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斌哥聊股

    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區別主要有募資物件和募集方式的不同。

    公募是可以向社會大眾公開募集的,而私募只能向特定人群募集。

    相較於私募,公募的投資門檻更加低,100元即可投資,而私募則需要至少100萬元才能購買,同時,公募的基金經理大多有多年的投資或研究的從業的經驗,且經過行業的認可,私募則沒那麼嚴格。此外,公募在基金運作上會更加透明一些,監管也更加嚴厲一些。

    收益上,無論公募還是私募沒有誰好誰壞的差別,主要看基金經理及其團隊的水平,但在投資門檻、執行透明度、規範性上,公募基金優勢則明顯的多。各有利弊,自己權衡吧,

  • 2 # 大樹理財後花園

    公募私募各有優缺點啦!

    公募基金門檻比較低,10元錢都能參與,但是公募生態比較輕鬆,只要不是排名在中下,明年的飯碗就還在,就算基金收益為負,因為客戶賺不賺錢與操盤手關係不太大,所以他們會收大量的管理費,這部份他們穩賺。

    而私募基金卻不行,他們要靠努力再努力,只有幫客戶賺到最多的錢才有收益,或明年或下階段才有客戶。這個很重要,決定收益是否穩定!

    私募門檻很高,至少要100萬,而且國家加上了很多枷鎖限制,比如對小公司用比大公募還要嚴的管理方式,做不好就淘汰!

    你說他們不會拼命嗎?所以其實私募才是市場真正需要的,因為他們一定比公募更努力,本人今天做了一張表,大家可以比對一下,相信您就能理解。

  • 3 # 中國股俠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公募基金與私募基金到底有哪些區別。

    1.起點不同

      公募基金的起投點是1000元,私募的起點是100萬。國家實透過設定高起點,讓絕大多數人的金融資產無法達到私募的標準。實際上是引導投資人投公募。為什麼呢?因為有公募基金牌照的都是國家的親兒子,公募牌照一照難求,旱澇保收。公募基金管理資產經常在幾百億到上千億。私募基金規模很多起步只有1000萬左右。

     2.持倉限制不同

      很多人並知道,股票型公募基金按照國家《證券法》的要求,持倉比例不得低於總資產的80%。什麼概念?就是即使遇到超級系統性風險,入2008年、2015年的股災,2016年的熔斷,公募基金並不能透過全部賣出股票空倉來規避風險。它必須至少持有80%的股票而眼睜睜看著基金淨值下跌。它賣出了部分股票獲得的資金也必須在下跌市場中逆勢買入其他股票。它的倉位只能在80-95%之間騰挪,空間太小了。

      所以公募基金重視所謂的價值投資、買入持有。這是他的結構性政策弱點所決定的!

      反觀私募基金,當大盤出現下跌趨勢和系統性風險時,完全可以空倉觀望,規避風險。

     3.相對排名與絕對收益

      你並不知道,公募基金經理並不十分在意是否能給投資者賺錢!他們更在意的是相對排名。比如大盤如果下跌了20%,他只虧10%,可能在公募基金中排名前三分之一,這時他就是高興的。他的基金管理層也是滿意的。而投資者會因此滿意嗎?這就導致了公募基金經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要業績隨大溜就能保住飯碗,也不會有創新的衝動。

      私募基金不一樣,他追求的是絕對收益和超額收益。大盤無論怎麼跌,它也要賺錢才行。這對私募基金經理的能力要求遠遠高於公募基金的經理。

     4.激勵不同

      公募基金是靠管理費生存!公募基金的管理費一般1.5%每年。一個100億的公募基金,年收管理費就1億5千萬。所以他們有最大的動力是擴大基金規模。規模上去了,操盤更難了,但是管理費更高了。

      規模對公募基金經理是重要的,反而業績好壞並不特別重要。即使為投資者賺了很多錢,基金經理多拿不了多少。他只是旱澇保收的拿著基金公司幾十萬到幾百萬的工資。這些錢,對於一個真正優秀的基金經理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於是就導致了兩件事:其一,以王亞偉為代表的優秀公募基金經理紛紛棄公募而進私募。其二,公募基金的老鼠倉嚴重,被發現只是冰山一角。

      公募基金的就相當於國企一樣。旱澇保收,缺乏激勵。

      反觀,私募基金,基金的起步規模一般也就1000萬,還多是親朋好友私下募集的資金。很多基金甚至還免收認購費,基本上完全靠業績提成生存。業績提成一般為20%,只有在基金盈利的情況下,基金經理才能獲得收益。那種相對收益相對排名對私募基金基本上沒什麼意義。盈利才是一切!

     5.基金經理的背景不同

      公募基金的經理,一般是211大學的金融專業科班出身,大學畢業就進入基金公司,走行業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的路線。很多基金經理是80後甚至90後,一般來講,經驗相對有限。而股票投資是需要多經歷幾個牛熊才能形成完整的投資理念和交易系統。從研究員出身的,往往實戰經驗較少,且被公司洗腦了,滿口所謂價值投資。而且一個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經常走馬燈一樣,這個不行,就換一個。很難穩定。

      而一般的私募基金經理,往往是私募基金公司的合夥人。他們之前在這個市場上用自己的錢摸爬滾打10幾年甚至20幾年,用自己的業績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建立了口碑。這樣他們才有機會成立一個小小的私募。他們利用之前的影響募集了1000萬或者是2000萬,但是他們只有這一次機會。做好了,基金迅速發展到1-5億並不算難,做砸了,就不再有機會。

      以上是公募和私募的不同。應該說私募基金更有誘惑力。

      其實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只是投資市場的兩種選擇。對於一般年輕人,如果對投資有些興趣且有些天份,我還是建議他能夠自己去學習投資的方法和理念。說到底,把錢給別人,不如自己操作更安心。

  • 4 # 南山小牛牛

    註冊制的實施,影響的是規則,而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都是在規則之下生存的機構,就打個比方來說,貨車司機和轎車司機,不會因為交通規則的改變而出現兩者之中會有人被淘汰

    一,公募基金,就是我們普通散戶講的大機構,傳統上我們講機構,一般都是指的公募基金,或者公募風格的人所管理的大量機構資金,圈內人則有的認為公募基金的操盤實力並不強,做多動力不強,而且還是靠傳統的消費為核心,偶爾梭哈幾把科技。所以我們會看到,為何兩大名酒茅糧一直高高在上,這是傳統公募屢試不爽的抱團策略,另外公募基金以收取管理費為主,不參與利潤分成。

    二,私募基金,國內的私募其實魚龍混雜,對於普通散戶來說,更是雨裡霧裡,不識廬山真面目,私募基金主要依靠利潤封城,賺多少分多少,而且偏好抱團單隻股票,來博取高收益,今年的醫藥行情,很多都是各種私募在抱團,但今年上半年的成績來看,私募當前的業績不如大公募抱團飆出來的業績好,公募今年上半年在傳統消費上吃了大肉,而私募由於倉位體量以及投研實力等方面,是沒有公募的資源強。

  • 5 # 職業收割莊家韭菜

    註冊制後必須要清楚

    註冊制推行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買ETF應該是比較好的選擇。為什麼ETF能跑贏大多數投資者,甚至大多數基金經理呢?剛才忽然想到以前忽略的一點,那就是好的企業會越來越好,差的企業會越來越差,這體現在股票市值的不斷變化上,而基於市值加權的股票會形成越來越大的剪刀差。舉個例子,如果市場上有ABCDE五家企業,股票市值分別為50、40、30、20、10億元,其中AB為成分股,CDE為非成分股,則AB總市值為90億,這時候可以將指數的基點設為90點。那麼,若未來A的市值能成長到200億,B的市值成長到80億,那股票的點數就是280點,買入指數ETF獲利3倍。與此同時,CDE三家企業卻有可能因為規模小而越來越差,但因為他們不是成分股,所以他們的市值變化難以體現在指數上,而你若買了他們,就很容易出現賺了指數不賺錢的情況。

    當然,也還有一種情況是AB兩家企業越來越差,CD越來越好,這時候通常就會對指數成分股進行調整,剔除AB,納入CD,在這一過程中指數沒有變化,所以不會對ETF的估值產生影響。而納入好的CD之後,指數還是會不斷上漲。這就等於指數的編制者給你人為的調倉換股了。其實大家完全可以看一看各指數的成分股,比如創業板的成分股(網頁連結)看一看這裡面的公司是不是都是創業板裡相對較為優質的公司。其實這兩年雪球中很多人持有的牛股,基本都是成分股中的股票。

    很多人習慣於投小市值的成長股,理由是小市值上漲的空間比較大。但絕大多數人是不會把所有的資金全部押在一兩隻股票上的。在購入成長股的同時,配置一些防禦性的股票,如銀行、醫藥、消費版塊的股票,是大多數人常用的做法。這實際上還是拉低了投資成長股的收益率,總體來看,並不一定會比ETF更高。而如果你確定趨勢會上漲,那麼到時候再買入對應的分級B,收益基本都會翻倍。如從去年11月到6月,創業板ETF上漲了3倍,而對應的創業板B則上漲了6倍——這樣的收益率,基本上能戰勝絕大多數來回折騰的人。

    事實上,對於成長股的“成長性”我一直報以審慎的態度。在這裡,推薦讀一下吳曉波的《大敗局》,裡面講述的所有公司都是在過去的三十年裡一時無二的明星企業,其擴張速度之快、成長性之高,從財務資料來看,都是非常好的投資標的,但其最終的結果,卻總是慘淡收場。究其原因,無外乎是公司無法適應快速擴張的需要,快速的生長吞噬了公司的健康。一如養殖場裡的肉雞,雞肉快速的生長,但骨骼的密度卻不會同步增長,最終雞也會倒下。而如果做過企業的人,也都會明白,絕大多數公司活不過5年。其實,在市場中,大公司的優勢要遠超小公司,比如說對於遊戲公司,我一直不感冒,因為我知道絕大多數公司的遊戲產品都會被騰訊複製,然後這個公司會被騰訊活活掐死。這十多年前騰訊越長越大,股價越來越高,但能活過十多年並且越來越大的的遊戲公司,幾乎沒有。

    資本是最聰明的,但資本同時也是最愚蠢的。投資成長股,從某種意義上說更類似於風險投資。風險投資的收益看似是最高的——因為它只需要初期的幾百萬元、幾千萬元就能獲得上市後的數億元甚至於百億元的回報,但之所以叫他風險投資,又因為這種回報的風險是很高的。當某個行業被認為有前途之後,資本會一窩蜂地湧入,最終攤薄收益率,絕大多數公司夭折,一兩家獨大,這一點無論是多年前的婚戀網站、線上教育還是最近兩年的打車軟體、外賣服務、電商網站、O2OApp,一向如此。

    從統計學的角度而言,在資本市場中,每一種交易策略的成功率都是大致相等的,否則如果有一種交易策略能夠遠遠超過其他策略的話,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所有的錢都被一個人或者瞭解這個策略的人掙走——這種被稱為“市場怪物”的東西,顯然是不可能存在的。其實,每一種策略都有其合理性,你在各類訪談和隨筆中見到的某種策略的“發明者”、“建立者”,只是使用這種策略的成功者而已。

  • 6 # 私募研究

    這篇回答將探討兩個問題:

    1、公募基金與私募基金的業績哪個更好;

    2、註冊制實施對兩者的影響。

    一、公募基金與私募基金過往的業績

    根據海通證券量化團隊2017年釋出的一份有關公私募十年業績對比報告表明:在上漲的市場中,公募表現更佳,在下跌或者震盪市場中,私募業績則更好;而風控方面,私募的回撤反而比公募做得更好。

    該份報告根據2006年到2016年十年橫跨兩個熊牛的資料,做了一個較為全面的整理分析,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業績表現比較如下:

    在取得正平均收益率的年份中,除2010年、2014年兩年平均收益率是私募基金超過公募基金外,其他6年的平均收益率私募基金均不敵公募基金;從取得正收益的基金的比例來看,平均收益率為正的8年,除了2010年外,其餘年份私募基金取得正收益基金的比例均小於等於公募基金。

    在2008、2011、2016這3個取得負平均收益率的年份中,私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均高於公募基金平均收益率,換言之私募基金比公募基金更加抗跌;從取得正收益的基金的比例來看,2008年、2010年分別有4.55%、4.50%的私募基金取得正收益,無公募基金取得正收益,但2016年取得正收益的公募基金比例大於私募基金。

    風控表現如下:

    從整體年化波動率來看,2006、2009、2013、2014這4年,私募基金平均年化波動率大於公募基金,其餘的7年為公募基金平均年化波動率大於私募。從整體上看,私募收益的波動程度比公募稍小,或者說私募基金與公募基金比較風險稍低。

    從年度平均最大回撤來看,各年度私募基金的平均值除2016年外均低於公募基金;而年度最大回撤小於10%的佔比,除2015年、2016年私募基金比例略低於公募基金,其餘年份私募基金的佔比均高於公募基金。與波動率一樣,體現了私募基金相較於公募基金較強的風險控制能力。

    以下是我本人對以上十年資料分析的一點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為什麼會出現上漲市場中公募表現更好,而下跌市場私募表現更好,我認為有幾個原因。首先公募產品對持倉比例,國家對此是有嚴格的控制的。比如說對股票型基金的持倉要求,就超過了80%。在這種情況下,當市場向好的時候,公募基金由於持倉比較重,因此受益於市場的總體上漲。而當市場不好的時候,公募基金持有倉位過重,又不能隨便止盈止損,唯一的手段就是調倉換股,將倉位集中到一些抗跌的股票中去,但在整體市場向下時,板塊輪跌個股輪跌,會削弱換股策略的效果。而私募基金往往不設定最低倉位比例,當市場惡劣時,可以空倉應對,這將有效降低在市場極端狀況下的風險。

    二、由於國家隊的背景,往往在股災來臨的時候,高層會出面視窗指導,讓公募基金堅持持倉操作或者加倉來應對災情,而這種逆市場大勢的做法,往往會讓公募基金遭到一定程度的損失。2015年的股災中,國家多市場各方亦有這方面的指導,但對私募僅僅是一種勸說的態度,並沒有強制性的要求。有些私募毫無底線的做空,結果後面被收拾得很慘,這又是後話了。

    三、由於公募每個季度都必須報告其倉位,因此,很多市場其倉位被市場所熟悉,一旦遇到政治對手或者其他的原因,被人阻擊,則將帶來極大的損失。當然,至2014年私募備案制後,陽光私募每個季度亦需要向協會報告其持倉情況,因此,陽光私募基金,實際上亦面臨同樣的問題。這也是目前頭部的私募公司所擔心的問題,自己的倉位被證券公司所窺視,又被協會所窺視,一旦券商或協會中某些人以權謀私,則將又是一種風險。

    那麼註冊制呢?

    註冊制實際上是改變原來的所謂稽核制,降低人為因素對企業上市的干擾,讓市場更加符合資源配置的要求,讓更優秀的公司上市,讓業績差的公司退市,優勝劣汰,這是高層的本意所在,也是三個代表的代表最先進生產力的體現;是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的核心所在。當然,中間或許還有一些規則的改變,比如嘗試推行T+0的交易制度改變。

    由於退市制度的重大改變,比如ST股的退市將更加的快速,而優質企業上市渠道的暢通,將造成殼資源在一段時期內迅速貶值,因此垃圾股很可能被拋棄,甚至跌到非常低。而垃圾股往往又是所謂的莊股,這些莊股中,除了實業的控股股東外,很有可能會存在一些陽光私募基金所參與的所謂的市場管理。在2000年的時候,《基金黑幕》揭露了基金公司如何與莊共謀,其中不泛有公募公司的參與,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大大減少了。總體上,我認為或許私募公司參與這種垃圾股的投機更多一些。(但殼資源跟上市成本是一個動態的博弈過程,殼資源在註冊制下,亦會有其價值,這裡不作探討。)

    因此,從這個角度上看,題主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

    此外,前述海通的結論中,有一個數據值得關注,也即在上漲市場中,公募基金的表現會更好。那麼問題來了,註冊制後,市場會變成上漲的市場嗎?

    如果註冊制改變原來主要市場指標,讓龍頭公司佔據更多的比例,那麼,會變成一個較失真的指數市場,也就是人造的牛市。由於公募基金偏向藍籌股的做法,會對公募基金有實際性的利好。

    如果註冊制未改變原來主要市場指標,那麼我們需要考慮中短期其他因素對市場的影響,比如說疫情影響,又比如說貿易戰影響,又比如說,市場本身執行的趨勢。

    考慮到疫情以及貿易戰的在一兩年內都難以根本改變趨勢,因此在一兩年內,牛市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一旦是震盪市場或者下跌市場,那麼這種局面,即使是現在推出了註冊制,那麼,私募基金的表現也有可能比公募要好些。

    問題是,我們的投資,不可能是投資整體公募,或者整體私募,也許以後會出這種指數基金,但當前還沒出現這種產品。

    我們的投資往往只能選擇某個公募,某個產品,或者某個私募,某個私募產品。

    這裡面又有不同的學問:

    公募基金的優勢在於,其一,由於募集針對社會公眾,因此募集的資金往往會更多,擁有規模效應,因此在調研或者跟上市公司談合作中,往往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其二,由於國家隊的背景,各種資源的支援,管理上採取的是嚴格的人才引進政策,公募基金在人才培訓上,會更加有優勢,一些明星基金經理紛紛湧現,產品淨值因此而奔跑。

    陽光私募基金的優勢在於,其一,也是最重要的一條,擁有非常強大的激勵機制。除了收取年費以外,20%業績提成,是關鍵所在。這就是為什麼最近十幾年,在公募的明星基金經理不斷奔私的根本原因。從2007年第一批嘉實的趙軍、星石投資的江暉、朱雀投資的李華輪、景泰利豐的張英飈、世誠投資的陳家琳、鼎鋒資產的張高,到2009年第二批的曾昭雄、孫建冬、許良勝,到2014年私募備案制後第三批寶盈的王茹遠、上投摩根的馮剛、新華的王衛東、匯添富的齊東超、華寶興業的邵喆陽、華安的尚志民等,至今已經有五百多位明星基金經理由公轉私了。公募實際上淪為了為私募輸出人才的黃埔軍校。這些優秀的人才,無疑將引領中國陽光私募繼續前進,從百億私募到千億私募乃至萬億私募進軍。

    其二,由於可以採取空倉、重倉、放槓桿、對沖等多種策略,在投資上更加有自由度,更加適合投資高手放開手腳去大幹一場,實現自己投資理念,貫徹投資之道。

    申明:

    一、過往的資料不代表未來的業績,本文涉及到具體的公司或者個人,不代表推薦其產品或者個人;

    二、投資有風險,請謹慎對待。

  • 7 # 股票股市貓九

    1、首先,私募產品的限制比較少,股票的投資比例靈活:在0-100%之間,可以稱之為“全天候”的產品,可以透過靈活的倉位選擇規避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而公募基金對股票的投資比率有嚴格的限制。例如,股票基金80%以上的資金必須投資於股票市場,那麼在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公募基金完全無法規避市場風險。

    2、其次,股票基金對單隻股票的投資比率有限制,最高佔比不能超過10%,也就是說,一隻規模10億元的股票基金,最多隻能拿出1億元的資金用於購買一隻好股票。一個漲停板,整隻基金也就漲幅1%,遠遠不能分享優質股上漲的收益。目前陽光私募基金規模通常在幾千萬至1個億。相對於公募,總金額比較小,操作更靈活。同時,在需要時,私募可以集中持倉一兩個行業,以及5、6只股票。

    3、最後,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利益和投資者的利益是一致的。私募基金的固定管理費很少,主要依靠超額業績費。只有投資者賺到錢,私募才能賺到超額業績費。所以私募基金需要追求絕對的正收益,對下行風險的控制相對嚴格。而公募基金主要靠管理費收入,由於公募基金業績與基金經理無關,當產品上漲到一定程度時,基金經理追求更高收益的動力嚴重不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汽車很多年前就已經普及電噴技術而摩托車到現在還不怎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