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輝哥伴你行

    首先,英國不想把歐洲霸主拱手相讓。其次,英國是個島國,擁有強大的海軍,德國要打到英國本土不是那麼容易。再次,德國戰線太長,樹敵太多,不可能舉國之力對付英國。

  • 2 # 窮鬥地主

    初期;英、法是一戰時期的戰勝國,自以為德國不會發動大規模戰爭,並且;英、法、德還簽了一個互不侵犯條約,可是他們上了西特勒緩兵的當了。

  • 3 # WeiGe徐三多

    二戰初期,英國對德國的態度是反覆的。

    一開始是綏靖政策。英國和法國等西方列強,由於對新生的蘇聯十分仇視,他們千方百計地試圖削弱蘇聯。怎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法國幾乎損失了一代人。國內民眾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再也不想加入戰爭,並對任何將國家拖入戰爭的行為極為反感。所以,他們希望西方國家中能出來一個挑大樑的,能夠和蘇聯對著幹的。

    希特勒上臺以後,整軍備戰,瘋狂擴充武力。這讓英法二國看到了希望。當德國先後吞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時。以英國、法國為首的歐洲老牌列強,卻對希特勒的侵略行徑置若罔聞,面對希特勒咄咄逼人的侵略行徑,他們卻步步退讓,以犧牲歐洲小國的利益為代價,一步步的縱容德國的侵略行為。因為他們想透過縱容納粹德國不斷東擴,最終使德國與蘇聯爆發戰爭,拼個兩敗俱傷,乃至同歸於盡,自己好漁翁得利。

    讓英法一萬個沒想到的是,當德軍收拾完波蘭後,掉頭就對法國開炮。英國作為法國的同盟國,在法國被德國攻打時,的確陪著法國堅決抵抗了一陣子。怎奈德國火力太強,英國不但沒幫助法國把德國幹敗,還在二個月不到的時間裡,把法國給玩滅亡了。

    英國也在德國的空襲之下損失慘重,最終也沒有逃得了被捲入戰爭的命運。

  • 4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二戰初期,英國明顯處於劣勢,為何多次拒絕德國和談請求?

    第一:1929年美國大蕭條迅速蔓延全球,當時的英國雖然因為家大業大,沒有受到特別大的衝擊,但依然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時任首相張伯倫在戰前一直推行的就是“綏靖政策”,縱容、包庇納粹德國和希特勒的侵略擴張行徑,試圖進行禍水東引,引發蘇德兩國的戰爭。

    但張伯倫推行的“綏靖政策”卻遭到了納粹德國的打擊,德國利用英法等國的綏靖不斷髮展自己的勢力,最後把法國也滅了,幾乎佔領了整個歐洲。

    另外蘇德兩國在1939年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成功保證了自己東方防線的安全,剩下的,自然就是西方了。

    如果英國繼續推行“綏靖政策”,最終只會給自己招來滅頂之災,只有戰爭才能消滅法西斯納粹,因此英國拒絕德國的和談請求。

    第二:當時的英國還是世界霸主,而希特勒的目的就是想稱霸世界。英國作為世界霸主自然不可能坐看德國崛起然後威脅自己的地位,更不可能與德國簽訂合約,助長德國侵略擴張的氣焰,讓他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第三:德國奉行的是納粹主義,在歐洲各地大肆屠殺猶太人、斯拉夫人、吉普賽人和塞爾維亞人等,進行種族滅絕。作為世界霸主的英國如果此時與德國進行和談,那很容易就被當成是納粹德國的幫兇。

  • 5 # duh23333

    英國認為德國只是一時之強,它很難跨過英吉利海峽達到英倫本土。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的敵人會越來越多。所以英國不與德國講和。

  • 6 # 瘋趣樂園

    整個二戰時期最大的輸家就是英國!

    英國人被德國騙怕了

    對於德國他們充滿了不信任和恐懼。

    當初還是張伯倫執政的時候,英國為了避戰,不是沒有選擇妥協過,但是最終得到一個什麼結果呢?

    他們的妥協不僅沒有滿足德國人的胃口,反倒是讓的德國人的野心越來越大,他們不僅瓜分了波蘭,更是直接對英法發起了挑戰

    所以英國人早已不信任他們,自然會拒絕德國伸出的橄欖枝。

    當時國際形勢所迫

    英國必須要壓制德國,由於法國的戰敗,德國可以說已經是歐洲地區的第一強國了,此時他們已經嚴重威脅到英國的霸主地位,以及他們的國家安全問題。

    如果在這個時候,英國人還選擇妥協的話,只會讓德國完成對歐洲資源的整合

    到了那時,別說英國自己的地位不保,就是他們的本土地區都可能丟,所以,英國人必須在德國沒有整合歐洲資源之前,對他們進行壓制,哪怕是拼一個魚死網破,那也是在所不惜。

    丘吉爾的影響因素

    英國人之所以多次拒絕和談,和丘吉爾也有很大的關係。

    雖說丘吉爾對英國的貢獻十分巨大,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他也是一個非常固執而又傲慢的人

    當初在一戰時候,正是由於他的傲慢,才將土耳其逼到了敵對陣營當中,給協約國製造了不小的麻煩。

    而二戰時期,還是因為他的傲慢,完全不顧已經搖搖欲墜的英國,就是鐵了心要和德國硬剛

    結果打了好幾年,雖然是把德國打垮了,但是他們自己也被打殘了,最終把褲子都快輸沒了,白白便宜了看熱鬧的美國人

    現在的英國,已經變成了只能依附於美國的二流國家。

  • 7 # 歷史神秘人

    二戰英國確實被希特勒給坑慘了,但是爛船也有三分釘,英國對抗德國並不是毫無優勢的,英國還是有些實力對抗德國的,才沒有被德國打敗!

    二戰之前由於英國縱容德國擴張,德國橫掃歐洲,歐洲只剩下英國苦苦支撐沒有投降!丘吉爾很頑固,就是不和德國和談,堅決抵抗,因為丘吉爾很清楚,英國還有壓箱底抗衡德國的,既然有王牌為什麼要和談呢!德國橫掃歐洲大陸後,早就想幹掉英國這個曾經的世界霸主啦!德國制定了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結果那短短的英吉利海峽德國就是過不去啊!德國陸軍要想登陸英國,要海軍和空軍幫忙啊,而海軍和空軍這一面,恰恰英國有優勢啊!英國海軍可是百年稱霸世界的海軍啊,底子還厚呢,德國海軍還是比不上英國海軍的,也打過幾次,沒佔到什麼便宜。海軍打不過別人,你怎麼登陸啊,德國也出動過上千架飛機去轟炸英國,可英國的空軍也不是軟柿子,把德國空軍打過去了,就是說德國陸軍就是登陸不了英國,那英國本土是安全的,丘吉爾自然沒理由去和談啦,你戰場都拿不到,談判桌上更沒道理拿到啊,我怎麼可能和談呢!

    英國可不想讓德國稱霸歐洲啊,如果和談投降了,英國就是德國的傀儡啊,那多丟面子啊,英國可是曾經的世界霸主啊,絕不能讓德國稱霸歐洲,否則英國就沒有出頭之日!丘吉爾還有一張王牌,就是美國啦,美國強啊,只要美國對德國宣戰,德國肯定完蛋,丘吉爾寧願把霸權讓給美國,也不能讓給德國啊!畢竟英國和美國是同一個祖宗,英國和德國是傳統的敵人,丘吉爾為了讓美國對德國宣戰支援英國,就把英國給賣了,黃金白銀購買了美國的武器,簽訂《西太平洋憲章》,解除殖民體系,承認美國的霸權,你這麼上道,美國也就幫英國了,美國就參戰了,最後德國完蛋了,英國保全了自己!

    當然英國是保全了自己,卻成了最大的輸家,自己勢力完全失去了,成了跟在美國屁股後面混的二流國家,就算是美國的小弟也比做德國的傀儡好啊,這個賬,英國清楚著呢,只要能活著就有希望啊,哪怕做別人的奴僕,日本不也是那樣嘛!

  • 8 # 超然視野

    二戰的歐洲戰場爆發初期的英國與法國和荷蘭等國結成同盟,共同對抗納粹德國的擴張,然而在納粹德國的閃電戰的打擊下,荷蘭快速淪陷,大國經過短短三個月的抵抗也選擇投降,期間英國在歐洲大陸的陸軍,甚至有一度被納粹德國包圓消滅的可能,若不是英國的新首相丘吉爾決然組織海上力量,敦刻爾克可能就是英國陸軍精銳的墳場。

    英國雖然一直被納粹德國壓著打,但英國有幾個優勢是納粹德國不具備的,這也是為什麼英國可以堅持對抗納粹德國的原因!

    其一,英國有英吉利海峽的天險保護,納粹德國的優勢是陸空軍事力量足夠強大,但卻在海上力量方面缺乏足夠的力量,只能透過空中絞殺戰來打擊英國,但英國空中力量也不弱,再加上是本土防守作戰,有地面引導和以逸待勞的優勢,對德國空軍相對而言也可以勢均力敵!

    第二,英國一直是有名的海上強國,英國的海軍實力在二戰爆發前和美國並列,這確保了英國雖然在歐洲陸地戰場上潰不成軍,但一直牢牢地掌握著北大西洋的制海權,德國可以短期建造一兩艘戰列艦和數量龐大的潛艇,但面對英國而言,只能起到逐漸消耗的效果,沒有制海權,納粹德國數百萬陸軍精銳是不可能冒險出海的,若強行發動跨海登陸作戰,就是自尋死路!

    其三,美國雖然在二戰歐洲戰場辦法初期採取了中立姿態,但美國還是透過一些手段支援英國抗擊納粹德國,諸如一些戰略物資和二手裝備,因為美國也不願意英國快速投向,那樣的結果是美國最不想看到的!若納粹德國迫使英國投降,那麼以英國的艦隊和歐洲的工業能力一起,將有能力向美國本土發起攻擊的可能!這就是美國為什麼支援英國的原因。

    其四,納粹德國在西線攻城掠地並出動空軍攻擊英國本土的同時,東線的蘇聯也在積極的備戰,大規模的擴充軍隊並向蘇德邊境集結,納粹德國當然可以再努力一下擊敗英國,但蘇聯也有可能趁機快速攻擊德國的本土,納粹德國的數百萬陸空精銳,若沒有德國本土的工業支援和補給,戰鬥力肯定會大打折扣!

  • 9 # 西餐劉顯琨

    英國為何拒絕和談?

    我認為主要有一下原因:1領導人意志堅定,2英國皇家海軍實力強勁,3英吉利海峽可以當做天然防禦屏障,4東部有蘇聯幫忙分擔壓力,5丘吉爾一直在等待美國的表態等等。

    1.領導人意志堅定

    張伯倫這裡,他還在努力!努力讓英國置身事外,和德國議和也比戰爭結果更好。

    但是丘吉爾的上臺改變了這一切。在丘吉爾這裡,不用猶豫,不用等待,就一個字:“幹”!兩個字:“勝利”!

    那句名言還在迴響:“我沒有別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獻給大家。你們問: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答覆: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多麼恐怖也要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艱難,也要爭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無法生存。”

    丘吉爾這個政治家,完全迎合了國民的心情,挽救了頹勢的戰鬥思想。使英國人放棄幻想,勇於戰鬥。

    2.英國皇家海軍實力強勁

    一戰後,英國皇家海軍雖然實力受到影響,但是依然是一流海軍強國,總噸位遠遠高於德國。

    3.英吉利海峽是一道天然的屏障

    德國人在海軍足夠強大之前,很難發動登陸作戰。

    英國人完全可以堅守孤島,以待時變。

    4.丘吉爾與希特勒都是堅定的反共產主義者。

    德國入侵蘇聯極大的緩解了英國西線的壓力,丘吉爾當然願意看見兩個敵人互相纏鬥,導致元氣大傷。

    不排除英國想利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恢復大英帝國往日的輝煌,壓制歐陸,壓制共產主義。

    5.丘吉爾一直在等待美國出手。

    當日本偷襲珍珠港,丘吉爾得知訊息後說了一句話:“我們終於贏了!”

    十分了解國際形勢,善於算計的丘吉爾知道,美國的態度,直接會影響整個世界戰爭的走向。而美國參加反法西斯陣營是遲早的事,即使是為了國際戰略平衡和那些軍事貸款,美國早晚參戰。

  • 10 # 和實物生

    對於二戰中的英國而言,雖然在德國橫掃歐陸的時代一木難支,但仍沒有選擇投降,打到最後獲得慘勝,從戰前的世界強國淪為了戰後的二流國家。所以很多人都在思考英國這樣做到底值不值?現在的歷史愛好者都喜歡對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做出假設,雖然歷史不容假設,但這也是歷史愛好者的樂趣所在,也是歷史的魅力所在。我們很多人都會站在歷史發展的結局看問題,而忽略了歷史發生的那個時代背景、民族傳統、社會環境等等複雜因素。我看待歷史的角度和研究歷史的方法就是用的這種方法,我稱之為“移情代入法”。就是設身處地地還原歷史所處的時代,研究分析歷史事件中的人物性格、困難矛盾,換位思考自己作為當事人應該採取何種策略更為妥當。下面來逐個代入分析。

    一、強大的民族自信,激起了同仇敵愾的戰鬥熱情。

    1、世界霸主的超強民族自信心並沒有消失。所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英國能夠成為世界老大也經歷了曲折輾轉的發跡史。大不列顛島由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幾個區域組成,在沒有完成統一之前的大不列顛是一個遠離大陸、四分五裂、戰爭不斷、貧窮落後、思想封閉的邊緣島國,歷史上先後被羅馬人、日耳曼人、維京人、丹麥人、法國人統治過,直到1066年,威廉一世加冕國王,建立諾曼底王朝才完成了不列顛的統一。1688年,透過“光榮革命”建立君主立憲政體,在世界範圍內第一個透過不流血的方式建立了資本主義國家。1780年開始工業革命,國力逐漸強大。19世紀上半葉在世界上第一個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了“世界工廠”。然後依仗著工業革命積累的經濟、科技財富對外擴張,全世界搶佔殖民地,瘋狂積累血腥的原始財富。先後擊敗“海上馬車伕”荷蘭人和西班牙“無敵艦隊”, 樹立海上霸權。陸續在印度、伊朗、埃及、澳大利亞等地開展殖民戰爭,到了20世紀初期,英國打下的殖民地遍佈七大洲,殖民地面積是本土的111倍,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從一個野蠻、落後的邊陲島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用了一百五十年時間。

    此外,英國在文化、制度、教育、經濟、軍事、科學等各個領域全面領先,各行各業名人輩出,科技發明層出不窮,在全世界遙遙領先、獨領風騷,是資本主義世界的領頭羊和火車頭。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是17世紀自然科學最偉大的成果之一,奠定了英國在物理學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開創了生物學發展史上的新紀元,引起了整個人類思想的巨大革命,時至今日仍對人類生存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英國的蒸汽機車,直接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讓人類對自然的改造有了質的飛躍,極大地解放了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種全面領先、孤獨求敗的領袖地位極大提高了英國人的民族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認為自己理所當然代表了世界最高階的文明和最先進的制度,其它國家包括歐洲國家都是自己的學生和奴僕。這種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一旦上頭,很容易把整個國家擰成一股繩去對抗任何外來威脅。

    總之,那是一個物質文明急速發展,精神文明日新月異的偉大時代,而開啟這個時代的,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看,當之無愧的是英國人。這也是至今英國仍在世界範圍內保持深厚影響力的重要原因。試想,將我們的視角拉回八十年前,在那個“日不落帝國”的大國驕傲和民族自信中,英國國民會容忍自己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戰而不奮起抗爭嗎?會認為自己的一時失落而全盤否定自己嗎?或許法國人會,但是英國人絕對不會。

    2、希特勒的種族主義政策讓英國感到恐懼。

    世界歷史上,任何一個有著深厚民族傳統、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無不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有著深厚的感情,在外敵入侵的時候集中表現為愛國主義情緒高漲。除非實力實在懸殊,不然都會拼死抵抗。英國是如此,當時的中國也是如此。面對希特勒這樣狂熱的種族主義者,看到了納粹軍隊對猶太人和波蘭人的種族屠殺新聞,英國感到了深深的恐懼。萬一因為一時困難而向德國屈膝投降,誰知道投降了之後會遭到什麼樣的待遇?面對這種巨大的不確定性,英國選擇寧願戰死也不要集體進焚屍爐。

    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心理原因。作為曾經的世界第一強國,獨霸全球上百年,如今被一個曾經的手下敗將(德國)關起門來打,心中肯定不服。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接受自己即將沒落的現實。這種危機意識強烈地刺激著英國民眾,急切希望透過全面抗爭消耗對手的實力,再奪世界霸權。

    3、英國當時有著強有力的戰時領導力量。

    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是當時的鐵腕人物,同時也是一位堅定的反法斯西鬥士。丘吉爾資歷和能力不凡,是著名的政治家、演說家、歷史學家、作家,他戰後寫的《不需要的戰爭》獲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有高階的貴族血統,祖上是著名軍事統帥馬爾巴羅公爵(當時的最高爵位),父親倫道夫勳爵曾任英國財政大臣。受到家風影響,丘吉爾從軍事院校畢業,早年從事隨軍記者工作,後來步入政壇,並一路高升。

    這位一戰期間的海軍大臣,二戰前期的財政大臣,早在張伯倫當政時期,就旗幟鮮明地反對“綏靖政策”,並預言二戰必將爆發。事情若然不出所料,在二戰爆發後,張伯倫內閣迅速倒臺,丘吉爾於1940年5月成為大英帝國第為58任首相。上臺之後迅速組織敦刻爾克大撤退,成功地為英國保留了元氣。然後發表了二戰中最著名的演講:“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絕不投降,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之後就開始組織英國軍民開展了曠日持久而艱苦卓絕的不列顛大空戰,一直堅持到第二戰場開闢,盟軍反攻贏得二戰勝利。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此話用在丘吉爾身上名至實歸,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一個意志堅定、博學多識、年富力強精明靈活的領導人,丘吉爾的個人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凝聚起了英國反擊的合力,鼓舞了反法西斯聯盟的國家人民,增加了戰爭勝利的砝碼,正所謂英雄也能造時勢也。加上自身是貴族出生,骨子裡帶著倔強與傲慢,連羅斯福、斯大林他都看不上,更何況是一戰小兵希特勒?

    二、大英帝國雄風依舊,對抗德國自信實力尚存。

    1、經濟總量相差不大。

    隨著1894年美國在工業總產值上超過了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英國獨領風騷的時代已經過去,帝國開始走了下坡路。但俗話講,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英帝國再怎麼落魄也要比剛從一戰的慘敗中爬起來的德國強。據戰後資料顯示,1939年,德國經濟總量約為561億美元,英國經濟總量為382億,英國經濟總量略低於德國。1940年當年,德國鋼鐵產量1.87億噸,煤炭產量34億噸,石油產量4600萬噸;英國當年的鋼鐵產量9900萬噸,煤炭產量14億噸,石油產量9650萬噸。在鋼鐵和煤炭上德國佔優,在石油和天然氣上英國領先。在經濟總量上,德國並沒有取得對英國的壓倒性優勢。

    2、軍事實力不容低估。

    英國能夠稱霸全球,依靠的就是強大的海軍實力。當時的世界排名第二,總噸位僅次於美國海軍。1939年的英國海軍,有本土艦隊、地中海艦隊、遠東艦隊和後備艦隊四大艦隊雄踞全球,總兵力19.5萬人,擁有航空母艦8艘、戰列艦12艘、巡洋艦62艘、驅逐艦119艘,總噸位130餘萬噸。

    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凡爾賽條約》嚴格限制了德國海軍的規模與實力,僅能保有6艘排水量10,000噸以下的舊式戰列艦,禁止擁有軍用飛機、航空母艦和潛艇。而德國在二戰開始時也只有戰列艦4艘、袖珍戰列艦3艘、巡洋艦9艘、潛艇56艘,沒有航母,總噸位40萬噸左右。雖然後來製造了大型戰列艦和上千艘潛艇,但是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海軍實力非常弱。

    英國充分發揮了海軍霸主優勢地位,在地中海、北大西洋、北海沿線對德國和義大利進行了戰略封鎖,一直到二戰結束都死死地摁住德國的海上交通命脈。從幾個事例可以證明英國海軍的強大。

    (1)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只用了9天時間,動用了861艘各型船隻,撤出了33.8萬餘人,被譽為“敦刻爾克奇蹟”。縱觀世界各國,在當時只有英國皇家海軍能夠做得到。

    (2)擊沉“俾斯麥號”。德國海軍引以為傲的巨型戰列艦“俾斯麥號”排水量5萬噸,遠超一般戰列艦,但是英國海軍為了擊沉它,動用了8艘戰列艦及戰列巡洋艦,2艘航空母艦圍剿俾斯麥號9天時間,最終將其擊沉。此戰德國海軍再也不敢出海挑釁。

    (3)對抗“群狼戰術”。二戰期間,德國潛艇對英國運輸船展開“狼群襲擊”戰術,先後投入1170艘潛艇,共擊沉英國運輸船噸位1500萬噸、4022艘,擊沉英國護航艦艇175艘。一般的國家早把家底子賠光了。但是英國海軍不僅能夠承受如此嚴重的運輸損失,還能發起反潛作戰,擊沉了781艘德國潛艇,最後逼得鄧尼茲將剩餘的400艘潛艇全部浮到海面上向英國投降。

    可以這樣說,在陸地上,德國軍隊橫行無阻,但是到了大洋上就是英國人說了算,說掐你脖子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這也是英軍能夠嚴守英吉利海峽而沒有投降的重要底氣。

    3、強大的殖民霸主地位。

    英國擁有3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5%;同時還控制著全世界25%的人口,主宰著世界的航運和貿易、有著廣闊的資源產地及商品市場。雖然英國島內資源匱乏,但是全球的殖民地都在往英國輸送戰爭給養。剛才也提到了,即使是蒙受著德國潛艇帶來的損失,但是世界各個殖民地的戰略物資(糧食、布匹、石油、橡膠、坦克、艦船、飛機)還是源源不斷地運往英國本土,這是英國能夠持續抗爭的最大底氣。而且事實上,英國的殖民地在自己統治下,很多都心甘情願把英國當成主人,心甘情願為其賣命。比如印度徵發了130萬軍隊、加拿大派出了120萬軍隊、澳大利亞動員了近100萬軍隊和英國人並肩作戰,在巴布亞新幾內戰役中,澳大利亞軍隊殲滅20萬日軍,有效地維護了英國的海外利益。也就是說,德國人不能輸,一旦輸了一次就永遠不能翻身;而英國可以輸一次兩次甚至更多,因為有全世界給他做後盾。

    三、英國和美國同宗同源的親密關係,讓英國保持著對世界第一強國的外交自信。

    1、美國的強大實力讓人望而生畏。美國在南北戰爭之後實現政治經濟的統一,緊接著透過第二次工業革命,迅速成為世界第一強國。這個世界第一強國有多強呢,強到只要他能站到自己一邊保證這場戰爭穩贏的地步。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美國的經濟總量高。經歷羅斯福新政,經濟已經強大復甦,1940年時美國的GDP即達到2000多億美元,佔全世界總量的30%,遙遙領先於其他工業大國。1941年,美國鋼鐵產量7500萬噸,蘇、德、英、法、日這五個國家的鋼鐵生產總量才佔美國的70%。1940年,美國石油年產2億噸,佔全球產量的60%還多。二是軍工實力強。1942年,美國一年就可以生產飛機4.7萬架,坦克3萬輛。平均每天生產128架飛機和82輛坦克。1941-1945年,美國共建造了航空母艦150多艘、其它艦船1114艘,坦克8萬多輛、各種軍用飛機近30萬架,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

    三是人員素質高。一戰的凋零和二戰的迫害讓世界各國精英紛紛湧入美國,愛因斯坦就是典型,還幫助美國搞出了原子彈。美國人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很高,1940年為18%,大學淨入學率為43%,排在世界第一。美國民間有幾十萬的業餘飛行員,成年男子都會基本的汽車駕駛機械知識,這在空戰時補充飛行員是很大優勢。

    2、英國和美國存在特殊而密切的國際合作關係。

    話說回來,人家美國實力再強也不一定幫你大英帝國,而且按照通用外交策略,中立一方在戰爭中基本都會被各方拉攏,美國最後倒想德國、蘇聯還是英國都是未知數。但是英國非常肯定地確信美國會支援自己,這又是為何呢?這還要從英美的淵源開始說起。

    美國原是英國的殖民地。公元1620年,在英國備受正宗基督教迫害的清教徒乘“五月花號”帆船駛入北美普利茅斯港,創立了公民自治社會,從此奠定了美國的根基。18世紀,英國在北美的13個殖民地逐漸形成。1775—1783年,北美13個殖民地經過獨立戰爭建立美利堅合眾國,正是和英國分家單過。但是英美兩國的聯絡並沒有從此間斷。雖然在歷史上有過多次衝突,但畢竟是同宗同源的不列顛人,兩國之間有著極為深厚的友好合作關係,如同親表兄弟一般,歷史上稱之為“英美特殊關係”。這種特殊關係的形成,除了在人種膚色、語言文字、風俗習慣上的相同之處,更主要的是英國有意導致了這種狀況的形成。

    我們可以回頭想一想,1775年萊剋星頓的槍聲一響,華盛頓就能指揮這13塊分散的武裝打跑作為世界霸主的英軍嗎?答案是否定的。北美當時只有35000人的正規軍隊(大陸軍),其餘都是民兵武裝,包括商船、運輸船在內的各類艦船60艘。剛組建的大陸軍缺衣少穿、裝備短缺,人均三分之一支火槍和9發子彈,炮兵只有1天的彈藥量;而英國派出了90000名久經戰陣計程車兵、78艘皇家海軍艦船,實力對比非常明顯。雖然有法軍作為後援,但是華盛頓在獨立戰爭期間依然舉步維艱、屢戰屢敗,有幾次兵敗被圍差點自殺。經過8年苦戰,雖然取得了薩拉託加戰役、約克城戰役的勝利,但是英國主力尚存,仍可一戰。

    但是英國當時的殖民政策發生了轉移,經過了數十年與殖民地反抗軍的鬥爭經驗,英國發現,如果一味地從殖民地獲得原料、稅收、廉價勞動力等資源,必然激起殖民國家反抗,而派出軍隊去進行圍剿成本非常高昂。如果維持與殖民地國家的宗主國關係,給予殖民地相當的自治權利,保持殖民地本身的穩定,則可以最大降低對殖民地佔領控制的成本,而不影響其商業貿易和資源掠奪。北美本身就是英國的後裔建立的國家,再怎麼打仗也是同宗同源,俗話說:“打斷骨頭連著筋,夫妻沒有隔夜仇”。如果繼續對北美的殖民戰爭,雖然能夠鎮壓起義,但是成本高到即使戰勝了也沒有意義的程度,於是果斷與大陸軍進行談判。再加上法國、西班牙、荷蘭當時在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對英國海軍的進攻截攔,英國不得不於1783年承認美國的獨立。

    這樣做的高明之處在於,兩國都能體面的結束戰爭,而且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一方有難對方肯定支援,一方強大對方肯定沾光,這種外交思維一直影響著英國的戰後政策,二戰後雖然英屬殖民地紛紛獨立,但是對英聯邦仍有著深厚感情。直至今日,英聯邦仍有53個會員國,各成員國在獨立自主平等的外交關係下,在貿易、金融、國防、教育、技術等眾多領域進行交流合作,甚至每四年還要組織一次英聯邦運動會。這樣的安排,對英國來說也是最好的策略。

    回到問題上來,由於這種特殊的合作關係,英國人知道,即使全世界的殖民地都指望不上,但是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昔日的小兄弟、如今的老大哥美國一定會拉自己一把,哪怕我大英帝國從此之後只能在美國屁股後面跟班,但是那也比被希特勒佔領了去要好很多。

    結語:天下大勢,國運實力,都是風水輪流轉。人類歷史上霸權國家此起彼伏,你方唱罷我登場,不存在永遠的世界第一,存在的只是不斷的洗牌。英國人稱霸了世界近300年,也到了霸權旁落、江山易主的時候了。英國人明智地看到了這一點,於是選擇了和德國拼個魚死網破。好歹戰後還有親戚能夠幫襯自己復興,到時候捲土重來尚未可知也。綜上,英國人選擇與德國戰鬥到底,決不投降,是綜合了各方面權益的深謀遠慮。這一點,也值得我們在大國復興的過程中加以借鑑和學習。

  • 11 # 精彩影片片段餘小波

    英國和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個主要參戰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英國和德國差了一大截,很多人甚至認為英國和德國根本不是一個檔次,英國就是打醬油的存在。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假象,從總體實力來看,其實還是英國略佔上風。

    作為世界老牌霸主,英國的實力是非常雄厚的。雖然德國非常強勢,但其實還是英國略勝一籌。雖然德國在工業和經濟總量以及人口方面佔有優勢,但英國人也不弱,英國是僅次於德國的世界第四工業強國。如果加上英聯邦,英國的各項指標絲毫不比德國遜色。比如在空軍領域,二戰中德國生產了14萬架飛機,而英國生產了12.4萬架,雖然英國比德國略少,但英國飛機的含金量更高,英國僅僅蘭開斯特四發重型轟炸機就有2萬多架,而德國唯一的四發重型轟炸機he177僅生產了1000多架。所以英國在飛機制造方面絲毫不比德國遜色。儘管德國在陸軍裝備生產方面有明顯的優勢,但英國在海軍方面有壓倒性優勢,所以雙方的實力實際上是差不多的。

    在兩國的經濟和工業差不多的情況下,誰想壓倒誰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於英國人掌握著制海權,在空軍方面不輸於德國,所以德國不可能輕易幹掉英國。而由於德國掌握著陸上優勢,所以英國也不可能輕易幹掉德國。對於英國和德國來講,兩國都不缺工業產能,而且各有優勢,所以誰都無法奈何對方,誰能贏就看誰的家底厚,誰能耗過誰。如果兩國對耗,毫無疑問,英國人必然是贏家。因為英國的背後是面積遼闊、資源豐富的大英帝國,是由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南非和印度等自治領和殖民地組成的英聯邦。當戰爭爆發後,來自英聯邦各地的資源、資金、兵員源源不斷地運往英國本土,使得英國衰而不敗,和德國進行了長期的抗衡。

    在戰爭初期,由於德國人提前開動了戰爭機器,把戰爭潛能提前激發出來,加上德國人勇敢善戰,打得又是最拿手的陸戰,所以德國在戰爭初期打得順風順水,勢不可擋,因此給人們所向無敵的感覺。而由於陸戰不是英國人強項,英國人開動戰爭機器又比較晚,加上德國人採取了偷襲的方式,所以英國人被德國人打得狼狽不堪,被趕出了歐洲大陸。

    但當戰爭轉移到空中和海上,等到英國人全力開動戰爭機器,德國人的優勢蕩然無存,所以德國人輸掉了不列顛空戰,德國海軍被英國海軍按在地上摩擦,而強大的德國陸軍卻只能在岸上乾瞪眼。因此從總體態勢上來講,實際上是德國人處於劣勢。不僅德國人被英國人困在歐洲大陸,連自己的小弟義大利也被英國人堵在家裡。當然,英國人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國庫和外匯消耗巨大,為此拋售了很多美國國債和美國公司股票以及黃金,讓美國人掙脫了英國的經濟掌控。

    而和英國處於對峙中的德國日子非常不好過,因為巨大的資源消耗讓德國人不堪重負,尤其是石油消耗,讓德國人一籌莫展。德國有限的石油儲備甚至支撐不到1941年底。如果繼續耗下去,德國人必敗。如果虎視眈眈、貪婪野蠻的蘇聯人趁火打劫,德國人甚至有亡國的可能。擺在德國人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和英國人和解,另一條是先發制人攻擊蘇聯,用閃電戰以最快的速度拿下蘇聯,利用蘇聯的資源來繼續和英國抗衡,到時候別說英國,就是美國也不怕。由於英國人拒絕和德國人講和,所以執拗的德國人被迫選擇了後者。

    在穩定巴爾幹局勢獲得穩定的後方後,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在蘇德戰爭初期,蘇軍被德軍打得潰不成軍,德軍一直推進到莫斯科郊外。但德國人沒有想到,和蘇聯敵對的英國人竟然緊急出手,在戰爭爆發後瘋狂援助蘇聯,讓蘇聯人重新武裝起軍隊、組織起防線,並藉助氣候、地形等因素,把德軍阻擋在莫斯科城外。

    在莫斯科會戰中,由於德國人無法向前線提供足夠的後勤補給,而蘇聯人則以逸待勞並得到了英國人以及美國人的援助,最終擋住了德軍,贏得了莫斯科會戰的勝利,穩住了戰場形勢。隨著蘇聯人穩住陣腳,蘇聯人開始全力開動戰爭機器,和德國人陷入了僵局,讓德國原本緊張的物資和後勤供應壓力越來越大。而英國人也沒有閒著,在封鎖德國海岸線的同時,聯合美國人不斷對德國進行轟炸,摧毀了德國大部分礦山和工廠。最終,隨著德國工業產能的嚴重下降和資源的日益枯竭,德國人最終輸掉了二戰。

    如果說德國輸給了盟軍,不如說輸給了英國。德國兩次發動世界大戰,試圖衝破英國人的束縛和打壓,搶奪英國人的殖民地和霸權,但最終都被英國人整垮。當然,英國人也不好過,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遭到嚴重削弱,最終被迫把世界霸主地位讓給了美國。大英帝國的衰落是個緩慢複雜的過程,二戰時的英國雖然衰落,但仍然頗有實力,總體實力仍在德國之上。德國比英國強不過是人們的一種錯覺,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總體來講,實際上還是英國人略勝一籌。

  • 12 # 大弟206274909

    英國怎麼敢跟德國講和?認為英國跟德國談和來保全自身的觀點都是一廂情願,以為英國跟德國講和甚至結盟,就能保住英國的海外資產,反正德國也沒辦法去佔領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嘛,實為大繆。

    問題是你英國人止損了,保住殖民地了,那美國人日本人咋辦?都嗷嗷叫的想吃掉英國、法國的海外資產。要是英國跟德國人談和甚至結盟了,美國人和日本人能怎麼辦,無非就是把你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歷史上是英美聯盟打德日,要是英國德國一塊了,那美國人轉頭就得跟日本人一起下手。美國人吃掉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人吃掉東南亞,還要在美國人的物力支援下進軍印度。

    二戰的本質,還是各個帝國主義國家要瓜分全世界勢力範圍。作為國力衰弱但是佔據了最大勢力範圍的英國,必然是眾矢之的,無非是被德國幹或者是被美國乾的區別。自身的國力配不上資產,那最後肯定要割肉斬倉,保住自己能保住的資產。英國選擇聯合美國打德國,還是保住了鬆散的英聯邦。如果聯合德國打美國,那德國在海軍上提供不了什麼幫助,加拿大馬上就會被美國佔領,印度和澳大利亞被美日聯合控制,大英帝國就只剩下非洲那一點。

    想靠著與德國結盟來維持大英帝國,那就純屬想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才能有效減肥又不傷身?吃藥鍛鍊都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