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飛哥說史

     清朝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清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特點的一個王朝,從服飾到髮型再到一些規章制度,清朝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印記,若說清朝最獨特的地方是什麼,那就非八旗莫屬,清朝的八旗是哪八旗,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清朝的八旗分為上三旗與下五旗,皇帝控制的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稱為上三旗;由諸王、貝勒掌控的鑲白、正藍、鑲藍、正紅、鑲紅五旗,稱為下五旗。

      滿族人的祖先其實是女真族,女真族擅長騎射,最初女真族只是有幾個騎射部落組成,這些部落其實就是一個個較為獨立的狩獵隊伍,在大草原中狩獵的範圍通常很大,隊伍之間也很容易分散,因為為了區分彼此部落之間便用不同的顏色來代表自己的部落,這就是八旗的由來。

      清朝和八旗之間是共生的關係,清朝的建立和繁榮是建立在八旗驍勇作戰的基礎上的,清朝的覆滅和腐敗也是因為八旗子弟的碌碌無為昏庸無能。

      雖然清朝的八旗有著明顯的地位和階級的區分,但並不意味著不能改變,比如歷史上甄嬛的原型鈕祜祿氏,鈕祜祿氏是四品典儀官之女,身份算不上高貴,13歲嫁到雍親王府之後也只是一個格格的身份,連福晉都不是,但是鈕祜祿氏母憑子貴,她的兒子是未來的乾隆帝,雍正為了讓弘曆的出身更高貴,便將鈕祜祿氏抬為了上三旗的鑲黃旗。

      鑲黃旗有九大老姓,分別是:瓜爾佳氏、鈕祜祿氏、博爾濟吉特氏、舒穆祿氏、葉赫那拉氏、輝發那拉氏、烏拉那拉氏、郭絡羅氏、伊爾根覺羅氏,這些姓氏出身的才有資格參加選秀。

  • 2 # 與你煮酒論史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所創立起來的,是清朝時期的根本制度。滿洲八旗是透過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的,主要由明朝末年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部分東海女真所組成,是八旗制度的最原始成員和主幹。這個制度讓清朝走向盛鼎,也一樣走向衰落。

    一、正黃旗

    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上三旗內無王,都歸皇帝所親統,兵是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至清末,是八旗滿洲中人口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

    二、鑲黃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模是轄84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13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嘉慶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貴妃,“垂簾聽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稱東宮)都是,朝廷的高階官員中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

    三、正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旗而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成了定製。正白旗是皇帝親統旗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制單位,100~300人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四、鑲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於分統,清末時的規模是84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五、正藍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潔前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3個整佐領又11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六、鑲藍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質色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佐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

    七、正紅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紳也是正紅旗人。

    八、鑲紅旗

    請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 3 # 一飛歷史課

    我是一飛,我來回答。這個滿清八旗其實是一種集軍事、行政管理的社會治理體系,舉個簡單就像班級裡小組一樣。

    滿清八旗其實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共計24旗。八旗制度是滿清是立身之本,對維持政局的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出征平叛,無役不與。形成了一個以滿洲為核心、蒙古、漢軍為主體的統治階級。

    滿八旗分為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八個旗,其中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由皇帝直接統領,因此被稱為“上三旗”。

    八旗的由來是由女真族的狩獵小組——“牛錄”發展而來,努爾哈赤將這一制度進行了改善,於1615年正式創立八旗。八旗是滿清的貴族階級,他們是統治階級的維繫統治的根基所自,在經濟、政治上享有特權。

  • 4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八旗是清太祖努爾哈赤首創的滿族“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兼有政治、軍事、生產三種職能。旗有旗主,皆為世襲。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凡旗人男丁世代為兵。八旗兵以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藍、鑲藍、正紅、鑲紅八種旗幟為標誌,以兵民結合、軍政結合、耕戰結合為特點。

    初定編制,以300丁為1牛錄,由牛錄額真(佐領)率領,下分4達旦,各置章京率領。又以5牛錄為1甲喇,由甲喇額真(參領)率領;以5甲喇為1固山,由固山額真(都統)率領,約有兵7500人,是為1旗,共有八旗。至太宗時,增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合為24旗。

    順治以後,沿用以旗統兵的制度,但八旗兵的生產職能已經消失,皇權對軍權的控制加強,按戰略意圖分京營和駐防兩個系統,由國家直接統領。京營八旗是禁衛軍,又稱禁旅八旗。以皇城為中心,按方位駐紮。

    其中,領侍衛內大臣掌領的侍衛和親軍營,負責侍衛皇帝、皇宮,稱郎衛,由皇帝直屬的正黃、鑲黃、正白上三旗的滿族、蒙族人充任;都統、統領、總統掌領的驍騎營、護衛營、前鋒營、健銳營、火器營、虎槍營、神機營、步兵營,負責拱衛京師,稱兵衛。主管郎衛、兵衛的機構是侍衛處、八旗都統衙門。

    駐防八旗,由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率領,分駐於全國戰略要地,負責鎮懾地方,監視綠營。京營之兵衛和駐防八旗,由滿、蒙、漢八旗兵共同擔任。此外,內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邊疆民族地區的軍政和邊防事務,由派駐的將軍、都統、大臣等主管,中央由理藩院負責。

    滿蒙八旗以騎射為根本,在平川曠野衝鋒陷陣是其特長,而漢軍八旗善用火器,圍城攻堅和水上作戰屢立戰功。八旗兵為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發揮過重要作用。但是,由於民族歧視,養尊處優,生活腐敗,制度落後,社會變化,自康熙平三藩之亂開始,逐漸走向衰落,至乾隆時,其原來的主力軍地位已被綠營兵取代。

    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也有禁旅與駐防之別,編制基本上與滿洲八旗相同。但漢軍八旗每佐領下置領催四人,馬兵三十人,步軍領催一人,步軍十二人,共計四十七人,與滿洲八旗略異。

    編入漢軍八旗的兵丁,不再是分屬滿洲八旗的奴隸,而是國家直屬的軍隊。其地位當然低於滿洲八旗,但因降清較早作戰有功,軍事、政治地位又都優於入關後的漢人降軍綠旗。

    吳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藩王,所率領的舊部雖按八旗制度編制,設統領,但各自成系統,並不隸屬滿洲八旗或漢軍八旗。在歷年作戰中,收降的綠旗兵,也由藩王直接管轄。

    “三藩”戰後,康熙帝將吳三桂藩下人丁編入內務府三旗,分遣到遼東各地。尚之信藩下十五佐領兵丁,改屬駐防廣州的漢軍旗。耿精忠藩下十五佐領兵丁,改屬福州的漢軍旗。原屬孔有德藩下的兵丁,也編入漢軍旗。

    八旗分左右兩翼。右翼是正黃旗、兩紅旗、鑲藍旗。左翼是鑲黃旗、兩白旗、正藍旗。每旗設都統一人、副都統二人,統轄本旗軍民,掌管兵馬、錢糧以及戶籍、田地等事項;所屬參領五人(後增設副參領五人),承上啟下,管轄若干佐領。

    旗人戶籍都在八旗各佐領中,登記戶主氏族、官爵或閒散(無職者),備載父、兄、弟、子侄及戶下人等。三年比丁(查驗)一次,身高五尺以上或年滿十八歲的人為壯丁(進關前後每佐領二百人,康熙十三年約為一百三、四十人),驗看騎射,從中挑選兵匠。

    每佐領選充親軍二人,上三旗隸屬領侍衛內大臣,下五旗隸宗室王公;前鋒二人,隸前鋒統領;護軍十七人,隸護軍統領;步軍領催二人,步軍十八人,隸步軍統領;鳥槍護軍三人,鳥槍驍騎四人,炮驍騎一人,隸火器營;領催五人,驍騎二十人,弓匠一人,鐵匠或鞍匠一人,各隸本旗都統。

    清朝定都北京後,滿洲八旗兵成為保衛國家,鎮壓人民的工具,並連年被派往各地作戰。有“禁衛”(禁旅)、“駐防”之別。

    禁旅八旗兵駐在北京。八旗兵丁分在京城各地,鑲黃旗在安定門內,正白旗在東直門內,鑲白旗在朝陽門內,正藍旗在崇文門內;正黃旗在德勝門內,正紅旗在西直門內,鑲紅旗在阜成門內,鑲藍旗在宣武門內。

    本旗都統率領驍騎按居止方位值班巡徼。八旗左右兩翼,各設前鋒統領一人,護軍統領一人,分別率領護軍參領、護軍校以及護軍營兵。前鋒營、護軍營平時警衛宮禁,皇帝外出巡幸則保衛行營。提督九門步軍統領一人,率領左右翼步軍總尉、步軍尉步兵,守衛外禁門、巡警城內、防火捕盜。

    內務府包衣三旗的前鋒、護軍、驍騎,原歸領侍衛內大臣統率,後歸內務府總管大臣統率,守衛宮禁。火器營為特種兵,由王公大臣充任總統。滿洲八旗兵被皇帝視為最可靠的軍事力量,是國家根本所繫。

    禁旅八旗兵以滿洲八旗為主,留守京城,保衛皇室,稱為京旗。遇有戰事,派出作戰,戰後仍回京城。駐防八旗兵,分駐全國各軍事重鎮,總數約數萬人,後漸有增加。

    早在一六五五年(順治十二年)時,戶部尚書陳之遴就指出,“遠涉數千裡,長征一二年。出兵之時,買馬置械,措費甚難。凱旋之日,馬倒器壞,又須買補。滿兵月糧幾何,堪此重費。”(《清朝經世文編》卷三十五)八旗兵成為國家軍兵,馬匹器械改由朝廷專設機構餵養和製作,兵丁靠朝廷發給糧餉生活。

    康熙時定製:前鋒、親軍、護軍、領催、弓匠長月給餉銀四兩,驍騎、弓匠、鞍匠三兩。此外,每年各給米四十八斛。步軍領催月給銀二兩,步軍一兩五錢,鐵匠一至四兩,年各給米二十四斛。炮手二兩,年給米三十六斛。

    八旗騎兵糧餉,相當於當時七品官(年俸四十五兩、米四十五斛)的俸祿,遠比綠旗兵優厚。但八旗兵丁駐守京城,脫離農事,單靠糧餉和朝廷的賞賜過活。旗丁家口日繁,生計日蹙。聚集在京城,無所事事,遊手好閒,戰鬥力也日漸削弱。康熙一朝,隨著封建統治的確立,八旗兵由奴隸制軍兵轉化為封建國家的軍隊。

    八旗兵丁的“生計問題”,越來越嚴重了。

  • 5 # 情繫州城

    在歷史的長河中泛舟而行,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清朝軍隊主要分八旗和綠營兩個系統。

    八旗兵

    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在原有牛錄製的基礎上,參考猛安謀剋制,初建黃、白、紅、藍四旗,可以說這是初始的嫡系部隊。公元1615年,因歸附的人越來越多,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共八旗。八旗編丁,起於佐領。每佐領三百人。五佐領設一參領。五參領設一都統,兩副都統。此為清朝初年之制。後來得蒙古人和漢人,亦都用此法編制。所以旗兵又有滿洲、蒙古、漢軍之分。八旗又分京營和駐防兩部分。

    1、京營。侍衛皇帝的稱為親軍,由侍衛處領侍衛內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門侍衛和皇帝出行隨扈,權位尤重。守衛京師的有驍騎營、前鋒營、護軍營、步兵營、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虎槍營、善撲營等。驍騎營由八旗都統直轄;前鋒營、護軍營、步兵營各設統領管轄;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由於都是特種兵,設掌印總統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轄;虎槍營專任扈從、圍獵等,設總統管轄;善撲營則專門練習摔角。

    2、駐防。駐紮於全國各重要之地,視情況不同設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內地將軍等只管軍事,而駐紮邊疆的將軍等要兼管民政。

    3、旗幟。 四個正旗龍首向右,腹內有四朵祥雲,旗邊為四角;四鑲旗龍首向左,腹內有三朵祥雲,旗邊為三角,這個各位可以在影視劇中驗證。

    4、鎧甲。四個正旗鎧甲色調單一,四個鑲旗鎧甲有點綴,好像打了補丁。以圖為例,大家分辨一下,再看電視、電影就不迷糊了。

    綠營

    駐紮京師的稱巡捕營,歸步軍統領管轄。初設南、北二營,順治十四年(1657)增設中營,稱“巡捕三營”。綠營的建制分標、協、營、汛幾級,標又分為督標、撫標、提標、鎮標、軍標、河標、漕標等,分別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八旗駐防將軍、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統率。督標、撫標、軍標、河標、漕標都是兼轄,實際各省綠營獨立組織為提標、鎮標,提督實為一省的最高武官,總兵略低於提督。總兵以下,副將所屬為協,參將、遊擊、都司、守備所屬為營,千總、把總、外委所屬為汛。

    清朝兵制發展

    —— 乾隆、嘉慶以前,大多出征八旗兵為主,鎮壓內亂,則用綠營

    ——川楚教匪之亂(白蓮教),八旗綠營,戰鬥能力已經不行了,靠臨時招募的鄉勇以平亂事,於是勇營大盛。當時的湘、淮軍,在清朝兵制上,亦是勇營的一種。

    ——中法之戰,勇營已經日漸衰弱,到中日之戰,就更形同破產了。於是紛紛改練新操,是為新軍。

    ——到清朝末年,又要改行徵兵制,於各省設督練公所,挑選各州縣壯丁有身家的,入伍訓練,為常備兵。三年放歸田裡,為續備兵。又三年,退為後備兵。又三年,則脫軍籍。當時的計劃,擬練新軍三十六鎮,未及成行而清朝滅亡。

  • 6 # 聽史論今

    滿清八旗分為:

    正黃、正紅、正白、正藍、鑲黃、鑲紅、鑲白、鑲藍八旗。

    八旗各旗設旗主一名,分設滿漢蒙都統三名。八旗又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歸皇帝直屬兼任管轄,下五歸各旗主管理。

    努爾哈赤最初以黑旗起兵,隨著隊伍的壯大,另設紅旗。

    後來對牛錄額真隊伍進行改革,按照滿洲人的猛安謀剋制,將牛錄額真的組織分為紅、白、黃、藍四個純色旗。

    隊伍越來越多,後來努爾哈赤將所有隊伍分為正黃、正紅、正白、正藍、鑲黃、鑲紅、鑲白、鑲藍八旗。正四旗為純色四方形,龍首朝後;鑲四旗為五邊形,龍首朝前。

    最初的八旗旗主:

    正黃、鑲黃 旗主 努爾哈赤

    正紅、鑲紅 旗主 代善

    正藍 旗主 莽古爾泰

    正白 旗主 皇太極

    鑲藍 阿敏

    鑲白 杜度

  • 7 # 歷史粥137

    最初應該還有兩個不在黃、紅、白、藍四旗的顏色吧。我猜大概有個黑旗,不然瀋陽故宮中為啥會有左翼王亭和右翼王亭呢

  • 8 # 半閒山人

    清代滿族的女真人以射獵為業,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擴大,人口增多,他於明萬曆二十九年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

    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製的基礎上,建立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

    旗幟除四整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清太宗時,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同。

    八旗由皇帝、諸王、貝勒控制,旗制終清未改。初建時,不但在軍事上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產職能。清朝統一,太宗為加強對旗人的束縛,增強了八旗制的軍事職能,併為擴大軍事實力和籠絡人心,又建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

    各旗有軍營、前鋒營、驍騎營、健銳營和步軍營等常規伍,司禁衛,雲梯和佈陣等職。另外,設立了相禮營、虎槍營、火器營和神機營等特殊營伍,演習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練檢槍等。由於清初諸帝很重視槍炮武功等實戰本領,八旗軍在平定三藩,收臺灣各抵禦沙俄侵略等戰鬥中都取得了輝煌戰績。八旗兵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類。京營是守衛京師的八旗軍的總稱,由朗衛和兵衛組成。侍衛皇室的人。稱朗衛,且必須是出身鑲黃、正黃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內午門、東西華門、神武門等由上三旗守衛。

    從明萬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組織三個部分二十四旗的組織建設,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滿洲、蒙古、漢軍三個部分。

    根據風水學的角度來說,八旗軍是一支風水軍隊,其入關前後30年為八旗大兵團作戰時期,其列陣方位和攻擊委派的基本原則是,兩黃旗在北,喻中土克北水,兩白旗在東,喻西金克東木,兩紅旗在西,喻南火克西金,兩藍旗在南(水本為黑,但黑旗夜晚不明辯,所以用藍),喻北水克南火,而每色又分正鑲,喻陰陽二道,入關後組建的綠營,喻青出於藍,東木克中土,至此清軍的建制模式陰陽五行具皆齊備。

  • 9 # 舊時樓臺月

    清朝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與中國歷史上的其他王朝一樣都具有獨特之處,作為由滿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清朝從服飾髮型到社會生活再到一些特殊的規章制度,它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表現。要說清朝與其他封建王朝最不同、最獨特的地方是什麼,那就清朝建立的八旗制度

    一、八旗指哪八旗

    清朝的八旗主要分為上下兩部分,分別是上三旗和下五旗

    皇帝主要控制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三旗,這三旗也因此稱之為上三旗;而由諸王爺和貝勒控制的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紅旗和鑲紅旗五旗,因地位稍低於上三旗,便被稱之為下五旗。

    為了更好地統領八旗,防止內部為了爭權奪利出現混亂,增強軍隊的凝聚力,八旗各旗分別設立了一名旗主。上面講到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兩部分。上三旗由皇帝直接控制,為皇帝提供各項服務,因此上三旗的各旗旗主其實就是皇帝,而下五旗的各旗旗主則各自產生,是他們的下轄領主。

    其實最早的時候,八旗作為軍隊中計程車兵,本來是沒有等級劃分的。在清軍入關建立大一統王朝之前,八旗中只有正黃旗和鑲黃旗兩旗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剩下的六旗則分別由皇帝的兒子和侄子們統領。鑲黃旗更是特殊,只屬於皇帝一人,鑲黃旗內部只有皇帝,除了皇帝之外,沒有其他宗室人員。

    後來,清朝入關建立政權,八旗制度就成為了限制皇權的滿洲大臣貴族議事會,清朝是中央集權和皇權獨尊的頂峰時期,原有的八旗制度已經不能滿足皇帝加強中央集權和皇權的需要。

    為了進一步地加強皇權,公元1650年,順治皇帝親政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變八旗制度加強皇權獨尊。順治為了更好地掌控八旗,下令由皇帝親自統領了原本屬於宗室管轄的正白旗,後來皇帝又直接統轄了正黃旗,這樣由皇帝控制的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稱為上三旗,這三旗統歸皇帝控制。

    宗室王公只能分屬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和鑲藍旗這五旗,就連皇子在分府別居之後也要全部撥入這五旗中。再也沒有入皇帝控制的正黃旗與正白旗的人。

    就是因此這樣,才有了八旗制度內部的等級劃分,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區分。上三旗更為尊崇也更得皇帝信任,因此皇帝的親兵多由上三旗擔任,而下五旗只能駐守京師或者被分派駐守各地。

    二、八旗制度的產生

    八旗最早其實是滿洲人也就是女真人的一種狩獵組織,自從八旗制度產生之後,便在清朝人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清朝滿族旗人的基本的社會生活的一種軍事組織形式,同時,八旗制度作為清代的根本制度,也為清朝在中原地區建立穩定的大一統王朝奠定了基礎。

    公元1601年,隨著滿族社會內部經濟文化發展,以及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此時的明朝卻江河日下,逐漸衰微。

    滿族的統治者努爾哈赤看到了機會,趁機整頓滿族社會的編制,將其分為三部分,並且選擇了首領更好地管理他們,設定了黃、白、紅、藍四色為旗,編成四旗,這是八旗制度的前型。

    四旗制度的確立在當時就已經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增強了滿族部落的軍事實力,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四旗帶來的影響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努爾哈赤的野心。十四年後,到了公元1615年,努爾哈赤又增設了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和鑲藍旗四旗,八旗制度最終得到了確立。

    自此,滿洲女真族社會內部全部實行了八旗制度,平常沒有戰爭的時候,成年男子與其他人一樣作為平民參與農業勞作,一旦爆發了戰爭,成年男子則作為士兵參與作戰,這樣一來平時的農業徵收有了保證,保證了糧食供應,穩定了社會秩序,同時也為部落提供了兵力,使軍隊具有極高的戰鬥力,保證了勝利。

    滿族女真的軍事實力增強後,便開始大舉進攻明朝疆土,意圖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統王朝。而隨著女真政權與明政府之間的戰爭爆發。

    江河日下、日漸衰微的明政府碰上勢力強勁的滿族人,自然是節節敗退,滿族女真政權一路攻佔了許多地區,這些地區中的百姓有蒙古人也也有漢人,原有的八旗制度不適用於給這些民族的人劃分等級,也不方便治理他們。

    於是,統治者在現實條件的逼迫下又適當調整發展了八旗制度。努爾哈赤在天命年間最早設立蒙古旗,將蒙古人也納入八旗制度中,將蒙古人置於女真人的統治之下。到了公元1635年皇太極編成了蒙古八旗。

    漢族是中原地區人民的主體,滿族人想要入主中原,那麼就要管理好漢人,公元1631年皇太極先編制了一漢軍旗,到了1642年才最終完成漢軍八旗的編制。滿族八旗、蒙古八旗和漢人八旗一起合稱為八旗,皇帝作為統治者統率八旗滿洲貴族、八旗蒙古人和八旗漢人,到這裡八旗制度得到了完善。

    三、八旗制度的衰亡

    八旗制度與清政府始終息息相關,這兩者之間是共生的關係,它在滿族女真政權建立之初,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清朝正是在八旗制度驍勇善戰的基礎上建立的,為清王朝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統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後來清朝覆滅,統治集團內部的腐敗不堪也是因為八旗子弟在自己的八旗名銜下的昏庸與無所事事所造成的。清政府入關以後為了籠絡民心,皇帝為了更多地獲得貴族子弟的支援,以便加強中央集權和皇權,便給予了貴族子弟許多的優惠政策,這些優惠政策雖然達成了皇帝的目標,但是也造成了八旗貴族子弟的頹廢以及不學無術的習慣,為清政府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到了清朝末年,八旗軍已經不是滿族女真政權那支驍勇善戰的部隊了,他們逐漸演變為了專門依靠需要國家軍費供養的一支無用的軍隊,連最起碼的戰鬥能力都失去了。

    前面講到,滿族女真人入關後 又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人八旗,但是由於統治集團的狹隘,漢人和其他民族在朝堂中始終不能擔任高官,在軍隊中,也不會任用漢人為將,並且不會招募大量漢人士兵,直到清朝末年,清政府勢力衰弱,李鴻章和左宗棠等人才組建了漢人軍隊。因此八旗制度自帶的狹隘性加劇了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不利於社會穩定。

    總結:

    總而言之,八旗制度在誕生之初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後來由於八旗制度淪為加強中央集權和皇權的工具,再加上統治者不思變革,八旗制度後期加劇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因此八旗制度也成為清王朝衰亡沒落的因素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平精英里哪一把衝鋒槍比較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