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關於這一現象,有兩個聲音,一說是日本大藏省自身的失誤,一說是美國人逼的?怎樣看待這件事? 據《時運變遷》中保羅·沃克爾和日本大藏省財務次官兩位親歷者的回憶,當時日本給出的升值幅度比美國人想要的還要高,因為擔心貿易制裁。
6
回覆列表
  • 1 # 遠去的救世主

    本IP查看了相關的答案,

    1. 里根政權上任後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以“政策失誤”而著名的卡特總統所遺留的高通脹。為了打壓通脹,里根採取的是相當強硬的金融緊縮措施,將利率提高到了2位,這在美國曆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2. 利率提高的結果是貨幣流動性迅速縮小,大量流入銀行,使民間資本的投機行為大量減少。同時高利率也使海外熱錢大量融入美國市場,將美元越推越高:81年年初美元兌日元為210日元,82年10月竟達到了270日元。這樣就直接導致了美國出口額的下降和進口額的上升,也即是貿易逆差。

    3. 高通脹影響和貿易逆差的結果,導致了美國在80年代前期,出現了“雙料赤字Double Deficit”: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雙料赤字將直接導致政府的赤字迅速擴大,對長期經濟產生不利影響。由於雙料赤字現象在代表了保守勢力的共和黨政權下,是不太常見的,里根政權很可能因此而被輿論所質疑,影響下一屆選舉。

    4. 於是美國將不得不尋找擺脫這“雙料赤字”的方法:在財政赤字不易削減的情況下,首先就是要將美國的貿易逆差降低,甚至是轉為順差。換言之,就是要使美元貶值。

    而使本國貨幣貶值的方法有許許多多,但無外乎兩大類:

    a. 市場調節:

    增發貨幣買入國債,也就是所謂的 量化寬鬆 QE

    降低本國利息,使本國貨幣需求下降

    b. 動用外匯儲備,大量買入對應國貨幣,使美元反

    c. 國際間協議調節:透過與主要利害國的協商,來人為制定一強制匯率或匯率調整目標。

    在美國當時的環境下,進行a. 市場調節無疑會使通脹有死灰復燃的可能,同時也會讓財政赤字繼續擴大。而b.的方法,僅對某一國的匯率突然下降有應對作用,而無法防禦本國貨幣的主動上升。因此里根用了狠招c.,“新一年要有新氣象,大家來開個會吧。”5. 會議之初,美國便丟擲了殺手鐧“美元危機”。由於牙買加體系後,各國的外匯儲備仍以美元為主,一旦美元再次陷入暴跌狀況,各國的外匯賬戶將出現明顯的虧損。更為嚴重的是,由於黃金和美元的兌換關係已經隨著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而結束,因此各國甚至無法將美元兌換為黃金來避險。一句話,各國只能選擇兩條路:要麼讓美元自由落體,要麼選擇一個可以接受的貶值程度。

    里根的“挾美元以令諸侯”的做法,雖然貌似卑鄙無恥,但對於美國來說無疑是件好事。而這一提案,也並非完全將各國置於刀俎之間:各國相應的貨幣升值,對於一些國家來說,反而是好事。6. 說這是好事,是由於在70年代越戰的刺激下,很多國家的製造業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但到80年代初已接近於飽和。尋找海外市場的拓展機會,正是這些以產品製造為主業的國家的需求。這些國家包括日本、德國、法國、韓國等等。原本在70年代只能尋求海外合資機會的企業,由於本幣升值,出現了很多獨資或者是併購海外企業的機會。

    日本、德國的很多品牌,從80年代中期開始迅速海外擴張,便是《廣場協議》的結果之一。所以說,日本所看中的,並不是本國外儲貶值,而是本幣升值所帶來的進入海外市場投資的機會。他猜到了這個開頭。 但是沒有猜中結果,無論如何都是美國在主導世界經濟格局。其他國家不過是參與者,這個世界還是強者對弱者的具體表現。

  • 2 # 鞅論財經

    這裡有一個歷史背景!

    70年代前夕

    在美國第37屆總統尼克松上臺之後,就開始了一個為美元霸權開啟了一個劃時代的變革做準備,1971年正式退出了佈雷頓森林體系,取消美元與黃金掛鉤,至此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國家採用了金本位貨幣體系,全球進入了無限通脹時代。

    70年代美國通貨膨脹時代

    整個70年代,美元一直在不斷地推出了量化寬鬆政策,以為可以透過美元霸權就可以無限制地薅世界各國的羊毛。可事與願違,美國不僅被越南戰爭拖入泥濘,還被國內的嚴重通貨膨脹搞的焦頭爛額。世界各國也是對美元失望之極,美元在不斷貶值的同時,卻是世界各國的貨幣的增值。

    廣場協議前的美元緊縮時期

    到了80年代,新任美聯儲主席沃爾克上任以來,就開始了大刀闊斧地進行控制通脹,透過美元利率的不斷上漲(最高達年利率21%),通脹的頭也被扭了過來。並開始透過與石油掛鉤,尋找到了美元退出金本位後的一個錨。美元在短短几年裡出現了大幅升值。其他各國相對美元出現了貶值。

    廣場協議帶來的利弊

    於是,在1985年邀請了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等主要西方經濟體國家參與協商討論美元貶值和其他經濟體升值的會議,最終也是迫於壓力和無奈,同意日元、英鎊、馬克、法郎等進行相對美元升值。也就是這裡說的廣場協議。

    當廣場協議一公佈,資本市場就開始蠢蠢欲動。海外資本投資是講外匯利差和投資收益兩大回報,當得知日元和馬克等要升值,那麼利差紅利非常吸引。大量的資金就開始蜂擁而入。

    問題在這裡開始顯現出來了!這也是最後會有德國經濟持續升值,而日本經濟陷入20年衰退的緣由!德國的成功

    德國在進行馬克升值的預期中,自然會對實體經濟和出口貿易產生影響,但德國卻是把製造業向高階製造業和高附加值產業發展。而對房地產業給予了嚴重的控制,甚至是不允許漲價,連漲資金超過幅度都可以被判刑或鉅額罰金。最終走向的高增長的現代製造業騰飛。

    日本的衰退

    日本卻不是一樣的走,隨著海外資金進來,大藏省(財政等部門)和央行對其大量支援,日本的房地產、土地和股票市場都出現了瘋漲,日本的經濟在前幾年裡也是形勢一片大好,GDP增長率更是超預期,經濟實力排在了全球第二,而且GDP總量也是接近了美國的2/3。東京的房價快買下了半個美國,大量的美國高樓大廈被日本企業購的。

    廣場協議後的5年是日本最瘋狂的5年,正所謂要讓其滅亡,先要使其瘋狂。可泡沫終歸還是泡沫,總會有泡沫的那一天!

    1990年就是這個噩夢的開始,在隨後的短短數月時間裡,股市大暴跌,樓市和土地也大暴跌。在國際資本最空日本經濟和資金快速抽走的雙重壓力下,泡沫迅速擊破,跌進了谷底。更加上日本金融系統還在釜底抽薪,控制房貸、資金緊縮等政策配合下。整個日本陷入了嚴重的經濟衰退之後,以至於在其後的20年裡還沒有得到真正的緩和,也就是由於廣場協議引發的日本20年經濟衰退,有其協議本身的問題,可主要還是日本的貨幣增長中的政策把控、產業定位、房地產市場泡沫、股市泡沫,以及擠破泡沫後的金融緊縮政策失誤等等都會有所關聯。

    對比於同樣的廣場協議中的德國、英國和法國的經濟,筆者認為應該20%的原因在於廣場協議,而日本本身要負責80%的責任。

  • 3 # 張宇鋒

    也是它野心太大。好像整個亞洲都是它的經濟後院。要佈局亞洲,然後掌控亞洲。也許,一點升值無所謂了。

    日元前幾年還在不斷升值。

    長期持續緩慢升值。日本不簡單了,能夠如此維持到現在。

    當然,它也沒擴張經濟的人口了。所以只要維持技術適當,它的美元利潤還在增加,也就是國際收支相當不錯。一開始它的出口還不錯,二來是它的在外企業利潤迴流不錯。

    即便是不升值,它的經濟也會因為人口的緣故而無法擴張。這些年來,它可是維持著充分就業水平的。除非得到了完全全自動化的技術。

    可是它可以維持競爭力,說明日本的技術研發投入很可觀,也做的很不錯。否則,是不可能維持的住的。不過,最近一些年以來,它的在外企業競爭力多數都被超越。除了汽車之外,多數都易手了。連本土的有些相關企業都易手了。新的技術提高需要更大的知識人力規模。靠它自己單打獨鬥,以它的人力現實看已經不可能了。

    甭管怎麼說,人口老齡化始終是個問題。再如何發展,人口都沒有了。談論經濟,還有多少意思呢?

    最終它還是得徹底融入亞洲。它沒得選擇。讓亞洲接受和滿意,是日本的必須選擇。

  • 4 # 油緣來聚

    廣場協議以及之後的變化,用句當年很流行的話,日本是“猜到了故事的開頭,卻沒有猜到故事的結局”。

    ========================================================================

    為什麼說日本是“猜到了開頭”呢?首先先來看看《廣場協議》是怎麼形成的,:

    1. 里根政權上任後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以“政策失誤”而著名的卡特總統所遺留的高通脹。為了打壓通脹,里根採取的是相當強硬的金融緊縮措施,將利率提高到了2位數(!),這在美國曆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2. 利率提高的結果是貨幣流動性迅速縮小,大量流入銀行,使民間資本的投機行為大量減少。同時高利率也使海外熱錢大量融入美國市場,將美元越推越高:81年年初美元兌日元為210日元,82年10月竟達到了270日元。這樣就直接導致了美國出口額的下降和進口額的上升,也即是貿易逆差。

    3. 高通脹影響和貿易逆差的結果,導致了美國在80年代前期,出現了“雙料赤字Double Deficit”: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雙料赤字將直接導致政府的赤字迅速擴大,對長期經濟產生不利影響。由於雙料赤字現象在代表了保守勢力的共和黨政權下,是不太常見的,里根政權很可能因此而被輿論所質疑,影響下一屆選舉。

    4. 於是美國將不得不尋找擺脫這“雙料赤字”的方法:在財政赤字不易削減的情況下,首先就是要將美國的貿易逆差降低,甚至是轉為順差。換言之,就是要使美元貶值。

    而使本國貨幣貶值的方法有許許多多,但無外乎兩大類:

    a. 市場調節:

    增發貨幣買入國債,也就是所謂的 量化寬鬆 QE

    降低本國利息,使本國貨幣需求下降

    b. 動用外匯儲備,大量買入對應國貨幣,使美元反

    c. 國際間協議調節:透過與主要利害國的協商,來人為制定一強制匯率或匯率調整目標。

    在美國當時的環境下,進行a. 市場調節無疑會使通脹有死灰復燃的可能,同時也會讓財政赤字繼續擴大。而b.的方法,僅對某一國的匯率突然下降有應對作用,而無法防禦本國貨幣的主動上升。因此里根用了狠招c.,“新一年要有新氣象,大家來開個會吧。”

    5. 會議之初,美國便丟擲了殺手鐧“美元危機”。由於牙買加體系後,各國的外匯儲備仍以美元為主,一旦美元再次陷入暴跌狀況,各國的外匯賬戶將出現明顯的虧損。更為嚴重的是,由於黃金和美元的兌換關係已經隨著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而結束,因此各國甚至無法將美元兌換為黃金來避險。一句話,各國只能選擇兩條路:要麼讓美元自由落體,要麼選擇一個可以接受的貶值程度。

    里根的“挾美元以令諸侯”的做法,雖然貌似卑鄙無恥,但對於美國來說無疑是件好事。而這一提案,也並非完全將各國置於刀俎之間:各國相應的貨幣升值,對於一些國家來說,反而是好事。

    6. 說這是好事,是由於在70年代越戰的刺激下,很多國家的製造業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但到80年代初已接近於飽和。尋找海外市場的拓展機會,正是這些以產品製造為主業的國家的需求。這些國家包括日本、德國、法國、韓國等等。原本在70年代只能尋求海外合資機會的企業,由於本幣升值,出現了很多獨資或者是併購海外企業的機會。

    日本、德國的很多品牌,從80年代中期開始迅速海外擴張,便是《廣場協議》的結果之一。

    所以說,日本所看中的,並不是本國外儲貶值,而是本幣升值所帶來的進入海外市場投資的機會。他猜到了這個開頭。

    ========================================================================

    但日本為什麼沒有猜到“故事的結局”呢?

    1. 話還是從日本的“小算盤”談起。

    二戰後,美國打了兩次區域性戰爭: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這兩次戰爭幫助日本成為了經濟大國,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日本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原本是被侵略物件的韓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都積極地開始與日本進行經濟往來。日本雖然用與美國的貿易順差養肥了自己,但是面對東亞和東南亞這些肥沃的市場,卻一直沒有大舉進入的好機會:一來是市場雖廣大,但購買力不足;二來是缺乏資本在海外建廠。

    而美國方面,由於本國的大量的貿易赤字來自於日本,因此美國也希望日本能夠擺脫這種依附於美國市場的經濟模式,建立自己的強勢產業。因此在宣佈美元貶值來削減對日赤字的同時,也對日本的高科技產業表示出扶植的態度。80年代初期,日本的半導體技術、核電技術、汽車製造技術都在美國的幫助下得到了迅速的成長。在這些領域的進步,使得日本政府判斷,日元的升值將不會動搖日本的經濟命脈,反而會增強日本的市場併購力。當時的財政大臣竹下登甚至“豪邁”地說,“日元即使升值到190元兌1美元也無所謂啊!” 而那時的匯率基本在240元左右,也就是大約20%的升值,可見日本政府的樂觀程度。

    既取悅了美國,從美國拿到先進技術,又可以把本國市場拓展到亞洲乃至是全世界,從對美國的高度貿易依賴中脫離出來,何樂而不為?

    2. 但如果真是這樣發展下去,今天的中國也不會追上日本,成為GDP世界第二。那麼問題出在哪兒了呢?

    a. 日本接受了《廣場協議》,隨後就是“按照計劃”地升值。而為了防止由於本幣升值,導致發生像美國一樣的金融緊縮,日本主動調低了本國利率。這是日本悲劇的開始。

    b. 利率調低後,之前需要大量融資才可以參與的資產炒作便開始了動作,這是任何一個經濟體都無法迴避的現象。大量的遊資開始炒樓,而股市也一片繁榮----和中國06年的情況一樣-----總之,沒有人願意把錢留在銀行裡發黴,而欣欣向榮的投資市場成為了搖錢樹。每個人突然都有花不完的錢,每個人都買得起奢侈品,想去海外旅行僅僅需要一週的工資,這看似喜劇的階段,正是悲劇的序章。

    c. 日本人不知道一點,市場是不理性的,它是一頭瘋馬,而不是一輛跑車,它不會在紅燈前站住,也不會在懸崖邊止步。

    85年9月底,《廣場協議》簽署,日元開始升值,初值是240元。到竹下登的“目標價”190元,是86年2月,中間僅用了5個月。之後日元繼續上行,86年9月份漲到150元,已經超出目標價26%。

    87年5月,140元。

    88年1月,120元。

    而這時正是歌舞昇平,群情激動的“泡沫經濟”最頂峰。每個人在街上都用1萬元的紙幣(大約800元人民幣)毫不在乎地攔計程車:停車這錢就不用找了。在六本木的街角,相鄰僅500m的舞廳和拉麵店,竟然沒有人願意步行前往,都在路口急切地等出租。

    夜店裡的見面禮是金錶,卡座裡用來擦汗的是現鈔。

    高爾夫迅速平民化,高檔跑車在街上成群結隊。

    畢業生沒畢業就有企業成群結隊來招聘,甚至打出了預付半年工資的條件。

    ......

    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中老年人,想起“泡沫時代”,便是一臉的美好。

    而另一面,土地炒作引發了住房價格的高企。為了儘早開工,房地產企業開始僱傭“拆遷隊”,對“釘子戶”進行恐嚇甚至是“強拆”。儘管如此,大多數人仍然認為這是個和諧的好時代。

    直到有一天,泡沫碰到了釘子。

    d. 90年年初,海灣戰爭開戰,石油暴漲。日本製造企業成本上升,需要大量資金貸款來彌補現金漏洞。但由於大量的社會資本和銀行資本套在房地產和其他投資品上,供應的貸款遠遠無法滿足供應。

    由於日元的暴漲,使得日本製造型企業的產品在海外銷量驟減。而就算賣回國內的話,早已飽和的國內消費市場也沒有能力容納逆輸入的產品。

    日本製造企業開始由小至大,成批倒閉,而由此造成大量的泡沫期招工被迫辭退。製造企業和其僱工的貸款成為大量不良貸款。

    房地產價格由於背後的不良貸款壓力,開始跳水。

    股市從38000多點的頂峰迅速滑落。

    新員工僱傭數量急劇下降。

    瘋馬衝下懸崖了。

    3. 所以最後看起來,日本人敗在哪一點?

    敗在了最初的一點上:認為短期利益可以掩蓋長期利益。

    日本的長期利益在於,第一步利用美國的貿易順差來逐漸豐富自己的本國實力,第二步用產品出口來滲透進其他市場。而《廣場協議》的簽署,將這兩步走的長期利益完全破壞。於是日本退而求其次,認為改變策略,把堅持出口改為“走出去”,也可以帶來相應的收益。

    然而這種類似於“抱佛腳”的策略,卻沒能考慮到深層次的風險:貨幣升值的速度將遠超當局想象,而所帶來的市場衝擊將在本幣迅速升值之後,持續醞釀。一旦“黑天鵝”出現,鍘刀落下,成因複雜且來勢兇猛的衝擊會把短期利益完全消耗殆盡。

    =========================================================================

    話說得太遠了,回到我們的問題,日元升值,究竟是日本人“自己嘬的”,還是美國人“逼的”:

    美國人逼的緊,日本人嘬得深。

    縱有黃金萬兩,不敵裡應外合。

    前有東瀛催泡沫,後有天朝軟著陸。

    十年之後回頭看,才知今日在險途。

  • 5 # 希望的地方1

    廣場協議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個金融不平等條約!

    日本作為一個戰敗國。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處於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對抗的前沿。美國出於宣傳和展現資本主義優越性等目的:在戰後大力扶植日本經濟發展,十日本成為向共產主義展示資本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標杆和旗幟。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日本經濟就是美國人養的一頭肥豬。

    戰後日本經濟在美國的指導下復甦

    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在美國製定的"道奇路線"上發展起來的。美國財政專家道奇在戰後抵達日本,日本當時的景象是:日本政府利用美國援助進行清潔生產,大力扶植煤炭和鋼鐵工業。所以造就了在大量政府財政赤字的刺激下,日本煤炭鋼鐵工業的虛假繁榮。而國內失業率暴增,一貧如洗甚至有發生暴亂的苗頭。

    當時日本農業所面臨的困境:日本戰前的工業化也是必須從農業獲取資本積累,當本國農業的產出無法滿足工業原料供應時,極速發展的帝國工業,迫使日本政府向中國和東南亞發起大局侵略擴張。已獲得工業原材料:,糧食石油的供給;同時日本工業產品提供大舉傾銷的市場。戰後日本喪失掉所有海外殖民地和佔領區,不僅斷絕了工業原材料來源,也喪失了消費市場。明治維新以來,工業化積累在戰火中消耗殆盡。

    如果不進行有效的土地改革,農業生產繼續低迷,將迫使佔領軍不得不面對一個無法養活自己的日本,這將成為美國人長期的經濟負擔。

    所以在美國的主導下,日本進行了土地改革。是由日本政府強制性收購地主的佃耕土地,然後再平價賣給日本的平民(佃農)。獲得土地,是日本普通人民千百年來一個遙遠的夢想。只有美國佔領軍當局才有足夠的動機和力量,一舉摧毀日本千年以來地主階層壟斷多數土地的制度。這大大激發了日本普通人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業產量屢創新高,戰後一段時間農民的生產力,甚至高於城市。也為日本的工業化起飛提供了人力基礎。

    日本利用美國的援助。進行大規模的傾斜生產:就是更大規模的財政赤字和鈔票氾濫,煤炭鋼鐵是有了,但輕工業生產消費品原料仍受制於日本的農業。在石油工業尚未啟動的情況下,輕工業的原料來源嚴重依賴於農業。從而造成了日本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加深了日本人民的苦難。在1947年和1948年,日本的通貨膨脹分別達到193%和167%之多。

    這一政策最終的效果就是大財閥體系的企業們利用國家資金和人民的儲蓄,重新實現了資本積累恢復都要戰爭當中損失掉的實力。他們的貸款負擔在惡性通脹中被迅速沖銷,最終把通貨膨脹的災難留給了人民和儲蓄者。這實際上是一種財富的搶劫。

    美國的道奇路線,日本投入美元帝國的懷抱

    1948年美國銀行家道奇來的日本,他對日本經濟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日本經濟好像期待竹馬上一樣,竹馬的一條腿是美國的援助,另一條腿則是日本國內資金補助機構;把竹馬的腿弄得過長,就有摔倒而折斷脖子的危險,現在必須把馬腿縮短!

    當時日本內部也迅速形成兩種觀點;一種意見是穩定是復甦的必要條件,必須首先制止通貨膨脹;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沒有復興,就沒有穩定,擴大生產才能重建經濟。而日本的大企業大財閥當然不希望政府縮減大規模的財政赤字,從而影響他們獲得鉅額的資金和補貼。所以日本政府遲遲不願意削減財政赤字。

    看到日本財閥和政府相當頑固的態度後。美國政府和佔領軍當局採取斷然措施:公然站到日本政治舞臺的中央:在沒有通知日本政府的情況下,易美國政府直接指令的形式。於1948年12月18日已佔領軍總司令部的名義,向日本國民宣佈"穩定經濟九項原則",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道奇路線"

    美國人利用美國援助物資的在日本市場的嚴重短缺。作為緊俏物資,用美國援助物資來回購日本市場上通貨膨脹的貨幣。美國利用回收過來的資金設立了一個"回頭資金"制度。要求日本政府將銷售美國援助物資所帶來的貸款存入特別會計賬戶,由佔領軍當局管理。日本政府只有在得到美國同意的情況下,才能使用這筆回頭資金。美國還制定了資金的使用範圍:僅限於償還政府債務和經濟建設的直接投資,這樣美國將日本財政收入中的一大筆資金牢牢控制起來,在政治和經濟上迫使日本政府和大財閥們更加俯首帖耳。

    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一年,回頭資金總共支出3156億日元。其中用來扶植日本企業的投資就高達百分之六十五。美國人透過回頭資金制度, 在日本財政政策緊縮的情況下,美國回頭資金,將是企業獲得財政投入的唯一來源。可以說這筆錢成為美國控制日本財政,金融,工業的強大工具。

    既然整個日本經濟都是美國人養的肥豬,那麼作為肥豬就只有一種命運,就是被宰殺。

    所以1985年的廣場協議,美國壓迫日本政府將日元大幅升值,從而導致日本國內泡沫急劇擴大,最終日本房地產泡沫破密而造成的日本經濟長期底迷!而日元的大幅升值也降低了日本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歲半女狸花貓已絕育。經常亂尿,忍無可忍。送人沒人要,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