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視樂趣多丶
-
2 # 重兵器
貞德形象在19世紀的上升實際展現了法國邁向近現代民族國家的過程。她成為了法蘭西民族的象徵。
貞德並不是一直擁有今日的聲名,在她去世後的16-17世紀中,這位洛林少女的傳說雖然未曾中斷過,但彼時的貞德只是法蘭西曆史中眾多英雄故事中的一名,並未達到今日我們所見民族象徵的地位,而在那時關於貞德的爭論就已經出現,有人認為真偽淳樸的牧羊女“比古羅馬的任何男子都勇敢”,也有人認為她只是“法國宮廷創造出來的工具”,然而不管怎樣,此時與貞德有關的不同看法均未帶有政治上的意味。
與很多人的想象不同,進入18世紀的啟蒙與時代後,貞德的歷史形象大為降低了,伏爾泰甚至在著名的《哲學辭典》中認為貞德只是“一個不幸的女白痴”,這一方面是因為在啟蒙時代,人們對中世紀的認識充滿了不屑與鄙夷,將其視之為“黑暗的中世紀”(事實上今日國人對中世紀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正是來自於這種啟蒙敘事),另一方面貞德的個人形象不僅帶有鮮明的超自然色彩,並且忠誠於教廷、保衛了君主制度,對啟蒙哲人而言,批判貞德也就成為批判天主教教會甚至批判舊制度的重要方式。而這一點也被之後的革命者繼承,5月8日是奧爾良解圍紀念日,300年來奧爾良每年都會在這個日子紀念貞德,而在革命最激烈的1793年,革命者終止了這一紀念日,直到1802年拿破崙才恢復了它,也正是從拿破崙時代開始,貞德的地位開始迅速上升。
在整個19世紀,貞德擁有四種不同的形象:天主教的聖徒、人民的女兒、抗擊侵略的英雄、法蘭西民族的象徵,而這些對貞德的不同記憶背後,是19世紀那個撕裂的法蘭西。有趣的是,或許是因為啟蒙哲人對貞德的敵意,燒死貞德的天主教會反而更為積極的利用貞德形象,他們將所有的罪責都推給投靠英國人的主教科雄,並意味深長的指出“科雄是伏爾泰的先驅,是我們民族榮譽最昭彰最徹底的褻瀆者。”在1878年伏爾泰去世一百週年紀念中,這種衝突被進一步放大,天主教徒組織了大量抗議活動,伏爾泰的支持者也同樣組織了反抗議的遊行,但是同時他們也為貞德獻上花冠:“獻給洛林姑娘貞德,獻給法蘭西的女英雄,獻給教權主義的受害者。”另一個有趣的事實是,伏爾泰諷刺貞德《奧爾良姑娘》在1755年至1835年之間反覆出版了125次,而1835到1881年之間只出版了13次,這一切都說明,屬於伏爾泰的貞德解釋已經被淘汰了。
當然對於共和主義者而言,他們也不會將貞德拱手交給教會,他們重新解釋了貞德的神蹟,當然這一次不會像伏爾泰那樣粗魯,他們將貞德的呼召視為醫學中的一種幻視幻聽,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米什萊的《法國史》,共和主義者賦予貞德一種新的歷史形象。在米什萊筆下,法國人民才是祖國的奠基者、民族共同體的創造者,而貞德則是人民的崇高化身,他是人民的女兒,因此雖然貞德仍然吟唱著舊的故事,但是她已然擁有了共和主義的品質,她屬於未來。而進入19世紀後半段之後,社會主義從自由派中分離為獨立勢力,他們更為激進的解釋貞德,認為貞德的品質來自底層,他對農民兄弟滿懷同情,並宣稱“貞德是我們的,我們不希望任何人碰她。”
與激進的左翼不同,彼時已經被劃歸為中間派的共和主義者們希望對貞德採取更為溫和的解釋,將其塑造成超越黨派之爭的民族和解的象徵,而他最重要的推動者就是第三共和國的奠基者甘必大,而這一運動最重要的兩個方式,就是設立全國性的貞德節、將貞德封聖,而對於天主教會而言,他們也樂於接受這種和解,教宗早已勸導天主教徒歸附共和國,在共和國內部傳播上帝之音,而將貞德封聖一事,正好為羅馬提供了契機修復其與“教會的長女”之間的關係。最終在1920年這兩個目標才終於實現,“這一天,所有法國人都將團結在熱情而有益的共同體之中,貞德不屬於某個黨派,他屬於法國。”
共和主義者們想讓貞德成為國家和民族的象徵,但是他們忘了,19世紀的共和國與民族已經分道揚鑣,在大革命時代,民族就代表著革命、共和,代表著自由平等博愛,但是在19世紀,法蘭西民族代表著民族主義。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在19世紀的前半期,貞德故鄉的“貞德屋”的旅客人數往往反映了國際形勢,每當法蘭西民族遇到危機時,前來紀念貞德的遊客就會大幅增多,他們的留言中不乏“在法國絕不能讓英國人逞強!”這樣的話語,而在1870-1871年的失利後,這種民族主義急劇增長,而德雷福斯案則成為民族主義的高潮,在這一過程中,貞德甚至被塑造為反猶主義的工具。在民族主義者的敘事中,貞德來自鄉土,猶太人四處漂泊;貞德是純潔的象徵,而猶太人“為賣淫提供了強大動力”;貞德是祖國的象徵,而猶太人則試圖分裂法國;貞德是高等種族之花,而猶太人則是劣等民族。
在進入20世紀之後,關於貞德的爭論仍未停止,貝當和戴高樂都曾以貞德比附自己;在阿爾及利亞戰爭中,貞德仍然是民族主義的論據,只是此時也有人開始主張:“如果她回來,顯然她會站在反抗者一邊”;甚至在促進歐洲一體化的過程,法國人也積極推動貞德形象,“貞德曾幫助我們統一法國,現在她也會幫助我們建設歐洲的未來。”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從最初革命者與天主教的衝突,到左翼與右翼的撕裂,在不同黨派的爭搶與解釋中,對於貞德的敬愛已經深深融入了這個民族的記憶之中,貞德開始成為這個撕裂的法國,為數不多的共識,貞德,變成了法蘭西民族的象徵。而貞德形象不斷上升的過程,正與法蘭西民族國家形成的程序同步。
所以,為什麼是貞德呢?或許是因為她身上包含的美好品格能夠滿足每一個法國人的想象,就像1920年設立貞德節的提案中說的一樣:“每一個法國人,無論其宗教、政治和哲學見解如何,內心之中沒有不對貞德心懷敬意的。你們是天主教徒,那他就是一位殉道者;你們是君主派,那他就是為聖路易子孫加冕的女英雄;對於共和主義者,他是人民的孩子;對於社會主義者,她受遣來慰藉窮困者。所有的黨派都能援引貞德,但他又超越所有黨派,沒有哪一方能將她據為己有。”
貞德在漫長的時間中被遺忘和淡化,又驟然轉變為民族的象徵,實際上體現了法國邁向近現代民族國家的歷程。在舊制度時期,法國不需要象徵,他唯一的象徵就是國王與王室,所以貞德就和法國曆史中其他的英雄人物一起,在吟遊詩人的口中傳頌,而在革命發生以後,新的法國決意與舊制度徹底決裂,在這個過程中,新法國的象徵物被急速創造出來,他們有的是革命時代的創造,比如7月14日,比如馬賽曲,比如“自由、平等、博愛”,有的是革命者對古典時代的改造,比如古希臘神話中的赫拉克勒斯,比如古羅馬的元老院,但同時也有一些是舊制度時代被每個法國人熟知的傳說,比如貞德。
因此貞德在一開始之所以被遺忘,是因為王朝體制中的法國不需要象徵;革命時代的貞德被敵視,是因為他是舊制度的產物;而19世紀的貞德被上升為民族的象徵,是因為她的形象與傳說,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滿足法國人的民族想象。在一開始,對於貞德的不同記憶蘊含的是共和主義者與天主教徒的衝突,而在天主教與共和國和解之後,社會主義與民族主義又在左右兩個方向上撕裂了法國,但是無論怎樣,每一個人都承認,那個來自洛林的善良女孩,已經成為了法蘭西民族的象徵,在民族主義的喧囂過去以後,貞德,以及所有與貞德有關的記憶,都成為法蘭西民族的一部分。
-
3 # 肖邦老師的課堂
聖女貞德是英法百年戰爭時期湧現出的法國民族女英雄。他成功地阻擋了英國對法國的攻擊,並扭轉了法國的頹勢,但是最後被教會用火刑燒死了。可是她對法國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她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貢獻:
1.挽救了法國
為了爭奪法國國王的寶座,英國的國王發動了對法國的進攻,這就拉開了英法百年戰爭的序幕。英軍很快就佔據了法國的北部地區,長期的戰爭,法國人民遭受了苦難,但英軍並沒有停止進攻,他們繼續向中部地區進攻。1429年,英軍佔領了巴黎,然後又向奧爾良進攻,法國面臨了危機。這時貞德率領法軍直接攻擊英軍,併成功地阻擊了英軍的攻擊。扭轉了法軍的被動局面,挽救了法國。貞德在戰爭中用火炮攻擊英軍使得這個武器也影響了法國之後的戰爭。
2.民族主義者的象徵
聖女貞德雖然被教會燒死了,但她卻成為了法國的民族英雄。500年後,人們舉行了紀念她的活動。從拿破崙開始法國就把聖女貞德作為了政治的象徵,二次大戰期間,法國人都以貞德作為象徵之一,在法國,天主教徒也用貞德作為象徵之一。
3.奧爾良為朝聖地之一
聖女貞德的貢獻就是讓法國能夠延續,讓法國人有了自豪感和歸屬感,法國的今天也有貞德的一份功勞。
回覆列表
內憂外患之下的法國老百姓遭受池魚之殃,貞德的家庭處於法國一個偏遠的農村,但即便是如此偏僻地區也經常遭受亂兵的搶劫和屠殺。13歲以前的貞德就曾經數次目睹了村莊被劫掠的悲慘情景,這些經歷無疑給這一位出身普通卻性格倔強的農村女孩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貞德把這一切都歸罪於侵略者----英國人。
就在她13歲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奇事,貞德聲稱她正在村外的大樹底下看見了天使聖彌額爾等三個大神,這三個大神告訴貞德,她被上帝選中要做法國的救世主,要求她帶兵趕走英國人拯救法國。誰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這件事兒,那三位大神後來也沒再出來過,不過從科學的角度來講,應該是確有其事,只不過這事發生在了貞德的夢裡。
客觀一點的猜測是某一天13歲的貞德在她們村外的那棵大樹底下睡著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心中充滿對英國人仇恨的貞德做了一個要趕走英國人的夢。在夢裡三位大神授予了她無比神聖和崇高的使命,毫無疑問這三位大神在法國人心中的地位是無比崇高的。
之所以說這件事確實在貞德夢裡發生過,是因為後來發生的事情讓人們看到貞德這個小女孩,真的相信自己是神的使者,是法蘭西的救世主,以至於無畏無懼敢於付出生命。如果這是編造的,即便能騙過所有人,也不可能騙得了自己,除非她曾經真的感受到過那種神聖的體驗,並且銘記於心,對此深信不疑。
自信就是這麼一種神奇的力量,有的時候這種力量大得可怕。就這樣13歲的貞德深信自己是神的使者,是能夠拯救法蘭西的人,於是她剪斷長髮,向法軍毛遂自薦。法軍軍官當然不會輕易的相信一個農村丫頭編出來的神話故事,但貞德不屈不撓,後來再次毛遂自薦,不過這次她預言了法軍將在最近的一次軍事行動中慘敗。
戰鬥結束法軍果然戰敗,此時這位法軍軍官也開始相信這個倔強的鄉下丫頭了。(由此可見,法國人當時也確實迷信,法軍當時和英國人打仗,十戰九敗,貞德下注勝率很大)。在軍官博垂庫爾的推薦下,貞德在希農見到了法國王儲查理,也就是後來的查理七世,此時的他是法國的最高領袖。也許是被這個小姑娘的赤誠打動,也許是查理把希望寄託在了神的身上,他選擇相信貞德。查理還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讓年輕的貞德來指揮軍隊,毫無疑問做這個決定是一場賭博,將國家的命運託付於一個不識字的女孩,或者說查理選擇將命運交給神。
1429年,貞德率領軍隊到達奧爾良,儘管查理任命了貞德是軍隊的統帥,但可想而知高大威猛的將軍和士兵們絕可能聽命於這麼一個鄉下丫頭。軍隊的實際指揮官迪努瓦公爵擅自與英軍短兵相接,結果慘敗。這次行動貞德事先並不知曉,戰後平時看似柔弱的貞德像瘋了一般對著所有的將軍怒吼,怒罵他們違背了神的旨意,這些剛剛打了敗仗的男人們竟被她罵得無言以對。
為了提振士氣,拯救奧爾良,貞德推翻了軍隊智囊團穩紮穩打的建議,她要率領軍隊直接向剛剛擊敗他們的英軍發動猛攻。主動進攻,拼命的進攻比自己強大的敵人,法國人自己沒有料到,英國人更沒有料到,一時間英軍被貞德這種不講理的打法搞得暈頭轉向,竟然無法招架。
在戰鬥中貞德始終高舉戰旗衝在最前面,本來就憋了一肚子氣的法國士兵看到連女人都趕往前衝,大男人怎麼能落到後面。於是法軍在貞德的激勵下,轉瞬之間就開始和英國玩命,在奧爾良兩軍多次交戰,佔有優勢的英軍竟然一敗再敗,最終被擊退。法軍成功地守住了奧爾良這個法國最後的要塞,貞德一戰成名,她手下計程車兵開始相信她真的是天神派來的使者。
奧爾良戰役之後,貞德率領法軍開始逐步收復失地,在經歷了短暫的戰鬥之後,貞德的軍事天賦也開始顯現出來。英國人預計法軍會首先進攻巴黎等戰略要地,但貞德選擇出其不意的攻擊在敵軍腹地的蘭斯。因為蘭斯是法國國王加冕的聖地,不在蘭斯加冕登基,就不不是合法的國王。這也就是為什麼法國早已沒有了國王,最高領袖查理卻是王儲的原因。
在進攻蘭斯的路上,貞德率軍先後攻下亞爾若、莫恩、博讓西等重要城鎮。在帕提戰役中,貞德命令部隊先發制人,不等英軍弓兵列陣完畢就發起衝鋒,英軍陣型被衝亂大部分被殲滅。貞德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和高一人等的指揮策略得到了大部分法軍軍官的支援和信任,貞德的聲望在法國開始逐漸高漲。
7月18日法軍終於攻下了蘭斯,王儲查理立刻登基成為查理七世。儘管此時的法軍一路高歌,士氣高漲,但是法國政府面臨的壓力也非常大。繼續打下去鉅額的軍費很難籌措,法國貴族對於徹底擊敗英軍信心不足,另外他們對貞德也有所顧忌。如果貞德的威望繼續增大,那麼將會對法國舊貴族產生巨大威脅。因此,法國內部出現了主戰與主和兩派,貞德主張立即攻下巴黎,然後趁熱打鐵將英國人徹底趕出法國,而查理七世則傾向於先議和,再緩緩圖之。
在軍隊的強烈請求下,查理七世下令進攻巴黎,8月貞德率領法軍在巴黎與英國主力展開了激烈的對戰,貞德仍舊身先士卒,即使受傷也堅持作戰。就在法軍強攻巴黎的關鍵時刻,法國王室卻命令法軍撤出戰鬥,法國失去了一次收復巴黎的好機會。
從巴黎撤軍之後,經過短暫休整,1430年貞德繼續率軍和英軍以及勃艮第人作戰,由於法國內部有人嫉恨貞德,在5月與勃艮第人的戰鬥中,貞德被法國人擋在自己的城門之外,不幸被俘。此後,勃艮第人將貞德交給了英國人。由於當時無論英國人還是法國人都是虔誠的基督徒,而貞德自稱是上帝的使者,並且被法國人深信不疑。
企圖完全征服法國的英國人意識到不能簡簡單單的像處死一名普通戰俘一樣處死貞德,因為那樣他們就是在和上帝作對。所以英國人操縱親英的法國宗教人員開始對貞德進行大張旗鼓的審判,目的就是要將貞德汙衊成為邪惡的化身,讓法國人失去他們心中的希望。根據記載,在審判中貞德始終保持很高的風骨,一直堅稱自己是上帝的使者,是上帝要求她驅趕英國人拯救法國。這注定是一場不可能公正的審判,1431年5月30日,貞德在魯昂被執行火刑,最終英國人將她的骨灰全部撒進了塞納河。
實際上貞德參與戰爭的時間並不長,除了奧爾良戰役和攻佔蘭斯之外,貞德也並沒有取得太大的勝利,英法百年戰爭法國處於劣勢的局面也並沒有徹底改變。但是貞德的出現卻扭轉了法國持續潰敗的趨勢,尤其是她以神的名義帶領法軍抗擊侵略者。這使得幾乎失去自信的法國人相信他們的戰鬥是正義的,是得到上帝支援的。而當一個僅僅十幾歲的小女孩貞德突然高舉戰旗出現在戰場的時候,法軍就好像得到了上帝賜予的力量勇猛異常,將強大的英軍擊潰。
人們絕不相信一個弱女子會有如此強大神奇的力量,這力量肯定是上帝賜予的。並且貞德在受盡折磨和虐待的審判中始終不屈不撓,虔誠的信奉上帝,臨死前還在不斷呼喊耶穌的名字。在貞德死後法國人又繼續戰鬥了22年,終於將英國人趕出了法國,完成了貞德的使命。在貞德母親的請求下,法國又重新進行了一次審判,以這種特殊的形式為貞德正名。在此後的幾百年間,貞德的故事不斷被人們爭相傳頌,並且她也作為一個極為特殊和與眾不同的歷史角色被研究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