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行子
-
2 # 中國書法大課堂
何為古意?可以解釋為“古人的筆意”。什麼是筆意呢?筆意是指書法作品中的意趣、氣韻、風格等在點畫、字型結構中的具體表現。筆意與筆法、筆勢構成書法三要素。
就此題順便介紹一下相關人物:山谷即黃山谷,黃庭堅。宋代行書大家,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柳公權唐代楷書大家,與唐代顏真卿、歐陽詢、元代趙孟頫並稱“楷書四大家”,世稱“顏柳歐趙”。
“筆勢往來如鐵絲糾纏,誠得古人筆意。”黃庭堅為柳公權的這個題跋,是對柳公權書法繼承傳統的褒獎。從這段題跋可以看出:宋代書法家推崇古法和唐代書法家同樣取法古人繼承傳統的共同追求。對於我們也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我們是未來的古人,能留給後人多少,後人又會如何評價今人書法,不得而知,還需要我們無數人的努力把古法傳承下去。
-
3 # 千千千里馬
書法作品能有“古意”,是進入書法古典藝術美境界的重要標誌之一。
你所說的黃山谷跋柳公權《謝紫絲趿鞋帖》“筆勢往來如鐵絲糾纏,誠得古人筆意。”說的就是柳公權得到了一種古人用筆有力的境界。所以,為黃庭堅所讚賞。
黃庭堅是宋代傑出的書法家和詩人,柳公權也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書法家,四大楷書家之一,兩位大書法家匯合在一起,用書法惺惺相惜,互相交流,可以說千里馬與伯樂之會。
柳公權草書《蒙詔帖》具有“筆勢往來如鐵絲糾纏”的特點,貴在筆畫如“鐵畫銀鉤”點鐵成金雖然我們今天見不到柳公權的《謝紫絲趿鞋帖》這個書法作品的一點影子,根據標題來看,這個書法作品的內容是柳公權答謝皇帝賜鞋的一個帖子。
根據黃庭堅的描述,這肯定是一個行書或者一個草書。
柳公權的行書或者草書我們很少見到,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是他的《蒙詔帖》,此外還有傳為是柳公權的《蘭亭序詩》。我們從這些書法作品來看,柳公權的行書和草書確確實實是深得王羲之書法筆意的,當然他的《謝紫絲趿鞋帖》書法應該就是有故意的書法作品了。
那麼,到底得到了古人什麼樣的境界,才能叫得到了古人的筆意、筆法呢?是篆書的境界,是隸書的境界,還是魏晉筆法的境界?這個我們真的不太好說,因為書法當中包含著各種各樣古人的筆法筆意。
我舉個例子來說,在顏真卿的書法裡邊,本來它就包含著篆書的筆意,隸書的筆意,還有魏晉的筆意,這都是古人的筆意。也都是古人的“古意”。
黃庭堅還有一段論王羲的書法的札記,更能說明他對“古意”的詮釋。他說:“右軍自言見秦篆及漢《石經》正書,書乃大進,故知侷促轅下者,不知輪扁斫輪有不傳之妙。王氏來,惟顏魯公,楊少師得《蘭亭》用筆意。”
傳為柳公權所書《蘭亭詩》墨跡黃庭堅的這段話,就是說王羲之自己他說自從他見到了秦代的篆書以及漢代蔡邕的《石經》,就是我們常說的《熹平石經》這個書法以後,他的書法就越來越好了。
這個道理讓我們感到非常奇怪:事實上,在王羲之時代是隸書的天下,這個沒有問題。《熹平石經》雖然是漢末產生的書法作品,但是,卻仍然是一個隸書的傑出代表之作,這個也沒有問題,因為在蔡邕時代,隸書的主流書法地位還沒有結束。問題在哪兒呢?問題是王羲之在他自己的這個時代,以及他自己書法努力的方向上,已經不是隸書,或者他努力的主要的不是隸書,而是我們今天所謂的“楷書”這樣一種書法 也就是說王羲之繼承的是鍾繇這個書法“楷書”書法體系,而不是隸書和篆書。他自己又創新了鍾繇的這個書法體系傳統,並且在行書和草書領域,大大的向前推進了。
柳公權《蒙詔帖》區域性筆法往來真如鐵絲糾纏可是,秦代的篆書,漢代的隸書跟王羲之寫的書法是不一樣的,因為王羲之寫的是類似於我們今天大家都認為的魏晉書法,也就是在王羲之時代剛剛興起的楷書、行書、草書這樣一個體系,而在王羲之書法之前,主要是隸書、篆書這是當時主流的體系,楷書、草書和行書,在當時並不被認為是主流的書法。
為什麼王羲之看了秦漢的篆書和隸書之後,書法能夠大大的長進呢?這主要是因為他從篆書和漢代的隸書裡,體會到了沉雄博大的那種氣勢,書法不能寫的太飄逸,不能寫的太張揚,要有內涵的力量,要有內斂的蓄勢,這才是真正的“古意”。
事實上,“古意”就是以傳統為基礎,能夠達到達到很高的一個書法的境界,這種境界既不能太張揚,又不能沒有生氣。要把生氣凝含在他的內在的爆發力當中,而不是表面上看起來有一種爆發力,或者或者裝腔作勢的樣子,典雅而深沉,樸實而雄健,王羲之的書法可能是從漢代的隸書和秦代的篆書裡邊體會到了這種典雅和深沉的味道。
魏晉書法王薈的《喉痛帖》所以,後來趙孟頫在《武定本蘭亭序十三跋》中對王羲之的評價是:“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
趙孟頫在這一段文字裡,他主要說的是王羲之的書法和宋、齊、梁、陳這個時代的書法到底哪個好,到底差別在什麼地方?最後他得出的結論是:王羲之是得到了古人的“古法”。
為什麼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求“新”而要求“古法”、“古意”?其實,古法也好古意也好,都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把古人的精神,就是他們最成功的經典的精華帶到我們今天的作品裡邊來,才能把書法帶到最高的美學境界,就是“古意”。
事實上,古人的古法或者今人的古法、古意都是具有書法新意的東西。如果寫的跟古人的一模一樣,越來越古就是有古意了?是不是就繼承了古人的精神呢?那也不見得。
下面我們看看元、明、清時代的書法家和理論家,他們對“古意”、“古法”這些書法和繪畫的審美尺度,都是怎麼理解怎麼實踐的。
傳為柳公權所書《蘭亭詩》墨跡李日華在這裡對畫畫裡邊的“古法”認為雖然畫的很簡單,但是大的氣象都具備,雖然畫的不是濃墨重彩,但是越淡卻越顯得濃郁。這就是美學上的一種手法和境界,不要畫的太多,不要表述太多,但是能夠表達的意象都表達出來了,這就是古人的意境,因為它是經過了從絢爛到平淡的這樣一個過程。
畫畫是如此,書法也同樣應該是如此。
所以明代書法家豐坊在《學書法》中說:“學八分,先學篆,篆既熟,方學八分,乃有古意。”
在這裡我要解釋一下:豐坊所謂的“八分”就是隸書,他的意思說:你想學隸書,那麼你就先學篆書,你學了篆書,那麼你的隸書自然就會有古意了。
那麼我們又怎麼樣去體會豐坊學歷書先學篆書的這個思想呢?
我想我要說的是,在明代學篆書也好,學隸書也好學,學這兩種書法的人真不是很多,但是,豐坊這個說法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就是說,比如你要學楷書,那麼你可以先學隸書,你想學隸書,你先學篆書,這樣你的書法自然就會有古意。
魏晉民間書法這種學習書法的方法,實際上也是讓我們全面的瞭解書法的發展,瞭解書法的多樣性,只有透過廣泛的吸收書法裡邊的各種藝術營養,那麼我們寫書法的時候,自然就會心中有滿滿的豐富的用筆的方法和用筆的境界了,這也是一種古人的要求的古雅和高雅的境界。
但是我們都知道,從唐代以來歷經宋元明清這幾個時代,特別是在明代書法的主體是楷書行書,和草書,沒有隸書和篆書,也不太學習隸書和篆書。
所以我認為豐坊提出的欲學八分先學篆書這個說法,就是一個比喻,他是啟迪我們,你要學習唐人的書法,就首先要學習魏晉這個書法,因為楷書行書草書這樣的體系我們一般是學習唐代,那麼唐代之前就是魏晉書法,那麼魏晉書法當然就是有故意的書法了。
為此我們再來看看明代另一個學者王世臣是怎麼解釋學習鼓勵的,他說:"書法至魏晉極矣,縱復礁、贗者、臨摹者,三四刻石,猶足壓倒餘子。"
明代書法家王鐸以篆隸筆法創作的書法作品,完全不同於時人的館閣體書風王世臣的這個說法,恰恰比較符合明代學習書法的主流是楷書、行書、草書這樣一個書法體系事實,而不是像豐坊所說的“先學篆,篆既熟,方學八分,乃有古意”這樣的書法學習的個例。
而魏晉時代的書法,我們主要指的是王羲之楷書、行書、草書這樣一個書法體系,所以,王世臣提出要學習王羲之時代的書法體系,哪怕你就是學的不怎麼好,或者是造假的或者是臨摹的書法,也足以比現不學魏晉人的書法,要好很多倍。
王世臣的這個說法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比如說,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書斷》中論述鍾繇的楷書時說:"真書絕世,剛柔皆備,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
本來鍾繇的書法與秦漢書法已經是完全不同的了,但是張懷瓘把鍾繇的書法和秦漢書法並列在一起,來指出他的書法具有“古意”的時代超越性。這是因為張懷瓘是站在唐代這樣一個歷史定位上來看鍾繇書法的。所以他看到的“古意”就是鍾繇這樣一個書法體系。
同時我們也看,到追溯書法的“古意”,既有同一個體系的源頭的問題,也有全部書法源頭的問題。
清代書法家伊秉綬的隸書,借古出新比如說,我們學楷書可以先從篆書隸書開始,然後再去學楷書,這也就是從全部書法的歷史經驗當中學習“古意”的方法。同時我們在楷書領域裡邊,我們追溯到最早的源頭,那就是鍾繇和王羲之這樣一些最早的魏晉書法,這也是一個“古意”的源頭。而這個源頭就是單純的楷書這樣一個體系。
那麼為什麼我們追求單純的一個書法體系,也能找到“古意”呢?因為鍾繇、王羲之他們的書法本身也帶著隸書、篆書的筆意這些古意的氣息來到楷書、行書、草書這個世界當中的。
還有一點就是,他們是初創這樣一個新的書法體系的源頭,他們的書法沒有後來的像唐楷那樣法度森嚴或者過於的嚴謹,而失去了淳樸的一面。而鍾繇王羲之他們追求的是樸實、大方、自然,而且是非常單純的。這正是書法所難得的,因為我們經常學習古人,結果被古人給套住了,學的跟古人一模一樣,走不出半點古人的維持,這樣呢,我們的書法看起來像古人一樣,其實又沒有古人那種善於抒發自我的精神了。
從進入古人到走出古人,在走出古人的時候,又把古人的精神完整的繼承下來,這就是一種“古意”
元代書學家郝經認為:"然多讀書,造道深,老練世故,遺落塵累,降去凡俗,翛然物外,下筆自高人一等。"
總而言之,古義是一種書法境界,只要我們向元代書法家郝經說的那樣多,讀書多在生活當中歷練,下筆自然會高人一等,這也是“古意”能夠在自己的書法作品中出現的根源。
總而言之,古意就是要有古人的精神,是一種書法的美學境界。他沒並沒有具體的一些什麼指標,但是又確確實實從書法的氣息當中,我們是實實在在可以感受得到的。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是要有傳統。而要有傳統也絕不是模仿的或者學習的,跟古人一模一樣,而是要把古人的那種樸實的精神,創新的精神,大氣的精神沉船下來,體現在我們自己的創作當中去有法度而又不受法度的限制。
黃庭堅評價柳公權的書法作品《謝紫絲趿鞋帖》“筆勢往來如鐵絲糾纏,誠得古人筆意。”這句話具體的意思,主要是指柳公權的筆法很有力量,如鐵畫銀鉤,結構嚴密 那麼,“鐵畫銀鉤”的筆意,也是古人筆意高雅的境界之一。
-
4 # 庸行者
“筆勢往來如鐵絲糾纏,誠得古人筆意。”
這句話的意思是得到的古人用筆原本的意圖。
當今學柳體字有一個非常殘酷的現象,特別是學玄秘塔的人。多數以將筆畫描繪成自認為的,與拓片上的相類似,就以為得到了柳公權的筆意,實際上謬以千里!
例如上圖點出尖的筆意是為了與下點承接,這是柳公權本來的筆意。如果忽略筆意的連而去描繪這個尖尖,那就與柳公權本來的意圖背道而馳了。
上圖柳公權這個於字就展現出了它真實的意圖。
透過以上例子,我們可能我們已經知道是啥是筆意。而我們會經常聽說,“筆意高古”的說法,那啥是高古?我的認為是樸素的意圖,真心誠意的體現,如果“意”能這樣就是古,古人的經典當然就是這樣,如果矯揉造作來刻意迎合某種觀念,刻意的炫技,等等妄念所驅使的筆意,那就是淺薄,惡俗!
回覆列表
書法“古意"也是一種自然現象,人的感悟所致。隸書的古意,楷書的古意,行書的古意,篆書的古意,等等,都是人的悟感之覺,用之於書法的書寫之中,書寫古意,自然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