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程朱理學本質是窮經明理,由外而內(心), 是為普通人準備的修學之路。 陸王心學本質是頓悟昇華,由內(心)而外, 是為天才準備的。 南宋寧宗定程朱為偽學,800年前就已看穿程朱理學無益於蒼生社稷的本質。是培養腐儒的工具。 天道弄人,程朱理學後來成為元、明、清八股文之文脈正宗,嚴重禁錮了中華名族的創造力。
14
回覆列表
  • 1 # 馬上皇

    謝謝邀請!程朱理學是:存天理,滅人慾。陸王心學是:心即理,心外無理。程朱理學的天理是向外求,格物致知。陸王心學是向內求,致良知,知行合一。這是理學與心學的根本差別。理學三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止於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持家,治國,平天下。心學: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理學的格物致知,是把心理和天理畫成了主體與客體,二元對立。心學的吾心即宇宙,主體與客體結合,天人合一。道家:人法,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天人合一。佛家也承認良知來自於自己的內心。六祖: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儒家孟子心學之祖: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說心學是:集儒家,道家,佛家之大成者。

  • 2 # 子云文心

    我記得我剛上幼兒園那會兒,有天老媽給我帶回來一隻精美花紋的小方盒,我興奮地以為媽媽給我買好吃的回來,可開啟一看,卻是白花花蠕在一起的幾條小蠶。說不上喜歡,但覺得它們小得十分可愛,就收下了。

    大概三個多月後,我從園裡回家正準備拿桑葉餵它們吃飯,結果把我嚇了一跳,我跑去問媽媽我的蠶呢,媽媽說在裡面。過了幾天,我再回來,就有一隻小蝴蝶棲息在那隻漂亮的小方盒上,看見我回來,撲楞幾下翅膀飛走了。

    媽媽跟我說,她送給我這些小蠶就是要讓我把它們培養成蝶。那時候我終於知道,原來蠶蟲最後是要變成蝴蝶的。

    從那以後,我就喜歡到公園或野地裡去抓一些小東西,看看它們是不是也會變成別的東西。上學以後,這個癖好愈發明顯,有時甚至在課堂上從我桌裡鑽出來的小爬蟲會把同桌嚇得當堂尖叫。好幾次,我被老師請到外面反省。

    有一回,又是媽媽跟我說,如果我的成績再往下掉,就沒有人喜歡我了。

    老師果然不喜歡我了,一節課上都沒看過我一眼,我傻兮兮地回家問媽媽老師為什麼不喜歡我,媽媽笑著說,因為老師只喜歡學習成績好的學生。

    我是個自尊心很強的孩子。

    從此我努力學習,當我小學畢業時,代表班級在畢業典禮上讀了稿,我很開心。

    上到高中,我為我優越的英語能力而自豪,班裡能和我英語水平相媲美的只有一個男生,雖然他只比我好了那麼一點點。

    我相信老師不在意我是因為我還不夠出色,於是我再次發奮,然而令我奇怪的事發生了,儘管我的成績已經名列前茅,英語老師的目光依然始終注視在那個男生身上。我不敢去問老師,怕老師說我爭名奪次的利益心太強。

    高三的時候,那個男生轉學轉走了,英語老師把注意力就轉到別人身上,這個別人不是我,而是班裡另一個男生。這時我好像才慢慢領悟過來,我的英語老師喜歡學生並不是因為他/她成績好,而是因為他/她長得好看。

    這兩個男生是我們班長得最好看的男生,我,是個女生,長得不好看。

    如果我把這個故事用程朱理學的語言翻譯,那就是:

    媽媽送我小蠶的時候,那些小蠶是有“氣”的,所以能活到化繭成蝶;三個多月後,蠶蟲化繭成蝶,是因為媽媽告訴我的那個道理——蠶最後是要化成蝴蝶的——是蠶的“理”,沒有這個“理”,它就不能成為蠶,就不是蠶。

    我努力學習,是想受到老師的關注,因為媽媽說“老師只喜歡成績好的學生”,然而“喜歡成績好的學生”不是老師的“理”,是某個老師個人獨特的“氣”,所以還會有後來“只喜歡長得好看的學生”的老師,那麼老師的“理”是什麼呢?

    老師的“理”是,不管是喜歡成績好的學生,還是喜歡長得好看的學生,老師都必須把他們該學的東西都教會了。換句話說,老師的“理”就是“老師”這類人群或者說職業群體存在的本質。

    朱程理學把人和萬物區分開,認為人和萬物一樣都有一個內在“理”主導。朱熹給男人的“理”是“仁、義、禮、智、信”,給女人的“理”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他把人當成物理世界的一員,像牛頓給予地球以萬有引力的規律一樣,給人加上了所謂“綱常倫德”的教義規則。

    再來說一件讓我記憶猶新的事。

    我有個高中同學特別愛畫畫,那年高考結束,我們考上了不同的學校,臨分別前的暑假,我們約好一起去廬山避暑。她勿庸置疑地帶上了她的畫具去寫生。

    我們從含鄱口上廬山,在一個怪石嶙峋、峰巒疊嶂的山道上,看見周圍雲霧繚繞只如雲中仙境一般虛幻縹緲,我的這個好朋友就拉著我在鄰近坡崖的地方開始坐下作畫。

    我貪圖那邊的安靜,就戴著耳塞一邊聽音樂一邊陪著她,大概過了半個小時,她才起了個頭,我便昏昏欲睡,把頭擱在了她胳膊上。不知過了多久,我忽然感覺自己的腦袋動了一下,醒過來,模模糊糊看見我的同學站起來,往前走去。

    等我反應過來的時候,這位同學已經走到離懸崖邊上不到三四步的距離。我失聲慘叫,蹭地站起來去拽她,誰知她也被我的叫聲嚇出了魂,緊跟著便是臉色煞白地跑了回來。

    我看到我那位女生同學嚇得雙腿直打顫,差點就沒直接栽在地上。她說她在畫畫時看見雲裡飄著一個奇形怪狀的東西,當時就只想著看看那是什麼,壓根沒意識到那雲下面是萬丈懸崖。

    旅遊回來,我把這件事跟爸媽說,爸媽說這孩子畫畫太入神,差點把命給畫沒了,以後可不能再讓她隨便出去寫生了。好在我這個同學沒考美院,不然這一生都該跟死神搏鬥了。

    大一放暑假她回來告訴我,她後悔沒有考藝術,她自從不再畫畫以後,再也沒有體會過那種“與死神搏鬥”的感覺了。她有些傷感地說,其實她很喜歡那時候忘我的滋味。

    好吧,這個故事我還是要用陸王心學來翻譯:

    陸王心學的核心在“萬物一體”,這與莊子的“忘我無知”很是相近,不同的是,陸王心學是站在儒家的立場上來闡釋自己的觀點。

    “萬物一體”的表現在於,人心融入萬物,人知覺不到外物的存在。

    我的這位高中好朋友難以忘懷的那個“滋味”就是“萬物一體”的滋味。畫畫時,她全神貫注,全神貫注時便會暫時地失去自我意識,因為沒了這個自我意識,我之內和我之外就沒有了分別。

    王陰陽認為人在這種無分我之內外心境下的行為,才是人心真正所向往的行為,而且他認為這樣的行為必定是“善”的,即“良知”的來處。

    而陸王心學的“心即是理”之論本源是來自孟子的“性善論”。

  • 3 # 形而下的哲思

    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本質差異在“性即理”和“心即理”上。

    (1)程朱理學的“性即理”

    “性即理”是中國程朱理學關於人性的重要命題。由程頤提出而為朱熹所發揮。程頤認為,理就是天,它賦予人即為性。其性存於人而有形者即為心。所謂有形之心,是指有事時"主著事時,便在這裡",無事時"便不見",並非指可以看得見的形體,它只是比性更具體。從本質上來說,心、性為一,皆本於理或天理。程頤在回答心、性、天是否為"一理"時說:"自理言之謂之天,自稟受言之謂之性,自存諸人言之謂之心。"因為性稟受於理,所以說"性即理也,所謂理,性是也"。

    朱熹從理與氣的關係上,對程頤的"性即理"作了論證和發揮。程頤對心與性與情的關係,未加詳論,朱熹據張載的"心統性情"說,認為理與氣相合而有人之心,為一身之主宰。其性便是心中的道理,這個道理實即居於心中,性表現於外即是情。他又說:"性者心之理也,情者心之用也,心者性情之主也。"朱熹以心作為環節,將性與情既聯絡起來,又加以區別。雖然心包含性,但不能說心就是性。因為心還包含情,既不能說心即性,更不能說心即理。

    (2)陸王心學的“心即理”

    “心即理”是陸王心學的重要哲學命題。“理”指超乎自然和社會之上,而又為自然和社會必須遵循的抽象原則;“心”指人的主觀意識和認識能力。陸九淵認為,充塞宇宙的“理”,就在人的心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與李宰書》)。宇宙間萬事萬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這一命題雖然沒有否認“心”外還有“理”,也沒有直接肯定“心”就是世界的本原,但它認為人心之理就是宇宙之理最完滿的表現,是物我統一,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它以主觀的思維代替對客觀規律的認識,把主觀(吾心)和客觀(宇宙)的辯證關係,混合為完全同一的關係,抹煞了它們之間的根本差別,最後用主觀(心)吞併了客觀(理)。與此命題相關,陸王認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論時代的先後,此心此理是普遍的。他說:“心只是一個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載聖賢之心,下而千百載復有一聖賢,其心亦只如此。”在陸王心學中,“心”就是這樣一個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的“主宰”,一切是非標準、善惡標準都是“心”的自我觀照。既然“理”本在“心”中,只須反省內求即可,無須外求,也無須讀書。

    (3)二者區別

    首先,二者對“心”的理解不同。陸王心學論心不是從知覺出發,而是從所謂的“大心”、“同心”或“本心”出發的,亦即從本體出發的。而朱熹的所說的心是“虛靈知覺之心”的,也就是從認識論的角度說明的。陸王心學的“心”是純粹形而上的先驗道德本心,而程朱理學所論的“心”兼具形上與形下兩種性質。

    其次,由此上述對“心”的理解不同,所以陸王心學直說“心即理”,而程朱理學主張“性即理”。二者對心與理的關係理解不同。陸王心學從兩方面說“心即理”,一是從本原上看,理對於心就是天之所賦,“此理本天之所以與我,非由外鑠,即是主宰。”而是從實踐活動上看,他的心理關係主要是透過“公”、“同”來實現合一的,如“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同心,聖賢之所以為聖賢者,不容私而已。”朱熹只說“性即理”,是因為在他看來,“心有善惡,而性無不善”,“性只是理,情是性之發用。”由此朱熹非常推崇張載“心統性情”的觀點,即是說心體必須能夠能動地知覺天理本然之性才能與性理合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辛丑,庚子,壬申,己丑。這個八字屬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