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豬的媳婦兒
-
2 # 陪娃成長記
我會注重讓孩子廣泛涉獵科學知識,而不是提前學習初中課程。
我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化學、物理、生物都是單學的,到了高考前幾個月,開始練習綜合解題,那會特別不適應。
各學科本來就是交叉互通的,為什麼要單獨學一個呢?
我不想讓孩子想這樣,覺得化學就是化學,物理就是物理。所以我要讓給孩子多看科學知識,讓他知道學科之間是互通的,並不是獨立存在的。
而且這樣孩子也會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解答大自然就給我們的密碼,而不是單純的為了學習而學習。
另外,如果提前讓孩子學習初中知識,我也擔心孩子只是學會了相應的知識,到時候開學上課時,上課不認真聽講了。也是變相的浪費時間。
初中以後,孩子的學習生活變得緊張,所以讓孩子適應學習節奏也是為人父母考慮的一點。
-
3 # 靖之先生
應該重視
每年中考,一大半考不上高中
考高中比考大學難太多了
初中三年,已經成為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年
不敢不重視
我兒子,下學期六年級,
成績很好,三好學生
現在讓他多玩會兒,享受僅剩的快樂童年
準備迎接艱苦的三年初中
-
4 # 蓮兒老師
當然重視,因為這也是一個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01
家有小升初娃的,最關心的當然是孩子初中哪裡讀,私立還是公立學校?或者選班、選老師。其實,與之同等重要的,就是孩子的小升初銜接了。前者關係到孩子初中學習的一切外部條件,後者才是真正提升孩子的硬核。
【蓮老師案例】有兩個同事,A和B,去年他們倆的孩子都在我的班裡讀六年級,畢業成績相差無幾,然後進入了同一所初中學習。可是,進入初中一個學期,兩個孩子卻呈現了完全不一樣的狀態:A的孩子,很不順利,成績從剛開始的班級前20名,慢慢地跌到了30以外,且情緒也不平穩,一會兒抱怨同桌不好,一會兒說班主任偏心,吵著鬧著要轉學。小B的孩子呢,順風順水,一直在班裡保持前20,擔任了科學課代表,聽說最近的一次月考,還衝進了前十。
01
是什麼原因導致如此的差距?
我們多方分析,最後聚焦到了六年級那個暑假的安排:記得當時,A很鄙視那些假期報班的,認為沒有這個必要,帶著女兒,去了國外旅行,回來後又送去鄉下外婆家,徹底放鬆了一個月;B則默默地幫兒子報了一個小升初的銜接班。
也許正是這一步小小的差別,導致了日後截然不同的表現。可能有人會說,這也太誇張了吧。讓我們來看一看那個銜接班的教學內容,你就會明白:
首先,是學科的預習。除了對每門主課,老師大致梳理了一遍以外,對新的學科,比如生物、歷史和政治思想品德,也講了一些學習要點。
其次,是上課的老師全部為初中老師,其講課風格、聽課要求與小學有了不一樣的呈現。
藉助這一個月,小B對初中學習,尤其是對老師講課的適應,對初中學科作業的適應,有了一個很好的過渡。學會了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如何做初中課堂筆記等等。因此,進入初中,她是沒有任何障礙的。
而小A,則完全是帶著小學的方法和經驗進入的,不能很快適應初中的課堂,小學的優越感頓失,落差很大,又沒能及時得到引導,結果是下降得非常厲害。
總結語:小A的教訓,告訴我們:要重視小升初,不單要做好知識的銜接,思維的銜接,還要有心理的銜接。新的學校、更多的老師、更多的同學,且是自我意識更強的同學,如何與他們友好相處,如何面對突發情況,都需要提前的預設。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初中,取得好成績!
回覆列表
小升初,初升高,甚至幼小銜接,在好多年前就已經在市場上持續熱門,這裡面有教育培訓市場宣傳廣告的引導,也有家長自主選擇的風向,說到底,就是一個市場需求,各取所需,和其他任何一個行業一樣,有需求,就有市場。
我想,就算沒有賣方市場的廣而告之,還是會有大部分的家長重視升學考試,這個不是校外機構和家長決定的,確確實實時由升學政策決定的,十多年錢,我大學畢業工資不過千的時候,身邊就有好多朋友,拿著上萬的現金去民辦初中報名,競爭激烈,考上的拿到報名通知單的家長歡歡喜喜取錢去交,那時候,感覺只要能上重點,錢都不是最重要的,儘管,那是我在的地方還是個縣級市。
在這種上了重點中學就意味著升學率有了保證的情況下,大部分家長都會重視孩子的學學習,不僅僅是小升初,很多家長從低年級就開始送孩子參加各種校外培訓班。現在家長越來越年輕,文化層次越來越高,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所以,不重視小升初銜接的,幾乎沒有。
每年暑假,數學,英語銜接,儼然成了小升初的必選科目,很多從沒有參加校外補課的學生,也會在小升初的時候開始補習。
大機率情況下,小升初銜接,可以是錦上添花,也可以是雪中送炭,但是,前提是,孩子願意學,銜接班的機構選對,一般,都會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