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80博物館

    中國的冷兵器從技術角度來說其實實戰能力是很強的,與歐洲重新所謂復原的技術不同,中國冷兵器的技術一直是有完整傳承的。雖然到了現今,傳統武術式微,甚至於真懂怎麼打的人也不多了。但是依然沒有徹底斷了傳承。

    想要完整地復原一門技術,其實也是很難的。以歐洲歷史武術為例,歐洲歷史武術重構活動從1890伊始,並於20世紀九十年代才開始出現了系統的練習方法。而復原的也僅僅是劍術部分。傳統武術講究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每一個傳統武術門派都有冷兵器的格鬥技術,而且每個門派都不止一樣兵器,這是因為不同的兵器適應不同的場合。在空曠的野外長兵器更有利,而在室內,短兵器才能施展得開。所以過去傳統武術想要防身,至少也得練一長一短兩種兵器。雖然說現在練習傳統武術並使用傳統兵器的人還有,但會用的人已經不多了。

    而武術套路就是前輩把所有能用上的動作集合起來方便記憶和練習,如果練過套路的人就會發現很多套路里同一招可能會重複出現數次,只是接的是不同的招式。這其實是在說明不同情況下的應對。這一招打出後,在碰到對方格擋的時候應該接什麼招式,對方躲閃的時候接什麼招式,攻擊失利對方反擊的時候接什麼招式等等,這些都被放在套路里。如果有師父指導,那麼師父會在套路練的成為條件反射的時候開始講解具體用法,並且給弟子喂招來幫助弟子把握出招時機。但是如果師父出現意外沒法這樣慢慢教弟子的時候。只要套路還在,弟子自己慢慢琢磨也能夠琢磨出每個動作的用法。所有套路的動作都是活下來的前輩們總結出來的,一代又一代的人把他們所有碰到的情況以及如何應對都放進了套路里。這也是為什麼每一派武術都會有很多種套路。因為套路不宜太長不然不好記憶,所以需要多練幾套套路才能學全。包括一些武術套路中也有一部分動作並不是拿來實戰,而是拿來鍛鍊身體素質的。這些東西只要練了,就不會說白練。去恢復實戰還是比較容易的。我本人就一直在打傳統武術的兵器對抗,一直在試圖恢復武術套路的實戰用法。雖然有些個別的民間武術的兵器套路有一小部分是過去打把勢賣藝的表演套路。實戰性相對較低,但絕大部分都是真的拿來防身作戰的技藝。這些年傳統兵器對抗發展的其實不錯,很多武術練習者開始研究自己練習的東西怎麼用。這都是很好的現象。至於傳統兵器的實戰問題,這要分兩個方面了。打技藝對抗的話,說真的,我就敢負責任的說,我見過的所有國外槍矛類的技術,跟中國長槍比都是渣渣。比長槍的話,全世界哪國的高手來我都不懼。比如這場對抗,對手頭部被重擊,即便有頭盔依然眩暈到失去平衡倒地。另外中國傳統雙刀也是很有特色的,據我所知,世界上用兩把一樣長的刀的,也就中國傳統雙刀。傳統雙刀屬於民間防身器械,戰場上並不使用,更適合沒有遠端武器的小規模械鬥。這場對抗中因為護具缺陷,對方眼鏡直接被擊碎,眼睛旁邊面頰面板破裂,一行血淚淌下來。所幸眼睛並沒受傷。所以練習兵器對抗,護具非常重要,安全是第一位的。現在歐洲兵器格鬥開始慢慢流行起來,俄羅斯甚至已經出現職業選手。每天心無旁騖專心訓練兵器格鬥技巧的職業選手,即便技巧上比傳統武術要差一些,但是也不是每週才有時間訓練幾小時,然後還得去上班賺錢養家餬口的業餘武術愛好者能夠打贏的。如同徒手搏擊職業拳手不僅做力量訓練、擊打訓練,還有專門陪練進行打靶練習,這種訓練主要是練習攻擊和躲閃的熟練度,拿靶的陪練會引導拳手攻擊,並慢速還擊來引導拳手進行躲閃。依靠這種比較慢速的模擬練習來養成良好的攻擊和躲閃的意識。如果說力量訓練擊打訓練,乃至對抗訓練私下還可以練習的話,這種陪練拿靶的打靶練習就只能由專業的拳館才能進行練習。最普通的靶師可能一小時薪水只有幾十元,但最頂級的靶師一小時的薪水可以達到數千元。一名職業拳手需要有教練、靶師、陪練,甚至按摩師和營養師來幫助訓練。有這麼多的資源來進行訓練,根本不是還需要養家餬口的業餘愛好者能打贏的,這種資源的傾斜也不是練習什麼技巧可以彌補的。所以我國傳統武術的兵器對抗還需要跟上世界的腳步才能不被落在後面。另外中國還有短雙刀,專門防身用,尺寸短小易於攜帶,雙持對抗比自己長一倍的武器也不虛。最著名的就是詠春的蝴蝶雙刀。但短雙刀並不止詠春拳獨有。化為短棍一樣可以用出大半招式,這種技巧即便是現代依然很有使用價值。短棍並不容易致殘致死,防身還是比較合適的。中國傳統單刀,這招是傳統武術中形意拳單刀招數中的崩刀。擠壓對方刀刃,然後用護手頂著對方刀刃刺過去,攻防一體。中國雙手刀有苗刀,雙手刀相對來說更好上手。而且威力也不俗,甚至日本都有中華苗刀研習會,所以中國兵器不如日本劍道顯然是無稽之談。最後是傳統武術中防身器械鞭杆,其實就是一根很細的小棍,過去趕大車都可以用,需要的時候可以拿來防身,對抗刀劍類利刃也絲毫不虛。對手用的是西班牙大碗護手迅捷劍,這是歐洲決鬥用的武器,專門為了單挑而設計,在單挑決鬥在刀劍類裡可以說是幾乎無敵的,也是現代擊劍中重劍的前身。但是鞭杆對抗迅捷劍,也並不怎麼吃虧。所以中國傳統兵器技法,在現代來說一點也不差,冷兵器技法衰落也並不是只有中國,比起別的國家中國武術對於冷兵器的技法保留的更加完整,甚至還有優勢。但是無論是多麼好的技法,都無法抹平訓練程度的差距。

  • 2 # 兔窩老張

    歷史上的著名冷兵器,其之所以有名並不是因為有碾壓式的效能,而是因為持有它的主人或它背後的歷史事件而出名。對於實戰來說不一定有什麼特別,而且很多“著名兵器”都不是拿來實戰的。

    兵器中,最有名的應該算是日本天皇登基用到的“天業雲劍”了,其實就是柄青銅劍,不可能拿來作戰,天皇也不需要用這個防身。它有名是因為它的歷史意義很重要以及它的持有人很有名。

    同理,著名的“七支劍”也是這個道理,是百濟國主為了向日本求援,互通友好的信物而已,沒有人會用那樣造型的劍來砍人的。

    中國最有名的劍莫過於“干將莫邪”這兩柄劍了,這兩把劍確實很鋒利,但是如果說實戰的特殊意義也僅僅是一柄很鋒利的劍而已,和其他質量好、磨得鋒利的劍並沒有很大的不同。它的著名是因為劍背後的那個傳說故事。

    在冷兵器戰場上,一兩柄“神兵利器”並不能解決問題,更不會起決定性作用。甚至那麼“貴重”的兵器,誰捨得用來打仗呢,萬一捲刃了還不當場哭死過去。

  • 3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沒有一件實戰兵器是做得好看的,尤其是那些名聲在外的兇兵。

    比如說“戈”,這種東西在中國古代綿延了相當長的時間,一直到漢代都是重要的步兵主戰兵器,秦始皇兵馬俑手中,最常見武器的便是銅戈。

    青銅戈一般分為三種,一種是平頭戈,它的攻擊方式主要為鉤掛和鑿擊敵人,可以視作一個兵刃版的鶴嘴鋤。作戰時持戈計程車兵會把戈狠狠挖進敵群中,然後不斷重複掃、鉤、劃等動作。所以有人說戈是典型的農耕文明兵器,因為它的用法與鋤頭其實差異不大。

    第二種戈帶有槍頭,它們具備了捅刺的能力,因此可以在掃、掛敵人的時候發動穿刺攻擊,功能上更加強大。有些戈造型非常的殘暴,擁有非常長的劍形刃。

    多個戈頭複合在一根長杆上,便會形成第三種武器“戈戟”,與呂布那什麼方天畫戟比起來,這種戈戟才是過去真真正正的戰場重兵器。

    它們主要由車兵或某些精兵攜帶,因為增加了武器殺傷區的範圍,衝鋒陷陣時掃出去就是一片血雨腥風,完全就是戰場大收割機。

    還有大馬士革刀,這也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器,擁有“切金斷玉,吹毫斷髮”之名,實際上大馬士革刀歷史源遠流長,其主要原料由印度烏茲鋼組成,又因為突厥、波斯、伊斯蘭等勢力的影響,大馬士革刀的形制其實並不統一。

    但是,大馬士革刀失傳的花紋鋼工藝,卻是其最大的品牌名片,據稱古代工匠採用了來自中國、印度、波斯的混合技藝打造了這些刀劍,其中摻入了某些植物成分,特殊的工藝造就了卓爾不凡的大馬士革花紋刀劍。大馬士革刀的秘密在於劍刃,在開刃過程中特殊的鋼材會形成細不可見的鋸齒,這樣大馬士革刀便能以超強的切割效能輕易的切開物體。

    歷史上的蒙古人在西征時體驗到了大馬士革刀的威力,這種花紋刀砍人完全不費力,對方的騎士只需把手臂伸直,掠馬而過時輕輕一帶,被切中的肢體便會兩兩分離。

    西方有種武器經常性的出現在遊戲之中,這便是“大劍”,沉重的大劍並非胡亂杜撰,它們又長又闊,比中國歷史上盛傳的唐陌刀還猛。

    使用大劍的主要是15-16世紀瑞士和德意志的傭兵,他們是各國都倚重的超級兵種,這些人依靠牛高馬大的種族優勢和長期的鍛鍊,經常性的提著重矛、大戟、大劍與騎兵對砍,還會為重要的人士充當護衛保鏢。平常傭兵們會使用長矛大戟方陣對敵,但一旦有機可乘,便會有人仗著個人勇武,衝進敵陣用大劍大開大合,逼迫對方陷入混亂。傭兵們將大劍視為以一敵多的武器,它能讓單人透過猛烈的揮舞壓制住結陣的長兵。

    基本上我們可以參考楊過使用玄鐵重劍的打法,其實原理是差不多的,大劍並不以鋒利見長,因為長度的原因,它還能臨時湊起來當長矛結陣,非常的方便。

    順便說一句,德意志傭兵的行業祖宗是瑞士傭兵,但德意志人依靠大劍硬是將瑞士傭兵的大戟陣打得灰頭土臉,如今雖然大劍沒人使了,但瑞士大戟兵現在還能在梵蒂岡門口看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下一步會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