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影視圈Magazine

    羅伯託·羅西里尼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代表導演之一,由他導演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奠基之作。

    這部影片根據抵抗運動的一個領導人的口述實錄改編。安娜·瑪格婭妮在片中出色地扮演了一個參加鬥爭的平民婦女。羅西里尼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在事件發生的地點,拍攝了這部重現當時情景的影片。

    羅西里尼是紀錄片導演出身,曾師從雷諾阿,他的工作方法是從調查、採訪和紀錄出發,轉而形成影片戲劇性主題的表現。他常採用即興創作的方式。在接下來的《游擊隊》中,羅西里尼更徹底地實踐了他的電影觀念。在這部電影中,羅西里尼幾乎不用劇本,並明確拒絕使用攝製棚、服裝、化妝和演員。電影包括六個短篇故事,分別描繪了盟軍南從西西里島北到波谷的一系列軍事行動。與《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相比,本片更為片段化,更具紀錄片風格。

    之後,羅西里尼還拍攝了《德意志零年》,一般評論界把羅西里尼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游擊隊》、《德意志零年》這三部電影稱為“戰後三部曲”。影片將場景由義大利轉入被希特勒拖入戰爭深淵的德國,表現戰爭不僅使德國人民處於貧困和飢餓中,也使德國兒童在戰爭和法西斯毒害下產生了畸形的心理。《德意志零年》的片名即是指大戰後的德意志像是“脫離了歷史範疇的一個德國”一樣。50年代以後,羅西里尼拍攝了《歐洲51年》和《義大利遊記》、《戴拉·羅維萊將軍》等片。

  • 2 # AloneSfl

    羅伯特·羅西里尼曾經有一句話廣為流傳:“我並不打算解決世界上的問題,因為我本身也是世界的一員,我只想要表達這個世界。”第一次看到這這句話我就在想,他想要的表達的世界是什麼樣?他怎麼去表達呢?怎麼表達才會被大眾接受呢?

    恰逢今天是羅西里尼誕辰114週年,而我作為他的忠實影迷,也藉此特殊的時期,跟大家聊聊這個我最喜歡的電影人羅伯特·羅西里尼和他的黑白電影。

    羅伯特·羅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1906年5月8日-1977年6月3日)生於義大利首都羅馬,義大利著名導演、編劇和電影製片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大師。

    本文試圖以羅西里尼的所處的時代、婚姻及作品為例,儘可能客觀地分析一下義大利上個世紀流行的“新現實主義電影”思潮的理論根據和情感傾向,如有不當或片面之處,敬希指正。

    01有一種電影人,是屬於電影史的

    “有一種電影人,是屬於電影史的。”這是圈內人對羅伯特·羅西里尼的評價,似乎他作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大師的符號意義遠高於作品的意義,這可能與英格麗·褒曼的婚外情有關,在第四部分會重點講到。

    讓羅伯特·羅西里尼獲得這樣的評價的主要原因是1945年他拍攝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走出攝影棚,他把攝影機對準斷戰爭後壁殘垣的城市:一位母親、一個孩子、一名游擊隊員、一位神父,用這四個代表性人物描繪了羅馬城中百姓與德軍激烈鬥爭的故事,影片中每個小人物的角色,都處理的十分現實飽滿,時隔多年,我依然能記得在槍林彈雨中奔跑的孕婦。

    羅伯特·羅西里尼用超細膩入微的鏡頭,加上黑白長鏡頭,聚焦特寫,沒有過多的語言,便將戰爭的恐怖與百姓們的絕望溢滿螢幕。

    而在新冠肺炎在義大利肆虐的時候,義大利陸軍參謀長薩爾瓦多萊·法利納本人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義大利死亡病例數暴增57% ,病死率高達4.96%時,便有網友用這部電影類比義大利形式,顯然,這是非常不理性、不人道的。

    而《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作為新現實主義電影的開開山之作,從根本上改變了義大利電影的創作思想,讓羅伯特·羅西里尼自己聲名大噪,成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當之無愧的先驅人物和奠基者。

    費里尼從小時候就對馬戲團和小丑情有獨鍾,為此他還曾離家在外流浪過一陣子,而這種小時候的嚮往也始終貫穿了費里尼電影的基調。

    在後來拍攝的很多電影也延續了這一風格:追求詩意和現實、批判和人文關懷相結合的個人風格,一反之前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寫實風格,同時也不斷引導著戰後義大利的精神進。

    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之後的又一部力作是雄心勃勃、極其感人的《戰火》,影片分六個章節,背景設定在二戰末期義大利解放期間,故事發生在義大利各地,從西西里到波河流域北部。這部影片以紀錄片般的視覺效果,演員和非專業人士、義大利人和他們的美國解放者混雜在一起,關注的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描寫的是人們在極端環境中掙扎求生的故事,既有動人的情感,又有生動的現實,是義大利電影中遺失已久的珍寶。

    03

    終究追求的不是拍漂亮的電影

    而是有用的電影

    “不想拍漂亮的,是對製片廠美學體系裡華麗繁複制景的摒棄;拍有用的,就是將攝影機扛到大街上,拍現實生活中的人臉上的喜怒哀樂,拍戰爭陰影下義大利的凋敝與蕭瑟。”

    話說《德意志零年》羅西里尼幾乎不使用劇本,並明確拒絕使用攝影棚、服裝、化妝和職業演員,影片由6個小故事組成。

    中央戲劇學院的徐楓教授在電影資料館就羅西里尼的專題放映進行講座時候曾說,羅西里尼在探索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過程中有三個主要理念:

    一是試圖在電影中用人的原本形態還原人;

    二是遠離製片廠的成規戒律,追求形式上的更新;

    三是不斷尋找信仰的含義是什麼。

    這三方面便是羅伯特·羅西里尼說的“我並不打算解決世界上的問題,因為我本身也是世界的一員,我只想要表達這個世界。”所要表達的及表達的形式吧!

    1993年,獲得了第65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這位天才導演被認為是60年代以來歐洲藝術電影難以逾越的高峰以及20世紀影響最廣泛的導演之一。與朱賽普·德·桑蒂斯、盧切諾·維斯康蒂、維托里奧·德·西卡同被譽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四大主將。

    04

    羅伯特·羅西里尼後期的一些作品主要是與一個叫英格麗·褒曼的女人息息相關。

    英格麗·褒曼,作為好萊塢及國際影壇大放光芒的瑞典巨星,是那個時代美國電影界的繆斯,她讓一部部電影星光熠熠。

    自看到《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後深深感動,便寫給他一封信表示期望能與之合作,一個是電影人,一個是演員,自然而然,羅西里尼也為之動容,後來兩人於1950年合作《火山邊緣之戀》(Stromboli)時墜入情網,英格麗·褒曼懷上了羅西里尼的孩子,可是那時候,她還是瑞典醫生彼得·林斯特龍的妻子。

    這段關係被眾人唾棄,褒曼很快與林斯特龍離婚,並與羅西里尼結婚。

    但是珠聯璧合的婚姻並沒有推動褒曼事業的發展,相反,正因如此,全世界都在敵視著她,她在一夜間形象與事業都大受影響,幾乎被古板的好萊塢體系徹底除名。

    英格麗·褒曼,她作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四名,身上有著太多的閃光點。正如她自己所言:只有我自己可以決定我如何生活,一顆美麗、無畏的自由星。

    在此之前,英格麗·褒曼是瑞典電影圈有名的勞模姐。

    為什麼說她是勞模呢?

    1999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4名,包括《卡薩布蘭卡》、《美人計》、《煤氣燈下》、《聖女貞德》等,這些影片如今已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她參演過電影50多部,10次提名,14次獲獎,獲得奧斯卡金像獎3次,甚至還有一種玫瑰,以 “英格麗·褒曼”命名,他們彼此相愛,也彼此成就,雖然這段感情只存續了八年。

    讓人最感悲切的是,英格麗·褒曼發現自己患有癌症是在1973年11月,1980年褒曼已先後兩次動了手術,割去了左右乳房,但兩次手術並沒有根除病灶,癌細胞已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這時,她接受了從影以來最大的挑戰:在一部電視系列片中飾演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這份工作對已經65歲的褒曼來說非常艱難,她的身體十分虛弱,但她仍以驚人的毅力堅持拍完了電視片。

    05

    毋庸置疑,他是巨匠,是一個遠逝的時代符號

    婚姻上的“歧途”,一方面與他的創作高峰期身處歷史變革有關,也與他浪蕩不羈的藝術家個性。

    後來的電影大都在業內頗有口碑,如《大路》獲得了第2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甜蜜的生活》讓費里尼得到了第3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八部半》、《愛情神話》、《卡薩諾瓦》等片均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大放異彩,卻難以與觀眾見面,盛名在外的羅伯特·羅西里尼儼然小看了時代對於個體發展的影響。

    不僅是電影圈,即使是社會人也在意識中形成了一種理論觀點,就是認為羅伯特·羅西里尼所引導的新現代主義電影流派一度燦爛輝煌,但因為其自身生活的原因,背離了機制性與社會性,不值得後人尊重和學習了,是極其片面的。

    甚至有人因此建議,只有電影光影史中去探討羅伯特·羅西里尼的電影及美學思想,才“可能會為電影未來的發展建設提供一個最健康、最紮實及最平衡的基礎”,稍思考下不難看出,這一推論未免太片面了一些。

    這或許是先驅者的一種宿命與悲哀,被早早供上神壇可真正親近他作品的知心者並不多。

    總之,在世界電影史上,羅伯特·羅西里尼的聲音雖不是最好的,但卻是真嗓子,他的思維能力和判斷,及對於電影及美的表現手法都是常人也所不能及的,他洩露了其他電影人不便言說的現實秘密,如果因此而遭到的怠慢,也是願意為他辯護的。

    “人最大的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話,他們人生無疑是成功的,如果用功成名就來衡量成功,他們也堪稱人生贏家。”從這個角度來講,作為電影人的羅西里尼、褒曼理應受到我們的尊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婦孕晚期sd值增高會畸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