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魯迅先生小說的事情,網友們也是操碎了心,有的說短篇尚且寫得不好,何談長篇?
有的說 那你得問魯迅先生去啊?
魯迅的確是有篇專門的文章來表述他是如何做起小說。
當時的中國,小說不算文學,那麼自然,寫小說的人也並非文學家——也沒有多少人想在這條路上出人頭地。
當時魯迅,也不過是著眼於介紹、翻譯外國的文學作品,尤其是東歐的短篇小說。除此之外,他也會看些文學史或者批評——以瞭解作者的為人和思想,以便決定是否運用到中國來。所以所求的書,無非是以反抗和叫喊為主。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吶喊》。
回國後,有那麼五六年,魯迅都是住在北京會館——抄古碑。
當時他想寫論文,但是沒有參考書,想翻譯也沒有藍本。
據他所說:“古碑中也遇不到什麼問題和主義。但是我的生命卻居然暗暗的消去了。”
直到有一天, 一位老朋友的出現,開始了一番著名的鐵窗論。
魯迅說: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嗎?
朋友說: “然而幾個人既然這樣,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坦白說,魯迅親眼目睹過辛亥革命前後的一系列醜劇,自己也在不斷變換的政府當局中任過職。這種多年極度失望的情緒讓魯迅對革命是保持著相當的懷疑態度。
但是這一次,魯迅突然意識到:“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希望是在於將來,並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他之所謂可有。”
在民族存亡之際,是魯迅挑起了大梁,讓那份在青澀小夥手裡本已搖搖欲墜的《新青年》重新煥發了生機。
從此,魯迅在文學界打遍天下無敵手,這真不是吹的,因為當時的中國,是真的找不出任何一個可以與之匹敵的——魯迅也算是個寂寞的孤獨求敗者。
這以後,《新青年》的編輯者一催再催,催幾回,魯迅就寫一回兒,而讓魯迅作小說最得力的人,其實是陳獨秀先生。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按魯迅先生的
說法是:“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
山西,所以有人說我的哪一篇是罵誰,
某一篇又是罵誰?那是完全胡說。”
所以就像《阿Q正傳》的問世,許多人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阿Q——那自然也是胡說。
照魯迅先生的這種寫法,會讓人難以停筆,但是一旦中途有事打岔,待某一日再去更新,人物性格與故事場景則很容易與之前所想大相徑庭。只不過這些,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一般人是很難覺察到——而某些批評大家還會說,這篇文章做得最為出色。
“說到為什麼做小說,我總是抱著十
多年前“啟蒙主義”——認為必須是為人
生,並且要改良人生。”
在魯迅先生看來,為藝術而藝術的書不過是消遣,也正是基於這種寫作目的,魯迅先生的取材,也多次來自於病態的、不幸的人們當中,自然是為了引起療效。
對魯迅而言,文字只求表意,力避行文嘮叨,不去描寫風月,對話自然也是點到即止。
魯迅先生寫完之後,必先讀兩遍,修改三五句,直至順口,如果沒有相應的白話,寧願用古語。所以,我們現在會覺得魯迅先生語法上貌似文不文、白不白,那也是緣來於此。
大作發表後,魯迅一律不接受批評。
中國創作界固然幼稚,但是批評界更是幼稚——不是舉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倘將這些放入眼裡就要自命不凡,或覺得非自殺不足以謝天下。”
魯迅先生認為:“批評必須壞處說壞,好處說好,才於讀者有益。”
但是,他也一定是會留心這個批評家的派別。
為魯迅先生小說的事情,網友們也是操碎了心,有的說短篇尚且寫得不好,何談長篇?
有的說 那你得問魯迅先生去啊?
魯迅的確是有篇專門的文章來表述他是如何做起小說。
1: 小說在魯迅時代所扮演的角色當時的中國,小說不算文學,那麼自然,寫小說的人也並非文學家——也沒有多少人想在這條路上出人頭地。
當時魯迅,也不過是著眼於介紹、翻譯外國的文學作品,尤其是東歐的短篇小說。除此之外,他也會看些文學史或者批評——以瞭解作者的為人和思想,以便決定是否運用到中國來。所以所求的書,無非是以反抗和叫喊為主。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吶喊》。
2: 鐵窗論和《狂人日記》的誕生回國後,有那麼五六年,魯迅都是住在北京會館——抄古碑。
當時他想寫論文,但是沒有參考書,想翻譯也沒有藍本。
據他所說:“古碑中也遇不到什麼問題和主義。但是我的生命卻居然暗暗的消去了。”
直到有一天, 一位老朋友的出現,開始了一番著名的鐵窗論。
魯迅說: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嗎?
朋友說: “然而幾個人既然這樣,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坦白說,魯迅親眼目睹過辛亥革命前後的一系列醜劇,自己也在不斷變換的政府當局中任過職。這種多年極度失望的情緒讓魯迅對革命是保持著相當的懷疑態度。
但是這一次,魯迅突然意識到:“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希望是在於將來,並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他之所謂可有。”
在民族存亡之際,是魯迅挑起了大梁,讓那份在青澀小夥手裡本已搖搖欲墜的《新青年》重新煥發了生機。
從此,魯迅在文學界打遍天下無敵手,這真不是吹的,因為當時的中國,是真的找不出任何一個可以與之匹敵的——魯迅也算是個寂寞的孤獨求敗者。
這以後,《新青年》的編輯者一催再催,催幾回,魯迅就寫一回兒,而讓魯迅作小說最得力的人,其實是陳獨秀先生。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按魯迅先生的
說法是:“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
山西,所以有人說我的哪一篇是罵誰,
某一篇又是罵誰?那是完全胡說。”
所以就像《阿Q正傳》的問世,許多人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阿Q——那自然也是胡說。
照魯迅先生的這種寫法,會讓人難以停筆,但是一旦中途有事打岔,待某一日再去更新,人物性格與故事場景則很容易與之前所想大相徑庭。只不過這些,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一般人是很難覺察到——而某些批評大家還會說,這篇文章做得最為出色。
4 魯迅做小說的目的“說到為什麼做小說,我總是抱著十
多年前“啟蒙主義”——認為必須是為人
生,並且要改良人生。”
在魯迅先生看來,為藝術而藝術的書不過是消遣,也正是基於這種寫作目的,魯迅先生的取材,也多次來自於病態的、不幸的人們當中,自然是為了引起療效。
對魯迅而言,文字只求表意,力避行文嘮叨,不去描寫風月,對話自然也是點到即止。
5:小說的修改及對自家小說的批評態度魯迅先生寫完之後,必先讀兩遍,修改三五句,直至順口,如果沒有相應的白話,寧願用古語。所以,我們現在會覺得魯迅先生語法上貌似文不文、白不白,那也是緣來於此。
大作發表後,魯迅一律不接受批評。
中國創作界固然幼稚,但是批評界更是幼稚——不是舉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倘將這些放入眼裡就要自命不凡,或覺得非自殺不足以謝天下。”
魯迅先生認為:“批評必須壞處說壞,好處說好,才於讀者有益。”
但是,他也一定是會留心這個批評家的派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