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鼠嘴
-
2 # 蘇白曈推文
1.端午節的來歷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城,屈原看著家國毀滅,心如刀割,決心追隨自己的國家一起滅亡。五月初五,屈原在寫下絕筆之作《懷沙》之後,抱石投進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百姓紛紛前往江邊憑弔屈原,漁夫們在江上打撈屈原的屍體,有些人拿出準備好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給魚蝦食用,免得它們去咬噬屈原的屍體。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被定為端午節。
二.端午節的習俗
1.吃粽子
在我國春秋事情就已經出現粽子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而吃粽子”,粽子是具有文化積澱的食物之一。
2.賽龍舟
相傳屈原投河自盡後,漁夫划船在江中打撈屈原的身體,然而依然沒有找到,因此,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會在每年的五月五號划龍舟以表示對屈原的紀念。
4.懸掛艾葉
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在門眉歘懸掛一串艾葉,表示驅除瘟疫和瘴氣。艾葉有一股清香,能夠驅趕蚊蟲,具有淨化空氣、殺菌消毒的作用,因此,古代人們會在門眉處插上艾葉以防止疾病傳播。在端午節的時候插艾葉的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
最後,我個人覺得端午節可以給老人發紅包呀,有的人和親人在端午節沒能團聚在一起,可以透過發紅包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老人們也可以知道有人記掛自己,不一定說是非得買東西。
(注: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3 # 秦耕心田
端午節是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時間就在農曆五月初五日。這個節日的來歷,一般說法是人民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我們這裡在過端午節時吃粽子,掛戴香囊,收集艾葉,飲雄黃酒……。另一方面在節日期間人們給親戚送粽子、油條。相互交流感情。給老年人送紅包不常見。
-
4 # 作家恩出
據聞一多先生在《神話與詩》中對端午節的來歷有較詳細的考證,確認端午節是我國古代民族的“龍子節”。它是祭祀龍——傳說中祖先的日子。
華夏族的先人以龍為部族標誌,即是以龍為圖騰的民族,伏羲、女媧、顓頊、禹都是龍族著名領袖,龍是法力最大的神靈,後人也把這些著名的祖先視為龍。
古人經典說:“伏羲人面龍身”、“鯀(禹之父)死,三歲不腐,剖以吳刀,化為黃龍,是用禹出……。”華夏族的後人從此有了祭祀龍的盛典,端午節便是其中最隆重的節日。
古人認為,龍是主宰一切的神靈,天地有金、木、水、火、土,分由五龍主管。《漢書.匈奴傳》有“五月,大會龍城”的記載,以五月五日最為隆重。在舉行龍祭的同時,逐漸有了賽龍舟、吃粽子、掛艾枝、掛蒲劍、灑雄黃水、帶荷包、捉蛤蟆等活動。
後來,人們把這個節日和屈原沉身汩羅江的日子聯絡在了一起,也就成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了。
至於端午節可不可以發紅包給老人?這個沒什麼講究吧。發紅包源於過去除夕夜老人為孩子發壓歲錢,願兒孫長命百歲。之後演變為包起錢來的紅包,也由春節只給孩子們發,變為子女給老人們發、老闆給員工們發、親友互相發,總體是互愛、高興、祝福的意思。為了讓老人高興,體現一下敬孝之心,有何不可呢?
-
5 # 海之平靜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端午節可不可以發紅包給老人?
答:公元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不
忍捨去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亡!屈原死後,百姓悲痛不已,紛紛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傷害屈原屍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被定為端午節!
端午節這一天,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端午習俗!最普遍的是吃粽子,喝雄黃酒!在我國南方地區還會舉行龍舟比賽!
在江浙一帶有:吃黃瓜,黃鱔,黃魚,鹹鴨蛋,雄黃酒五黃的習俗!
端午節蘊含著深遠豐厚的文化內涵!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節的活動!
農村俗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人們把艾草掛在門栓上,用於驅瘴!
艾葉也有保健的作用: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作用!
端午節可不可以給老人發紅包?可以的!敬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兒女們不在家,可以透過現代的資訊系統給老人發紅包!並以表示孝順的一種方式!紅包錢數任意不等!
如:1.68,16.8,168寓意(一路發)。
1.78,17.8,178寓意(一起發)。
1.88,18.8,188寓意(一直髮發發)。
0.66,6.6,6.66,66.6,66.66寓意(六六大順)。
-
6 # 言道明德
大家好,在端午節即將到來之際,與大家分享“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端午節可不可以發紅包給老人?”的答案,的確是件很有意義的事,要了解端午節的習俗,就必須先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由來提到端午節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紀念伍員伍子骨,有人說是紀念越王勾踐,有人說是紀念蒼州太守陳臨,有人說是紀念賢臣介子推,但大多數人認為,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總之至今還沒有一個權威說法。據考證,端午節起源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初五,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為端午節。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端午節主要習俗是由驅毒避邪,因為端午節歷史悠久,在全國各地衍變為豐富多彩的祭祀、遊藝、保健活動,比較流行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如《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
端午節忌發紅包給老人端午節有驅毒避邪,祭祀紀念之意,有對逝者的悼念之意,給老人發紅包不太吉利,有希望老人仙逝之嫌。再說,端午節老人希望是子女的陪伴和團圓,如果有這份孝心,平常給老人發紅包也是一樣的。再說,我們現在條件好了,大部分老人有退休金、養老金、高齡補貼等收入,對金錢的需求已經變得不再重要了。
回覆列表
端午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因為歷史久遠,很多的記載都模糊不清,也因此,端午節的來歷是眾說紛紜,而其中認可度最高的就是紀念屈原說。
而端午節的習俗也因為時代的進步和推移,許多的傳統習俗都已經不再用,不少人已經不知道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端午節是用來紀念屈原的,最早出現 在南朝的《續齊諧記》和《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打撈,一直航行了很遠卻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湖面上爭相打撈屈原的屍體。於是便發展形成了划龍舟。
百姓們沒有打撈到屈原的屍體,又怕江河裡的魚蝦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咬食屈原的身體。這便形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1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大家在江面上爭相比賽划龍舟。
2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又一習俗,粽子又稱角黍和筒粽。是端午節必吃的一種食物。
3喝雄黃酒,記得白蛇的故事麼,就是端午節喝了雄黃酒嚇死許仙,端午節喝雄黃酒就是為了祛除一下邪祟的意思。
4掛艾草,艾草和菖蒲,很多地方都會在端午節這天掛於門庭,意為祛除有害蟲子等,圖個平安
5少數地方端午節還有相親的習俗,就是划龍舟的活動裡,小夥看上姑娘,就要去送香囊,或者去女朋友家定親,二刀肉配白酒哦。
我還是選擇回去看看,帶點東西,方便的話還是回去比較好,我長輩就不喜歡發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