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單桂敏說艾灸
-
2 # 周氏傳統艾灸
[cp]中風半身不遂及四肢遊風走注,肩背脅肋疼痛拘攣
全身瘙癢, 浮風癮疹
股肱扶持
穴組 肩顒 曲池 列缺 手足三里 合谷 照海 環跳 風市 陽陵 委中 絕骨 丘墟 崑崙
識名 肘以上謂之肱,膝以上謂之股,此概言取上下肢之要穴,以治半身不遂及關節諸病、而收互相扶持之效也。
用途及釋義
(一)中風半身不遂及四肢遊風走注,肩背脅肋疼痛拘攣。
此一穴組系自《聚英.雜病歌》治風法轉引而來,原出處不詳,與其他穴組不同之點,是選用肩股及上下肢各要穴以祛風行氣,活血通經,對頭部及軀體各穴均未取用。對中風後遺症及四肢病作為常規治療,是可以選用的。
在治上肢病時,一般是內側病取手三陰,外側病取手三陽,病在何經即以何經為主,可以他經為輔。如臂或腕外側痛可取陽谷,內側痛則取太淵等,如內外難以分別,則內外兼顧。
在下肢病時,除按經論治外,在《資生經》上還有這樣的規律,即膝以上的病宜灸環跳,風市,膝以下病宜灸犢鼻,膝關,三里,陽陵;足踝以上病灸三陰交,絕骨,崑崙足踝以下病灸照海,申脈;但必須取其壓痛應手諸穴。下肢諸要穴皆可隨宜取用,不必拘泥。膝以下諸要穴,如委中
三里,豐隆,飛揚, 上巨虛,復溜,崑崙等,對栓塞性靜脈炎亦有效。
對四肢病左右上下互取諸法亦不可忽視,如左肘病可取右肘穴,右肘病可取左肘穴,肘痛時可取陽陵,膝病時可取曲池。四肢病在“陽光普照”區,每多出現壓痛點,即在該處進行針刺或著艾,其效果遠較近距離取穴為優越。例如手指關節屈伸不利與屈伸時格然作響,取腕後及手部相應諸穴,則可能立時解除症狀,但不久( 3~4小時)又可恢復原狀。如作用於第3~7胸椎及兩側之陽光普照區,則維持時間較長,但也需連續施治,不可中輟,方可收全功。
(二)全身瘙癢, 浮風癮疹。
肩顒,曲池,合谷,環跳,風市與委中等穴,對癮疹與瘙癢均有作用,是清營洩熱之功。《綱目》 治渾身疥瘡玩癬,用絕骨,三里,間使,解溪,委中,曲池,合谷,行間或針或灸。亦可供參。
用法 針或擇宜灸。
歌括 (根據《聚英》原文,略加修改)
股肱扶持善祛風,肩顒曲池列缺同;合谷連手足三里,陽陵環跳與委中.風市丘墟共絕骨,崑崙照海盡皆通。
轉自周楣聲著《針灸經典處方別裁》[/cp]
回覆列表
曲池穴清熱解表,散風止癢,消腫止痛,調和氣血,疏經通絡。
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穴,大腸經與肺經相表裡,肺主皮毛。
此穴位於肘部,乃經氣執行之大關,能通上達下,通裡達表,即可清在外之風熱,又能瀉在內之火邪,是表裡雙清之要穴,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散邪之功,善解全身風熱表邪,主治外感熱病、風熱上擾的頭痛、咽喉腫痛,風熱犯肺的咳嗽、氣喘;此穴不但疏散表熱,還可清解裡熱,具有清瀉熱毒、通經止痛之功,治療陽明積熱所致的頭痛、齒痛、目痛等五官疾患。
如果您患有面板類的疾病,艾灸或在曲池穴針灸,按摩都會提升“肺主皮毛,疏風散結的作用。”所以如果患有溼疹,皮炎和蕁麻疹的病人,可以經常按摩和艾灸曲池穴,以達到提升肺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