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呼呼84496

    炎黃子孫奠炎黃,餘脈相承血肉長。中華文明幾千年,數典忘祖不應當。

    尤為兒孫多教誨,切記根在何處長。

  • 2 # 甲寅國學文化講堂

    黃帝複姓軒轅,傳說其母親一天夜裡看見巨大的電光火環環繞著北斗七星,光亮普照四野,受到感應而孕育,在一個叫壽丘的地方生下黃帝。

    影響華夏文明的五行學說就是由黃帝創立,並且以五行土德來治國。五行土有厚重、承載、中正不偏、順應的特性,所以在黃帝治理天下的時候百姓得到了很好的生息。

    傳古醫學《黃帝內經》就由黃帝和岐伯在觀察天、地、人三才知道時候而成書。可以說影響了後世幾千年的文明。

    炎帝傳說為神農氏,其母親受神龍感應而生炎帝於常羊這個地方。炎帝以五行火德來治國,所以叫做炎帝。

    傳說炎帝在出生的時候味覺就十分靈敏異於常人,所以他決定嚐遍世間百草,來解決當時人們飽受疾病的痛苦。在嘗百草的過程中炎帝發現有些草的種子可以用來填飽肚子,所以他把這些告訴人們交給人民種植,從而誕生了華夏最原始的農業社會。

    而另外有很多草有一定的偏激性不能使用,但是可以解決人們各種疾病的痛苦。於是炎帝把這些記錄下來,就有了最開始的草藥。目前耕地的很多農具,傳說也是炎帝發明的。

    從歷史記載來看,炎帝和黃帝絕對不是死對頭,他們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而是中華幾千年文明的締造者和傳承者。華夏這片土地上最偉大的兩個人物。

  • 3 # 小龍女5505

    炎帝和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兩大人類始祖,是我們華夏文化一脈相承的傳承人,他們也是上古時期兩大部落首領,既是對手又是人類祖先。

  • 4 # 書院小師弟

    關於黃帝的傳說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背景相當複雜,要理清其中的脈絡,找到歷史事實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但是根據各大史學家的研究,有些主要的脈絡是比較清晰的。黃帝是軒轅氏的首領,他創立許多文物制度;炎帝是神農氏的首領,他做了很多農業方面的探索。

    黃帝的部眾,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是遷徙不定,以師兵為營衛;軒轅一名,與車輛有關;而炎帝是放火燒山(所謂烈山氏),號為“神農”的族群領袖。這兩大對手的抗爭,可能即牧人與農夫之間的鬥爭。

    黃帝傳說中,涿鹿與阪泉兩次重要戰役的戰場,都在今日河北的北部,處於農牧交疊的地帶。在歷史時期,農牧進退,也即在這一線上推移,是則炎、黃兩部,均在河北地區。

    考古學家郭大順即主張炎、黃的接觸與對抗,反映仰韶文化與紅山文化的長期競爭,而勝利者黃帝一系,移入農業地區,也一變其師兵營衛的生活,改為種植五穀的農業了。

    由此可見黃帝與炎帝並非死對頭,而是共同形成了華夏文明,並且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華夏文明的發展。

  • 5 # 半個南山人

    炎帝和黃帝是死對頭還是文化一脈相承的傳承人?

    炎帝和黃帝都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同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人。但曾為了自己氏族部落的利益,讓二人成為了相互競爭的對手。

    炎黃二帝有怎樣的故事?

    炎帝,他本姓姜,傳說是牛頭人身。帝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是因為大約在公元前三千餘年,炎帝帶領他們氏族部落佔據了黃河東邊的鹽池,因為當時的黃河東部屬盆地,溫度較高,在強烈的日光照射後曬出鹽來,所以認為他是靠火德稱王,因此才被叫做炎帝。

    炎帝又稱神農氏,炎帝部落曬出了鹽後,從而進入了安居的農耕生活狀態。為了適應鹽鹼地的生活,炎帝又開始到處嘗百草,並由此又發明了醫藥,他又教部落人民利用中午時間進行集市交易,讓大家都得到各自所需要的物品。正是炎帝重視農業和農產品的交易,所以他才又有了神農氏這一稱呼。

    黃帝,他姓姬,有熊氏,他比炎帝出生的晩一些,因出生在軒轅之丘,所以被稱為軒轅氏。

    黃帝的得名,是因為他主要活動在黃河之西與河南一帶的平原上,是以土德稱王,所以被稱為黃帝。

    炎帝與黃帝的爭鬥是怎樣的?

    炎黃二帝同為各部落首領,為了各自部落的利益,他們相互之間也進行過多次的爭鬥。在殘酷的部落爭奪中,黃帝靠年輕取得了幾次大的勝利。

    首先在與炎帝爭奪鹽池資源的過程中,黃帝征服了中條山西端的風后部落。

    然後在中條山北的蒲阪與萬泉之間與炎帝展開了為期三年的大戰,最後黃帝把炎帝先是趕到了晉東南一帶,後來炎帝又被趕到了更遠的湖北地區。

    最後,黃帝又與鹽池的守護神蚩尤在涿鹿(今解州、運城一帶)大戰了九年,結果黃帝最終奪得了鹽池,並把蚩尤趕到了今天的大西南。

    在進行完這系列戰爭之後,黃帝與會養蠶紡織幻河東美女嫘祖結了婚,開始了生兒育女、男耕女織的文明生活。同時黃帝還繼承了炎帝一直都重視的養生事業,併成為了古道教和醫家所崇奉的祖師,他也為後世的炎黃子孫奠定了文明的基礎。

  • 6 # 劉荊洪

    傳說中的黃帝和炎帝,曾經是有爭鬥的對頭,又是並肩作戰的戰友。傳說中的炎帝與黃帝,都被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中國人皆為炎黃子孫已成為共識。

    先講黃帝,上古帝王軒轅氏的稱號。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據傳他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其部落最早居住在我國西北方的姬水附近。他在涿鹿之戰中擒殺了蚩尤,統一了中原各部落。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數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都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再講炎帝,他是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和黃帝共稱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傳說炎帝人身牛首,頭上有角,生於烈山石室,長於姜水,有聖德。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其部落最早居住於今陝西岐山東部。他制耒耜,種五穀,開闢市場,治麻為布,作五絃琴,削木為弓,製作陶器等,對我國早期農業的發展和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今陝西關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陝西關中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因此,他們是起源於陝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係相近的部落首領。後來,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蠶食,包括少數民族人士在內的有識之士號召打破族群界限,以“炎黃子孫”為旗幟凝聚中華。在面對外國強敵侵略而處於亡國亡種的危機下,“炎黃子孫、黃帝子孫”的概念,成為以祖先崇拜為基本文化的中國人構建民族凝聚力的符號。抗日戰爭時期,“炎黃子孫”的稱謂在抗敵烽火中定型為中華民族的指代符號,成為號召與激勵海內外華人共同抗戰的一面旗幟。

  • 7 # 璽銳觀察XRGC

    炎帝和黃帝是華夏文明的締造者

    首先,要明確的是,炎帝和黃帝被後人尊稱為中華的“人文始祖”,二者不是死對頭,而是中華文化和華夏文明一脈相承的傳承人。讓我們先分別瞭解一下炎帝和黃帝兩個不同的人物。

    二者身份、功績及地位。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首領的尊稱,號稱神農氏。黃帝,是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號軒轅氏。功績方面:炎帝主要貢獻,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翻地用的農具,教子民種植糧食;親嘗百草,發明了治病的草藥;製造了陶器等生活用品。黃帝主要功績 ,統一了華夏部落征服了東夷、九黎族;在位期間,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了生產等。從身份地位上來看,黃帝是統一華夏部落的首領,是華夏所有部落的“共主”,而炎帝是姜姓部落首領,是華夏聯盟大家族的一員,是輔助黃帝治理國家的臣子。

    關於炎帝聯盟和涿鹿之戰。

    相傳,炎帝在農業上是一把好手,他教會了人們開荒種地,播種五穀,而且他的醫術也十分高明。受到聯盟首領黃帝的賞識。因此,兩個部落首領由最初的敵對結為聯盟(也有一種傳說是軒轅氏憑實力吞併了神農氏)。炎黃聯手之後,面臨一個共同的敵人,就是蚩尤。那個時期,蚩尤的勢力特別強大,蚩尤部落生產先進,民風彪悍,兄弟眾多,且都能征善戰。但是團結的力量更為強大,炎黃聯手之後,經過充分的準備,在涿鹿(今河北涿鹿縣)與蚩尤進行了一場決戰,最終,蚩尤大敗。值得後人歌頌的是,炎黃聯手打敗蚩尤之後,並沒有大肆屠殺他的部落子民,而是將他們融入到炎黃所統領的部落裡去,逐漸成為了炎黃的一分子,隨之也稱為“炎黃子孫”。

    得民心者得天下。黃帝和炎帝聯盟,打敗蚩尤,統一中原各部落之後,製衣冠、建舟車,發明了文字、音樂,並大興水利、大力促進農業生產等,逐步形成了原始的華夏文化,使華夏文明進入一個新的鼎盛時期。黃帝和炎帝也被視為華夏民族的共同祖先。在幾千年文化經久不衰的歷史長河中,今天,我們所有的炎黃子孫都該為擁有5000餘年的華夏文化而自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個城市都有哪些千萬不要去的地方?有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