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具體方法,最好實踐過或者有好書。
9
回覆列表
  • 1 # 小愛推書

    書籍:萬維鋼的《萬萬沒想到》 劉未鵬的《暗時間》 李笑來的《把時間當做朋友》 菲利普·泰洛克的《超預測》方法:

    第一,坐享

    坐享是什麼? 坐享在各種話語體系裡還有很多其他的名稱, 比如打坐, 禪修, 內視,冥想等等,說到這些其他的名稱, 我想你或多或少應該就知道它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種形式, 坐享就是一種訓練注意力的方法,讓自己在平靜中感受到自己的身體, 情緒,以及呼吸, 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刻意訓練方法, 我們老祖宗幾代都用這種方法, 說明還是有一些用處才會延續下來,在不涉及宗教的情況下, 我們可以把它看做一種簡單, 樸素, 有效的“ 大腦體操”。

    很多人覺得透過坐享, 感覺自己什麼都沒有得到, 其實我覺得恰恰相反, 透過元認知能力, 我反而覺得是得到最多的一種能力, 坐享的短期作用就是可以幫你立馬修復,休息大腦, 坐享十分鐘, 精神三小時都不為過, 這比喝咖啡強太多啦, 喝咖啡還影響睡眠,坐享長期來看, 就是一種健腦的運動, 身體你可以透過健身變的越來越強壯, 但是大腦確是可以透過坐享這種運動, 真正的讓你的大腦越來越清晰,聰明,和強大。這是科學上已經研究證明的,大腦透過這種行為, 可以增大你的大腦皮層表面積,有更多的大腦溝回,所以不管是短期還是長期來看, 都是受益太多啊。這麼來看的話, 所謂的智商是可以後天習得,其實很多人先天智商的條件都差不多。

    第二,興趣

    每個人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之時, 都會很容易的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而這種全神貫注,是另外一種刻意訓練元認知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全神貫注的磨鍊任何一項技能之時, 元認知能力徹底放鬆, 而注意力全部用來感受每一個感官的刺激, 調節每一個動作,意識和理解, 在這個過程中, 大腦皮層的更多的溝回形成, 更多的動作變成下意識就可完成的動作,知道休息完畢的“元認知能力再一次被啟用時, 能夠清楚的意識到剛才的一切, 幸福感悠然而生。

    很多人覺得興趣都是天生的, 包括我自己之前也這麼認為,從小到大, 沒有學到什麼興趣技能, 一心只想著學習參加高考,覺得那是自己唯一的一條路,周圍的人也都這樣告訴你, 可能這就是應試教育下的可悲之處吧。

    但仔細想一想, 長大以後,有沒有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呢, 或者說是所謂的技能呢, 單靠興趣愛好, 很快就會遇到玻璃頂, 大部分人的興趣愛好就是, 有興趣- 做一下- 碰到玻璃頂-無法逾越-沒興趣-放棄。

    我是不是也有很多興趣和愛好也遇到這種問題呢, 比如說游泳和開車, 在游泳的時候,當一直遊不好的時候, 會有一些沮喪的情緒, 這個時候,會產生厭煩的心理,失去了興趣, 但是可能透過刻意練習改變的話, 就會發現當你突破了玻璃頂的時候, 你對這件事情的興趣會加強, 並且促使你進一步的去刻意練習。開車也一樣, 當遇到玻璃頂, 或者一些打擊之後, 你失去了興趣, 也就不想在繼續, 但之所以失去興趣, 是因為你沒有體驗它帶給你的快感,當你透過刻意練習, 突破玻璃頂, 體驗他給你帶著快感時, 你又會從新充滿興趣。

    所以很多時候, 鼓勵一個人去學習東西遠比打擊一個人去學東西強的多。

    只要這個正向迴圈一旦啟動了, 你多半就能夠堅持去培養這個興趣, 並且能夠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全神貫注的快感。

    你知道全神貫注的去看小說, 打遊戲,和全神貫注的閱讀,寫作的區別嗎? 同樣都是全神貫注,一個是被動注意, 一個是主動注意, 兩者的差別根本就在於有沒有引發你的思考。

    一個好的電影,你全神貫注的去觀看, 如果能夠引發你的思考, 就是一個好的電影。

    而一個遊戲,只有刺激,你所有的注意力都被它吸收,但是確不能引發你的任何思考, 它就是一個廉價收割你注意力的工具而已。

    雖然有些小說也能引發你的思考, 但我想最本質的差別就是你是主動思考還是被動思考了,還有就是要去尋找那些高效的能夠引發你主動思考的東西, 比如閱讀, 坐享等,而不能被動的一直等著外部的刺激陷入被動思考。

    第三, 反思

    元認知能力其實就是思考自己的思考方式是否合理, 而這一切思考, 只靠人腦是很難記住的,所謂的“ 日三省身” 並不是指是聖人才應該有的習慣, 這幾乎是刻意訓練元認知能力的最高效手段, 這應該是人人天天要做的事情。

    每天花上十分鐘左右, 反思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思考結果, 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有沒有邏輯錯誤, 磋磨一下這些想法時從哪裡而來?為什麼有這個思路, 有沒有可能有其他的思路。

    必須得記錄, 記錄下來, 有跡可循, 透過記錄你會發現自己有很多想不清楚的問題, 一直在原地打轉, 根本就沒有進展, 如果不是透過記錄, 你根本就不會查覺到這些。透過記錄, 回顧自己的筆記, 修正自己的想法, 學會在已有的基礎上向前邁進,在記錄,回顧, 修正的過程, 你就會慢慢的懂的如何思考自己的思考方法。

    反思, 不僅是一種元認知能力的刻意訓練方式, 也是調整情緒的根本, “我很生氣”和“ 我知道我現在很生氣” 這兩者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每一次認清楚情緒的來源, 是元認知能力獲得鍛鍊的重大機會,多反思幾次, 元認知能力的適時啟用就會成為習慣, 而所謂的冷靜, 只不過是這個習慣自然而然的結果。

    元認知能力是一個人可擁有的最重要的能力, 這種能力不僅可以習得, 還可以透過刻意訓練長期持續發展。沒有人天生就擁有健碩的體格, 也沒有天生就擁有強大的元認知能力, 這些都是可以後天習來的。

  • 2 # 知腦

    我們很多時候,都有這種經歷,就是——啊哈,我知道了!哇,還可以這麼想!哇,我突然意識到!嗯,我怎麼沒想到!

    這些都是元認知啟動時候的表現。

    如果沒有元認知,我們就是一個呆子、痴人,就像有一首詩所說的,有些人活著,但他們已經死了。為什麼死了,因為他們沒有自我意識。

    這就涉及到所謂的自覺、自我覺知、自我意識。

    有一本書叫做《管理技能開發》,在這本書裡,開發自我意識被作為管理者的第一項能力。它裡面提到,自我意識是成長的基石,是我們得以掌控自己的核心能力。可以說,沒有自我意識,人就不會有成長。大量證據可以表明,那些具有更強自我意識的人更健康,在管理和領導角色上更出色,並且在工作中的成效更大。

    書裡還提到一個“自我審視”的概念:自我審視是為人的頓悟建立基礎的,沒有自我審視,就不會有成長。頓悟是一種“哦,我知道了”的感覺。

    實際上是一種跳出來看自己的能力,這就是元認知,就是反思。

    怎麼去鍛鍊自己的元認知呢?方法就是不斷把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來。

    什麼東西可以把分散的注意力不斷集中起來呢?冥想是一個,冥想的過程就不斷把注意力拉回來的過程。

    反思也是,因為反思的過程中,你也需要不斷的集中注意力在某個片刻、某件事、某個場景上。

  • 3 # 果盤心理C博士

    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

    推薦一本書,《心理學導論》或《心理學與生活》,看其中一本就行。學點心理學,更懂自己,也更懂人性。

    推薦實踐方法:多反思,寫日記,請教別人等。

  • 4 # 天下觀2020

    所謂元認知能力就是關於對思考過程的思考,對一般邏輯思考下的反思。一般的思考邏輯就是普通的程式執行,而元認知能力就是防毒軟體。所有的行為和邏輯都在他的監控之下。

    提升的辦法有兩種,一是冥想,二是自我對話,例如,想象自己心中有個老爺爺,這個老爺爺無所不能,當你要幹某件事情的時候,就要問一問這個老爺爺。而這個老爺爺就是你的元認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大多數霰彈槍都不是彈匣供彈,而是直接用手將子彈裝入管狀彈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