求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