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陽易學

    的核心)的真正原因。

    “為學”與“為道”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為學用的是人體大腦的功能,而為道用的是人心的功能。我不反對學習,而且倡導要努力學習,“為學日益”就是這個意思,學習每天都要求有所進步,不能稀裡糊塗,但學習畢竟是橫向方面的事情,而修道才是縱向方面的事情,只有橫向與縱向統一起來,才能稱之為一個完滿的人生體系。學習會使人的大腦越來越聰明,但過去很多人是“學而優則仕”,為了當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學習是為了發財,為了嬌妻美妾。現在更是如此,人們總是以正當或不正當手段,想獲得越來越多的好處和實惠,達不到目的就產生妒忌、嗔恨、貪慾、痴迷、仇恨等,而這些都是破壞“人心”安寧的惡魔,是製造人生痛苦、人間悲劇和人類災難的罪魁禍首。修道(為道),就是要清除這些魔障,保持心靈的純潔,所以,“為道日損”,是要“損”些什麼?就是要清除此類的汙染。

    也許有人會說:學習得到的是知識,它就一定會帶來心靈的汙染嗎?知識本身並不是汙染,目的純正,用的恰當,就不會帶來汙染,否則,也會帶來汙染。我們都知道,知識都是有前提條件的,它有時間上、空間上的限制,還有具體事物屬性等方面的限制,用錯了就不會有好的效果,這時的自我意識就會起作用,不僅會產生對知識的懷疑,還會產生著急、懊惱等情緒,甚至是怨天尤人,你的心不再安寧,這就是汙染的開始。另一種情況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知識大爆炸,使得個人對知識掌握總存在缺陷性,這種侷限性為一些人弄虛作假和坑人騙人提供了便利,也為各種汙染提供了滋生條件。這是從知識本身的特性來談的,然而,人的意識也有它自己的特性,它同樣會滋生出各種汙染來。

    人類意識,特別是西方社會的最大特點是以自我為核心,個人是如此,整體也是如此。縱觀人類的歷史,各種災難與戰爭,都是私慾膨脹的結果,當心靈被慾望矇蔽的時候,再多的知識和方法都派不上用場,而且可能會為戰爭起推波助瀾的作用。知識或科技的發展對改善人類的生活肯定會有好的作用,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我們學習知識或發展科技的時候,更加需要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這對人類的長治久安有著巨大的作用。

  • 2 # 星鏈巡航

    學人而損己之意。學海無涯,人生有命。所以說,學無止境,多多益善。損己利人,道之正途。所以說,損之又損,不斷減損自己的慾望,不斷捨己為人,最後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 3 # 即哼詩人

    我們學習,要不斷的積累學問,我們的學問就會越來越多。但是我們在行行規律定理的時候。我們就要放棄自己的偏見,要有批判性的思維。看清楚事物的本質和事實。因為人的原則只有一個。但是對這件事物的看法,嚴解心,解自己心思。郭巖的堅決有很多很多,但是最終都要統一到一個原則上來。所以我們要求同存異,找出真正的真理出來。然後才達到無所不能。因為我們找出了定理規律以後,就按照這個定理規律去指導我們的工作就可以了。

  • 4 # 無生道

    個人的看法,學術淺薄,請多多指教。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原文;為學曰益,為道曰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註釋:老子在佈道的時候,所面對的阻力和壓力越來越大,因為老子對道法的執著,越來越多的世俗的人們不買老子的帳,權利機構對他也經常會發出警告,甚至死亡威脅。不像孔子,帶著自己的弟子周遊列國,推行學而優則仕,好好地侍奉帝王那麼吃香。所以就有了:“為學曰益,為道曰損”的現象。由於老子受到打壓和迫害,受眾越來越少。以至於自己一個人在鑽研道法。但是,正是這種無私的願為道法的奉獻精神,才可以使道法適用在宇宙的任何角落。要獲取天下的奧秘,只有在沒有世俗煩擾的環境下才得以實現。如果沉迷於仕途的沉沉浮浮,沉迷於特權,沉迷於權利,沉迷於金錢,沉迷於女色,沉迷於虐殺,如何能取信於天下。帝王敗亡莫過於此。自勝者強,自淫者亡。

  • 5 # 逍遙遊成歌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禮記·大學》裡的一段話,意思是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所以做學問要每天不斷更新,也就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就是修道要一天天減少,減少在減少,以達到沒有。所以,我認為過極簡生活、減少無效社交、不大吃海喝等等這也是修道,當然也包括思想和心靈層面。很喜歡白巖松說過的一句話,“當一個人對飲食慾望降低的時候,才是心靈寧靜的開始。”也許這也符合“為道日損”。

  • 6 # 獨釣遇仙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其實大道至簡,為學日益無外乎就是說學習能讓人增加知識,讓人有收穫!為道是讓人減掉自己的毛病!減毛病減到最後,以至於幹什麼事都自然而然的了,沒有刻意的痕跡,雖然做事情做的不是很刻意,也沒有讓人感覺很偉大,給人的感覺很自然而然!但是呢,做這些事其實是非常的有用,是看似沒幹什麼,其實呢是考慮到的面大,乾的事情把方方面面都自然而然的照顧到了!

    還有道德經很難懂,很多的時候得先理解了前邊,後邊才能理解!斷章取義要不得!雖然按我解釋這個也有斷章取義的成份在其中!

    單拿出這幾句話,不這麼解釋也是沒有辦法,從道可道開始,或者從上德不德開始解釋都有些繁瑣,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肯定不合時宜!

    在下愚見,希望大家不要見笑

  • 7 # 弘道

    這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名言。

    老子《道德經》在本質上屬於一種形而上的哲學思想,理解這部偉大的著作需要人們運用整體(系統)的觀點,而不能簡單地運用望文生義或一句一解釋。也就是說人們要想更好地理解老子的思想,就應該首先從整體上把握老子的核心理念,並以此為基礎理解全書。

    老子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以下幾點:1、道法自然;2、自然本身是自在與自由的;3、智慧的人會自覺地去過一種少私寡慾的生活;4、人只有主動地放棄主觀的有為而自覺地與自然相融合才能獲得真正的只有。

    在理解和領悟了老子的核心思想後,人們就不難理解“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句話的基本含義。人們在道法自然的生活理念指導下,就能夠使學習變得更加有效和有益,就能夠使自己的所欲所求變得越來越少,並最終踏上自由自在(即無憂無腦無怨無悔)的幸福人生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無為”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去做,而是不去做違背自然法則和增加慾望煩惱的事。“無為”即是指不妄為,“妄”者,即是不誠之意也。

  • 8 # 知常容

    這個理解還是比較容易的,不過要想搞清這個問題,你必須先有一個架構,如果沒有這個架構,那理解起來是很困難的。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些人會說這句話跟為道日損有什麼關係呢?這句話是老子寫《道德經》的根基。可以從多方面去解讀,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萬物從道中來,換句話說萬物本來就是道。

    明白這個前提之後,再看這句話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需要努力和勤奮,俗話說讀萬卷書。我們每增加一天學習的時間,我們的知識就多一天,那些學者為什麼成為學者,自然是飽讀詩書而成。

    這僅僅指學習知識這一方面。

    其他的比如像庖丁,一開始肯定不熟練,不知道從何處後,而且刀子的折損會很厲害,但每一天的練習,使他的手法越來越熟練,這也是一種為學日益。

    簡而言之學就是一種積累的過程。

    道,並非如此。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到: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我們一個成年人反而不如嬰兒嗎?你聽了肯定會很生氣。我們力氣比他大,學問比他好,生存能力比他強,嬰兒哪一點強過成人?

    有一點嬰兒的確強過成人。那就是慾望!

    嬰兒吃飽就開心了,而且嬰兒吃的東西可以是沒有味道的食物。

    成年人吃飽就開心了嗎?

    成年人肯定會考慮房子,票子,面子,人情等等一系列的東西,所以光吃飽是遠遠不夠的。

    這樣會形成一個什麼後果,那就是“爭”。

    嬰兒只要吃飽就滿足,所以他與世界之爭也就只有食物一項。

    你與世界相爭只有食物一項嗎?當然不止,有人爭錢,有人爭面子,有人爭地位,還有人爭地盤等等。

    我們在電視螢幕前看戰爭片,我們的關注點是看指揮員的精彩指揮。如果你當時就在戰場,而且還是在戰火中逃命的百姓,你的心態會怎麼樣?

    這就是不爭與爭的心態區別。

    如果你和世界的關係就是爭的關係,你就會覺得壞人特別多。因為兩個人搶東西時,你覺得一個人會對另一個人保持友好態度嗎?當然不可能了。

    所以所謂的損,損什麼?損掉的是“爭”,將“爭”損掉之後,留下的只有不爭,當你只有不爭,那自然就能順其自然了,否則眼睛只看到自己的利益,什麼事情都從自己的得失出發,怎麼能看清天下呢?

    “爭”的動作自然是“有為”了,因為不有為怎麼去爭呢?

    我想這句話應該解釋清楚了。道德經的每一句話都不好翻譯,因為任何一個翻譯,哪怕是王弼的解讀,也是不如原話來的標準,覆蓋面廣。

    簡單地列一下:

  • 9 # 老崧

    道,就是一個系統。

    最簡單的系統結構,莫過於原子的結構,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層組成。

    我把原子核稱為<中>,核外電子層稱為<庸>,<中庸>就是最簡單的道。

    以此為模型,我們看看為學與為道。

    為學曰益,就是在原有的正確基礎上不斷的發展增加,如同原子核外不斷的吸引電子組成自己的電子層。在能力範圍內吃飽了吸引夠了,這個原子就定型了。如果不慎吸引到的電子是有主(系統)的,就因為這個電子而開啟另一個視窗,與另一個系統(原子)組成雙原子系統(分子),甚至可能組成多原子系統。而分子又可能被電子串成分子團,以至於無限增加下去。

    為道曰損,在原子模型裡如同逐漸消去電子層,達到原子核,然後就明白了,有原子核在就一定會自動吸附電子,不需要其他的額外努力,這就是無為。

    在中國文化中,有許多詞語與之相應,如<抽絲剝繭>,如<日日掃塵埃>,如<追根溯源>,不一而足。

    至於後面拿取天下舉例,則可以從【智和信】角度來看,事在系統表面,是信文化範疇,內部有和文化,與信文化一起構成了<庸>,而信文化是<庸>最外面的電子層,是表象。

    取天下,就從內部和文化著手,不在外層顯露出事端,這就是無事取天下,就是美國對蘇聯進行的<和平演變>。如果在表象中出了事情,比如陰謀洩露,那麼僅僅靠<和平演變>就不會成功。

  • 10 # 正道者言

    古文言簡意賅,聖人言微言大義,因為著書成本高,所以得字字推敲。這種情況下,離開了前後文,去解釋一句話通常都是斷章取義。

    何為學,何為道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八章,原文如下: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結合道德經全書,這裡的“學”就是做學問的意思,“道”是修道的意思,不是指道路,倫理道德。

    學問越做越深,修道越修越淺

    “為學日益”很簡單,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很多,所以學問是越做越精深,越學懂得東西越多。

    “為道日損”我只能解讀出兩層意思,更深的還要大家自己去思考,

    《道德經》中修道講究清靜無為,所以修道越精深,就越看淡世間百態,通俗點,每天丟掉自己的一點慾望,煩惱等等情緒,朝著無為越來越近。在這句話之前的弟42章中,老子對道有過一次解釋,這裡是承接上文。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我們學道其實是反過來的,從萬物的認知開始一點一點返本溯源,最終追尋到那個“一”。通俗點說就是,萬物都有規律,當你道行越精神,對這規律的掌控就越熟悉,就越是能洞悉根本,所以脈絡清晰了,看到的東西也可以說是更少了。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這句話我認為就是前面那句“為道日損”的擴充吧。

    當你追尋到根本“一”的時候,再就沒有什麼可以“損”的了,也就接觸到了最終的“道”,即是“無”。

    在對應修道者而言,也就是達到了“清靜無為”的境界,結合後面的“無為而無不為”。結合前文弟37章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表示我們已經接觸到了道的根本。(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不在本問範圍,就不解讀了,有點複雜。)

    《道德經》常被稱之為“玄之又玄”,其實在我看來,不同人有不同的認知,有不同的“道”,只要自己的道前後貫通,能自我解讀圓滿,就已經得“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僅僅是參考,沒有標準。

  • 11 # 遁世迷糊人

    《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而遷、有過則改。

    《彖》曰:益,損上益下。

    求學,拜師;施教者在上,求教者在下,單就求學、為學、治學,人就得低下頭。茶杯要想裝滿水,杯口就得低於茶壺的出水口,而且茶杯也要還有容量能裝,不然裝不了也裝不下。

    《象》曰:山上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彖》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而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治規矩、治道。奉規矩、法理、道為圭臬,蒼生百姓,為樊籠之鳥亦為田中之苗罷了。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敢於衝撞樊籠的鳥,羽翼必帶傷;長在田裡的雜草,必為農人減除。籠中鳥用於觀賞,籠子是道,觀賞之鳥的道;田中苗用於糧,田地是道,糧用之株的道。其道上行,顯其性,物性合用而取之,如是而已。損而有孚,減損而有誠信,不失中道;規矩、道得用,教化、選拔而已。損剛益柔,敢於悖道逆道者,不得其用,是謂損剛;強於踐道順道者,當推之舉之,是謂益柔。減損增益、盈滿虧虛,損有餘而補不足,致和守衡之道。說到底,不過應時而用,與時偕行。

    道德未顯之時,如五穀存於野地而與雜草齊生。人有飢不果腹而經年累月,必思恆糧。需應於時,人採百草而培之,五穀出其中。人不滿其產出擇其性而培養,得今之糧。今日的田地,可曾如五穀出百草時的田地?百草分、五穀出,治農得其要,又何需再去做已經知道的不合道?懲忿窒欲的極致,培養的是道的順人,其性合需,則按需而取用,為無為。

    所以: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 12 # 陳家森530

    老子是大智者!他兩千多年前說的話確時讓人非常難理解,甚至會讓人曲解!本段出自“道德經”弟四十八章。我認為對於這段話首先要弄明白“日益"“日損"“無為"這三個詞。用我們最普通的話說,為學日溢就是學習知識文化每天都要學習,這樣知識才不會枯竭!但“道"是不能學的,道是靠領悟來的,如對自然人類社會透過觀查是用心靈冥想分折總結出來的,這才是“道"!你領悟的越高越深你的智慧就越大,這就是“無為”!一些人認為無為是無能這是不對。孔子也說過,“無為之治者"!無為是智慧。如一個國家的領導人表面上看上去並旡什麼大的動作,但卻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國泰民安,這就是靠智慧治國,智慧越高,但不能狂妄,這就是不無為,只有這樣就一定會沒有做不成的事業

  • 13 # 太極拳玄機

    這裡的為學不是泛指做學問,否則邏輯上很突兀。為學、為道都是就道而言,為學指研究道,這是做學問,要求知識、資料越來越豐富。為道指修道,這是實踐,或者以人身為實驗物件來驗證道的存在、檢驗道的神奇,要求用損法。

    損不是一步到位,要不斷地損,就象剝洋蔥,一層層剝開,直到剝完,沒啥可剝,這就是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道在哪裡?在虛無處。致虛極則道見,而致虛極即無為。道德經中對致虛極有一個具體的指標,叫做無身。

    損法有兩種,剝洋蔥式是從外向內損,挖洞式是從內向外損。從修煉角度講,損法就是內功。

    不管是從外向內還是從內向外,都是要達到無身的效果,即將身體消融在虛空中,這時候人不是不存在,而是自然即我、宇宙即我,這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感受。達到這個狀態,則無慮無思無求無礙。

  • 14 # 天道若龍

    你問怎麼理解"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我的回答是己在前段時間答過此題。為不弗雅意,再簡單重複幾句:一是為學與為道的內容不在同一個層面;不能用一個方式去實現。不管學習什麼內容都可納入形而下一一器的層面;而為道是屬於形而上一一道的層面。我們學習任何專業都以廣博佔有為標準。職場招工就是看學歷;

    二是"為"的方向相反。為學就要向外求學,從小學一路學上去;而為道的方向正好相反一一向內求。向外學的範圍廣泛,知識爆炸,所以必須"日益";而向內求道,內有什麼?無非是自己的情緒慾望而已。內省一樣就少一樣,這就是"日損"。這樣堅持天天日損下去,最終一定會達到無可減損的地步一一此即"無為"也。

    以上是我的理解,不知你是否認同?

    就像圖中的瀑布,如無後源供給,必有乾涸之時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五洲傳媒總裁王昭翬是許可馨“第二”,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