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愛紅燒肉吃完再減肥

    曹魏是最強的倘若不打仗休養生息,屯田養兵,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樣的軍事政策對於蜀漢最為不利,蜀漢只是偏安一隅,不能持久,高祖皇帝劉邦也是明修棧道,也要積蓄力量,出來搏一搏,

  • 2 # 觀史明心V

    人口不過百萬,地理狹小,縱深不夠,產出有限,想要圈在四川盆地種田,就等於被動挨打。

    是,歷史上四川地區確實常常在亂世中偏安,而一旦大一統王朝騰出力氣,征伐四川,又無往不利。無論是沿江進攻還是突破群山,只要大軍一支突入四川盆地,就如狼入羊圈,一掃而光。

    所以北伐關中的實質,是積極防禦。

    第一,維持三國勢力大致平衡,不至於讓魏國全力滅吳,禍及自身。蜀國龜縮防禦,則魏國取精兵扼守蜀郡北伐道路,其餘大軍滅吳易如反掌。

    第二,為了爭取戰略縱深。想要打仗你不能在自己家裡打,從關中退一步就是家鄉,你不去打關中,將戰火燒到魏國,難道還想讓魏國進四川盆地撒歡?

    第三,國內其餘地區沒有開發空間,不打關中轉打南蠻,反倒無所可得。歷代封建王朝,漢唐之強明清之盛,對待雲貴地區都是羈縻政策,土司政策。你蜀漢憑什麼說自己能開發?你是支部建在連上了嗎,還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蜀漢如何破局?

    1,曹魏大規模內亂,出蜀割草。當然這也要建立在蜀魏兩國在關中戰略相持的基礎上。

    2,來了一群成建制穿越的,帶來先進生產方式,讓蜀國百萬人口爆出幾千萬人口的生產力。要不就讓諸葛亮自己覺醒個什麼技能,這就憑讀者發揮了

    3,曹魏出現戰術失誤,關中地區在一次大敗後丟到蜀國手中,且蜀國成功防禦了魏國接下來的反擊,固守關中,有了戰略縱深之後爆人口爆兵足以自保,甚至進取

    4,吳國爆種。

    總之,想要破局全是靠別人外力相助,蜀國自己能做的,也許只有不斷北伐而已。

  • 3 # 點不點點

    蜀漢不去全力進攻關中,慢慢經營南中 的話,雖然不會很快滅亡,但已無任何鬥志目標,剩下的只有醉生夢死互相內鬥,最後被恢復實力的中原政權輕而易舉滅亡。

    首先,荊州方面的戰敗,加之後來的夷陵之敗,已經徹底堵死內部政治集團的平衡,本土益州派系與 外來的荊州勢力互相傾軋,為穩定政局,只能北伐,拿下關中地區來安置益州勢力;

    其次,面對人口土地人才全面佔優的曹魏政權,若不能一直給其保持軍事壓力,一旦其休養生息恢復過來之後,就已經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對手,被其消滅邊緣化是不遠的結局;

    最後,蜀漢政權代表的是大漢正統,面對曹魏逆臣賊子,不能無動於衷,必須高舉大義的旗幟,在新一代對大漢政權完全不感冒的年輕人成長起來之前問鼎中原,不然終會失敗。

  • 4 # 習得文史三味

    不會那麼快滅亡,只是堅持的時間長短而已。

    因為當時的局勢是曹魏立足未穩,中原各地動盪,不趁現在打以後就更不可能了。因為打還在中原各地並忠心漢室的人才看到希望,就不會投奔曹魏。所以,諸葛亮極力主張北伐,高舉匡復漢室的大旗,這點從出師表中就可看出;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三國時期,曹魏國力最強,孫吳次之,而蜀漢最為弱小。當劉備病死於白帝城時,他留給諸葛亮的是內外交困的局面和一個年幼無知、扶不起來的阿斗。在這種危難關頭,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義承擔了蜀漢的全部實際責任,對內嚴明法紀,獎勵耕戰;對外安撫戎羌,東聯孫吳,積極準備北伐曹魏。經過幾年的努力。蜀國力量有所加強,呈現“國以富饒”“風化肅然”的局面,於是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以圖中原。就當時形勢分析,且不說蜀魏兩國實力懸殊,僅“勞師以襲遠”這種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諸葛亮仍堅持鋌而走險,先後六次統兵伐魏。

    一是可籠絡天下忠於漢室的有志之士,投奔匡復大業;

    二是趁中原未穩,先聯吳北伐攻下長安洛陽,改變當前不利局勢,化被動為主動。

    不攻死守的方法會讓局勢更壞:

    1偏安一隅會讓有志之士失望,造成人才不足的局面。

    2曹魏更快的統一北方中原,就需要面對一個打一統的中原,能堅持多久。比如公孫述在蜀漢建立的王朝,竟在位11年就被東漢劉秀所滅。

  • 5 # 驚濤掠浪

    `諸葛亮本是一俗才,一條死路硬是被他連續出擊六次,次次大敗而歸。如果劉備不託孤給宰相,皇室家業還能存活200年。

  • 6 # 葉飄刀

    應該滅得更快吧

    南中在當時沒這麼好經營的,不光光是蜀漢,後來的朝代,恐怕直到清朝有了土豆、玉米、紅薯真正改土歸流後才真正得以控制這片。

    蜀漢國家面積小,國力弱,但在前期沒受到大的戰亂影響。而反過來,中原地方大,但前期被諸侯混戰打得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這個時候是蜀漢和中原差距最小的時候,蜀漢就算經營南中成功,有中原恢復元氣增長的實力大嗎?

    蜀漢要想存活唯一的機會,就是乘著中原元氣未復雙方實力差距最小的情況下,佔一些便宜奪一些地盤,佔據立足點。否則坐等中原恢復元氣,蜀漢只能輸得更慘。

  • 7 # 瘋言說史

    玩過紅警之類的遊戲嗎?幾個玩家都已經在出重工刷坦克了,你還惦記著地圖角落裡的一個油田?況且這個油田還有個NPC守在那裡呢。

    南中當時是個什麼地方,按諸葛亮《出師表》裡的話說,就是“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像這樣一片不毛之地開發出來要多少代價?以蜀漢政權的94萬人口完全不能承受這種代價的~

    先不說條件相對惡劣西南,就說整個南方,至少在始皇帝的時候就開始經營了,可直到西晉滅亡、衣冠南渡的時候才有了點人模樣,而要到實力可以和中原叫板,要到宋朝了吧?

    難道你覺得曹魏和孫吳會給季漢政權千年的時間?玩過紅警的都明白,要想取勝,不光要自己發展,同時還要限制對方的發展。

    諸葛亮做出的選擇即是無奈也是必然,只有在不斷與中原王朝的碰撞中尋找機會,雖然這個機會很是渺茫。但至少可以牽制魏國,延長國運

    如果自己把重點南移的話,相信曹魏是求之不得的。將來諸葛亮將要和一個經濟佔優的法國來打後期,想想該怎麼贏?那就算把南中開發的再好,也都是為他人做嫁衣了~

    當年馬援討二徵,立了根標地銅柱就回來了;永樂帝郡縣越南,旋即放棄。考慮的無非就是開發成本過大,國力負擔不起

    總結:假設蜀漢決定開發南中的話,會帶來比北伐更嚴重的財政負擔,受此影響可能國運會變得更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培黃豆苗如何收割?