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迎春納福歡樂家
-
2 # 我要發言
假設你有一家影院,平均年收入1000萬,各種費用500萬,淨收入500萬。
你經營了十年,淨收入5000萬。
十年來,你拿出500萬買房買車,500萬吃喝玩樂,2000萬投資其他生意,還剩2000萬。
你其它的生意有的賠了,有的賺了,勉強盈利1000萬。恭喜,手頭有3000萬閒置資金!
疫情來了,你的影院半年沒有營業,今年已虧損250萬,別的投資也在虧損。。。。。
上半年綜合虧損400萬。
當然,你依然還是有錢人,還有2600萬閒置資金。
疫情依然沒結束,影院恢復營業遙遙無期,你會怎麼辦?
繼續堅持虧下去?
還是選擇破產?
-
3 # 巴里魯人
賺錢?現在的專案看似都賺錢,可是賺來的錢不會在那放著,會消耗。開銷是一部分,更重要的事會投資其它。十個茶壺九個蓋,就是這個道理。
-
4 # 沒事多看看電影
這個題目不太準確,電影行業有幾十年,但是現代化多廳影院,其實也就大概不到二十年吧(這個數是個人猜測),那一直不復工能不能抗住就分經濟和信心二方面了.經濟方面簡單的說,影院分已經回本和沒有回本的,這裡只講簡單的單體影城,就是個人投資的,已經回本的呢,影院就是投資人的一個專案,主要成本就是租金和人工,單純的說,就要看投資人的現金流和對行業的判斷了,另一種情況,投資人有其他專案,那在這種長達半年的停業期間,影院不能造血還要輸血,那肯定要做取捨。2017年左右開始投資電影院的,一般還沒回本,那銀行貸款的利息,及其他上述成本,就會壓的投資人很厲害。最後,電影院不是一個暴利行業,全行業一年才600e的規模,除全國一萬多家影院數量的分母,而且分賬這個概念應該已經也很普及了,醋算就是300e➗12000,而且影院不歸商務部管(別問,問就是一句廢話),也就是說,從業者不知道復工在什麼時候,只能靠猜,但是一次一次都猜錯了,信心可能也快扛不住了,這個行業不會消亡,但是沙灘上會有很多可惜的人,值得敬佩!祝中國的電影行業未來越來越好!希望未來新入場的從業者是對這個行業有夢想的人!
-
5 # 關中小樂
糾正一下你的觀點,年票房1000萬的影城,分賬500W,房租200W,人員工資150W,裝置維護費用50W,沒有大的問題,利潤有100W,影城投資得多少年收回?影院根本沒有人們想象的賺錢,中國影院從13年數字化才開始發展,哪有你說的發展幾十年[微笑]
-
6 # lgp3651
你有一家影院,或者隨便什麼公司吧,一年營業額105萬,利潤1萬元,費用100萬+利息4萬,剩利潤1萬元。資金100萬,你自己投了10萬元,借了90萬,所以你的投資收益10%,還不錯。現在你一年不營業,費用只需出五分之一20萬,加利息一共賠24萬,那麼你多少年賺的夠賠呢?
還有一種情況,你有一個店,投100萬營業額100萬,賺50萬,費用50萬,利潤很可觀,你想擴大經營搞100家店,借了一個億,結果停業,就算停業後每家店費用連利息減少到20萬,你也要白白支出2000萬,不用一年,一個月都撐不過去。
-
7 # Super郭果果
不光是電影行業,其他行業也都可以解釋。一個企業賺了錢,總是想怎麼掙更多的錢,就會加大投資,比如開分店,有可能自己掙的錢還不夠,就要加負債,反應出來就是整體資產負債表的擴張。疫情一來,收入根本沒法支援龐大的資產負債表,很多企業就崩盤了。
-
8 # 一枝獨秀豔壓群芳
“掙了幾十年的錢”?你查詢過幾十年以來中國電影票房記錄嗎?知道全國多少家影院嗎?知道平均每家影院的交易額嗎?知道一家影院的經營成本包括哪些嗎?甚至來說你知道經營一家實體店面的經營成本有哪些嗎?知道影院的平均佔地面積多大嗎?
沒事就在這裡亂噴?
-
9 # 資料架構師
營業額不代表利潤,營業額乘以百分之三十是利潤,已經是很高了,這裡成本就去到百分之七十,沒有利潤的時候,都是成本支出,所以虧損比賺得要快,這就是總經理說的,要魚活下去必須有充足的水。
-
10 # 金燦的王
首先電影院屬於輕資產行業,大部分的電影院包括品牌的也都是租賃場地經營,營收再做其他收入,再次置業的話選擇輕資產置業的可能性非常大,因為他有經驗,並不是每個經營者都會有目的性的做這種抵禦風險投資,所以導致了今年這種情況。再一方面就是疫情之下,他還要考慮及時止損,留著資金以便東山再起,倒閉破產也是一種止損方式。
並不是他不做了,可能疫情之後穩定了他又捲土重來也未嘗不可。
-
11 # 浩浩77974934
這世界上沒有任何投資是純潔無風險的,這個專案賺了錢要投入別的專案,有的專案會壓款,有的專案回本週期慢,商人永遠不會停下腳步,除了小攤販個體戶紮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
12 # l3856925
跟商場簽約後找銀行貸款裝修買裝備,賺到錢扣房租人工等成本後就還貸款利息。有多再分紅,每年影院基本沒錢存。等還完貸款後又可以準備繼續貸款翻新升級影院了。就這樣不斷迴圈。有個疫情迴圈打斷影院就死翹翹
-
13 # 初心之性自我之心
影院投資很大,如今90%都是虧損的,任何電影只要有手機和投影儀在家能看,誰去影院,環境差,裡面味道重,去過幾次,票單位發的,後來基本不去了,在家看好自在,什麼電影都能搞到,有專業網站
-
14 # 鵬都督不抹油
首先電影院是企業,有限責任公司。進入破產流程至多付有限責任。破產是止損的手段。所以在未來不明確或不看好的情況下選擇破產是可以的。
-
15 # 五湖煙客2
我在影院做過幾年主辦會計。只能說影院的現金流不錯,淨利潤其實真的不怎麼樣。合法經營的話,一年1000萬營業收入扣除各項費用,有一百萬的利潤就很不錯了。15年左右開始各路資本惡性競爭,很多四五線城市的影院都是勉強維持。更何況春節檔的票房能佔到全年近1/3,利潤佔到小1/2。半年不營業相信大部分的影城已經水深火熱,隨時關門。
-
16 # 棕櫚灣棕櫚樹
有啥好賠的 無非就幾十萬的租金!還有一些工人工資!既然開業不了,直接辭退可有可無的員工,留住錢 重新等機會!說賠錢很多的 都是七七八八加起來 牽一髮動全的那種大老闆!
-
17 # 灰灰向前衝
很簡單,注意一下企業家們的介紹,都是說有多少資產,而不是說有多少存款,不誇張的說一個上億資產的老闆你讓他突然拿出三五百萬的現金可能他都拿不出,企業資金的運轉是靠現金流來維持的,比如你現在賬上有100萬,但是下個月房租,人工工資,銀行貸款,進貨貨款一共得支出500萬,剛好我這個月銷售能銷售550萬,支出500萬,賺了50萬,能正常的無限迴圈下去就能賺不少的錢,賺了的錢再去投資新店能賺更多的錢。但是像這回疫情收入為零,你賬上只有100萬,下個月得支出各種費用300萬,而這一個月又不能營業賺錢,你100萬無法支付下個月300萬的費用,資金鍊斷了就只能破產了。。。
-
18 # vsts
吃進去容易吐出來難。掙再多的錢都不說,賠一點就哭天抹地,人的劣根性,尤其是商人,只能贏不能輸,輸了就是別人的問題,跟自己沒有任何關係,都是別人和社會對不起自己。
-
19 # 使用者3585515875227
都是一個現金流的問題,一直停業哪來的現金流?我就服那些一頓舉例說數字的人,別誤人子弟了。不管是哪個行業,沒了現金流很難存活下去。就像你每個月還房貸,疫情來了幾個月不上班,你沒有錢還房貸你說你怎麼辦。和人家做公司都是一個道理。
-
20 # 小吳日常生活
早先行業不規範留下的頑疾,都令影院行業如履薄冰,即使是常態意義下也壓力頗大,面對長期停工大家更多隻能打碎牙往肚子裡咽。
上週,博納影業副Quattroporte黃巍墜樓身亡,在影視行業裡激起千層浪。儘管沒有訊息證實其去世與影院的經營壓力有關,但很多人還是將其視作一個訊號——影院行業已經到了危急存亡之秋。而在這股風暴下,還有數十萬迷茫的影院人,但他們的聲音卻很難被聽到併為外界所理解。
“分批次復工不行嗎?我們這邊已經很久沒有新增病例了。”在此之前,不止一位影院從業者向筆者發出過類似感慨。但如前文所言,也有從業者表示,能理解有關部門在疫情防護方面的考量,可希望就“具體復工條件”作出一定說明,讓大家心裡有個數,“是再堅持堅持,還是及早放棄”。
過去幾個月裡,筆者曾走訪過一些城市的商業中心,在疫情已經穩定的地區,許多餐廳外甚至已經有不少人在排號。唯有位於商場核心地帶的影院,無一例外全部都是大門緊閉、燈光黯淡,像是一個“黑洞”,和周圍的熱鬧宛若身處不同的時空。
每當我們與從業者聊及這些,總有人會感慨:“很多時候,我覺得做影院的就好像身處孤島當中。”
半數影院裁員
八成涉及降薪
“堅持不住了,得裁員了。”今年4月,當影院第一次全面復工被叫停後不久,筆者曾就裁員問題採訪過多家影院,有不少負責人都表示暫時還沒有裁員的打算,希望咬牙堅持堅持、不想因此傷了同僚們的心。可就在兩個月後的今天,當再聊到這一話題時,很多人都只能無奈地嘆息,並在現實面前選擇了妥協。
“北京一家規模較大的影院可能會有15-20名正職員工,以及10-20名兼職員工。疫情前,這部分的人工成本大概是每月20-25萬。”某影城管理人員告訴筆者,北京一些淨票房收入在千萬以上的大影城,之前每年光是人工成本就得200-300萬,一旦停工經營壓力可見一斑。
而只要簡單換算一下就能明白,這些影院從業者普遍不算高薪人群——《2020年薪資水平報告》顯示,北京企業平均支付薪資超過了12000/月。可即使是這樣的收入水平,在行業裡也並非大多數。東北的一名影院負責人則告訴筆者,下沉市場的中小影院影院從業者,月收入要更低,很多正職員工此前的單月收入也多在3000元以下。
壓力之下,裁員成了不少影院的第一選擇。“調查”顯示,受訪影院中有54.2%在過去5個月裡採取過裁員措施,在這之中又有63%的影院裁員規模超過50%。據悉,不少影院已經裁撤掉了所有一線運營人員,僅留下2、3名管理者,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大影投旗下的影院。
“2、3月份時,就有不少員工主動提辭職了,選擇留下來的員工,很多都是有情懷或者比較熱愛電影事業的,如今辭退他們,對我們來說確實是個比較難的決定。”另有13%的受訪者表示,如果影院再不開門,可能會在接下來一段時間裡進行裁員。
受疫情、停工影響,整個文娛行業就業壓力陡增,被裁撤掉的員工想再就業,壓力可想而知。一方面,想在影院行業內再就業幾無可能,而專業門檻又給其跨界擇業增添了不少難度;另一方面,很多被裁員工都是中齡工作者,在就業存在一定年齡歧視的文娛行業裡,重新擇業也會相對被動。
可即使幸運地避開了被裁員,降薪也依然是一個繞不開的難題。
“調查”指出,有78%的影院在過去5個月裡採取過降薪,其中又有68%的影院降薪規模達到50%以上(包括30%的影院降薪規模超80%),不少影院實際上只發千元左右的基本工資。
“能發基本工資的已經不錯了,實際情況是很多影院連基本工資也發不下來。”有多位影院從業者透露,不少影院其實只發了一個月左右的基本工資,大批員工從4月開始就停職留薪了。但如上文所言,影院從業者想在此時轉行並不容易,所以即便沒有收入許多影院人也不敢貿然辭職。
“無論處於什麼位置,現在焦慮是常態。房貸、養家餬口的重任,都是落在我們頭上的一座山。”一位影院負責人向筆者坦言,自己目前的收入只能勉強維持住自己一個人日常的開銷。“影院從業人員也是普通勞動者,這些從業人員的生計問題應該得到關注和解決。
影院為什麼不發展副業?疫情初期,“影院自救”是整個行業裡最熱的話題。從線上賣貨去庫存,到線下發展餐飲,大家都在積極探討該如何開展副業。如今幾個月時間過去了,業內確實有一些影院成功開闢出了新業務,但是更多的從業者卻也很清楚,靠副業自救並不適用於絕大多數影院。
參與“調查”的從業者裡,僅有16%的人所在影院於過去5個月時間裡發展了副業,另有51%的從業者表示雖然曾考慮過,但最終並沒有選擇行動。
既然已經走投無路,影院為何不採取更積極的自救策略?
不是不想,而是實在沒有合適的自救方式。許多受訪者向筆者表示,之所以在考慮過後沒有選擇發展副業,一方面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啟動資金或者忌憚投資回報比,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場地、政策和渠道等客觀因素的限制。
有影城管理者表示,之前一直有考慮去發展一些副業,但是“總有訊息說影院快要復工了,因此也不敢在副業上投入過多成本”,擔心影院突然復工後相關投入都打了水漂,或者跨界失敗雪上加霜。
也有下沉市場的從業者感慨稱,“在購買力相對有限的縣城,影院發展副業的空間沒有那麼大”。而更多從業者則是對“發展副業”的說法感到十分無力:“員工的基本工資都發不下來,哪有資金去做大副業?”
至於下定決心要去發展副業的影城,實際經營狀況也並不理想。
“調查”顯示,開展了副業的影城裡,選擇最多的幾類副業分別是影院場地出租和商品售賣,有部分影院還嘗試過組織員工去擺地攤。但在短暫的嘗試過後,不少影院從業者都發現,經驗、渠道等都是橫亙在他們面前的難題。
“最開始大家都說去庫存、賣各類賣品,可是傳統電商平臺,從價格到品類再到物流,哪項不比影院更有優勢?”有影院從業者直言,所謂線上銷售更多隻是短期的救急,影城做線上售賣的毛利率其實很低,賺不到什麼錢。
至於場地出租,很多時候是在打政策的擦邊球,很難做大。而擺地攤更多則是表達從業者的一種態度,想借此拯救影院並不現實——筆者瞭解到的一例成功案例,主要是因為該影院身處商場一樓臨街的位置,地理位置較好、能夠直接在門口擺攤,可這種條件並非所有影院都具備。
因此幾個月的自救工作下來,在不放棄影城業務的情況下,真正能夠轉型成功的影院可謂鳳毛麟角,其中有不少還是在疫情前就已經開始佈局多元化經營。“調查”顯示,所有受訪者所在的影城,只有11%的影院在過去幾個月裡有過收入,且普遍月收入都低於5000,還不夠支付員工的基本工資。
“電影院發展副業真沒有想的那麼簡單,基本沒有什麼可做,畢竟都不是自身資源和專業的延伸,得重新規劃。況且也沒有多少員工來做,(能給的)工資太低了。”北京某資深影院從業者告訴筆者。
錢,錢,錢!
開業無期、副業無路,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裡,影院想要自救幾乎沒有太多的可能。
然而當很多從業者試圖向外界尋求一些幫助和支援時,卻發現並沒有那麼容易。“調查”結果指出,有74%的受訪者稱目前沒有緩解資金壓力的渠道,而明確表示有相關渠道的受訪者則只有10%。
雖然公開報道顯示,過去幾個月時間裡,許多地區都出臺了針對影院的扶持政策,但因為涉及到的影院較多、各地政策有所不同,所以並非所有影院都在近5個月裡受到了當地的資金扶持——參與了“調查”的從業者裡,僅有25%表示其所在影院得到了直接的資金支援。
近日,有訊息稱有關部門已經同意退還北京影院2020年已繳的專項資金,此外湖北省外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自2020年1月1日至8月31日免徵專項資金等稅費。不過這樣的訊息並沒有讓從業者很興奮,由於今年營業時間較短,前者實際返還金額數量極其有限;在影院不開門、沒收入的情況下,後者並無太多實際意義。
“廣東之前下發了近5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來扶持疫情下影院的發展,但並不是所有地區都採取了類似的政策。”有從業者呼籲,在影院不開門的情況下,減免影院的專項資金、收入增值稅等,並沒辦法起到直接的幫助,還是希望各地能夠儘快返還此前的影院專項資金,並落實銀行貸款等政策。
資金壓力沒法緩解,成本壓力同樣“居高不下”。即使許多影院已經採取了裁員、降薪等方式來壓縮運營成本,可是影院消毒、裝置維護和房租物業費等硬性成本卻沒法壓縮。
“目前房租是一樣的,還沒有任何的減免,最近也在和商場去談免租方案。”廣州的一位影院負責人告訴筆者。而據瞭解,一些影院在減免租金問題上已經和商場方面交涉許久,但爭取到的減免力度都相對有限,對緩解影院壓力而言可謂杯水車薪。
還要繼續做影院嗎?要不要繼續做影院?無數影院人或許都在過去的幾個月裡問過自己這個問題。
近幾個月裡,除3月末被明令叫停的復工外,大大小小的復工傳言還有很多次,每到星期五下午,各種“下週復工”、“下週有訊息”、“複製已經發下去”的訊息就在各類行業群裡傳播。但除了微信群裡的各種小道訊息與截圖外,多數受訪者都向筆者表示,並沒有足夠權威的資訊獲取渠道,凡事都只能靠打聽。
而也是因為資訊不夠透明,許多從業者對於自己的職業規劃都感到頗為迷茫,不知道應該作何選擇。有近四成的受訪者稱,此前曾經收到過所在影院的復工通知,或被要求為復工做好準備,但結果卻撲了一場空。
比起失望,很多從業者更是因此而沒法貿然選擇各類兼職,因為“不知道影院什麼時候就會開業”,需要花費較多時間的工作自然無法納入考量——受訪者裡,僅有21%在此前選擇了兼職。
到今年2月為止,年僅22歲的小波已經在影院行業工作兩年了。從今年3月開始,其所在的影城就降薪75%,為此小波也曾有過去找兼職的想法。“想找沒找到合適的,因為我是放映員,每週必須去公司值班幾次,所以有些工作不是很方便。”此外還有一些用人單位,在聽說求職者是影院在職員工後,也會有所顧忌,擔心其在短期內離職。
“也不是不想找,我媳婦之前想去找一個兼職的工作,但是找了很多地方,人家都明確表示不要短期的員工。找一個長期的吧,又怕影城哪天突然開業。”秦峰告訴筆者,現在他跟著朋友做小工來補貼家用,而很多從業者也都處於這種糾結的狀態。“這樣幹吊著,真的太煎熬了。”
“最熬人的,就是沒有時間期限的等待。”在4月的一次採訪中,有影院負責人告訴筆者,當下他和同行們最焦慮的不是電影院何時開門,而是要不要轉行。在此次“調查”的“對於復工,您有什麼想說的”提問中,被提及頻率最高的觀點也是:究竟如何才能復工,希望有句痛快話,好做長期打算。
但正是在這漫無止境的等待中,北京疫情的反覆,則讓一些原本還抱有期待的從業者,也不得不“認清現實”。
和此前只有21%的從業者選擇兼職來等待復工不同,“調查” 中有24%的從業者明確表示已經在考慮轉行的事情了,另有17%的從業者稱會開始選擇找副業來觀望。而剩下59%從業者還會堅持多久,是否會始終如此篤定,或許沒人能給出答案。
不過在被問到如果有明確的復工時間、但日子比較遙遠,他是否還會選擇堅持時,小波表示:“假如有,我可以選擇堅持下去,等到那天覆工的日子。”他表示,很喜歡現在的工作氛圍,和同事之間相處得也很融洽。
“每次收到假的資訊都讓人覺得很不開心。最不想發生的事情就是自己改行,可畢竟有家要養。現在行業被遺忘,只能自己改行。”有從業者在“調查”中表示。而秦峰對此也感到頗為無奈:“不轉行實在不行了,再喜歡也得離開,我得先活下去。
電影院真的會被徹底取代嗎?即便眼下很多影院都處在生死邊緣,我們仍然相信,電影院不會輕易消亡——在現在的科技條件下,電影院觀影所獨具的儀式感、大銀幕觀影所帶來的震撼,都是無法被取代的,電影產業需要電影院,電影愛好者們也需要電影院。
但是這一切的前提,都是電影院和相關的從業者們需要先活下去。
誠然,疫情的不穩定或許還不足以支援全國大面積的統一復工,可在全面復工與全面停業之間,是否還有別的選擇、是否還有別的處理方式,其實仍有很大的探討空間。我們不贊同一些非理性的表達和呼喊,但同時也堅信數十萬基層從業者和大量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的聲音,確確實實需要被聽到。
希望行業能在最難的時候得到相應的幫助和理解,也希望行業能在困境中解決掉一些頑疾;希望非影視行業從業者能用更客觀和理性的方式來看待這個行業,也希望電影和電影行業能夠挺過這次危機。
回覆列表
因為電影院固定投資及每年要交的費用佔了很大一部分,片源又是一項,以及和製作公司的分成等。
本身的管理也有很大問題,因為現在人特別年輕人習慣寅吃卯糧,盲目擴張,同類惡性競爭。
尤其是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干預直接影響公司的生死存亡。現在是非常時期,一些股東提早抽身、止損,這導致實際執行的管理人員要保持一定的策略雪上加霜。
願他們安然度過非常時期,提升品質,提高體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