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照臨
-
2 # 大漢世界
這是隻顧眼前,不顧久遠的目光短淺的行為。
以音定字,一個音只保留一個字,現代漢語普通話只要2000字左右就足夠了。從共時角度看,其他方言區的人,就沒有辦法適應了。從歷時角度看,古文看不懂了,百年之後的人因語音變異也就看不懂了。
另外,這樣的做法是為了漢字拼音化服務的,今天來看,是不可取的。
-
3 # 大劉有話說
簡化字將多個漢字合併的做法就是漢字領域的“一刀切”,短期來看這種做法的確能加快漢字的普及,實際上這種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卻是貽害萬年並且無法挽回。
這種合併、拆解的簡化方式就像是拿拆解古城牆所得的磚去建化工廠一樣,有理卻又搞笑。漢字簡化的初衷是降低漢字的書寫難度,縮短人們學習漢語的時間。漢字是語素文字,總數確實很大。實際上中國漢字從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再到現在的楷書,這些漢字的流變都是自然的、連續的、長期的一個過程。雖然這些漢字的自然演變也是為了滿足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但是至始至終只是字形的由繁到簡,由像形到寫意的演化,並不是暴力的增減或合併。這種改革只能滿足一時的需要,危害卻慢慢的顯現出來,就像當年漢字的二次簡化不被人們所接受一樣。
(圖一)文字演化到簡化
過度簡化的漢字就像“拼音字”一樣承載不了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菲律賓的“Tagalog”、印尼的“Bahasa”還有韓語,這些都是拼音字。這些國家的人民,只要會講話就會寫字,就像我們拿漢語拼音書寫漢字一個樣。比如說越南的“京語”,看似很複雜其實就是一種拼音字母。越南人只要花費四個月的時間就能掌握全部文字的書寫。古語說“欲速則不達”,能快速掌握的拼音字就只能滿足日常的普通書寫,一旦上升到文學作品級別的表述就常常顯得力不從心了。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如果用過度簡化的漢字來表述勢必像“拼音字”一樣會造成“失真”和混亂。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國際主流的幾種語言沒有一種是拼音字的原因了。
(圖二)唐.張旭草書
漢字短期的直接簡化會造成傳統文化的斷層現在大陸的學生對古文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大不如前。相比之下臺灣的年輕一代對於中國的文化經典有比較好的釋義能力。港澳臺和新加坡並沒有因為使用繁體字而影響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外的交流。就算我們的鄰國——日本也在日語中保留了大量用繁體書寫的漢字。如果漢字的簡化只是為了書寫簡單和容易辨識,那麼中國的草書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現在的高考,英語和語文同等重要,實際上就是文化不自信的一種表現。幾十年的實踐換來這樣一個現實:
1、中國文化“半瓢水”。
2、英語交流“二把刀”。
外國人到北京來一定是去看故宮和長城而不是去瞧鳥巢和水立方。只有保持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自信,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圖三)唐.柳公權 楷書
現代的書法家依然採用繁體字來創作,這就說明繁體字實際上是紮根於傳統文化土壤的。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需要有深厚積澱的文字來傳承。越來越多的文化名人開始研習書法就是一種好的現象,也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和推崇。漢字需要變革來滿足時代的發展,但是變革應當是自然而然、循序漸進的,並不是簡單的合併與拆解。漢字直接的簡化就像是一場閃婚式的愛情,有短暫的甜蜜卻沒有長久的幸福。
回覆列表
沒有什麼,符合當時讓更多人能夠學習文化的要求,對任何事情的評價,都要放在它發生的時候,如果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簡體字也是成功的,二簡字就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