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提璇

    有人說,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她覺得自己篡奪了李唐的天下,死前感到愧疚,所以才這樣做,我不認為。

    如果她感到愧疚,她不會把自己與唐高宗合葬,她既然敢下去找夫君,就說明她不怕,不愧疚。

    其實,她武則天是個相當自信的人,我倒是認同另一種說法,她覺得自己的功勞太大了,說點什麼呢?可說的太多了。於是乎,算了吧,讓後人使勁兒說去吧,我自己就不誇自己了。

    這才是一代女皇的樣子。所以,她立一塊無字碑。一切自有後人說,我什麼都不說了。哈哈。

  • 2 # 秦川大叔

    今年春節期間,有幸去參觀了趟乾陵。乾陵是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合葬的陵墓。乾陵是塊風水寶地,由唐代著名的風水大師袁天罡和李淳風共同勘定的。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陵前立了塊無字碑,為什麼會這樣呢?

    據當地人和史書記載上推斷,有可能是以下原因:

    1、不願寫 唐中宗因其母武則天殺死其親兄弟姐妹,一生幾度被廢立,從感情上來將不願寫;

    2、不能寫 武則天建立周朝並稱帝與其李家王朝相背以及在位時種種不符合當時祖制的行為,故不能寫;

    3、不想寫 武則天一生跌宕起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已經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非功過,任由後人評說,所以留下無字碑。

  • 3 # 歷史ying

    因為不知如何自評,所以留下讓歷史評斷。

    武則天的上位史可謂狗血,征服了自己的“兒子”,“掐死了自己的女兒”,充當了高宗打手,高宗的體弱多病給她提供了上位的機遇,從此,歷史上有了偉大的女皇。

    武則天用巫蠱之術和自己的手段整死了王皇后和蕭淑妃,登上了後位,在加後典禮上,用政治儀式表達了政治權力,透過《姓氏錄》提高了自己家族的等級,巡遊幷州,塑造了自己國母的形象,她重用李義府培植自己的力量。

    660年10月,因風疾,高宗身體弱了,而後二聖臨朝,封禪泰山,武則天請求進行亞獻 提升了她的政治地位。

    670年國內出現危機,她以退為進,要求避位,高宗不許。

    後封天皇天后,陳建言十二事。不久高宗逝世,她相繼扶植李哲、李旦,平定徐敬業叛亂,用殘忍手段誅殺李唐皇室,無所不用其極,為自己登基製造天象預言。

    公元690年,武周王朝,利用佛教信仰建立政權認同,建造大雁塔 下令禁屠,勞人力物力建明堂。

    她男寵眾多(身為帝王倒也應該)寵幸薛懷義,二張,私生活混亂,專設“控鶴監”養男寵。

    她的恐怖統治令人髮指,製造大量冤案,酷吏集團索元禮、侯思止、王弘義、來俊成,其中來俊成編的《羅織經》使逼法與互控法升級成專門的學術,司法制度蕩然無存。當時人時時刻刻都處於害怕中。

    後期,鞏固統治後,她又知人善任,召回被貶賢臣。她繼續完善科舉,創殿試。奠定了後來的開元盛世。

    但她作為一名女性,用自己超凡的政治才能在男性中博得高位,打破了男權獨尊,提高了女性的地位,但她統治的手段過於殘忍,不值得尊敬,後世的評價對他有些汙名化。

  • 4 # 經典守望者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是武則天的碑文到底是她自己的意願還是他的兒子們的意見。因為碑文屬於皇家墓葬園陵的一部分,一般是要在皇帝死後綜合其一生來做出讚頌和介紹。很少有皇帝還在世時就撰寫碑文的例子,因為既不吉利也無法涵蓋皇帝的晚年和駕崩時間。

    武則天所在的乾陵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合葬墓,唐高宗死後,武則天大興土木,將園陵建造的極為奢華。屬於高宗的“述聖碑”是由武則天親自撰寫的碑文,辭藻華麗,極為醒目。無字碑就立於述聖碑的對面,如果武則天一開始就打算不立文字,那麼也就沒有必要和高宗合葬在一起。在她稱帝之後大可以單獨建陵。這說明武則天的陵墓和墓碑除了自己的意志之外還有其他的意味安排在其中。從南北朝出土的王公大臣的墓誌銘我們可以看出,一般都是要在墓主人去世後不久就安排石匠進行篆刻,涵蓋其一生的功績和具體的生卒時間以及其家庭主要成員。所以,武則天的墓碑也有很大的可能是在武則天離世後,由李顯等人建立。當然立無字碑也可能是武則天本人的要求,也未可知。

    其次,我更認為是武則天的兒子們處於矛盾的心理才最終選擇樹立無字碑。據資料記載:“陝西文物研究所在一次考查時,無意間發現在無字碑的陽面,從上到下刻滿了方格子。這些方格子每個長4釐米,寬5釐米,排列整齊。只有一種可能,它們就是當初準備在石碑上刻字用的,而且已經準備好了碑文。根據留在碑面上的格子計算,碑文大約有3300多字。”這還是很典型的隋唐時期的碑文制式,說明在最初的設計中無字碑應該是會最終寫上文字的。

    李顯復位之後,大周朝很快就滅亡了,李唐王朝重新復辟。武則天由皇帝,太上皇,最後變成了太后。這就涉及到了一個禮法的問題。碑文的開篇都要交代墓主人的身份,那麼武則天到底是周朝皇帝還是唐朝皇后。如果說她是周朝皇帝,可是此時又是大唐朝,為前朝君主樹碑立傳還沒有前例。如果說她是唐朝皇后,又不能不提她廢唐自立的過去,這就會讓武則天成為唐朝的篡位者。而按照前者書寫,李顯是不忠,為篡位者樹碑立傳。如果按照後者書寫,李顯就是不孝,侵奪了母親的江山。怎麼做都有很大的瑕疵,所以擱置問題也許就成為了上策。歷史上並非每一位皇后都有碑文。武則天和唐高宗共處乾陵,有了“述聖碑”,武則天本人的碑文也就不太重要了。所以,很有可能是後人為了避免矛盾,才促使無字碑出現。

  • 5 # 青未了了

    感謝閱讀!武則天成為女皇帝的過程是一個不可思議又顛覆人們認知的過程,充滿了宮廷鬥爭、人倫常理和無情殺戮。關於她最初的身份和登上皇位的詳細過程,很多人都比較熟悉,此處不再贅述。

    但不可否認的是,武則天成為女皇之後,為唐王朝的持續穩定和繁榮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唐王朝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穩定。

    武則天進一步發展隋唐的科舉制,開創殿試和武舉,採用科舉和舉薦的形式,從下層發掘了大量人才並加以重用。重賢任能,狄仁傑、姚崇、宋璟等成為一代賢相。對外關係採取懷柔和打擊相結合的措施,有效穩定了邊疆。

    因此,武則天稱得上是十分有作為的女皇,後人對武則天多有詬病,一是出於其奪位之路上的手段狠辣,二可能因為其私生活的混亂,三可能是僅僅因為其是個女子而已,不符合男權社會的傳統,挑戰了男子的地位。

    武則天駕崩之後,和高宗合葬,其實也體現出古代女子地位上對男性的從屬性,即便貴為女皇的武則天,死後也不得不繼續從屬於她的丈夫,她的帝位也不得不交還給李氏子孫,畢竟,她的兒孫都姓李。

    (圖為武則天和唐高宗合葬的陵墓)

    在武則天陵墓前有一座無字碑,為什麼武則天要立一塊無字碑,後人的猜測永遠只是猜測,真實意圖只怕誰也無從得知。參考主流觀點,猜測原因如下:

    一.女子稱帝,開創歷史;奪位之路,充滿殺戮;篡改國號,面對後人終究有所顧忌

    成為一代女皇,前無古人,但其奪位之路,手段狠辣,濫殺無辜,其中不乏自己至親,心機太深。而且登基稱帝以後,改國號為周,終究有“篡位”之嫌。畢竟是女子之身,在那樣一個男權社會,傳統的觀念不可能不對武則天也有所影響,因此,在墓碑上該如何評價自己的所做所為,只怕是武則天自己也難以明確。索性啥也不寫,任由後人評說去吧。

    功高勞苦,一言難盡

    也許武則天認為自己在位期間,勤勉朝政、治國有方、功勳卓著(事實倒也如此),僅靠一塊小小的無字碑難以描述詳盡,乾脆隻字不提,反正有史官記載。

    (武則天陵墓前的無字碑)

    以上兩種,我更偏向於第一種看法。但究竟真相如何,就像武則天的功過是非一樣,任由後人評說去吧。

  • 6 # 野狐習禪

    作為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死後只有一無字碑,你怎麼看?

    題主好,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無字碑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通碑石。墓前立碑意在頌德紀功,武則天為何要立一通無字碑?後世對此議論頗多,野狐也來談談自己的看法。我們還是從碑刻的起源、發展和武則天的政治成就以及中國傳統社會的思想中來尋找答案吧

    一 中國歷史上的立碑和禁碑

    春秋戰國時期,立於宮門、廟門用來測“日影”的豎石,豎於墓穴用來引棺下葬的石柱,建於廟門用來拴牲口的石柱通稱之為“碑”。早期的碑有著具體的實用目的,並無紀功頌德的作用。

    “碑,被也。此本葬時所設也,施鹿盧以繩披其上,引以下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書其上。後人因焉,故建於道陌之頭,顯見之處,名其文,謂之碑也。”——東漢 劉熙《釋名》

    從先秦無字、豎石、沒有固定形制的實用碑,到西漢固定形制的刊石紀功頌德墓碑的出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其中秦代的刊石紀功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兩漢大興立碑,稱述功德,也給後世留下了不少寶貴文獻資料、和書法體式。

    曹操是第一個下令禁碑的人,其禁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此處就不展開來說了。兩晉也沿襲曹操的這一做法,這對當時國弱民疲的社會現狀無疑是積極的,雖後世又放開了禁令,但再也沒有像兩漢那樣風氣濃烈的時候了。

    二 武則天的功德

    顯慶五年(660)武則天正式聽政決事,神龍元年(705)遜位,期間執政共46年,如果從永徽六年(655)立後算起,實際當權51年。貞觀之治僅23年,開元時代也只有43年,武則天時代在大唐盛世中的地位顯而易見。

    武則天上承貞觀之治,她徹底打垮了關隴政治集團,繼承了太宗所要實現的邊防事業,對外抗擊了突厥、吐蕃、契丹的騷擾,進一步開通西域通道,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良好發展。對內大力推動科舉制度,為江南士大夫知識分子大開參與政治的方便之門,產生了狄仁傑、張柬之這樣計程車大夫出身的名相。開元盛世的名相姚崇、宋璟都是出自於武則天朝,他地位突出,深受武則天賞識重用。可以說沒有51年的武則天時代,就不會有政治上的開元盛世和文學上的盛唐氣象。

    對於大唐來說,武則天算得上一個功績卓著的好皇帝,雖然她也有著任用酷吏和武氏宗室的汙點,但畢竟瑕不掩瑜。至於說到宮廷鬥爭和權力之爭中的血腥,哪朝哪代還不是大同小異,不能因此而從道德上否定武則天。

    三 乾陵合葬和無字碑

    乾陵是關中十八唐陵之一,位於咸陽市乾縣城北幾公里外的梁山上,乾陵是武則天和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在唐十八陵中只算一個陵,細論起來應該叫“唐十九陵”,“唐十八陵”的叫法似乎有著更深刻的含義。

    唐初,太宗皇帝李世民開創了“依山建陵”的埋葬制度,乾陵繼承了發展了這一葬制,陵園仿唐長安城格局營建,並打破了帝王墓前不樹碑的先例。唐高宗弘道元年(683),武則天任命吏部尚書韋帶價負責乾陵工程,第二年八月高宗李治安葬乾陵,之後乾陵繼續修建,顯然從一開始,武則天就是按合葬墓來設計安排修造乾陵的。在今天的司馬道西側,有武則天親自撰寫,中宗李顯書丹的“述聖碑”,這是一通歌功頌德的功德碑,高7.35米。

    神龍元年(705)農曆11月26,武則天在洛陽去世,終年82歲。武則天留下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合葬乾陵。立無字碑。神龍二年5月,中宗按照遺詔合葬武則天入乾陵。在朱雀門外的司馬道東側,和“述聖碑”相對,立有一通7.35米高的無字碑。碑身取材於一塊完整的巨石,凝重渾厚,碑額未題碑名,碑額陽面正中一條螭龍,左右側各四條,共有九條螭龍,故亦稱"九龍碑"。碑座陽面還有線刻的獅馬圖,碑上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美流暢。

    四 無字碑之我見

    對於無字碑,民間有兩說:武則天無顏李唐王朝,羞於立文字碑;武則天認為自己功勞太大,一塊小小的石頭寫不下自己的功勞。一種是認為有罪,一種認為功高,是非功過爭論不休,武則天怕早已料定。

    武則天不愧是傑出的政治家,其格局、魄力、識見以及功業都是歷史上帝王中少有的,立無字碑無疑是她非常英明的決斷。

    首先,武則天是以皇后身份合葬,高宗有“述聖碑”,後從於帝,不能功德超出高宗,這不和體制和習慣。而高宗於唐功業遠不及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從高宗的角度來思考的,這點對自己現在和將來無疑都是很重要的。

    其次,立碑問題歷史上本來是有禁有放,太宗亦不立碑,此事算是無可無不可。武則天喜歡打破常規,所以就立了“述聖碑”,既然不喜歡成法,那就做到底,給自己立一個無字碑,這也算是最大的創意了,有史以來唯一的一個,這也是武則天的性格。

    再次,武則天立碑如果述功,會引出來許多麻煩,甚至會波及其身後的政治穩定,這是她不想看到的。因為正統觀念在人們思想中根深蒂固,“篡代問題”是無法迴避的,所以她很英明地還政與子,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立無字碑避免了這些矛盾,也有利贏得李唐王朝和天下人的諒解。事實上,武則天的做法,得到了後世李氏王朝對她的肯定和敬仰,也得到了天下人普遍的讚賞。

    最後,武則天清楚,功過是非歷史自有公論,她對自己的功業充滿自信,留無字碑於世,給後人去評說功過。宋金以後遊人多有題字於碑,無字碑變成了有字碑,各種書體皆備,多是稱頌讚美之詞,這又是一個古今第一,這大概是喜歡“古今第一”的武則天所算定的,也是她想要的結果。

    野狐認為立無字碑一事體現了武則天的遠見和智慧,也表現了她的氣魄和膽略,這無疑是一個很成功的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歷史第一。

  • 7 # 張珞珞小米米

    樹碑立傳,自古以來已經成為慣例,但是武則天只留下一塊“無字碑”,武則天究竟是何意圖?千百年來引起了後人的種種猜測,成為了史上一大疑案。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實際掌權達50年之久,人們對她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其實她精彩的一生可以寫的東西很多,但最後卻在碑上留下了一片空白,她究竟是怎麼想的呢?

    在我看來,有三種可能性:

    武則天認為自己功高德大,短短的幾句碑文根本寫不出她的宏偉業績,所以乾脆就不寫,其實是立“無字碑”來誇耀自己。武則天覺得自己罪孽深重,還是不寫為好,可能她心中還是對李唐還是有點愧疚之情,在大限之前還政與李家就證明了這一點。武則天知道碑文寫好寫壞都會引發爭議,既然如此還不如立下“無字碑”,功過是非全由後人去評價。

    總的來說武則天立下“無字碑”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我們後人也不得而知,只能靠猜測。不過我認為是不是空白碑文,其實也許不那麼重要了,因為千秋功業也好,千秋罵名也罷,漫漫長的歷史總會給每一個人一個公允的評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寫欠條,這帳該如何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