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梅笙華的江湖

    對於中國傳統服飾和文化藝術的喜愛,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啊!

    我們先說漢服。服裝時尚之所以會成為“潮流”,就是因為它是變化的。時尚界有“潮流10年一輪迴”的說法,漢服為什麼不能跨越千年,再回到我們的生活中?

    有人反對漢服,說神馬“封建迴流”“殭屍復辟”,我實在不清楚這些人的憤怒點在哪裡?她穿她的衣服,又沒有要你花錢,你生氣什麼?難道是賣現代服裝的,搶了你家的生意?

    我的感覺,漢服就兩個缺點1、穿著不方便幹活,2、穿起來比我們現在的西式常服費勁一點。可是穿它並不是要去趕時間幹活的,只是要去美美的展示的~

    而穿漢服,恰好最能展示這兩點:一、美;二、從容。

    至於古琴,這更是要多多鼓勵喜歡的人去學了。

    古琴又稱“琴”、“七絃琴”,別稱“綠綺”、“絲桐”。它主要體現為一種平置彈絃樂器的獨奏藝術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彈兼顧的琴歌與琴、簫合奏。古琴相傳創始於史前傳說時代的伏羲氏和神農氏時期。

    以目前考古發掘的資料證實,古琴作為一件樂器的形制至遲到漢代已經發展完備,其演奏藝術與風格經歷代琴人及文人的創造而不斷完善,一直延續至今。古琴演奏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藝術水準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審美情趣和傳統藝術特徵的器樂演奏形式。

    古琴藝術是繼崑曲之後被列入“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的第二個中國文化門類。琴棋書畫,曾是中國古代文人引以為傲的四項技能,也是四種藝術。其中,琴樂是中國歷史上淵源最為久遠而又持續不斷的一種器樂形式,其可考證的歷史有三千年之久。

    “高山流水”、“焚琴煮鶴”、“對牛彈琴”等婦孺皆知的成語都出自和琴有關的典故。

    2006年5月20日,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藝術是永遠不會過時、永遠活著的!

  • 2 # 吉祥如意

    古琴作為一種彈撥樂器,大學裡學習藝術和音樂專業的學生有什麼不可以學習,也可以作為擴大知識面的一種嘗試。

    而漢服作為演出服裝,用作舞臺表演是一種尊重歷史的具體表現形式。若是日常生活中穿戴漢服,是不是有點不倫不類?

    俗話說,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但是,作為尋常百姓,每天為了生計,從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小的哭,老的叫,哪有多少時間去穿那種又寬又大,又是束腰又是系那種用布所做的扣子,需要花費多少功夫。

    繼承傳統文化也不僅僅是形式。漢服這種兩三千年前所流行的服飾樣式並不一定適合現代人。從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實物衣服來看,那可是官員家屬的行頭。試想,漢朝的普通勞動者若穿上那種衣服如何做工、如何下田勞作?

    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到二十一世紀,多元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兜裡開始鼓起來,年輕人追求時髦趕時尚,將個人打扮的漂漂亮亮,光鮮亮麗未嘗不可。但不切實際反潮流,以復古之風標新立異,未免不會弄巧成拙,成為Te人的笑柄。

    綜觀國內少數民族的服飾,遇到重大節日或隆中場景,男女老少穿戴具有本民族特徵的服飾載歌載舞,呈現出一派歡樂祥和的場景。但在日常生活中,Te們的穿戴並不是那樣,也和全國各地的大眾一樣。尤其是廣大的西南地區,那裡聚集了幾十個少數民族,由於大多居住在大山深處,假如頭戴幾斤重的銀首飾,就只好呆在家裡,哪也別去。

    對於古琴和漢服,作為專業研究機構進行範圍有限的展示未償不可。而要恢復和推廣,恐怕也是剔頭的挑子一頭熱。或者說是老公公背兒媳婦過河,出力不討好。(2020/06/22)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種瓜吃起來最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